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二讲.ppt_第1页
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二讲.ppt_第2页
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二讲.ppt_第3页
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二讲.ppt_第4页
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二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节文言虚词,一、考纲通览,把握考情,二、考点整合,知识储备,一、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11.也,.,.,.,.,.,.,.,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

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奖消息时,莫言的反应是: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可喜可贺中国文学沉寂的时间太长了完全好像处于一种黑暗状态其实中国文学已经达到一种很高境界完全是一种国际水平莫言的作品获此殊荣可以感奋中国可以点亮中国文学界可以擦亮中国读者的眼睛可以让全世界关注中国文学太有意义了,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

3、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4、;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1)谈士:言谈之士。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2)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唐朝封爵已无万

5、户侯之称,此处借指显贵。 (3)景慕:敬仰爱慕。 (4)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县北),故称周公。 (5)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见史记鲁世家),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 (6)龙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传说江海大鱼能上此门者即化为龙。东汉李膺有高名,当时士人有受其接待者,名为登龙门。 (7)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 (8)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 (9)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 (10)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食客。秦围邯郸,赵王

6、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毛遂请求随同前往,自荐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随从至楚,果然说服了楚王,使其同意发兵。平原君于是奉他为上客(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1)颖(yng):指锥芒。颖脱而出,喻才士若获得机会,必能充分显示其才能。 (12)陇西:古郡名,始置于秦,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李白自称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之后,李暠为陇西人。 (13)布衣:平民。 (14)楚汉:当时李白安家于安陆(今属湖北),往来于襄阳、江夏等地。 (15)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16)诸侯:此指地方长官。 (17)历:普遍。 (18)抵:拜谒,进见。 (19

7、)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 (20)畴曩(chu nng):往日。,(21)制作:指文章著述。 (22)侔(mu):相等,齐同。东汉崔瑗张平子碑:“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23)参,参与。 (24)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 (25)天人:天道和人道。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文丽日月,学究天人。” (26)开张:开扩,舒展。 (27)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 (28)清谈:汉末魏晋以来,士人喜高谈阔论,或评议人物,或探究玄理,称为清谈。 (29)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东晋时袁宏随同桓温北征,受命作露布文(檄文、捷书之类),他倚马前而作,手不辍笔,顷刻便成,而文极佳妙。 (30)司命

8、:原为神名,掌管人之寿命。此指判定文章优劣的权威。,(31)权:秤锤;衡:秤杆。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 (32)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33)王子师:东汉王允字子师,灵帝时为豫州刺史(治所在沛国谯县,即今安徽亳县),征召荀爽(字慈明,汉末硕儒)、孔融(字文举,孔子之后,汉末名士)等为从事。全句原出西晋东海王司马越与江统书。 (34)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为翼州(今河北高邑西南)刺史时,搜访贤才,甄拔隐屈。 (35)侍中、尚书:中央政府官名。 (36)严协律:名不详。协律,协律郎,属太常寺,掌校正律吕。秘书郎:属秘书省,掌管中央政府藏书。崔宗之:李白好友,开元中入仕

9、,曾为起居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右司郎中等职,与孟浩然、杜甫亦曾有交往。房习祖:不详。黎昕:曾为拾遗官,与王维有交往。许莹:不详。 (37)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 (38)推赤心于诸贤腹中:后汉书光武本纪:“萧王(刘秀)推赤心置人腹中。” (39)国士:国中杰出的人。 (40)傥:同“倘”。,(41)且:提起连词。 (42)谟猷(yu):谋画,谋略。 (43)卷轴:古代帛书或纸书以轴卷束。 (44)尘秽视听:请对方观看自己作品的谦语。 (45)雕虫小技:西汉扬雄称作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见法言吾子)。虫书、刻符为当时学童所习书体,纤巧难工。此处是作者自谦

10、之词。 (46)刍荛(ch ro):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也是作者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47)闲轩:静室。 (48)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见韩非子和氏。 (49)惟:念。下流:指地位低的人。惟,一作“推”。 (50)奖饰:奖励称誉。2,吕氏春秋,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

11、死。弟子遂活。,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三、考向探究,题型归类,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 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 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 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 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题型一课内例句型 考查四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这是当前最常用的考

12、查方式。一般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中学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辨 析,区分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典例剖析,(2011年山东卷)(原文见前一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介 词,和、同。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连词, 表顺承,那么,就。D.助 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答案】C,通关金钥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 可以说已把考试范围缩小到了极限。 这样考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些常考虚词的各 种意义和用法了。

13、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 每种词性的不同 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 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 诚然,复习备考文言虚词要对课本中的典型语句有 系统的积累,但这还不够,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 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理解性的记忆不仅是牢固的,也是 灵活的。在理解中记忆可以有效地提升辨析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 于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 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 代汉语的习惯对

14、其所作的解释,同一词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 却不是这样,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文言虚词的 “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 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此方法尤其适用于 “课内课外,两相比照” 的命题 类型。 考生如果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 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则可以判 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文后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15、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它”;后一个“之”是助词,用于 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C项, 前一个 “其”是代词,“它的”;后一个“其” 是副词, 表示揣测, “大概”。 D项,前一个“若”为动词,“如同,像”;后一个“若”为连词,“假如”。 【答案】B,题型二课外例句型 在不同句子中考查比较辨析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若是所选语句 均出自所给定的文言阅读材料中,由于呈现给考生的文言语句均是陌生的,失去了 平时中学教材中熟悉语句中相应的文言虚词固定的意义和用法的依托,无形中增加 了考生阅读和比较辨析的

16、难度,但解答此类题目的根基仍然是教材中所学到的重点 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只不过在此处需 要考查灵活迁移和变通罢了。新课标区的广东省近几年一直坚持这种测试角度, 2011年北京卷也倾向于这种考法。,典例剖析,(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 翻译为“他的”;B.介词,凭借/连词,相当于“而”;C.代词,翻译为“他”; D.副词,翻译为“将要”。 【答案】B,通关金钥 答题时,首先,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

17、定不同。其次,可根据 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 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最后,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 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 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所以熟悉课文非常重要,它 可以使考生根据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高考试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词性一 般都相同,大多数虚词的位置也相同,只区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即可。因此,考 生可以结合课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试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注】厮舆:泛指做粗活的仆役。,【解析】此题

18、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本题涉及的四个 虚词在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之列。B项,两个“之”词性相 同,均为助词,但是前一个“之”相当于“的”,后一个 “之” 用在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A项,两个“以” 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两个“而” 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如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中的“而”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 【答案】B,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四、对点演练,考点突破,题组一课内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D项,两个“

19、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他们的”。A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后者表 目的,可不译。B项,两个“何”,前者为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后者为副 词, 用于句首或动词前, 表疑问或反问,译为 “为什么,怎么”。 C项,两个 “乎”,前者为助词,用在语句中表示停顿,可不翻译;后者为介词,表地点, 相当于“于”译为“在”。 【答案】D,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连词,和、同。A.介词,趁此;介词,因为。B.定语后置的标志, 可不译;代词,用在时间词后面, 表示“时候”。 C.代词,这;动词,到 去。 【答案】D,

20、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A.兼词,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句末语气词,可不译。C.代词,你;如同,像。D.连词,表让 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副词,暂且,姑且。 【答案】B,【解析】 中“乃”均为副词,可译为“却” “竟(然)”; 可译为 “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答案】B,【解析】代词,我、自己;副词,大概;介词,引出对象;介词, 表比较,可译为“比”。 【答案】B,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A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

21、。B.副词, 表祈使语气,一定;代词,它的。C.两个“以”均表目的,来。D.副词,“就”; 副词,表承接,“才”。 【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文言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与其在具体语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 功能关系紧密。 如果能够根据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语法功能先辨别出其词 性,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不难判断了。第(8)题, 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凭 借身份。B项,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什么。C项,两个“之”均为动 词,到去。D项,前句中的“为”,介词,给,替;后句中的“为”,动词, 作出。第(9)题,句中“与”,连词,和;句中“与”,动

22、词,给;句中的 “乃”,连词,于是;句中的“乃”,动词,是。 【答案】8.D9.D,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前一个“与”,是介词, “跟”;后一个“与”,是动词,“给予”。B项,前一个“者”,是代词,用在 动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人”; 后一个“者”, 是助词,用在结果分 句之后,表停顿。D项,前一个“乎”,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吗”;后一个 “乎”,是介词,“对,对于”。 【答案】C,附译文 迂公在下雨时借了人家一件衣服穿着出门,道路泥泞,失足摔倒,摔坏了一只 胳膊,衣服也被泥水沾污了。跟随他的人赶紧把迂公搀扶起来

23、,并用手去替他揉摸 痛处。 迂公连忙阻止他们说:“你们只管取些水来洗洗我的衣服,胳膊坏了与你们无 关。” 跟随他的人说:“自己的身子不体恤,反而去顾及一件衣服吗?” 迂公说:“胳膊是我自家的东西,有谁会来向我索要呢?”,五、总结反思,拓展思路,要掌握重点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就要对每篇课文中的重点虚词进行分类整 理,弄清用法。除此之外,以下方法可灵活使用 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 “见”、 “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 陋之有。 2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 燕

24、”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 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 是受动者。 故第一句中 “于” 译为“向”,第二句中 “于”译为“被”。,3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 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也”,前一 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4语境推断法 文意和句意常常确定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可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 断。如“妪每谓余曰:某所”和“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前句的语境是 归有光的母亲非常慈祥、和善,对儿子很关心,因此“每”是“经常、常常”的 意思;后句的语境

25、是张特立名望高,受人尊敬,东平的严实对他很尊重,“每” 的意思与前句相同。,5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 、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 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 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 ”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 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 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 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 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6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26、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 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来跨过北海 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中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 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7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 抓住这点, 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 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

27、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 和用法。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 语;“其孰能讥之乎”,“其”, 副词, 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 “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而余亦悔其随 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路曼 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尔其无忘乃父 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六、专题巩固,提能过关,【解析】D项前句“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句“其”是第一人称代词, 我、我自己。A项“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28、;B项“其”都是指示代词, 那、那些;C项“其”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 【答案】D,【解析】A项“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它)。B项前句“之”是第一人 称代词,我;后句“之”是指示代词,这、这些。C项前句“之”是助词,宾语 前置的标志词;后句“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句“之”是指示代 词,这、这些;后句“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A,【解析】B项前句“焉”是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后句 “焉”,相当于“之”。A项“若”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C项“而”都是第 二人称代词,你、你的;D项“何”都是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答案】B,【解析

29、】A项“而”前句是连词,表转折;后句“而”是连词,表修饰。 B项“而”都是连词,表并列;C项“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而”都是 连词,表假设。 【答案】A,【解析】C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A项前句“以”是介词,表因果; 后句“以”是连词,表因果。B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连词, 表目的。D项前句“以”是介词,按照;后句“以”是副词,通“已”,已经。 【答案】C,【解析】 B项前句“因”是连词,于是:后句“因”副词,趁机。A项“则” 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项“且”都是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与”都 是连词,表并列,和。 【答案】B,【解析】C项“且”都是副词,姑且,暂

30、且。A项前句“乃”副词,是;后 句“乃”副词,就。B项前句“其”是副词, 表反问:后句“其”是副词,表揣 测。D项前句“则”是副词,就:后句“则”是连词,表假设。 【答案】C,【解析】C项前句“之”是助词,的;后句“之”是助词,取独。A项“之” 都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之”都是音节助词;D项“之”都是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C,【解析】 B项“者”都是助词,与前面的动词构成“者”字结构。A项前句 “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表凭借,C项前句“乎”是助词,相当于“于”, 表比较;后句“乎”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D项前句“也”是助词,表判断语 气;后句“也”是助词,表祈使语气。

31、【答案】B,【解析】 D项前句 “以” 是介词,把;后句“以”是动词, 认为。A项 “而”都是连词,表假设。B项“以”都是介词,拿、用; C项“以” 都是介词, 在。 【答案】D,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项,前句中的“焉”,疑问代词,哪里;后句中的“焉”,语气 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呀”。A项,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 反诘。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 【答案】D,【解析】 C项中的“而” 和例句中的“而”一样,是连词,表示转折。A项, “而”是连词,表示承接。B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D项,“

32、而”通“尔”, 代词,你,你的。 【答案】C,【参考译文】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鸦片战争爆发, 钱金玉正在休假(在家乡探亲),听到消息,(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 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 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 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 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 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 老母亲在,(您)不能死。”

33、(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 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 了他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着“卖国贼害了国家” 而不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善” 应解释为“友善”、“与交好”。 【答案】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 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被”; 第二个“于”是介词,“在”。 B项,第一个 “因”是连词,“于是”

34、; 第二个 “因”是介词,“通过”。C项,第一个“与”是连词,“和”;第二个“与”是 动词,“亲附、亲近”。 【答案】D,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第一句表明周文育有 壮志;B项,第二句说的是陈庆之;D项,第二句表明周文育喜欢钱财。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便向自己 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他便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 就可以了。

35、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 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而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到大庾岭时听信 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便向自 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错,应是周荟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 【答案】A,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 译文:_ (2)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译文:_ (3)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译文:_,【答案】(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并送给周文育, (而)周文育不明白这些。 (2)当时贼兵非常多,一天之内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 (担任) 前锋冲锋陷阵, 勇敢为全军第一。 (3)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您)如果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1) 题的关键点: “文育不之省也” 是宾语前置句,“省” 是“明白”之意。 第(2)题的关键点: “前锋”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