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ppt_第1页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ppt_第2页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ppt_第3页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ppt_第4页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国内:_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战争,(2)内容 农业:实行_制。 工业:普遍实行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的原则。,余粮征集,工业国有化,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 意义: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_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经济困难:战争

2、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危机:农民对_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战时,战时共产主义,(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_。 (3)内容 农业方面: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_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粮食税,政治危机,国家,外国资本家,自由贸易,(4)意义 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_的途径。 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_得到巩固。,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概念辨析】 新

3、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不同背景下出现的,新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但两者还是具有相同点,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一度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 过程 时间: 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特点) 实行单一的_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_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 主要以_管理经济。,公有,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行政手段,工业化,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3)影响 积极 a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 1937年,苏联的工业

4、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_。,工业体系,物质基础,消极 a国内: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国际:模式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拓展链接】 苏联(苏俄)三种政策与商品、市场的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体制,玉米,计划指标,物质利益原则,价值规,律,公有制,加速,发展战,略,传统观念,理论,苏联解体,【误区提示】 苏联三次改革的程度不同 赫鲁

5、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一、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史料二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短暂的退却,列宁说过: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根林娜列宁的国务活动,1史料一中“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是指何种政策?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史料二中“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 【提示】“退一步

6、”: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存在。 “前进两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结合史料一、二,分析苏俄经济政策变化的启示。 【提示】经济建设应依据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重视农业,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应实事求是,不可急于求成等。(言之有理即可),二、斯大林模式 史料一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

7、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 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史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1史料一中“这个环境”是指什么

8、? 【提示】“这个环境”是指苏联工业落后,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2依据史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提示】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突 破 提 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要从两者的构成要素入手,即实施背景、目的、内容、特点、成效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两者都适应了各自新形势的需要。,1(2013届中山月考)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

9、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解析】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注重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 【答案】A,突 破 提 示 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用史实分析法突破,从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 2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利用唯物辩证分析法,从斯大林模式取得的成就和这种模式的弊端,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1特征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

10、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思想学术受行政干预。,2影响 (1)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3)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

11、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希特勒低估了苏联实力 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解析】A、D两项与史实不符。斯大林体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

12、略目标。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 【答案】C,1特点 (1)经济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政治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导致了苏联解体。,2启示: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13、。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1)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之上的这一基本国情,过高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2)在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和必要的。,320世纪50年代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在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的序幕 B勃列日涅夫扩大企业的经营自

14、主权 C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改革中的地位,是正确的。B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也是正确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最终使苏联解体,故D项有误。 【答案】D,(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

15、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思路点拨】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其解答路径如下:,(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思

16、路点拨】,(2011大纲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可用“转换法”,根据时间信息“1964年到1982年期间”可知这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时期,“改革”后“随之出现”,即回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或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只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某些修补,并且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使他的改革趋于保守,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再加上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国家陷入困境。 【答案】A,1知识角度 把握三次改革的内

17、容、影响、特别是改革的特点。 2.史观角度 从全球史观来分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呈现“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两分天下,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因此要引用新情景材料,综合掌握有关苏联改革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 3.热点角度 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将苏联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作一横向对比,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考向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知识角度) 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

18、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征集制 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 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解析】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推断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商品交换得以恢复。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商品交换;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所有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主题无关;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答案是D项。 【答案】D,2(史观角度)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实现向社会主

19、义的直接过渡 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此题考查对苏俄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因为1928年斯大林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而采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该排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考向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影响 3(知识角度)“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

20、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B,4(热点角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计划经济是以

21、国家调控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以摆脱经济危机。 【答案】A,考向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5(知识角度)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项。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C,6(知识角度)一位杂志主编这样评价 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 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 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 一直到剥光为止。”他所讽刺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材料“不停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