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_第1页
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_第2页
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_第3页
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_第4页
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格心理学华若蒙第一章 绪论1、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1) 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2) 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3) 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4) 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5) 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p5)2、 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3、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4、 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揭示人

2、的共同本性;第二层,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第三层,揭示个体独特性。5、 本书的架构:“t & 3d”,“t”就是指人格理论,“3d”则是组织各种人格研究主题的线索,是在cloninger的人格“描述动力发展”模型(3d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正而来的。主要内容具体变量人格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人格表现认知情绪意志场独立场依存、归因风格、乐观主义焦虑、抑郁、幸福攻击、利他、控制人格动力动机目标自我适应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亲密动机目标单元、目标内容、目标追求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调节压力与应对、a型性格、完美主义人格发展发展文化叙事发展轨迹、影响因

3、素、深层机制文化与人格、性别、中国人的人格故事与人生第二章 人格研究与测评1、 人格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 (2)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3)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2、 个案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 叙事法(生活史)第三章 特质理论1、 gordon w . allport, 美国心理学家,既是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学科创始人。2、 allport把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人类共有的特质,人人都具有,个体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特质的强弱程度不同。个人特质:个人独有的,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3、 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

4、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和性格的核心成分,5-10个。次要特质: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和反应倾向,普遍性、一致性较差。不易为人观察。4、 cattell 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彼此是不相关的,从外显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5、 eysenck的三维人格理论:外向性: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外向者: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

5、内向者: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神经质: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此维度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另一端为情绪稳定。(高神经质者:过分担心某事或害怕某物的倾向,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低神经质者:平静的、好脾气的、耐心的)精神质: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高精神质: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和行为迟缓、高创造性、坚强;超我机能者:仁慈和好心肠)6、 eysenck的人格类型与古希腊气质学说的对应关系:7、 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理论五个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1、 eysenck的唤醒理论: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

6、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较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2、 davidson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左半球 积极情绪; 右半球 消极情绪3、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和模型拟合。4、 用进化机制解释现象:求偶、社会焦虑、攻击等(p78)5、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担心或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进化机制解释:有利于被群体接受或防止被群体排斥的心理机制,当个体得到群

7、体内其他成员的消极评价时感受到的抑郁和担心,这种抑郁和担心可以使个体及早发现被排斥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去积极解决问题。而那些对自己受到排斥却无动于衷的个体最终则可能被群体驱逐,从而因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无法存活或者繁衍后代。第五章 精神分析freud(弗洛伊德)1、 freud(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也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包含性和攻击本能。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了道德力量,遵循完美原则。之间的关系:它存在的目的是帮助本我获得本能的满足。本我也必须受到自我的指导和控制,否则会颠覆理性的自我。自我要协

8、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2、 freud认为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3、 固着:人格不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成长。这样人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停留于儿童水平。退行: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就会表现出固着年龄时期的幼稚行为,即所谓的退行。4、 freud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器期产生恋父、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jung(荣格)5、 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之下更难触及的层面,是个体不了解的、最为神秘的领域,包含进化史上所有人类以及动物祖先所遗

9、留下来的那些经验。如,惧怕黑暗,敬畏鬼神,依恋母亲,警惕陌生人。类似于本能(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更深入) 6、 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先天决定因素,也是一些在心灵的各个意识层面相互联系的功能单位。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真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几个类型。adler(阿德勒)7、 生活风格:个体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反应模式。8、 adler提出了四种生活风格类型: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健康生活风格:社会型horney9、 horney提出的三种神经质的类型:顺从型(接近他人)、敌对型(反对他人)、退缩型(回避他人)10、“应该的”专横:在理想自我的左右下,神经症患者觉得自己是全知

10、全能的圣人。“应该无私,应该有预见力,应该不依赖任何人,应该不知疲倦,应该不失败”。第六章 行为主义1、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p113)2、 watson(华生)认为,人格不过是人的习惯系统而已。skinner(斯金纳)3、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的条件。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4、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条件。正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

11、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负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5、 讨论:惩罚为什么不那有效?(1) 惩罚只能使个体减少某种不良反应,而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2) 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3) 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4) 可能会引起关注,变成对错误行为的强化。(5) 由权威实施,可能使个体产生观察学习。(6) 过多惩罚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和理健康。6、 skinner认为,人格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第七章 人本主义maslow(马斯洛)1、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

12、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 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缺乏性需要:由缺乏所引起,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包括前四种。成长性需要:需要的满足不是为了缓解紧张,而是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更多发挥自己的潜能。3、 自我实现: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种人。4、 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完美感,充满着敬畏、迷狂和极度幸福之感,自我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有时空限制和矛盾冲突。rogers(罗杰斯)5、 价值条件:个体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6、 自我协调: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中没有

13、相互冲突的经验。7、 咨询师应具备的三项素质: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的治疗)8、 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是成为全面发展或自我实现的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9、 无条件积极关注: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指个体只有在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第八章 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kelly1、 建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kelly的人格理论)2、 kelly把焦虑定义为“个体认识到其遭遇的事件在自己建构系统的适用范围之外”。rotter3、 期望价值模型:一种行

14、为在某种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个体对该行为的期望和强化值共同决定的。rotter用行为潜能、期望,强化值和心理情景来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bandura(班杜拉)4、 替代强化:由于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受到间接的强化。5、 自我强化: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6、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7、 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主体(人)、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8、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p174)第九章 认知witkin1. witkin等人提出场依存场独立的的人格维度概念,以描述人们在认知

15、上的这种差异。(由于这一人格维度描述的是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认知风格)场独立的人: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场依存的人: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2. 场独立与场依存孰优孰劣?(1) 场独立的人善于分析复杂的情形并从混乱的分心事物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但他们的社会技能往往略显不足,因为他们更喜欢与他人保持距离。(2) 场依存的人有较高的社会技能,他们容易受其他人的吸引,比场独立的人更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3) 因此,场独立的人认知重构技能好,场依存的人人际交往技能好,这个人各维度虽然在两极上有不同的表现,但在价值上是中性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3. 归因内容维度:

16、控制点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普遍性维度。4. 韦纳的归因理论(选择题,维度?)5. 自我妨碍(自我设障):是个人保护自尊的一种策略。有些人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为自己制造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降低成功的可能性,但也可以成为失败后的借口。6. 乐观主义:对积极结果的泛化预期。(气质性的乐观)悲观主义:对消极结果的泛化预期。防御性悲观:在面临即将来临的任务时,以倾向于失败或忧虑失败为策略,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的倾向。7. 乐观者的健康优势(1) 通过免疫系统。乐观主义者的免疫系统更强。(2) 通过情绪机制。乐观主义能有效地对抗抑郁,削弱不良情绪对健康的破坏作用。(3) 认知过程。乐观者有大量关于

17、自己和世界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健康或健康行为。(4) 增进社会联系。乐观主义者喜欢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在遇到困难时会求助于朋友。很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5) 直接的行为。乐观者会采取一些对健康有益的行动。(乐观和健康是如何联系的,答案可能很简单:因为乐观者和悲观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乐观者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而悲观者更可能采用分心和否认的策略。行为,被证明是乐观和健康之间最关键的联系。)第十章 情绪1. 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情绪强度、情绪智力。(情绪强度:一个人受情绪感染或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一直控制的程度。)(情绪智力:如何恰当体验和表达情绪的技

18、能)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情感和认知。情感成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感、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即生活满意度,)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4. 主观幸福感水平高的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是外向性和低神经质。第十一章 意志1. 控制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事件的感知。(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不是实际上能不能控制。)2. 控制欲: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想去控制事件。3. 控制的双过程模型:初级控制:个体改变环境使外部世界适应自己。次级控制:个体改变自己使内部世界适应环境。4. 内控是否总是优于外控?(简答)虽然内控者能取

19、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身体更健康,但一个过度的内控者可能由于缺乏能力和机遇而使自己变得神经质、焦虑;而外控者则容易随遇而安,过得轻松自在。情境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当事情的变化超出了个人的控制时,外控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第十二章 动机1. 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2. 高成就动机者和低成就动机者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高成就动机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其积极性,这种任务对他们来说最具有挑战性。他们不会选择太容易的目标,因为容易达到的目标不能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他们也避免选择那些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目标。低成就动机者则刚好相反,因为他们将心态定位于如何避免失败

20、上,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而回避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可以确保成功而避免失败,而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归因于任务的难度,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谅解,从而减少失败感。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都不需要为失败承担责任。3. atkinson(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心理因素构成:追求成功、害怕失败。4. 追求目标: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学习目标:个体关注的是通过获得新技能和掌握新情境来发展能力。表现目标:个体关注的是通过寻求好的评价和避免不好的评价来证实自己有能力。5. 如何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简答)(1)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2) 正确的教养方式(3) 积

21、极的归因方式(4) 树立榜样6. 权利动机:个体所怀的一种影响他人或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7. 权利动机与个人亲密关系(p225)权利动机与个人身心健康(p256)8. 亲和动机(亲密动机):建立、维持与一个人或一群人积极情感关系的动机。第十三章 目标1. 目标内容:指的是个体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即个体所追求的目标行为本身是什么。2. 内部目标:指反应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包括自我接纳、亲密关系、健康等。外部目标:通过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标,如财富、权利等。3. 目标内容效应:内部目标效应和外部目标效应统称为目标内容效应。内部目标效应:相对于外部目标来说。追求内部目

22、标和较高的幸福感、良好的适应性等正性结果相联系。外部目标效应:相对于内部目标来说,追求外部目标和较低的幸福感、较差的适应性相联系。4. 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5. 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基本心理需要。验证: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在自变量(内部、外部目标)和因变量(幸福感或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第十四章 自我1. 独立自我观:个体的自我是独立的、独特的、有边界的,独立自我观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强调个体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是个体最重要的自我表征。相依自我观:强调个体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强调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自我表征。2. 根据概括化程

23、度,自尊可分为:总体自尊、具体自尊。3. 根据稳定性,自尊可分为:特质自尊、状态自尊。4. 根据可意识到的程度,自尊可分为:外显自尊、内隐自尊。5. 自尊可变性:自尊短期内的波动程度。自尊可变性高,则个体自尊不稳定。6. 自我调节:个体对其思维、情绪、冲动或欲望以及行为表现的调节。7. 自我调节力量:能够抑制、阻止或改变一些因生理、习惯、学习因素或压力情境而产生的不当反应的心理内部资源。8. muraven与baumeister提出自我调节力量模型,他们认为:(1) 自我调节是自我执行功能的一部分,自我调节和意志活动需要力量;(2) 自我调节力量是有限的;(3) 所有的自我调节都使用相同的资源,朝向某一目标的自我调节会使其他自我调节活动的资源减少;(4) 自我调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体自我调节力量的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