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全套_第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全套_第2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全套_第3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全套_第4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爱情婚姻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正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这首诗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保留了较多的民歌色彩,特别是人物对话,大都是浅白的口语,并不难懂。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书及课下注释,了解《孔雀东南飞》及汉乐府诗,把握其发展及特点。2.通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3.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的写作手法。4.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把握主旨。【教学重难点】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孔雀东南飞》就是基于民间流传的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而来的。相比同样写爱情婚姻悲剧的《氓》,《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更为纯粹的叙事诗,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结构巧妙,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流畅而生动,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任务一:知人论世1.了解乐府诗乐府:原指西汉武帝刘彻始设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乐府诗:中国古代官署(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歌。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2.相关背景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清规戒律。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直接制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3.解题《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本诗长至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七百余字的鸿篇巨制,它代表了乐府诗的最高成就。据诗前小序说,本诗是根据发生于东汉末庐江府(汉郡名,初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汉末徙治今安徽潜山县)的一对夫妻在家长的逼迫下双双殉情的真实事件传写而成的。另,《太平御览》卷八二六《织部》载有四言诗《古艳歌》一篇,其词曰:“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侧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它咏唱的内容和首句起兴与《焦仲卿妻》极为相似,很有可能它是一首较早传唱这一生活故事的作品,《焦仲卿妻》的创作则可能受到过它的一定影响。任务二:文本研究活动1:解释词语,概括段意层意概括:诗前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局以及成诗的原因,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诗的序曲。“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起兴,虽然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却为全诗确立了哀婉缠绵的基调。汉代诗歌常用鸿鹄徘徊比喻夫妻离别,如汉乐府《艳歌何尝行》(又名《飞鹄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古艳歌》中也说:“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第二部分(第2—6段),写兰芝自请遣归,仲卿向母求情,终不获允。第2段,完全是刘兰芝向焦仲卿的告白。她历数自己的身世经历,从十三到十六,学会了“织素”“裁衣”,能“弹签筷”,能“诵诗书”,表现出心灵手巧、热爱劳动、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一面。“十七为君妇”,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却以“心中常苦悲”概而论之。这“苦悲”中,固然有对夫君的相思之苦,也包括夜以继日织布的劳作之苦,但更主要的是“大人”的刁难之苦。她对婆婆的“驱使”已不堪忍受,所以自请遣归。接下来,是仲卿向母求情,表示自己仕途暗淡,誓与兰芝同生共死,恩爱不渝。想不到,他卑怯的自陈,温和的质疑,却遭到其母严厉的训斥。在她眼里,这个儿媳不听话,不任她摆布。所以决定“遣去”,再为其子另娶。而仲卿哀伤的跪白,表示“终老不复娶”,又引来其母的暴怒。诗歌叙事至此,揭开矛盾冲突,刘兰芝被遣已成定局。】【第三部分(第7—12段),写兰芝辞别焦家。先写告别夫君:面对他的哽咽、解释、谋划和宽慰,兰芝以“勿复重纷纭”一语否定,表明她对事态有着清醒的认识,已不抱什么幻想。她又义正词严地批驳了婆婆对自己“自专”的指责,说明自己的劳作、孝心之不被理解。她把自己的衣物、帷帐、箱奁留下,名曰“留待作遗施”,实则是给仲卿留作纪念,让他“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现出深深的留恋、惜别之情。再写兰芝认真地打扮自己:从头到脚,衣饰足履,样样妥帖。美丽无比,绝世无双。这展现了她的爱美之心,更表现了她的自尊与人格独立。她拜别婆婆,自言出身卑微,教养缺失,换来的只是“阿母怒不止”;她辞别小姑,忆昔抚今,泪如散珠。一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多少情思尽在其中!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他的耳语相惜,她的感念希冀,总归于“二情同依依”。时间仿佛凝固定格,“举手长劳劳”的画面,千古以来成为描绘情人离别的经典。】【第四部分(第13—23段),写兰芝归家,官府托媒,兰芝抗婚。面对母亲的责备,兰芝有的只是惭愧;面对母亲的催婚,兰芝以与仲卿的“结誓”为由婉拒,还是得到了母亲的理解。母亲为兰芝挡住了县令家的求婚,又婉拒了太守派来的媒人,表现出母爱的温情。但是,面对“阿兄”的逼婚,兰芝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最后答应了再婚——实则也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而在太守强大威势、厚重彩礼面前,兰芝母最终也默许了这桩婚姻,并说“莫令事不举”。母亲态度的转变,使兰芝孤立无援,陷入绝境。她终日以泪洗面,愁肠百结。】【第五部分(第24—31段),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诀别和殉情。这对情侣的对话,五味杂陈,无限酸楚。兰芝解释人事多变,家人逼婚难挡;仲卿重提二人旧誓,语带讥讽,并以死相约——实则是不能摆脱眼前事变的痛苦和对兰芝深深的爱恋。兰芝苦于不被理解,也发出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接下来,仲卿拜别其母,让铁石心肠的她“零泪应声落”。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仲卿听说兰芝赴死清池,他也“自挂东南枝”。这对情侣,饱尝了生离之苦,希望在死后可以相聚。】【第六部分(第32段),写焦、刘两家合葬已逝的情侣。兰芝、仲卿的精气魂魄,仿佛化成了一对鸳鸯,相向悲鸣,昼夜不停。白天,“行人驻足听”;夜里,“寡妇起彷徨”。这悲鸣的鸟声在提醒世人记取兰芝和仲卿生死与共的爱情和他们生前的抗争。】活动2:梳理脉络1.请按照“引子、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层次为我们梳理故事脉络,并用2至4字概述每一层次的内容。明确:引子(1)自然段:托物起兴开端(2-6)自然段:被遣发展(7-12)自然段:誓别再发展(13-23)自然段:抗婚高潮(24-31)自然段:殉情结局(32)自然段:合葬这首长篇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被遣、抗婚、殉情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当作小说或戏剧来读。【诗人大体上按照悲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作叙说,又在人物的对话中插入了少数回忆过去生活的内容(插叙),从而延长了作品所叙说的生活进程的时间,使故事和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作品结构却仍显得脉理清晰。】任务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思考1.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为开篇,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①刘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②证明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③直接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思考2.刘兰芝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明确:①这表现了刘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从中可以看出她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若。②作用:①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刘兰芝外貌的俊美;②刘兰芝梳妆打扮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充分展示了她蒙受委屈后保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情操和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③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刘兰芝不愿离开焦家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和凄楚。思考3.体味焦仲卿与他母亲及刘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他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刘兰芝,但他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思考4.写刘兰芝与婆婆、小姑告别有什么作用?明确:与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就要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刘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焦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的表现。思考5.“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的,为后面写两人的殉情奠定了基础。②在分别之时,刘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思考6.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然而诗中却是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很有地位的这些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是侧面描写,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了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从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知。思考7.分析刘、焦两人以及焦母、刘兄的形象。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礼、自尊,忠于爱情,又有着蔑视礼法、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性格特征。当婆婆的役使指责与厮守爱情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她毅然选择了离开,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反抗精神。她深爱仲卿,依依惜别,表现出温婉柔情的一面;她拒抗再婚,最后以死明志,又表现出性格刚烈的一面。她面辞折磨她的婆婆,有礼有仪;告别一起嬉戏的小姑,珍重情谊。她含泪乞求母亲拒绝再婚,柔弱可怜;又“仰头”面对“阿兄”的逼婚,刚强可敬。在她身上,闪耀着美丽、真情、善意的光辉,表里澄澈,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焦仲卿是“大家子”,为“庐江府小吏”。他谨于职守,忠于爱情,正直纯朴。同时,又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在母亲的威势之下俯首帖耳,不敢断然反抗。他深爱兰芝,在其母面前露出苦相,温和地质问她:“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遭到母亲的厉声训斥后,他只有“长跪”,表示不再婚娶——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最激烈的抗争,然后“默无声”地告退。他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礼教规定。《礼记·内则》中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当仲卿决定殉情,与其母诀别时,还担心其母日后孤单,祝愿她寿比南山,表现出孝顺的性格特点。他送别兰芝,对接她回来还抱有幻想;他听说兰芝再嫁的消息后,请假暂归,以贺语反讽,以黄泉为誓,饱含无限悲酸;他听到兰芝的死讯,不忍独生,“自挂东南枝”。他有善良软弱的顺从,也有苦苦抗争的坚韧,更有为爱而死的忠贞不渝,表现出性格的多面性。焦母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蛮横无理。她不能容忍兰芝的个性,斥其为“自专由”,衔恨在心,耿耿于怀,表现出一个封建家长的强势和暴戾。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礼教给了她这样的权力。《礼记·内则》中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因此,即使面对哀哀求情的儿子,她也声色俱厉,无情无义地训斥。她无视仲卿和兰芝相亲相爱的事实,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行事,坚决拆散了他们。直到仲卿与她诀别,她在落泪之余,还是不思悔过,仍然卖弄为子另娶的谋略。刘兄“性行暴如雷”,是一个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市井小人。他斥责兰芝“作计何不量”,逼她再嫁,既不想让妹妹居家增加他的经济负担,又想让她嫁到豪门,使他得以攀附权贵,捞取利益。他的逼婚,最终把兰芝送上了绝路。思考8.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本质。明确:由封建家长制主宰的婚姻造成了刘兰芝命运的悲剧。尽管她才貌俱佳、忠于爱情,但幸福刚开了个头,就如泡影般散去。她被遣回家后又不得不答应太守公子的婚事。无奈的刘兰芝只好“举身赴清池”,以死来履行自己的誓言,了却心中的那份情。作者由此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任务五:鉴赏手法手法一:这首诗经数百年的流传才见于著录,其间一定经过了很多文人的润色加工。诗中的叙述语言,大都是白描式的,精警凝练,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等。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诗句,往往出现在情感发展达到高潮之处,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手法二:诗中赋、比、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民歌自身的特点。赋:第2段开头兰芝自述种种技能修养,颇含自夸之情,即是赋的写法,有很强的冲击力;同样的话,在第13段经刘母重复一遍,就有了遗憾之意。这样内容相同,文字稍异的重复,也称“叠文”,有明显的讲故事痕迹。对同一事件,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收到回环往复的丰富意趣,这在通俗文学中,特别是后来的古代白话小说中比较常见。另外,写兰芝留物(“妾有绣腰襦”)、“起严妆”的两段,写太守下聘礼一段,写兰芝裁衣一段,都是赋的写法。比:比的写法虽然不多,但也颇为传神,如对兰芝化妆后的描写:“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特别是第12段兰芝的“磐石蒲苇”之喻,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兰芝正是不想让仲卿觉得她是“蒲苇一时纫”,才发出了“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兴:诗的第1段用“兴”,凌空发端,起到了创设氛围、笼罩全篇的作用。手法三:剪裁精当,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诗的开头,并没有赘叙两家的家世,而是让人物直接出场;结尾也并没有写两家的悔恨悲伤,而尽在不言之中。清代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说:“入手若叙两家家世,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慢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裁剪也。”其他例子,如兰芝拜别焦母、小姑,皆无答语,为读者的想象力留足空间,可谓“无声胜有声”。思考1.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游离于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统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思考2.第二段从十三岁说到十七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不烦琐。这是古诗中常用的“赋”的手法。(2)作用:①表明了刘兰芝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②刘兰芝有这样优秀的品德仍被驱遣,突出了刘兰芝的无辜与委屈。③照应了刘兰芝“三日断五匹”以及做嫁衣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情节,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快、利落。思考3.诗歌大力铺陈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明确①衬托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②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仲卿、刘兰芝的凄悲对照,强化了悲剧性;③反衬刘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思考4.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明确:不累赘。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思考5.《孔雀东南飞》本来是一场现实主义的悲剧,结尾却写他们夫妇合葬化鸟,成为比翼双飞的鸳鸯,有人认为这削弱了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你是否赞同?明确:不赞同。①这一情节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鸳鸯和鸣,与开头孔雀美禽遥相呼应,象征着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不朽,又象征着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这与我国民间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