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_第1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_第2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_第3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_第4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完美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肇事(zhào)歹徒(dǎi)荡涤(dí)鲜为人道(xiǎn)B.惬意(xiá)澎湃(bài)赫然(hè)泰然处之(chǔ)C.绮丽(qǐ)贮藏(zhù)枢纽(qū)茅塞顿开(sāi)D.诘责(jié)破绽(dìng)迸流(bènɡ)随声附和(hé)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的“绿色农家菜”也跟着火了一把。B.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期盼纷至沓来,是该好好树立下各自的理想了。C.我们班的王芳同学,虽然有时违反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D.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B.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D.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照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6、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站在球体极目远眺,黄浦江上巨轮如梭,连绵入海,所有风光尽收眼底。②在黄浦江边,矗立着一座高达四百六十八米的广播电视塔。③乘上电梯,只需四十秒钟,便可到达263米高的球体上。④走进塔正面,“东方明珠”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⑤当夜幕降临,巨大的球体光彩夺目,群星争辉,展现出迷人的景象。⑥眺望塔身,两个巨大的球体,如红宝石闪亮耀眼。A.②⑤⑥③①④B.②⑥④③①⑤C.④⑥①③⑤②D.⑤⑥③①②④7、默写①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⑦《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疾:快C.迳黄牛山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色如人负刀牵牛。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现代文阅读。(30分)1、再见,萤火虫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②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火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③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④萤虽虫,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者说它只能被用去形容别的。那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静静的、微微的,很聪慧、很羞涩,像什么人的目光。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⑤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⑥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首《七夕》,我以为是萤文中最好的。作为虫,“萤”字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一个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⑧曾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⑨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⑩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节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有改动)1.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④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试简要概括。2.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下面加点句子的意思。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3.阅读第⑧段,试概括本段的两层语意。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这句话的理解。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蒸饭匠李靖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2.品味语言。(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四、写作题(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参考答案:一ACCAB(1)松枝一何劲(2)芳草萋萋鹦鹉洲(3)谁家新燕啄春泥(4)山随平野尽(5)老骥伏枥(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二1.D2.C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4.湍急迂回(深)侧面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三1.生活习性:形态特征。2.现代人应该感性一点,多一点可爱的想象,多一点对诗意的追求。3.(1)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标识性物种。(或:萤火虫的存亡标志生态环境的好坏。或:萤火虫在自然界很重要,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2)萤火虫濒危的主要原因。(或:萤火虫的濒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各种污染)4.作者体会到的“美”是记忆中的萤火虫的美,是有萤火虫的那个时代很美(或萤火虫勾起的过往的人与事很美)。作者体会到的“疼痛”则是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的惆怅,现代人已经很难感受萤火虫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的遗憾。(或:美好的事物与时光流逝的感伤)1.①渲染悲伤的氛围,表达对爷爷去世的哀痛之情②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蒸饭匠—老孙。③为下文写我与老孙的温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