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苏联东欧8国:

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4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点:(1)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进程、影响;(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剧变;(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苏(俄)联的发展列宁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191719181921192219241928193619531964198219851991苏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列宁去世苏联一五计划苏联宪法斯大林去逝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经济:①片面发展重工业;②生产资料公有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思想:实行个人崇拜。工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期间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问题成就苏联改革势在

必行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2、斯大林模式的成与败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历程(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重心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心在工业1953——————19641985—————1991—————————————1982改乱了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重心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改没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②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2)内容:领域改革措施政治①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经济农业(重点):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广泛种植玉米;③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外交提出“三和”路线理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首次访问美国。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实际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了解)(3)评价:积极:①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推动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③思想: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④工业: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

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玉米种植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理解)(二)、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l理解)赫鲁晓夫的墓碑改乱了!材料2: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妥协能手:为人因循守旧,最怕重大的转折和改革。有浓厚的勋章情结(勋章大王),大约有114枚勋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给自己发的。▲1967年他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改革措施: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2、评价积极: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局限: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迷信专断;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重点:工业(二)、苏联的改革思考苏勋宗改革失败之因(理解)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④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剧了苏联经济困难;僵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勃列日涅夫(1906-1964-1982,76岁)赫鲁晓夫(1894-1953-1964-1971)安德罗波夫(1914-1982-1984,70岁)契尔年科(1911-1984-1985,74岁)老人政治、病夫治国54岁时当选苏共总书记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领域改革措施结果前期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后期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等。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造成思想混乱。(1)内容:(2)评价: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否定了党的领导,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苏联的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收效甚微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思想混乱改没了小

结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时间1953-19641966-19771985-1991侧重结果败因相同点农业工业前期经济,后期政治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探讨与总结:结合课本和优化方案,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二)、苏联的改革1、含义一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同时伴随着瓦解,分裂为15个国家。2、经过1990.03立陶宛率先独立(苏联解体的标志)1990.06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08.19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1991.12.26苏联解体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三)、苏联的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材料1: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材料2: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材料3: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②直接(主要):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91年12月)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1991年12月)阅读材料,你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得到哪些启示赫鲁晓夫改革: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遵循客观规律②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①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②军备竞赛加剧,制约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困难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三)、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阅读材料,你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得到哪些启示2、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6)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苏联的解体“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一)东欧的建设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2、成就:战后各国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3、问题: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思考:面对问题,东欧国家如何做?国家措施结果局限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扼杀改革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二)东欧的改革阅读课本,梳理教材,完成下列表格2、概况/类型(1989-1992)国家方式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合并统一国家分裂国家解体3、实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三)东欧的剧变剧:时间短,范围广。

变: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表现材料: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四、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三)东欧的剧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东欧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剧变?内因: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外因: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材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冷嘲热讽,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高调断言“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历史终结”。——林彦虎,冯颜利《对苏联解体教训的再认识》你认可材料中的观点吗?请结合相关史实反驳这一论断。苏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裂变东欧: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剧变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蜕变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三)东欧的剧变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知识拓展】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理解)1、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失败;2、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3、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4、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1976年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8年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

①过渡时期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954年宪法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两弹一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至今)

①开创: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③目标:

2017中共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世界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蜕变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知识拓展】三大社会发展模式(理解)西方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大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课小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三、中国:奠基、改革与复兴1、建设:2、改革:3、剧变: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发展:2、改革:3、解体:真题演练1.(2022·海南高考·9)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A.体制机制创新B.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