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课件)_第1页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课件)_第2页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课件)_第3页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课件)_第4页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栽培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田间管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该技术中的“控肥”是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及前期施氮量的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控苗”是通过控制基蘖肥中的氮肥用量,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是通过增加群体通透性,优化群体结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与传统技术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即减少前期氮肥的比例,增加穗肥和粒肥中氮肥的比例。在传统技术中,氮肥在前期(包括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占总施氮量的80%以上,中后期(穗肥和粒肥)的用量不到总施氮量的20%。在“三控”施肥技术中,氮肥在前期的用量一般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中后期的用量为总施氮量的40%左右。同时,分蘖肥的施用时间明显推迟,主要起保蘖和壮蘖的作用,提高成穗率。氮肥后移还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分蘖,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由于无效分蘖少,苗峰较低,一般不用也不宜重晒田。“三控”施肥技术的主要特点“控肥”的依据“控肥”指的是控制总施氮量和前期施氮量的比例。控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前期氮肥用量,把叶片含氮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从而控制其分蘖速度,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二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亦表明,总施氮量越大,特别前期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就越低,而中、后期施用的穗肥和粒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较小。可见,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就必须控制总施氮量,同时大幅减少水稻生长前期的施氮量。“三控”施肥技术的理论依据“控苗”的依据在水稻的分蘖中,只有一部分最终成穗、对产量有贡献,称为有效分蘖;而没有最终成穗的,称为无效分蘖。“控苗”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无效分蘖,提高个体素质和群体质量。通俗地讲,就是对水稻实行“计划生育”,达到“少生优育”的目的。“控苗”是“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苗数太多。据我们对广东省的调研,水稻的有效穗数大多在20万/667m左右,按传统技术种植的水稻的最高苗数(苗峰),每667m往往达到40多万甚至50万以上,成穗率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蘖能够最终成穗,而半数的分蘖在中途死亡,对产量没有贡献,成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的发生不仅浪费肥料、导致群体郁蔽、加重病虫害和倒伏风险,还造成分蘖个体之间恶性竞争,也使有效分蘖长得瘦弱。而“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把苗峰控制在35万苗/667m以下,可促成壮蘖和形成大穗,把成穗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和稳产。“控病虫”的依据“控病虫”是“三控”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控病虫”,不是通过喷施农药来控制,而是指通过改进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群体结构和通透性,使之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展,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群体指标有密切关系。水稻的苗峰越大,叶色越浓,纹枯病发生就越严重;抽穗期群体透光率越大,纹枯病的发生就越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峰,改善群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7

田间管理

稻田灌溉

水稻一生中,返青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对水分的反应较敏感,而幼苗期、分蘖期和结实期对水分反应较迟钝。因此,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水分管理,首先应保证重点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其次根据水稻生育状况和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合理灌溉。

插秧前的水层管理,包括泡垡和耙地。一般5月初开始泡垡,时间为1周左右,时间不宜拖后,泡垡时间过晚,杂草没有萌发机会,达不到耙地封闭除草的目的。泡垡时水层以2/3的垡片浸没在水中,1/3的垡片可见上部为适宜。泡垡要稳水灌溉,提高水温和地温,促进杂草早发,水分不足时要补水。(一)插秧前的水层管理整好的水田泡田

稻田水层的深浅与插秧质量、插秧后的返青快慢有密切关系。寒地水稻插秧时要做到花达水,插后要灌3~4厘米水层。插秧时地面无水或水层过深,都不利于提高插秧质量。返青期的水层,在正常年份内3~4厘米深,低温冷年为5厘米深,如在返青期遇上寒潮,水层可加深到6~7厘米,提高温度,以水护苗。低温过后要立即放水,正常管理。(二)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在寒地稻区,水层的温度对分蘖发育的影响大于气温,水稻分蘖早生快发,除秧苗素质外,主要取决于水温。因此,促使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根系发达,稻株健壮,以浅水灌溉有利。因为浅灌可以提高水温,增加土壤氧气和有效养分,并使稻株基部光照充足,能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三)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水层浅时分蘖早、分蘖节位低,不但能增加分蘖的数量,而且提高分蘖的质量。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间,一般灌3~4厘米水为宜,以提高水温。

分蘖后期,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深灌10~12厘米水层,降低水温和地温,削弱稻株基部光照强度,抑制后期无效分蘖。但应注意深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7天左右为宜,否则根系发育不良,稻株生长软弱,引起后期倒伏,也可发生病害。二是排水晒田,控制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抑制后期分蘖的发生,此种措施具有较多的优点,特别是在多肥高产栽培的低湿田,其增产效果较大。

水稻幼穗发育期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此时期生产1克干物质需要395~635克水,为满足水稻生育中期的需水需要,把水层灌为6~7厘米比较适宜,并要求活水灌溉。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出现低温时(平均气温低于18℃,最低气温为13℃),应将水层加深到15~20厘米。这时大部分颖花处于地上8~14厘米高度,使幼穗淹没在水层之中,可免遭低温冷害,低温过后立即正常灌水。在抽穗前3~5天,进行间歇性灌水,因为较长时间的深水灌溉,土壤中氧气不足,毒气增多,影响根系的生理机能。(四)拔节孕穗期水层管理

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水分反应敏感时期,如水分不足,会造成抽穗不全,受精不好,秕粒增加。因此,抽穗后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但淹水会使土壤氧气供应不足,降低根系活力,导致叶片早衰。因此,抽穗后20~25天采取间断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