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蟾虫临床运用初探_第1页
食蟾虫临床运用初探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蟾虫临床运用初探.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食蟾虫临床运用初探更新日期:2009-04-22 点击: 王宗殿张春安关键词食蟾虫;白血病;肝癌;带状疱疹;支气管炎中图分类号:R 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615(2000)02-0032-02通常认为蟾蜍较少生蛆,而安徽省农业厅黄明礼先生经多年试验研究,使蟾蜍较易生蛆,笔者将其提供的蟾蜍蛆命名为食蟾虫(以别于五谷虫),本草杂论对“食蟾虫”的制取记载为:“端午日取

2、虾蟆金眼大腹不跳不鸣者,槌死,置溺桶中,后生蛆食尽蟾肉,取蛆用”,1993年有报道将预先在淡水鱼肉(或龟肉、鳖肉)中生成的蛆虫移于刚砸死的蟾肉内,待蛆食尽蟾肉之后放在青瓦上,用文火焙干研细末备用。近几年黄先生改进技术,不需移植即可让蟾蜍生蛆(因黄申请专利,如需资料请与其本人联系),且可批量加工,笔者根据应用蟾蜍、蟾酥治疗多种顽疾及疑难杂症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应用食蟾虫治疗疾病也取得了可喜疗效,介绍如下。1白血病孙某,男,7岁。1997年6月23日因感冒发热疲劳在当地治疗无效,继续发热,全身出现红斑,9月份经某省级医院确诊为白血病。11月29日来我院求治。查体:卧床不起,全身浮肿,皮肤干燥,表皮有

3、裂纹,纳差,便秘,肝脾均肿大(肝胁下1cm,脾胁下2cm),淋巴结肿大,舌红无苔,脉细数,查血象:白细胞32×109/L,血红蛋白9.68 g/L,幼稚粒系细胞0.10,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异常细胞0.20。治疗用食蟾虫研粉冲服,每次1 g,1日3次,10天后查血象正常。嘱其停服食蟾虫粉,改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该患儿现在合肥市某小学三年级读书,身体健康。按:本病病因由于毒邪侵袭,伤及营阴,阴精受损,燥火内生。尚未见报道以食蟾虫治白血病。清.张璐本经逢原认为蟾蜍皮辛凉有毒。本例证属阴虚火旺,以食蟾虫以毒攻毒,辛凉清热。食蟾虫可能是通过促使细胞成熟,缩短成熟时间,

4、进而血象正常。2肝癌张某,男,79岁,工人。1995年6月25日因上腹胞胀、纳少无味、神疲乏力、消瘦明显伴肝区疼痛于省某医院住院检查:肝肋下锁骨中线内侧触及肿块,4 cm×5 cm,质硬如前额,表面不平,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109/L(7000/mm3),中性粒细胞0.85,淋巴0.15。肝功能:黄疸指数9单位,总胆红质0.8 mg%,脑磷脂絮状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7单位,SGPT 79单位,总蛋白5.8 g,白蛋白2.6 g,球蛋白3.2 g,白球比例0.81。同位素肝扫描检查报告:肝硬变恶变。AFP:阳性。经中西医治疗半年,症状未改善,渐趋恶化。于1

5、996年1月12日求诊于余,现症:慢性病容,神志清,消瘦乏力,面色晦暗,巩膜轻度黄染,小便短少,腹笥如鼓,右上腹疼剧,腹胀,烦燥易怒,舌暗红边有瘀点,双手掌内有多处蜘蛛痣,脉弦细。此系真阴耗伤,瘀毒为患,正虚邪实之候。治取大蟾蜍(鲜活)剥皮,刺破皮棘,反贴肝区,用纱布缠腰固定,5日1换(第3天发现皮肤起泡,涂龙胆紫结痂后继续外敷),同时服食蟾虫粉,每次1.5 g,1日3次。第二天即感肝区疼痛明显减轻,1周后食欲增加,精神好。两月后B超提示肝脏大小形态规则,无明显异常;同位素肝扫描报告:肝脏未见占位性病变;火箭电泳自显影法:胎甲球50 g/ml;肝功能在正常范围。按中医辨证调理服药2月余无异常感

6、觉而停服,2年后随访,肝区无特殊阳性体征,生活自如。按:蟾蜍具有很好的解毒止痛功效,如绛囊撮要痧症蟾酥丸即以蟾酥为主药。本例直接以鲜蟾皮外敷于肝区以解毒止痛,配合内服食蟾虫粉攻毒化坚,据医宗金鉴记载其内服的琼酥散,即以蟾酥与乌头之类强有力的麻醉止痛药配伍。从蟾蜍中制取的华蟾素注射液已成为常用的抗癌药。3带状疱疹马某,女,55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4月19日。主诉:右侧胸背及腋下出现大片密集水疱,伴剧烈刺、灼痛5天余。5天前于右侧胸前乳房上部出现小片红丘诊及小水疱,自觉疼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以病毒灵口服、肌肉注射维生素B12,连续治疗5天,同时又到某部队医院就医,外涂四环素软

7、膏,内服中药5剂。但疼痛与日俱增,夜难安寐,胸背及腋下相继出现较多水疱而前来求治。检查:右侧胸痛处可见数片大小不等的皮损,虽不相连,但呈带状分布。每片皮损均为密集的水疱,疱周围红晕明显。背部之水疱破溃,呈轻度糜烂。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诊断:带状疱疹,证属热毒搏结,阻滞肌肤所致。治用食蟾虫50 g研极细粉,用芝麻油调成糊状敷以患处,每日2次。4月22日复诊:连续治疗3日,无新起皮疹,糜烂处已干结,其余水疱有干收现象。但仍疼痛,夜寐欠安。改用食醋调食蟾虫粉成糊状,用法同前。4月27日复诊:药后糜烂处已结大片结痂,水疱已干结,皮损处转红褐,疼痛减轻而入夜仍甚。续用上法,每日加服食蟾虫2 g。4月3

8、0日复诊:大部分结痂已脱落,局部无痛感。给予当归浸膏片1瓶,每次3片,日服3次。以善后调理。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因“状如甑带”,故称甑带疮;因其“状如蛇行”,而称蛇串疮;因其“缠腰而生”,又称缠腰火丹;发生在其他部位者称为蛇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本例的疼痛是由毒邪阻滞经脉而致。本草纲目认为蟾酥“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药理研究证实蟾蜍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激素相似,蟾毒配质有麻醉止痛作用。保命集针头散以蟾酥与麝香同研敷疮头;串雅吹消散,以蟾酥配乳香等,均用以消散肿毒和缓解疼痛。4支气管炎陈某,女,22岁,农民。1999年3月6日诊。自幼有咳嗽、咳痰病史,多方治疗未愈,每遇秋冬季发作。X光摄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最近遇寒又发,咳嗽喘息痰多稠粘,胸闷,紫绀,吸气困难。检查:面色白,两肺有湿性罗音,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治疗用食蟾虫粉冲服,每次1.5 g,1日3次。3月11日复诊,咳喘均减轻,痰少呼吸较前顺畅,仍有胸闷。续用前法外,加用较大活癞蛤蟆1个,生鸡蛋1个,将鸡蛋从癞蛤蟆口里塞进腹腔内,用白棉线将其嘴包缝好,外用黄泥裹,将其放在柴草灶堂里烧烤(以外涂的黄泥开裂为度)。然后取出泥团,逐层剥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