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保密★启用前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2023.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C.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在西周政治活动中,王朝司法在处理争端、消除纠纷、维护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增强王室权威产生了积极影响,使西周的国家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大,排除C项;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有“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命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该制度设计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弥补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C.完善官僚选拔制度 D.推动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对三互法的描述可知,三互法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庇护、结党营私,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地方行政官员行政任命的有关规定,不属于政府监察体系,排除B项;完善官僚选拔制度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互法的政治目的,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由材料可知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尚文弃武、喜好儒学,表明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C项正确;“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讲在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的子孙喜好儒学,B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初年,胡瑗在学校中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和历算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宋仁宗把胡瑗的教法作为太学的教学标准加以推广。这些举措()A.革除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教育的控制C.意在转变国家人才选拔方向 D.促进了综合型官员群体的成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教育,既要研读科举考试所需要的诗赋经史学问,也要顾及成为官僚后所需要的技能,这有利于提高士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了综合型官员群体的成长,D项正确;“革除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说胡瑗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宋仁宗把胡瑗的教法作为太学的教学标准加以推广,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教育控制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教育改革,而不是选官制度的改革,“转变国家人才选拔方向”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且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项;租佃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但佃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之际传入国内的西方文献约有450种,士大夫关注的基本上是以天文、历算为中心的宫廷科学,技术知识往往被视为雕虫小技。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的重点转向实用的军事技术和与发展实业有关的各种应用技术。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士人学术旨趣的异变 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洋务运动重心的转变 D.时局变化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战败也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技术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D项正确;设问要求回答士人学术旨趣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以后的做法都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后,并非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7.1879年,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明确提出:“凡欲广其贸易,增其年税,或致他国难以自立自主,他国同此原权者,可扼之以自护也。又曰,若于他国之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外贸入超局面得到遏制 B.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C.国家主权平等意识增强 D.政治变革心理潜滋暗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薛福成认为关税对保护民族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意义重大,强调税率太低对中国经济不利,反映出晚清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国家主权平等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的外贸入超局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观念转型遇到的阻力大,不能得出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的结论,排除B项;薛福成有关关税税则的观点,不能说明当时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政治变革心理在潜滋暗长,排除D项。故选C项。8.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鼓吹个人从各种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强盛所要求的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民”说被“新人”说取代,“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陈独秀甚至明确提出“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C.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 D.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空前高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变化“20世纪初”“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国内议会民主制实践失败及一战的影响,知识界有所转变,从对西方文明全盘肯定,到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并非中外文明的融合,排除C项;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主义意识高涨,排除D项。故选B项。9.下表是1942-1943年晋西北二专区精简后编余干部安置情形一览表。这一举措,有利于()项别到县工作到区工作学习生产养病到部队到村工作民运什务其他合计河曲1126131850保德25844252151偏关35253146岢岚81025144五寨3192722神池3312491647专署56322322245贸易局38689总计523191781425124222394A.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扩大工农苏维埃政权影响C.加强根据地的基层建设 D.推动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1943年(晋西北)。根据表格数据信息统计可知,编余干部安置到基层和从事生产的较多,其他领域也有涉及,由本题时空可知,当时是抗战时期,材料举措为加强根据地的基层建设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工农革命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政权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民主政权,B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工作重心就在农村,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0.图1、图2是新中国成立后返乡人员证件的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旨在()A.打破帝国主义的敌对封锁 B.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 D.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61年、1962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城市人口返乡支援农业生产,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C项正确;城镇人口返乡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B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鼓励城镇人员返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镇供应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并非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11.新中国成立后,###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力,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强调落实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则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法制建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对材料整体的概括与总结,排除C项;据所学,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体现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并非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谟拉比法典》主要是把过去已发生案件的处理作为判案的参照系,罗列许多具体案例,制定法律处分条款。《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制定不是参照某一案例,而是考虑可能发生的案件,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具有普遍性意义。由此可见,两部法律()A.成熟程度存在差异 B.彰显人文主义精神C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D.具有灵活务实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亚和欧洲。由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案例汇编色彩,《十二铜表法》则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具有普遍性意义,表明其规范程度及成熟程度比《汉谟拉比法典》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人文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两部法律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带有案例汇编色彩,《十二铜表法》则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两者都没有体现灵活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A.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4.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A.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B.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 D.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和1897年美国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市场贸易秩序,C项正确;英美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制进口,被称为绿色壁垒,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排除A项;确立茶叶生产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但材料只是英美自设茶叶进口标准而非国际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排除B项;材料涉及英国和美国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材料中并没有从哪个国家进口茶叶的信息,不能反映对华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认为,“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崩溃。”该论断意在()A.说明社会主义到来的条件更加成熟 B.肯定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的作用C.强调暴力革命方式已不符合历史潮流 D.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托拉斯的管理加强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同时,使资产阶级的剥削变得更为明显,意在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反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A项正确;肯定了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和主旨,排除B项;材料分析的是历史趋势,并未否定暴力革命的作用,排除C项;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与“(垄断组织内部的)剥削变得这样明显”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约有二十种,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结合当时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可知,美国此举显然是因为在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地位下降,想通过争夺非洲这一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松弛”一词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1968年,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8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材料二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不同之处:李纲: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同,由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帝都有藩篱之固”,结合材料二“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等信息可知,两人均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纲主张设置藩镇,是为了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由材料二“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张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相关问题,结合题干中“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史论、历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可知,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历史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通过历史史论来沟通历史与现实,对历史事物、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但由于史料、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新加坡首开其例,至1912年清帝逊位止,晚清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者计108人。晚清驻外领事籍贯分布比较表籍贯人数所占百分比(%)位次广东37人34.261江苏16人14.82浙江11人10.193安徽10人9.264当地华商6人5.565八旗5人4.636福建5人4.636湖南4人3.707贵州3人2.788江西2人1.859湖北2人1.859山东1人0.9210山西1人0.9210四川1人0.9210河北1人0.9210广西1人0.9210台湾1人0.9210美国(充任副领事)1人0.9210总计108人——摘编自赵高峰《晚清驻外领事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2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晚清驻外领事以粤籍为主体说明:晚清广东驻外领事辈出,相比其他省份,粤籍领事一骑绝尘,有其特殊原因。广东省因天时地利之便,广州早在乾隆年间即被清政府指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广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拓展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视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广州率先开埠通商,新式思潮得以连番涌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广东地区受到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冲击,其后洋务事业有所兴办,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革故鼎新,民风早开。由于欧风美雨浸润,华洋汇聚杂处,新思想、新人物首先涌现,最早铸就一批懂洋文、识洋务的新式人才。加之广东省地濒西方文化东渐的橱窗香港、澳门,赴港澳务工、经商、游历、留学者比比皆是,这些人回归故里后,又进一步影响到乡人对西学的态度。由于这些原因,粤人思想开阔,眼界高远,最先接触西方文化,最先领略到西方教育模式,也最先将目光投向海外,谙于对外交涉,近代外交人才辈出。〖解析〗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看法:从表格中的籍贯的内容可得出晚清驻外领事以粤籍为主体。说明:根据所学可得出。晚清广东驻外领事辈出,相比其他省份,粤籍领事一骑绝尘,有其特殊原因。结合所学,从广东的地理位置,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靠近南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最后可得出由于这些原因,粤人思想开阔,眼界高远,最先接触西方文化,最先领略到西方教育模式,也最先将目光投向海外,谙于对外交涉,近代外交人才辈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材料二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现代化;中国还积极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摘编自周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答案〗(1)特征: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思想上理性化;社会生活世俗化;具有掠夺性。评价:西方的现代化打破了封建秩序,促进了社会转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2)创新:###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特征。〖解析〗小问1详析】本问是特点类和认识类的题目。特征:根据“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得出经济上工业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政治上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思想上理性化;社会生活世俗化;根据“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得出具有掠夺性。评价:结合所学,可从冲击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概括。根据所学可得出西方模式不是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小问2详析】本问是认识类的题目。创新:根据“而是###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得出###的领导;根据所学得出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所学可得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得出具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特征。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材料二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答案〗(1)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2)认识: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解析〗【小问1详析】背景:根据材料“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分析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据材料“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可分析出关键群体的探索与推动;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分析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结合汉朝与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可分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区域性帝国的兴起与发展。小问2详析】认识:根据材料“中国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可分析出中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专制程度不高。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分权制衡思想可分析出批判中国的专制统治,服务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想王国的现实需要。保密★启用前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2023.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C.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在西周政治活动中,王朝司法在处理争端、消除纠纷、维护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增强王室权威产生了积极影响,使西周的国家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大,排除C项;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有“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命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该制度设计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弥补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C.完善官僚选拔制度 D.推动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对三互法的描述可知,三互法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庇护、结党营私,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地方行政官员行政任命的有关规定,不属于政府监察体系,排除B项;完善官僚选拔制度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互法的政治目的,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由材料可知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尚文弃武、喜好儒学,表明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C项正确;“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讲在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的子孙喜好儒学,B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初年,胡瑗在学校中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和历算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宋仁宗把胡瑗的教法作为太学的教学标准加以推广。这些举措()A.革除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教育的控制C.意在转变国家人才选拔方向 D.促进了综合型官员群体的成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教育,既要研读科举考试所需要的诗赋经史学问,也要顾及成为官僚后所需要的技能,这有利于提高士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了综合型官员群体的成长,D项正确;“革除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说胡瑗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宋仁宗把胡瑗的教法作为太学的教学标准加以推广,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教育控制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教育改革,而不是选官制度的改革,“转变国家人才选拔方向”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且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项;租佃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但佃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受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之际传入国内的西方文献约有450种,士大夫关注的基本上是以天文、历算为中心的宫廷科学,技术知识往往被视为雕虫小技。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的重点转向实用的军事技术和与发展实业有关的各种应用技术。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士人学术旨趣的异变 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洋务运动重心的转变 D.时局变化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战败也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技术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D项正确;设问要求回答士人学术旨趣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以后的做法都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后,并非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7.1879年,薛福成在谈到中国税则问题时明确提出:“凡欲广其贸易,增其年税,或致他国难以自立自主,他国同此原权者,可扼之以自护也。又曰,若于他国之内治有所妨害,则不行。”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外贸入超局面得到遏制 B.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C.国家主权平等意识增强 D.政治变革心理潜滋暗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薛福成认为关税对保护民族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意义重大,强调税率太低对中国经济不利,反映出晚清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国家主权平等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的外贸入超局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观念转型遇到的阻力大,不能得出近代经济观念转型艰难的结论,排除B项;薛福成有关关税税则的观点,不能说明当时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政治变革心理在潜滋暗长,排除D项。故选C项。8.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鼓吹个人从各种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强盛所要求的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民”说被“新人”说取代,“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陈独秀甚至明确提出“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C.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 D.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空前高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变化“20世纪初”“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国内议会民主制实践失败及一战的影响,知识界有所转变,从对西方文明全盘肯定,到对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并非中外文明的融合,排除C项;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主义意识高涨,排除D项。故选B项。9.下表是1942-1943年晋西北二专区精简后编余干部安置情形一览表。这一举措,有利于()项别到县工作到区工作学习生产养病到部队到村工作民运什务其他合计河曲1126131850保德25844252151偏关35253146岢岚81025144五寨3192722神池3312491647专署56322322245贸易局38689总计523191781425124222394A.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扩大工农苏维埃政权影响C.加强根据地的基层建设 D.推动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1943年(晋西北)。根据表格数据信息统计可知,编余干部安置到基层和从事生产的较多,其他领域也有涉及,由本题时空可知,当时是抗战时期,材料举措为加强根据地的基层建设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工农革命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政权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民主政权,B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工作重心就在农村,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0.图1、图2是新中国成立后返乡人员证件的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旨在()A.打破帝国主义的敌对封锁 B.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 D.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61年、1962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城市人口返乡支援农业生产,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C项正确;城镇人口返乡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B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鼓励城镇人员返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镇供应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并非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11.新中国成立后,###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力,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强调落实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则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法制建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对材料整体的概括与总结,排除C项;据所学,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体现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并非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谟拉比法典》主要是把过去已发生案件的处理作为判案的参照系,罗列许多具体案例,制定法律处分条款。《十二铜表法》条款的制定不是参照某一案例,而是考虑可能发生的案件,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具有普遍性意义。由此可见,两部法律()A.成熟程度存在差异 B.彰显人文主义精神C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D.具有灵活务实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亚和欧洲。由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案例汇编色彩,《十二铜表法》则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具有普遍性意义,表明其规范程度及成熟程度比《汉谟拉比法典》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人文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两部法律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带有案例汇编色彩,《十二铜表法》则从法理角度加以抽象,两者都没有体现灵活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A.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4.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A.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B.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 D.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和1897年美国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市场贸易秩序,C项正确;英美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制进口,被称为绿色壁垒,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排除A项;确立茶叶生产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但材料只是英美自设茶叶进口标准而非国际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排除B项;材料涉及英国和美国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材料中并没有从哪个国家进口茶叶的信息,不能反映对华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认为,“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但是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崩溃。”该论断意在()A.说明社会主义到来的条件更加成熟 B.肯定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的作用C.强调暴力革命方式已不符合历史潮流 D.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托拉斯的管理加强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同时,使资产阶级的剥削变得更为明显,意在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反而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A项正确;肯定了垄断组织对社会进步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整体和主旨,排除B项;材料分析的是历史趋势,并未否定暴力革命的作用,排除C项;揭示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性与“(垄断组织内部的)剥削变得这样明显”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约有二十种,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结合当时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可知,美国此举显然是因为在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地位下降,想通过争夺非洲这一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松弛”一词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1968年,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8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材料二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不同之处:李纲: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同,由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帝都有藩篱之固”,结合材料二“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等信息可知,两人均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纲主张设置藩镇,是为了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由材料二“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张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相关问题,结合题干中“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史论、历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可知,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历史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通过历史史论来沟通历史与现实,对历史事物、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但由于史料、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新加坡首开其例,至1912年清帝逊位止,晚清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者计108人。晚清驻外领事籍贯分布比较表籍贯人数所占百分比(%)位次广东37人34.261江苏16人14.82浙江11人10.193安徽10人9.264当地华商6人5.565八旗5人4.636福建5人4.636湖南4人3.707贵州3人2.788江西2人1.859湖北2人1.859山东1人0.9210山西1人0.9210四川1人0.9210河北1人0.9210广西1人0.9210台湾1人0.9210美国(充任副领事)1人0.9210总计108人——摘编自赵高峰《晚清驻外领事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2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晚清驻外领事以粤籍为主体说明:晚清广东驻外领事辈出,相比其他省份,粤籍领事一骑绝尘,有其特殊原因。广东省因天时地利之便,广州早在乾隆年间即被清政府指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广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拓展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视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广州率先开埠通商,新式思潮得以连番涌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广东地区受到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冲击,其后洋务事业有所兴办,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革故鼎新,民风早开。由于欧风美雨浸润,华洋汇聚杂处,新思想、新人物首先涌现,最早铸就一批懂洋文、识洋务的新式人才。加之广东省地濒西方文化东渐的橱窗香港、澳门,赴港澳务工、经商、游历、留学者比比皆是,这些人回归故里后,又进一步影响到乡人对西学的态度。由于这些原因,粤人思想开阔,眼界高远,最先接触西方文化,最先领略到西方教育模式,也最先将目光投向海外,谙于对外交涉,近代外交人才辈出。〖解析〗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看法:从表格中的籍贯的内容可得出晚清驻外领事以粤籍为主体。说明:根据所学可得出。晚清广东驻外领事辈出,相比其他省份,粤籍领事一骑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