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限度_第1页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限度_第2页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限度_第3页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限度_第4页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限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2.1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变DG

§2.2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2.3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限度1、掌握用DrGm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本章要求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的概念;3、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4、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规律及K

⊖的表达;1、∆fGm⊖

∆rGm⊖

DrGm

Sm⊖

∆rSm⊖表达的意义;5、掌握应用K⊖计算平衡组成。本章难点3、∆fGm⊖、

∆rGm⊖、

DrGm之间的关系及应用条件;4、K⊖的意义及相关计算。2、∆rHm⊖

∆rGm⊖

、∆rSm⊖、

DrGm之间的关系;§2.1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自由能变DG

(热力学依据)

一、自发过程及其特征四、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rGm三、化学反应的熵变∆rSm二、自发变化与焓变几个问题石墨常温常压p≥104atm不反应金刚石自然界发生的过程均遵守第一定律,遵守就必然发生吗?怎样判断一定条件下过程能否发生?依据?可否预测?能否改变外界条件使变化朝需要的方向进行?人造金刚石可工业化生产问题意义避免无谓的努力一、自发过程及其特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热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锈蚀●锌置换硫酸铜溶液反应●氢气的燃烧

Zn(s)+Cu2+(aq)=Zn2+(aq)+Cu(s)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体系自身发生变化的过程。自发过程(spontaneousprocess):(自发变化、自发反应)特征:一定条件下不需外界做功,一经引发自动进行;必然有一定方向性;其最大限度为体系的平衡状态;其逆过程为非自发过程;非自发过程借助外部作用才能发生。自动过程能够自动进行,必然存在驱动力。两种驱动力:焓变∆H

熵变∆S二、自发变化与焓变发现一自然界自发过程一般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能量最低原理很多∆rHm⊖<0的反应,在298.15K时自发进行。如:C、CH4、H2、

Fe等与的O2反应。由此提出自发反应焓变判据:∆rHm

<0自发反应∆rHm>

0非自发反应定温、恒压时吸热过程,常温下仍能进行。冰融化水蒸发NH4Cl溶于水发现二发现三CaO(s)+CO2(g)CaCO3(s)常温非自发1123K自发※焓变是影响反应自发性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影响因素;※外界条件(T、p)及体系的混乱度也有影响。三、化学反应的熵变∆rSm发现许多自发过程有混乱度增加的趋势(如自发吸热过程)1、混乱度(randomness):体系中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的混乱程度。2、熵S(

entropy)

:描述体系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S为状态函数,其变化值只与始、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体系的混乱度愈大,其熵值愈大;单位:J.mol-1.K-1自发反应熵变判据:∆rSm

<0非自发反应∆rSm>

0自发反应熵减小的过程仍能自发进行。但:结冰Fe在空气中的氧化※熵变也是影响反应自发性的因素之一,但非唯一因素。0K稍大于0K3、热力学第三定律(thethirdlawofthermodynamics)普郎克表述法:T→0K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值为零。注意:不是人为规定limS(T)=0T→0K完美晶体:晶格结点排布的粒子只以一种方式整齐排列,完美无缺。热力学四大定律5、标准摩尔熵Sm⊖:1mol纯物质在标准状态时的绝对熵。若纯物质完整有序晶体温度发生变化,0KTK,则4、规定熵(绝对熵)ST:纯物质T时的熵值与H、U不同,S的绝对值可知。单位:J.mol-1.K-1怎样知道?△S=ST-S0=ST(ST---绝对熵)●

298.15K时,纯物质的Sm⊖可查,且均大于0;●

同一物质、同温度时,Sm⊖(g)>Sm⊖(l)>Sm⊖(s);●同一物质,温度升高,Sm⊖增大。说明:△rSm⊖

(298.15K)

=∑νBSm⊖(298.15K,B)对任意反应,所有物质均处于标准态时:如反应:aA+cC

→yY+zZ则:△rSm⊖

(298.15K)

=ySm⊖(Y)+zSm⊖(Z)-

aSm⊖(A)-cSm⊖(C

)6、

标准摩尔反应熵变∆rSm⊖的计算(与∆rHm⊖的计算相似)注意比较同一物质相态不同△fHm⊖也不同纯物质的△fHm⊖可以等于零、大于零或小于零△fHm⊖及△rHm⊖近似与温度无关△rHm⊖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无关同一物质相态不同Sm⊖也不同T≠0K纯物质的Sm⊖一定大于零Sm⊖与温度有关△rSm⊖近似与温度无关△rSm⊖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无关[例2-1]用附录中的标准熵数据计算298K下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熵变。对于方程式:物质H2(g)O2(g)H2O(l)Sm⊖

(298K,J.mol-1.K-1)130.684205.13869.91[解]查表得:任意化学反应的△rHm⊖、

△rSm⊖可以计算,其值能否说明反应的自发性?四、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rGm1、Gibbs自由能(函数)G

(Gibbs

freeenergy)—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吉布斯(GibbsJW,1839-1903)伟大的数学物理学教授.1878年Gibbs定义:G≡H-TS△

G=△

H-△(TS)G

—吉布斯自由能体系状态函数单位kJ.mol-1△

G

—吉布斯自由能变Gibbs证明:等温、等压条件下△rGm

=△rHm-T△rSm△rGm

=△rHm

⊖-T△rSm

⊖标准态时△rGm—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简称自由能变)△rGm⊖—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任何自发变化总是向体系的G减小的方向进行。2、封闭系统Gibbs自由能判据<0

正向自发>0正向非自发逆向自发=0平衡状态△rGm⊖最小自由能原理体系的Gibbs自由能有无最大、最小值?反应起始最大平衡时最小且不变任意态下:标准态下:<0

反应正向自发进行>0反应正向非自发进行逆向自发进行=0平衡状态△rGm△rGm、

△rGm⊖能否计算?(1)由∆fGm⊖(298.15K)计算△rGm⊖(298.15K)——查表法指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物质的吉布斯自由能变。规定:最稳定纯态单质的△fGm⊖(T)

=03、△rGm⊖的计算∆fGm⊖

: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单位:kJ.mol-1定义说明◆△fGm⊖是特定反应的△rGm⊖◆

298.15K

时各纯物质的△fGm⊖可查◆△rGm⊖与温度关系密切,查表法只能求△rGm⊖(298.15K)。

◆并非所有单质的△fGm⊖=0△rGm⊖(298.15K)=△rGm⊖(298.15K)

=∑νB△fGm⊖((298.15K,B)标准态下任意反应:(2)

由△rHm⊖、△rSm⊖计算△rGm⊖(298.15K)及△rGm⊖(T)——计算法△rGm⊖

(298.15K)=△rHm⊖(298.15K)-298.15×△rSm⊖(298.15K)△rGm⊖

(T)=△rHm⊖(T)-T△rSm⊖(T)≈△rHm⊖(298.15K)-T△rSm⊖(298.15K)应用:标准状态下反应方向转变(或物质相变)温度的估算当DrGm⊖

=0时CaCO3(s)CaO(s)+CO2(g)D标态时何温度下可自发进行?在T≧1051K(7780C)时即可自发进行[例2-2]△rGm如何计算?4、△rGm的计算范特霍夫化学反应等温式:△rGm(T)=△rGm

(T)+RTlnQ(热力学推导略)Q:反应商(量纲为1)量纲不为1的参数不能取对数如:aA(g)+bB(aq)→cC(g)+dD(aq)+eE(s)+fF(l)任一时刻的反应商:Q=[pC/p⊖]c[cD/c⊖]d[pA/p⊖]a[cB/c⊖]b◆各物均处于标准态时:Q=1∆rGm=∆rGm⊖注意◆固体和液体在反应商中不出现◆Hess定律同样适用于∆rGm⊖及

∆rSm⊖的相关计算情况∆rHm⊖符号∆rSm⊖符号∆rGm⊖符号反应情况(标准态下)1-+-任何温度下均为自发反应2+-+任何温度下均为非自发反应3++常温+高温-常温下为非自发反应高温下(T>∆rHm⊖/∆rSm⊖)为自发反应4--常温-高温+常温下为自发反应高温下(T>∆rHm⊖/∆rSm⊖)为非自发反应5、使用△rGm判据注意的问题(1)前提:封闭系统、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2)一个△rGm(

△rGm⊖

)值,只判断对应状态时反应的自发性方向;(3)△rGm(△rGm⊖)与反应速率无关;(4)∆rGm⊖符号与∆rHm⊖、∆rSm⊖符号及T的关系密切。△rGm⊖

(T)=△rHm⊖(T)-T△rSm⊖(T)注意:封闭系统、等温、等压时△rGm为体系做出的最大非体积功。判断320K时反应进行的方向:HI(g,0.0405MPa)⇌1/2H2(g,1.01ⅹ10-3MPa)+1/2I2(g,1.01ⅹ10-3MPa)解:HI(g)⇌1/2H2(g)+1/2I2(g)∆fHm⊖(

kJ.mol-1)(298K)26.48062.438Sm⊖(J.mol-1.K-1)(298K)206.594130.684260.69∆rHm⊖

(298K)

=1/2∆fHm⊖

(I2,g)

-∆fHm⊖(HI

,g)=4.739kJ.mol-1∆rSm⊖

(298K)

=1/2Sm⊖

(I2,g)

+1/2Sm⊖

(H2,g)

-Sm⊖

(HI

,g)=-10.907J.mol-1.K-1∆rGm⊖

(320K)

=∆rHm⊖

(298K)

-

T∆rSm⊖

(298K)

=8.2kJ.mol-1[例2-3]Q=

(1.01ⅹ10-3MPa/100kPa)(0.0405MPa/100kPa)=0.025∆rGm<0,说明反应正向进行。∆rGm(T)=∆rGm⊖(T)+RTlnQ=8.2kJ.mol-1+8.314J.mol-1.K-1

·320K·ln0.025

=

-1.6kJ.mol-1§2.2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达二、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三、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化学反应速率(chemicalreactionrate)及其表达1、反应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表示:2、定容反应速率的表达①传统表达:单位体积内的反应速率υ=△t△nB(平均速率)=△t△CBυ=△t·△nBv缺点:选不同的物质,表达的速率可能不一样。反应速率无论大小,总是正值。如:

3H2+N2=2NH3υ’υ”υ”’②用ξ定义并表达:单位体积内ξ随时间的变化率(IUPAC推荐)nB(

ξ)-nB(

0)νBξ=∆nBνB=△ξ=ξ2-ξ1t1→t2ξ的变化值:=nB(

ξ2)-nB(ξ1)νB=△nBνB平均速率:△t时间内υ=·△t△ξv=·△t·

νB△nBv△CB=νB△t瞬时速率:△t→0υ=limυ△t→0=dCBνBdt1×

可准确表达某时刻反应速率的大小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bB→

yY+zZυ实际中如何选择,取决于哪种物质更易通过试验监测其浓度变化。可选择任一物质表达反应速率二、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影响速率的因素内因:反应物本性—活化能Ea外因:浓度温度介质催化剂接触面积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1、碰撞理论(Collisiontheory)—从能量角度理解Ea路易斯(lewis)碰撞理论要点:①分子必须发生有效碰撞才能反应,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活化分子;②成为活化分子是分子发生反应的充分条件。(主要用于气相双分子反应)发生有效碰撞的两个基本前提:●碰撞粒子动能足够大●碰撞的几何方位适当对于反应NO2+CO→NO+CO2阿累尼乌斯(Arrhenius)1889年提出:

塔尔蔓证明:⊙每个反应对应其特定的Ea;⊙Ea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有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通常反应的活化能60∽250kJ·mol-1;⊙不足:不能说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活化能Ea即1mol活化分子比非活化分子高出的能量值Ea=E(活化分子平均能量)-E

(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

★注意问题:如何增加体系中活化分子的数量?2、过渡状态理论(transitionstatetheory)(活化络合物理论)

—从改组化学键角度理解Ea过渡状态又叫活化络合物(有活性的复杂的)A+B-C→[A‥·B‥·C]*→A-B+C反应物(始态)活化络合物(过渡态)

产物(终态)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ON···O···OO过渡态(活化络合物)理论要点:①反应物分子接近形成过渡态(活化络合物);②过渡态能量高于始、终态,形成“能垒”;③过渡态与始态(反应物)能量差就为Ea;④正、逆反应均要过“能垒”而具有活化能;⑤Ea越小,“能垒”越低,反应速率越大。Ea(逆)∆rHm=Ea(正)-Ea(逆)问题:对同一反应,若Ea(正)减少或增加某个值,Ea(逆)将如何改变?∆rHm是否改变?如何降低Ea?Example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两种情况>0E<0

ONOOO

活化配合物

NO+O3

NO2+O2碰撞理论与过渡态理论的比较三、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浓度的影响(1)基元反应(elementaryreaction)和非基元反应(nonelementaryreaction)基元(简单)反应:由反应物一步直接转变为生成物(少数)NO+O3→NO2+O2非基元(复杂)反应:反应物经若干基元反应转变为生成物(多数)H2(g)+I2(g)

→2HI(g)I2(g)

→2I(g)2I(g)+H2(g)→2HI(g)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研究反应机理目的之一: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杂反应中,必有某个基元反应最慢,它决定总反应的速率。复杂反应由哪些基元反应组成寻找最慢的基元反应(反应决定步骤)数学表达式:对于任意基元反应aA+bB=cC+dDυ=kC[CA]a[CB]b说明:(2)kC为速率常数,与温度、介质、催化剂有关,与浓度无关;(3)反应中的固体或纯液体不列入速率方程;(1)a+b为反应级数,非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需实际测定;经验速率方程(4)对于气相基元反应:aA(g)+bB(g)=cC(g)+dD(g)经验速率方程υ=kp[pA]a[pB]b(5)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压力),可增大反应速率。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碰撞理论)(2)质量作用定律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2、温度的影响经验规律:反应温度每升高10K,速率常数一般增大2-4倍。对kC的影响υ=kC[CA]a[CB]b是否可无限升高温度?温度升高,大多数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

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反应物分子间碰撞频率增大;●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原因(碰撞理论):体现:问题:对可逆反应,温度升高k正、k逆、υ正

、υ逆是否变化?均增大●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3、催化剂(catalyticagent)的影响●原因(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参与变化过程,通过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升高)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增大(减小)。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A+BC[A…B]#AK[B…A…K]#[A…K]#反应过程势能途径2:有催化剂A+K→AKAK+B→C+K途径1:无催化剂A+B→C●原因(碰撞理论):活化能降低使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规律∆rHm①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机理使Ea改变(k随之改变)实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②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的∆rHm、转化率及化学平衡;③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④同一反应、同温度时,不同催化剂对Ea的影响不同(催化剂选择性);⑤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实际发生的反应。问题:非基元反应的Ea如何确定?由最慢基元反应(反应决定步骤)的Ea确定。均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种在同一相中的催化反应。多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种不属于同一物相的催化反应。酶催化:以酶为催化剂的反应特点:①高效②高选择性③条件温和●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和酶催化●实例1:乙烯加氢的催化反应伴随着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Theexhaustgasesfromanautomobileenginearepassedthroughacatalyticconvertertominimizeenvironmentdamage.实物原理●实例2:汽车尾气的净化(1)气相或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考虑接触状况;(2)固体参加,其接触面积和形状不可忽视。人们很难看到煤块爆炸的报导,但煤矿的粉尘爆炸却不乏其例。铁粉铁钉铁与盐酸的反应4、反应物之间接触状况的影响§2.3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其表达三、标准平衡常数K⊖的应用四、化学平衡的移动反应快慢(能发生的反应)热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反应能否发生、向哪个方向进行(△rGm

)反应最大限度—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既能向正向进行又能向逆向进行的反应例:2SO2+O2

2SO3V2O5表示:⇋不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几乎全部转变为生成物的反应可逆反应的结果:反应物永远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产物例:2KClO3→2KCl+3O2●

DrG

m=0,υ正=

υ逆;●各物质能浓度不随时间变化;●动态平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就会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2、化学平衡状态(chemicalequilibriumstate)的特征υ正υ逆化学平衡对于可逆反应: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其表达1、平衡常数(equilibriumconstant)的涵义可逆反应达平衡态时各物质浓度(压力)之间的关系2、经验平衡常数(两种传统表示方法)对于反应aA(g)+bB(g)⇋cC(g)+dD(g)Kc=Cc(C)Cd(D)Ca(A)Cb(B)Kp=pc(C)pd(D)pa(A)pb(B)当(a+b)-(c+d)≠0时,Kc、

Kp均有量纲,可能各种各样,如何统一?①浓度平衡常数:②压力平衡常数:问题当反应中有各种相态的物质时如何表示?3、标准平衡常数K

(standard

equilibriumconstant)对一般化学反应aA(g)+bB(aq)+cC(s)⇋xX(g)+Yy(aq)+Zz(l)经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混合平衡常数)K=[pX]x[CY]y[pA]a[CB]beqeqeqeqK⊖=[pX/p⊖]x[CY/C⊖]y[pA/p⊖]a[CB/C⊖]beqeqeqeq量纲可能较复杂p⊖=100kPaC⊖=1mol/L反应限度的度量,其值愈大,平衡混合物中产物相对愈多,说明反应进行愈彻底。

K⊖的物理意义:说明▲固、液态的物质浓度为定值,在K⊖中不出现;j:非平衡态的某时刻▲K⊖量纲为一,不再有Kc与Kp的区别;▲非平衡态时各物质浓度(压力)之间的关系为反应商Q;▲只有达平衡态时各物质浓度(压力)之间的关系才符合K⊖;▲对确定的反应,K⊖只与温度有关,与各物质的浓度(压力)无关;▲一定温度下,K⊖是反应的特性参数,许多可逆反应的K⊖可查;K⊖还可以怎样得到?▲K⊖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无关;▲同一反应、同温度下,Q与K⊖的接近程度表示反应接近平衡的程度。K⊖=[pX/p⊖]x[CY/C⊖]y[pA/p⊖]a[CB/C⊖]beqeqeqeqQ=[pX/p⊖]x[CY/C⊖]y[pA/p⊖]a[CB/C⊖]bjjjj平衡时Q=K⊖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K⊖的表达式H2O(l)

⇋H+(aq)+OHˉ(aq)HOAc(aq)

⇋H+(aq)+OAcˉ(aq)Mg(OH)2

(s)

⇋Mg

2+(aq)+2OHˉ(aq)CaCO3(s)⇋CaO(s)+CO2(g)H2O(l)⇋H2O(g)Ag+(aq)+2NH3(aq)⇋[Ag(NH3

)2]

+(aq)NH3(aq)+H2O(l)⇋NH4

+(aq)+OHˉ(aq)K⊖=Kw⊖

(水的离子积)K⊖=Ka⊖

(醋酸的解离常数)

K⊖=Kb⊖

(氨水的解离常数)

K⊖=Ksp⊖

(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常数)

K⊖=K稳⊖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三、标准平衡常数K⊖的应用1.K⊖与△rGm⊖的关系、Q判据由等温方程:△rGm(T)=△rGm

(T)+RTlnQ反应达平衡时:△rGm(T)=0Q=K⊖△rGm

(T)=-RTlnK⊖(T)则:△rGm(T)=-RTlnK

⊖(T)+RTlnQ<0>0=0Q<K⊖正向自发Q>K⊖

逆向自发Q=K⊖平衡Q判据注意:①由△rGm

(T)可计算K⊖(T),反之;②说明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③利用Q判据亦可判断反应的方向;④利用K⊖判断反应的限度。Q

判据的实质?2.K⊖与T的关系△rGm

(T)=-RTlnK⊖=-2.303RTlgK⊖lnK⊖=-RT△rGm

(T)lgK⊖=-2.303RT△rGm

(T)或△rGm⊖

(T)=△rHm⊖-T△rSm⊖※对确定的反应,K⊖、

△rGm⊖只与温度有关。※已知某温度下的K⊖,可求另一温度下的K⊖。※求△rHm⊖。3.由已知反应的K⊖求其它反应的K⊖⑶由已知反应①、②代数组合得到反应③若①+②=③则K

③⊖=K①⊖×K②⊖若①-②=③则K③⊖=K①⊖÷K②⊖对任意可逆反应、T确定时:⑴

K⊖(正)=K⊖(逆)1⑵反应式系数同时增大n倍,则K⊖=(K⊖)n,K⊖与反应式的书写有关多重平衡规则问:若1/2×

①-3×

②=③

K③⊖与K①⊖、K②⊖的关系如何?

△rHm③⊖与△rHm①⊖、

△rHm②⊖的关系又如何?相加相乘相减相除1、已知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反应及其标准平衡常数:①4HCl(g)+O2(g)⇋2Cl2(g)+2H2O(g)K1⊖②2HCl(g)+1/2O2(g)⇋Cl2(g)+H2O(g)K2⊖③1/2Cl2(g)+1/2H2O(g)⇋HCl(g)+1/4O2(g)K3⊖则K1⊖、K2⊖、K3⊖之间的关系是:2、已知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反应及其标准平衡常数:

C(s)+H2O(g)⇋CO(g)+H2(g)K1⊖CO(g)+H2O(g)⇋CO2(g)+H2(g)K2⊖

C(s)+2H2O(g)⇋CO2(g)+2H2(g)K3⊖

2C(s)+2CO2(g)⇋4CO(g)K4⊖

试确定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A)K3⊖

=K1⊖K2⊖

(B)K4⊖

=(K1⊖/K2⊖)2(C)K1⊖

=K3⊖/K2⊖(D)K2⊖

=K3⊖/K4⊖练习:K1⊖

=(K2⊖)2=(K3⊖)-4D4.转化率α

—判断反应程度恒容时:反应限度由K⊖衡量α(B)=反应物B已转化的物质的量反应前反应物B的总量×100%=n0(B)-

nj(B)n0(B)×100%j:反应中某时刻α(B)=C0(B)-

Cj(B)C0(B)×100%α(B)=C0(B)-

Ceq(B)C0(B)×100%平衡转化率:同一反应以不同反应物计算的α可能不同(νB不同时);反应确定、T不变,某反应物的α与其C0(n0)有关,而K⊖与C0(n0)无关;同一反应,K⊖增大则α增大;注意:不特殊说明时,转化率一般指平衡转化率。5.计算平衡组成K⊖、

C0、

Ceq

α之间的计算5.0L的容器中,装有等物质量的PCl3(g)和Cl2(g)。在523K下反应:PCl3(g)+Cl2(g)⇋PCl5(g)。达平衡时,p(PCl5)=p⊖,K

⊖=0.767。求(1)起始PCl3(g)和Cl2(g)的物质的量;(2)PCl3(g)的平衡转化率。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各物质的分压变化与物质的量变化呈正比,可直接根据反应式确定各物质的分压变化。平衡分压/Pax-p⊖x-

p⊖p⊖X=214kPan(PCl3)=n(Cl2)=pVRT=0.246mol解:[例2-4]PCl3(g)+Cl2(g)⇋PCl5(g)起始分压/Paxx0K

⊖=p(PCl5)/p⊖[p(PCl3)/p⊖][p(Cl2)/p⊖]=0.767α(PCl3)=p⊖x×100%=46.7%

在721K,101.3kPa

时,当HI的热分解反应: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有22.0%的HI分解为H2

和I2,求此反应的K

。解:设开始时HI的物质的量为2mol2HI(g)=H2(g)+I2(g)开始时nB/mol200

变化的nB/mol平衡时nB/mol2(-0.22)=-0.440.220.222-0.44=1.560.220.22[例2-5]由分压定律,平衡时各组分的分压:6.K

⊖的推广应用不同平衡的K

⊖称谓不同但实质相同沉淀平衡:

Ksp⊖

—溶度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配位平衡:K稳⊖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w⊖

—水的质子自递常数(离子积、解离常数)Ka⊖

—弱酸解离常数Kb⊖

—弱碱解离常数四、化学平衡的移动

—吕.查德里原理☆平衡移动:某平衡态由于外界条件改变而被破坏,向另一平衡态移动而达到新平衡态的过程。☆移动原因:本质—外界条件改变导致υ正≠

υ逆热力学—外界条件改变导致DrG

m≠0或Q

K

⊖☆移动结果:①只改变平衡组成而K

⊖不变T不变C或p改变T改变②K

⊖改变导致平衡组成改变☆吕.查德里原理:若改变平衡体系条件(T、P、C)之一,平衡则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进行。物理、化学过程均适用;平衡移动规律,只适合平衡体系。☆吕.查德里原理的应用(C、P、T

对平衡移动的影响)1、C的影响—溶液中的反应平衡时Q=K⊖反应物C增加或生成物C减小时,Q<

K⊖,平衡向正向移动;反之。2、P的影响—气相中的反应①部分物种分压的变化(T、V不变):②体积改变引起压力的变化(T不变):反应物pi增加或生成物pi减小时,

Q<

K⊖,平衡向正向移动;反之。体积压缩,系统压力增加,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Σ

B=0)的反应,平衡不移动。3、T的影响T变化引起Kq

的变化,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若给已达到平衡的反应中引入惰性气体,则平衡如何移动?SolutionQuestion★对恒温恒容下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引入惰性气体,反应物和生成物pB不变,Q=K⊖

,平衡不移动;★对恒温恒压下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引入惰性气体,总压不变,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压减小,如果,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使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相同的量,使υ正及υ逆同时增大,但不能改变

K

⊖、Q

及α

。催化剂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改变平衡组成。低温、加压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但低温反应速率小。在实际生成中,T=(460~550)℃,32MPa使用铁系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N2(g)+3H22NH3(g)在673K下,1.0L容器内N2、H2、NH3

三种气体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N2)=1.0mol·L-1,c(H2)=0.50mol·L-1,c(NH3)=0.50mol·L-1。若使N2平衡浓度增加到1.2mol·L-1,需从容器中取走多少摩尔的H2才能使体系重新达到平衡?[例2-6]平衡浓度/mol·L-11.00.500.50解:则K

⊖=2.0若使N2的平衡浓度增加到1.2mol·L-1,设需从取走x摩尔的H2

。N2(g)+3H2(g)2NH3(g)原平衡浓度/mol·L-11.00.500.50新平衡浓度/mol·L-11.20.50+(3×0.20)-x0.50–2×0.20N2(g)+3H2(g)2NH3(g)K

⊖==2.01.2×(1.10-x)30.102解得x=0.94需取走0.94molH2体系才重新达平衡,且使c(N2)为1.2mol·L-1。1、为有利于气相放热反应2SO2+O2

⇋2SO3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