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诊断检测试卷八年级语文(满分150分)一、语言积累与应用(共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瞳仁(tóng)戛然(jiá)辐射(fú)蓦然(mù)B.不惮(dàn)棹(zhào)着白羊肚(dù)行(háng)辈C.撺(cuān)掇归省(xīng)幽悄(qiāo)寤(wù)寐D.家眷(juàn)旺相(xiàng)溺(nì)死眼眶(kuàng)【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蓦然(mù)——蓦然(mò);B.白羊肚(dù)——白羊肚(dǔ);C.归省(xīng)——归省(xǐng),幽悄(qiāo)——幽悄(qiǎo);故选D。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踱步踊跃诲暗大彻大悟 B.屹立震撼城阙叹为观止C.褶皱磅礴锵然人情事故 D.慰籍羁绊烧灼熙熙攘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诲暗——晦暗;C.人情事故——人情世故;D.慰籍——慰藉;故选B。3.下列对词语的梳理归纳,有错误的一项是()A.“篙”“橹”“棹”“楫”都与驾船有关B.“簌簌”“潺潺”“融融”“隆隆”“咕咕噜噜”都属于拟声词。C.“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茂腾腾”“红豆角角”都具有陕北地方色彩。D.“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农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梳理归纳。B.“融融”的意思:①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②形容暖和。故“融融”是形容词,并非拟声词;故选B。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幸福和谐,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其是,同时又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这一中国梦。B.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C.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D.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各行其是:指思想不统一,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见、主张去做。此处应用“各司其职”;B.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此处形容我们对他人的帮助,不合语境;C.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正确;D.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此处形容衣服不得体,望文生义;故选C。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A.④③⑤①② 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所以排序为:③⑤④①②。故选C。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背代指史册。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D.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社戏》选自《呐喊》,不是《朝花夕拾》。故选B。综合性学习(8分)7.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本单元,我们跟随迅哥儿去看社戏,到陕北听信天游,感受汪洋肆意的安塞腰鼓。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1)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这一问题提出两条建议。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民风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被人渐渐遗忘。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中提到民俗的一首是()A.李白《渡荆门送别》 B.李商隐《夜雨寄北》C.赵师秀《约客》 D.陆游《游山西村》【答案】(1)①.清明扫坟墓拜祖先②.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③.中秋吃月饼赏明月④.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2)①.建议一:将传统的过节形式重新提出来,举办老少咸宜的民俗活动。②.建议二:在全社会举办传统节日的文化宣讲活动。(3)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语句。本题是仿写题,根据要求选一节日,按照例句的表达形式点出节日的习俗和美好的意义即可。示例:元宵节放烟火吃汤圆,希望生活甜蜜、团团圆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铭记爱国情怀。【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要紧扣材料主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示例一: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语文课堂。示例二: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A.《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中没有提及民俗;B.《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全诗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怀念。诗中没有提及民俗;C.《约客》是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本诗以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心中的烦躁与百无聊赖,抒发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诗中没有提及民俗;D.《游山西村》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江南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诗中提及农村春季祭祀土地神这一风俗;故选D。8.古诗文默写(1)体会《诗经·式微》中劳役之人“式微式微,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的悲苦:(2)领略《诗经·子衿》中恋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思念:(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描绘洞庭湖壮阔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5)枣园的灯光照人心,__________!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__________(《回延安》)【答案】①.胡不归②.微君之躬③.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气蒸云梦泽⑥.波撼岳阳城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⑨.延河滚滚喊前进⑩.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躬、兮、城阙、泽、撼、知己、涯二、阅读(共48分)(一)(13分)阅读《社戏》选段,完成题目。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干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忽而大声的说。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未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9.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10.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11.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12.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答案】9.归航偷豆。10.“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11.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1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读文可知,本文首段写众人因为戏没意思,从赵庄乘船返回平桥村。第②段到第⑧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众人在回程中划船极快,因为太用力,肚子饿了,于是大家一起去偷豆,先偷了阿发家的,好偷了六一公公家的。众人吃了豆,划船返回。末段是结尾部分,众人各自回家安睡。故重点写的是归航偷豆。【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回望”是回头看的意思。我回头看戏台,表现了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罩”是笼罩的意思。联系句中的“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可知,通过视觉描写表现了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联系句中的“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可知,与来时对于戏台的描写相呼应。【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句是对夜渔的几个老渔父的动作描写,也是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表现了他们对孩子们驾船技术的赞赏,从侧面表现了船行之快,也从侧面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联系文本中孩子们偷豆煮来请“我”吃的情节可知,这个情节反映了孩子们诚恳待客的热情。联系第⑤段中的“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可知,这个情节反映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童心。联系第⑤段中的“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干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知,这个情节反映了孩子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二)文言文阅读(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未。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迎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未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于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亟辈,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节选自苏轼《游沙湖》)【注】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②相(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相:察看.③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处处志之志()谁道人生无再少少()14.下列语句加点的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 B.阡陌交通C.溪水西流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此中人语云余戏之曰C.与之同游清泉寺问所从来。具答之D.皆一时异人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6.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指儿童。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髫,因此“束发”一般指男子十五岁:“加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B.乙文“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C.乙文引歌抒情。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D.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17.句子翻译。(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18.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3.①.隔绝②.做标记③.年少,年轻14.C15.D16.A17.(1)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2)池水很甘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18.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因而跟外面人断绝了来往。间隔:隔绝;(2)句意为: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3)句意为: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少:年少,年轻【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为:花草鲜嫩美丽。鲜美:鲜艳美丽。古今异义词;B.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古今异义词;C.句意为:溪水倒向西流。西流:向西流。西:向西,名词作状语;D.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都是“邀请”的意思;B.都是“说”的意思;C.都是代词;D.全,都/通“俱”,详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髫”“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述有误,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2)重点字词:极,很,非常;甘:甘甜;临:靠近;西:向西。【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此背景下写了《桃花源记》,作者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可是,“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存在于作者的理想之中。“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三)古诗文阅读(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①。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释】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19.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0.此诗的三、四句含蓄而深刻,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答案】19.写出了雨的雨量大,雨势猛(或雨势急)20.运用对比手法,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暗示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而生命力顽强(或艳丽如桃李的事物易凋谢,朴素如青草的生命力更长久)。【解析】【详解】1.考查对景物特点的分析理解。一、二两句的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描写“雨”,抓住“横”“满”可知雨水大、迅猛的特点。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三、四句的意思是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6分)艾香悠悠溢端午余雪云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21.文章开头引用有关端午的民谣有什么作用。22.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第②一⑤段的内容进行概括。23.根据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①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②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2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答案】21.①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②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引出下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③点明题目;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①喜欢艾草的清香;②喜欢艾草美好的形态;③留恋艾草中蕴含的母爱和温情;④艾草有药用功效。23.(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艾草的动人风姿,流露出作者对艾草的喜爱和赞美。(2)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采”“洗”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24.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祝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首段中的“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可知,首段引用歌谣,有引出家乡的端午习俗的作用。根据首段中的“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引出歌谣,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引出后文对故乡,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歌谣中的“门插艾,香满堂”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首段引用歌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内容。根据第②段“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知,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根据第②段“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可知,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根据第③段“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可知,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根据第④段“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根据第⑤段“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盘中、吸者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可知,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2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①“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把艾草比作仙女,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那身姿挺拔瘦直”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艾草的动人风姿。根据“清秀淡雅,温婉脱俗”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艾草的赞美与喜爱之情。②“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中“小心翼翼”“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采着”“洗去”“看到”等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生动刻画出母亲采艾草时的小心谨慎,对艾草很重视;“乐得合不拢嘴”写出母亲对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和满足,采到的艾草可以用来给孩子制作小香包,语句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2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理解。根据第①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根据第④段“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赞美;依据第⑥段“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五)(12分)阅读名著,完成后面的题目。《周易》现在已经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有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25.填空。《经典常谈》是①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②_____经典的著作。阅读这本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③_____的阅读方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其中“五经”指《诗》《书》《④_____》《易》《春秋》26.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不相信世上有鬼怪神仙,所以就不喜欢谈论鬼神的《周易》。B.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和孟子缺少对《周易》的关注和研究。C.古代典籍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不同版本,不同说法。D.儒家对《周易》的解释保存在《易传》。27.根据上面这段话概括《周易》成了儒家经典的原因。【答案】25.①.朱自清②.传统文化③.选择性阅读④.《礼》26.A27.战国末期,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这两家学说的影响,开始对《周易》的卦、爻辞作新解释,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形成《易传》,从而使《周易》变成了儒家的经典之一。【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阅读这本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2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A.“孔子不相信世上有鬼怪神仙,所以就不喜欢谈论鬼神的《周易》”有误。根据语段中“《周易》现在已经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分析,A项因果关系有误;故选A。【2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结合语段中“《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可概括出:战国末期,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儒家开始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解释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从而使其成为自家的经典。三、作文(60分)28.小练笔:《社戏》中,鲁迅先生通过味道、触感、颜色、个人感受,将月下出行所见江南水乡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在你的生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关景。请你模仿《社戏》11段的写法,描摹你印象最深的一处风景。要求:(1)运用多种感官感觉写出景物特点:(2)150字左右。【答案】夜晚的荷塘是美丽的。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的一旁是阴阴的,乍一看,像是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能辨得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偶然一阵风吹过也会飘来那淡淡的荷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属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正能欣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段的仿写。《社戏》第11段中,作者运用了多感官的描写的手法,通过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文段十分有趣。仿写时,要注意运用和例子中同样的手法。示例:夏日的西湖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远远地望向西湖,看到岸边郁郁葱葱一片,杨柳细长的枝条在湖面上摇晃,真是静谧祥和的风景。往西湖走去,听到了几声鸟叫,在这安静的地方,几声鸟叫显得十分悦耳。我走到了岸边,映入眼帘的是那几棵杨柳,纤细的柳枝在湖面上随着风摇摆,“沙沙沙”的声音让人陶醉。有几条分外长的枝条拂动着湖面,逗得鱼儿游来游去。我坐在岸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青草涩涩的味道,也有野花淡淡的清香。我忍不住伸出手,撩拨着平静的湖面,湖水凉丝丝的,让我十分欢喜。(任选一题作文)(50分)29.作文题目:微微山风,像月下晃动的海浪,温和而柔软;秋日薄暮,像菊花点缀的香茗,恬美而芳醇。朋友的笑语,母亲的叮咛,如山泉欢唱,似细竹声声。心中有爱的人,总能发现生活的美好。请以“美好,从未缺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可用化名代替)。【答案】例文美好,从未缺席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本,揉揉干涸的已挤不出一滴眼泪的眼睛,望向窗外,冥冥之中,我与它相见——一棵挺拔的郁郁葱葱的小树,嫩黄色的花粒隐在一片青翠中,娇羞地垂着脑袋,似一身素衣作一曲惊鸿之舞的翩翩舞女,又似一群扇翅欲飞的蝴蝶。一阵夹杂着淡淡花香的清风轻轻拂过脸颊,风中那甜而不腻的清香,充斥了心扉。我索性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阵淡淡的花香里也隐藏着如此甜蜜的美好。

回到家,如往常一样,爷爷正坐在阳台上,轻轻地晃着他那把陈旧的太师椅,惬意地晒着阳光。我悄悄放下手中沉重的书包,同时也放下了学校里经历的所有不快,与爷爷一起,享受这温馨一刻。我顺手拿起一份报纸,静静地阅读。不知何时,“吃饭啦!”奶奶在厨房里大声呼唤道。我正看得入迷,爷爷也似乎没有听见,继续闭着眼假寐。奶奶见没人应她,便跑到阳台上,看我和爷爷都没反应,不禁笑骂道:“你们爷俩还真是一个德性,吃个饭也要别人催促几遍。”爷爷调皮地睁开了眼,我与爷爷相视一笑。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句平常的话语里也隐藏着如此温暖的美好。

吃罢晚饭,想起今天没什么作业,便陪着爷爷奶奶出去散步。走在小路上,两旁高大的枫树,有些叶子已经泛黄,有的已经落在地上。无意中踩到一片枯叶,脆脆的声音真让人心生欢喜。我于是找到另一片枯叶,然后踩下去。玩够后,抬头忽然发现爷爷奶奶已经渐渐走远。我没有追过去,而是静静地跟在他们后面。两个老人相携着向前走去,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边,似真似幻,那两个蹒跚的影子似乎溢满了醉人的幸福与温馨。

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对相携的背影里也隐藏着如此令人心安的美好。

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美好,从未缺席,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美好,从未缺席”这个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从点滴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而把它转化成文字。题目有两个信息:“美好”“从未缺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给我们提供了选材的自由性。“从未缺席”,要求努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美好”比较虚幻,要化虚为实,由虚到实,虚实结合。写作时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而选好写作角度,如“朋友的笑语”“母亲的叮咛”等。第二,思路。“从未缺席”,要求努力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美好”比较虚幻,要化虚为实,由虚到实,虚实结合。写作时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而选好写作角度,如“朋友的笑语”“母亲的叮咛”等。第三,选材。选材上要能挖掘生活积累,撷取自己感受最深最为熟悉的人、事、物入文,要尽可能凸现个性,写出波澜,要有细节描写,真实感人。写人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记事时,要抓住最具有特征的环境来进行烘托等。不要矫揉造作,要抒自然情,写真情文。在文体的选择上,比较合适写记叙类、抒情类文章,写作议论文容易空泛。3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标点符号,可以表达丰富的内涵:一个小小的逗号,提示我们仍要努力;一个圆圆的句号,表明圆满完成;一个大大的问号,引领探索未知;一个长长的省略号,意味着学无止境……2023年,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会有很多事情值得你铭记,或引发了你的思考。请选择一个标点符号,将“给2023年画个”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书写工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给2023年画个感叹号2023年,就如同一个璀璨的星星,穿越黑暗的宇宙,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它是一个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