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_第1页
《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_第2页
《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_第3页
《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_第4页
《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

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本教材的

一个特点,前面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

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景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

课本第98页主题图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相关内容的复习梳理就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于近似数的复习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

习中来。让学生在尝试、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体验估算策略的

多样性。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

情况列表,“小精灵”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出示例5情景图

收集矿泉水瓶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二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观察后思考:“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从“大约

“一词可以知道,不需要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

(4)探究估算的方法

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生: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板书)

老师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400个。

生:我是这样想的,192接近190,219接近220。

分页代码

190+220=410(板书),老师大约410个。

学生用四舍五入方法来进行估算,其方案与书中呈现的方案是相同的。我

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之后,我们一起计算出准确结果:

219+192=411o

接下来,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哪种想法?”

生:我喜欢第一种想法,因为它把192和219都想成了与它接近的整百的

数,用整百数来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喜欢第二种想法。因为它把192和219都想成了与它接近的几百几

十的数,用这些数来算,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5)出示问题2。

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

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

板书:500-400=100(个)或500-410=90(个)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习这一新知有比较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助

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完成新知的学习,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然而,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穿针引线”和“画龙点

睛”的作用,特别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地进行追问和点

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估算的算理,对估算中的注意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延伸拓展。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四、巩固提高

1、估算

589+419718+179631-409529-247

2、改错

517-348—900405+367心700

500400400300

3、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

多少元?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题突出

估算的关键一步:如何根据四舍五入法确定估算值;第二题针对学生计算中的

注意点安排改错,重进一步巩固算法;第四题把所学的新知及时运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以上层次的练习可

谓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真正实现了练习的功能。

【全课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方法1192+219^400方法2192+219%410

200+200=400190+220=410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使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两点能够为教学提

供启示。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采用的是把两个数看成比它们大一些并与它们

接近的几百几十的数来估算的方法。学生具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具有良好的个人

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

考又善于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

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和乐趣。

2.重视实际运用,把握教学原则。

案例中的题目,在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结果,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

400个,或大约410个,或大约420个,这个实例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数学

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

所以,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更要认可学生源自于生活的思维

方法。这是搞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教学内容:

课本P94、95o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量)和统计表,能根据统

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一、课前三分钟:(火车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快乐

大巴的声音)在上周快乐大巴曾经带我们到乘法乐园里游玩,请问你在那里都

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

第一名:我学会了卜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给大家背一背怎么样?(评

价)

第二名:我学会了乘加乘减(笑小同学你能给我们说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事

例吗?)可以。上个星期我爸爸买了一袋子茄子,我问爸爸为什么一次买这么

多的菜?爸爸说要冬储。怀着好奇,我数了数茄子的个数。我是这样做的;我把

每5个茄子分成一堆一共分了5堆,还剩4个,于是我用乘加算式5X5+4,我

先算乘法5X5=2525+4=29(评价)小小同学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很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小小同学我很佩服你遇到问题能够用所学的

知识解决

二、学习目标我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师:这两位同学表象很好,但是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

收获,想不想展现自己(出示练习题)

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今天快乐大巴将带我们继续在乘法乐园里学习

用数学,出示学习目标进入情境

2、谈话导课,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所新

师: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一所新房子

呢。他们请来了森林中力气最大的小动物来帮忙,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

师:小精灵聪聪说:同学们再图中您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观察主题

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

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完成,汇报讨论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

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分页代码

2+2+2=6(根)

3X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

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大意一,求几个几是多少?,

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

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

长。

四、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

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

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

数学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口只。口X□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口义口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口个轮子。口><口

4辆三轮车有口个轮子。口><口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口只小鸟。口><口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并说明估算的

思路。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在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算得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

了。

2.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怎样快速口

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3.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汇报,归纳。

5.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

法。

小结:我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可有不同的方法,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一个

精确的数时,就可以通过估算算出一个大概的数。

6.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7.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

算方法。

8.完成练习六第3题,学生交流汇报。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6-P17。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

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

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点: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

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需要几个轮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内容。教

材创设“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

的对应关系,并填表表示探索的结果;再根据表中的数量关系,列乘法算式,

编出3的乘法口诀,这个过程是要学生经历的。学生已有学习5和2的乘法口

诀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增强他们学习3的乘法口诀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体

验成功,获得自信。日常生活中的数数,5个5个地数或2个2个地数是常见

的,3个3个地数比较少,所以学生对3的乘法口诀比较陌生,因此教材特别

强调了“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此外,还要注意到练习的安排,不仅要包

括新学内容,还要包括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探索车辆与车轮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难以直观操作,所以笔者把

教材中“试一试”的第一题“摆一摆、说一说”调整到填表之前,并改成“画

一画、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

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

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1.ffll一回、说一说。

师:你们能在这张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用小圆圈表示三轮车

的轮子,请同学们来画一画。

师: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

辆车呢?”

(评析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

“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

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填一填,议一议。

师:“填一填”,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师:“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

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师: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点:①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

加;②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评析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

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

3、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师: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分页代码

(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

□o然后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师: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请想

想,你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向大家介绍。

(在全班介绍交流时,特别要提倡或肯定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

的方法。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

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

(评析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

指导。)

三、巩固应用。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师:现在用“练一练”的第3题,(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

说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的教育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数学问题,能够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淘气诚实、不贪小便宜的好品质,更值

得大家学习。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是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帮助学生理解

了故事的情节及意义后,再让小组合作解决淘气买书时遇到的数学问题:淘气

买书应付多少钱?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

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

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

的发言进行点评,重在激励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回家后,要做两件事:

①把3的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听;②把今天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考

考他们知道不知道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低年级不布置笔头练习作业,但要把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后,教

师可以恰当地布置一些家庭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互

动,让家长了解、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或反

馈给老师。)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X3=32X3=63X3=93X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X5=153X6=183X7=213X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制作作息时间表,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练习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建立较长的时间单位。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白纸、投影,钟表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

3X4=5X6=4X9=9+9=

5X8=244-3=32+4=9X2=

7X2=304-5=124-6=184-9=

6X3=184-2=404-8=364-4=

2、填空

60分=()时1时10分=()分

60秒=()分1分45秒=()秒

75分=()时()分90秒=()分()秒

2、情景

师:谁来说说你一天的时间都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起床,上学、第一节课等。(学生汇报)

师:我们要进行有规律的生活,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来一

起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说图意。

(2)问:我们几时上第一节课?第三节呢?大家怎样就清楚的知道了呢?

让学生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2、制作“作息时间表”。

(1)说一说。

大家上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时间。

(2)出示“作息时间表”。

①每名同学均独立填写,可以按本校真正的作息时间填写,也可以自己根

据自己的意愿填写。

②小组内展示、交流,提相关问题。如:第一节棵用了多长时间?

③以一人填写的为例,共同探究。(投影出示)

分页代码

根据投影,回答: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第二节什么时候下课?

上午同学们在什么时间上操?

你想提什么问题?谁来回答?

二、实践应用

请你估计一下在上学路上用去的时间,填在表中。

布置:下午上学时,记住自己发出的时间,到校后向老师询问的时间,然

后把自己在路上用的时间填到小组的表格里。

三、练习设计

1、根据实际作息时间表,说一说。

(1)从8:00至I」11:00,经过了时。

(2)从10:00到10:30,经过了分。

(3)你在学校上午的时间是时分。

2、算一算,说一说。

内容见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3、投影出示教材第3题。

(1)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

(2)说一说你做这三件事时的时间。

(3)算一算你做这三件事时经过的时间。

(4)一节数学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经过()分

钟,正好是1小时。

四、思维训练

1、上学时,你在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小组内说一说。

2、画时针、分针。

(1)拍球比赛开始了,共经过了1小时5分,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2)超市全天营业为12时,请画出相应的表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同伴听。

教学内容: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和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8+9+1=2+4-3=9+6-5=

18-4+2=20-7-9=14-7+5=

16+3-9=7+6-4=15+3-8=

2、计算下面各题。

5597302658100

+38-29+19-17+41-7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

小组讨论,指名列式计算:

56-27+19=48(人)56+19-27=48(人)27-19=8(人)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29487548

2、练一练:

85-49+27=56+42-69=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四、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68+25-39=92-47+36=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8+32-16=39-13+47=

96-34-35=87-32+45=

56+21+21=93-69+25=

五、课堂小结: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六、板书设计: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56-27+19=48(人)56+19-27=48(人)27T9=8(人)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29487548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

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4+618-1124+17

27-920-996-16

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36-39-26-8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

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92-44-26=22(人)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

什么意思?

(2)9248

-44-26

4822

(3)列式:44+26=7044力5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

意思?

92-70=22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89-36-27=100-54-38=

285567164

-25-17-34-12

()()()()

-18-25-17-7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96-39-45=100-91-9=

5、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

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

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板书设计:

列式:92-44-26=22(人)

(1)9248

-44-26

4922

(3)列式:44+26=70

92-70=2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

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

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

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

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义义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

它的车尾。

分页代码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

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

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

白勺••••••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

状。

XX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

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

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

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

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

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

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

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

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第68、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

彩笔、一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用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充满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课件出

示蝴蝶画面)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配合音乐,师说:“有一只蜻蜓在动

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课件)蝴

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

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师说:“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

见许多动物朋友。(课件出现实物)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

瓢虫、螃蟹。”

3.师说:“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

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好吗?”

二、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说:“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

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实物投影,请学生说一说

怎么剪的?)师又说:“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

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

究。”

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

(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

一样呢?(左右对折。)

3.师说:“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

生评价。)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说:“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

形状更新颖。”(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

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分页代码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课件展示其他对称图形)请学生

举例。

6.(课件出示),蝴蝶说:“哦,我知道了,我的衣服是因为……”师

说:“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做好吗?你们能帮她改一改吗?"(课件

展示修改的动作,蝴蝶说:“谢谢大家!”)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课件展示)

1.一位长方形说:“小蝴蝶,你能够找出我的对称轴吗?”师说:“小朋

友们,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

画,说一说。”(课件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课件展示)

3.师说: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

轴。”

(二)她们又来到了图形超市。(课件展示)蝴蝶说:“这些图形的另一

半到哪里去了?”

1.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课件展示)

2.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课件展示)

四、随着故事的结束,使学生和老师在美丽的动画中强化对对称图形的认

识,进行自我评价

1.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

2.同学们真不错,能够找、画、剪对称图形,而且还帮助蝴蝶设计衣服,

真希望有一天何老师能穿上你们设计的衣服。

3.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课件展示)

教学内容:《点图与数》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7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方数,知道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就是平方数。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知道平方数的点图都能摆成正方形点图。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知道一个平方数的4倍仍是个平方数。

4.通过操作演示,初步感知从1开始连续单数的和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平方数,知道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就是平方数。

(一)观察乘法算式,引出平方数

4X5=209X9=816X4=24

3X7=218X4=322X6=12

2X2=43X6=183X3=9

5X2=107X4=285X5=25

(1)找一找,哪些算式有共同点?

(2)小结: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一一板书)

(3)我们把这样相同因数相乘得到的积叫做平方数。

(二)巩固平方数

1、举例:还知道哪些数也是平方数。

小结: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叫做平方数。

2、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平方数?

36274922616

小结过渡

二、通过探究,知道平方数的点图都能摆成正方形点图。

要求:下面哪些数的点图能摆成正方形点图。

1、3、4、5、9、10、16、

(1)学生操作一一观察

(2)结论:平方数的点图能摆成正方形点图。

(3)观察正方形点图的个数:横行、竖行都是2,都是3,都是4……

分页代码

小结过渡

三、理解一个平方数的4倍仍是个平方数

要求:你们手里有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点图,请你先找到1的点图,摆

一摆看至少要几个1的点图就能摆出一个新的正方形点图。(4个)

学生操作:

继续探究:(至少要几个4或9或16的点图就能摆出一个新的正方形点

图?)

发现了什么?(一个平方数的4倍仍是个平方数)

小结过渡

四、通过操作演示,初步感知从1开始连续单数的和与平方数之间的关

系。

1、出示1的点图,

问:至少再放几个1的点图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正方形点图。(学生操

作)

1+3=4

2、4的点图

问:至少再放几个1的点图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正方形点图。

1+3+5=9

3、9的点图

问:至少再放几个1的点图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正方形点图。

1+3+5+7=16(问:你怎么很快知道?)

4、16的点图

1+3+5+7+?(老师不摆了,请你闭起眼睛想一想)

发现了什么吗?(不要求学生说得非常到位)

结论:从1开始,连续的单数相加,所得的和,一定是一个平方数。

[教学内容]上海市数学新教材第三册P76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

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

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最近,我们学校成立了一支羽毛球队。看,体育老师买来了许多羽毛

球。

1、媒体演示:(图)2盒,每盒3个;

4盒,每盒6个。

①你看到了什么?想提一个什么问题?

②陆老师和金老师一共买了几个羽毛球?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③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X3=62X3+4X6=30

4X6=24

6+24=30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媒体演示:(图)5盒,每盒3个;

3盒,每盒3个。

①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提一个什么问题?

②陆老师和金老师一共买了几个羽毛球?独立尝试,列式计算

③交流:情况1:情况2:

5X3=155X3+3X3=8X3=24

3X3=95个33个38个3

15+9=24

④揭示课题: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2、学校羽毛球队一共有多少名队员?

多媒体演示:女队2组,每组6人;男队3组,每组6人。

分页代码

①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准备怎么算?先自己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③集体交流:

情况1:情况2:

2X6=122X6+3X6=5X6=30

3X6=182个63个65个6

12+18=30

3、小结:(指板书)5个3加3个3等于8个3,2个6加3个6等于5

个6,这些方法算起来真方便,那你能用这个方法来填一填吗?

三、巩固新知,实践提高

1、填一填:

①3X4+7X4=()X4=()

你怎么想的?板书:3个4加7个4等于10个4

②P76/3:独立完成;交流时奖励小星星。

③手势表示:2X4+()X4=9X4,

()X5+3X5=4X5,正确的奖励小星星。

2、圈一圈,算一算:

()X()+()X()=()X()=()

()个()力口()个()等于()个()

①奖了这么多小星星,你能算一算一共有几颗吗?请你用今天的本领,先

圈一圈,再算一算。

②独立完成。

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圈的,怎样算的?

④集体交流: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圈法、算法?(根据学生交流,多媒体

演示)

3、你能填出几种就填几种:

8X7=()X7+()X7

①能不能用今天学的本领填一填?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②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括号里的两个数的和是8)

四、回顾反思,组内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组谁的表现最棒。

五、课后思考,应用拓展

课开始的羽毛球图:这道题不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算,为什么?能不能结

合以前学的知识使它能?回去试试看,下节课来交流。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例1与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第2、

第3题。(教材第68、第7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

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

力。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

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

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

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

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

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

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

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

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

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

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

面?

(2)换位观察:

分页代码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

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

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

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

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

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

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

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

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

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

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侧面正面后面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

上册,8单元“数学广角一搭配”。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

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

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

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

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

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

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

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的活动中,能够进行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

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

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

的多种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好不好?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

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忙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

哟。

师:怎样装呢?

生:红黄,黄红。

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应)

生:黄红!

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

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

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打开了。

二、探究新知

1、哦,数学广角可真美,我们先到数字城堡看一看吧!

师:有超级密码锁!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

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生:随机说

师:我听到了,21同学说重复了好几遍会不会有的数还没找出来呢?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我们思

考下按顺序把他们列出来吧!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拿出里面的1号题和数字卡片,四人

合作,两个同学思考摆一摆,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对数据整理记录在答

题纸上。操作的时候思考下排列的顺序,有多少组就写多少组。(提供9个

格)

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

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

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生结: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分页代码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

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

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o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巩固练习

1、为感谢破解达人,狮子大王决定将百花园里最美的鲜花送给大家。

这里有红、黄、蓝3种颜色的花,男生和女生只能分别选一种,都有哪些

不同的选法呢?

思考一下,把你选花的方案在2号答题纸上表示出来。设计之前,先思考

下加粗的两个黑框里应该填什么。

生汇报:

师:能说说你是借鉴了黑板上的那种方法吗?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知识不仅仅是数字,也能在图形和色彩中

运用啊!

2、带上美丽的鲜花,我们到智慧屋瞧瞧吧!

用0、2和5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

几个两位数?

生:口答。

6种排列方法,但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02和05不是两位数所以不在正确

答案里。

(告诫学生在有序排列的同时还要做到对答案进行恰当的筛选果。)

四、应用拓展

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

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请坐的最端正的三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下。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

相还得干些什么?

生:摆造型,摆位置……

师:要照相了,笑一笑,1、2、3咔嚓!

师:赶紧换一种坐法再照。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

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

列)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这么快就就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了。

五、课后延伸

师:小朋友们,握下手回到座位上吧!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

手?哦,同学们有的说3次,有的说6次,其实这是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留到

明天再来数学广角研究。

六、回顾总结

师:在今天的旅途途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生:真

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

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七、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一有序搭配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212332

32V3113

233223

交换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