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_第1页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_第2页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_第3页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_第4页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文化常识之礼俗节日(附试题)一、知识梳理[五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熹礼,宾寄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节日]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各种庆祝活动如鞭炮、舞龙舞狮、贴春联等,都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吉祥平安。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这一天,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古诗:(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是祭奠先祖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生火,而是食用冷食。这个风俗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的故事。4.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是祭祀先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敬祀、扫墓,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激。古诗: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龙舟节。这一天,人们举行龙舟赛、吃粽子,纪念诗人屈原。同时,也有挂香包、喝雄黄酒等习俗,以驱邪避瘟。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节。这一天,女子祈求巧、赏花、挂绫钗,祈愿能得到美满姻缘。古诗:(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鬼节。这一天,人们为祖先和亡灵献祭,以求得到祖先的庇佑和亡灵的安息。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圆节。这一天,人们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最有名的古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登高遥祭、赏菊花、佩插茱萸,寓意健康长寿。古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0.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又称水灯节。这一天,人们点水灯、燃放烟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1.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吉祥如意。12.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是为春节做准备的日子。北方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在腊月二十四。人们扫房、祭灶神,预示着春节的临近,13.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守岁,共度这一年的最后时刻。真题演练:文学文化常识之节日天文地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对宋代名家诗句中所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B.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C.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D.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于汉阴”中的“阴”是指水的南岸,“寒舍”“贵姓”是谦辞,“惠顾”“高见”是敬辞。B.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为中秋,人们常在这日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饮桂花酒等。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D.我国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做法,即五更,两个小时为一更,《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就是晚上八点左右。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都是词牌名。C.“丈夫之冠”中的“冠”是指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D.“汉阴”指汉水南岸。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是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的“宫市”名为交易,实为掠夺。B.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之首。C.《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5.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其中,“阴”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C.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D.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清照号六一居士。二、综合性学习6.学校开展了“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面题目。(1)请你写出一句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2)请你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照下例,写出它的时间和习俗。例:清明

时间——4月5日;习俗——祭祖。

(3)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剑阁某学校开展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7.下列是同学们写的春联,对仗不够严谨的一项是(

)A.春临大地,福满人间。B.年年岁岁春满地,暮暮朝朝福盈门。C.牛年牛人牛气足,春雨春风春意长。D.好山好水辞旧岁,杏花春雨迎新年。8.下列诗句与其描写的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

)A.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B.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C.上元高会集群仙——元宵节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9.在“走近清明”主题班会上,小明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一则趣味对联故事。请你帮他分析这副对联巧在何处。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年清明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吟道:“日临_______,清明水底见重阳。”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_______。”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分析:上联巧嵌“①_______”“清明”“重阳”三个节日,下联巧嵌“大寒”“霜降”“②_______”三个节气。上联是③_______,下联是风霜,景观不同,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1)你认为①②③三处填写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端午②小雪③丽日B.①中秋②大雪③丽日C.①端午②大雪③水清D.①中秋②小雪③水清(2)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

)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C.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三、填空题10.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哪两个节气?请写出对应节气的名称。(1)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2)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A.句意: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诗句是写“春节”;B.句意: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诗句是写“元宵节”;C.句意: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带消宏多么透彻与清明。诗句并非写“清明节”;D.句意: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诗句是写“端午节”;故选C。2.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贵姓”是敬辞,常用于问人姓氏。选项中“‘贵姓’是谦辞”有误;故选A。3.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错误,《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4.B【详解】B.“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而不是“春分”;故选B。5.C【详解】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而非“春秋时期”;B.“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而非“山的南面,水的北面”;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而非“六一居士”,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故选C。6.(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3)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对于许多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结合传统节日,写出有关任意一个传统节日的诗词即可。示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需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时间和习俗即可。示例:中秋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人们会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来庆祝这热闹的节日。尤其是午夜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7.D8.A【解析】7.本题考查对联。D.上联中“好山好水”第一、三字重复,下联中“杏花春雨”第一、三字不符合这一特点,因此对仗不够严谨;故选D。8.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把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的习俗,桃符后来发展成为春联;故选A。9.(1)A(2)B【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上联中的“日临”指的是接近某个日子,联系故事中提到的清明节,最接近的应当是“端午”(五月),而中秋则要等到八月,不合语境。故①处填“端午”;根据二十四节气歌“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知,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霜降之后先是小雪,大雪在小雪之后,故②处填“小雪”;上联中的“端午”“清明”“重阳”,描写的是风和日丽的美景,所以③处填“丽日”更符合语境;故选A。(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意思为: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这句话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战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诗与清明节的扫墓习俗相关,A项正确;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意思为: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B项中涉及的相关习俗与端午节相关,与清明节无关,B项不正确;C.“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的意思为: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这两句诗是诗人赴任途中时值清明,山行道中两旁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反映出诗人离乡远行途中,心头泛起的一种怅惘、失落之感。C项也跟清明节扫墓习俗相关,C项正确;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的意思是: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这两句诗写出到了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明媚的春光里,人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饱赏大好河山之美,荡秋千锻炼身体,D项跟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活动有关,D项正确;故选B。10.惊蛰

春分【详解】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第一空,由“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