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说、器物、文字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三大形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样蕴藏于其中。“丝绸之路”这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诗意的文化概念,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其中既含纳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

古代丝绸之路是以玉石和丝绸为重要代表性商品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是人文之“和”,而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即“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而族兴,国和必强盛。和睦、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丝绸之路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代丝路文化的核心就是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丝绸之路以友好、平等、尊重、理解、包容与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心态,展开地域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效避免了人类的野蛮残杀和抢掠,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道路。

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丝绸之路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了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的文明素质和生存质量。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明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历史实践。丝绸之路的表象是商贸、经贸之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石、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马西等商品的交换流通成为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商贸活动,音乐、舞蹈、绘画、宗教文化、原始科技等也都广泛交流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文化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素的,以上所述实际上只是一些文化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对人本身的关怀,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着文化交流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创新。李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实际上指出了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融合的奇特景观。

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华民族既是丝绸的发明创造和最早生产者,又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更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丝绸之路以大国文明为核心,既是古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文化纽带,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实践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而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为贵"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类交往、交流、交换的现实性,而淡化了国家、地区、族群的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和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树立了人类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古代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光大丝绸之路精神,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中国领导人发表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提出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平等协商、共享共赢,开放创新、发展繁荣,坚守正义、互尊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性弘扬。

总而言之,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身家族的开始,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开始,是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开始,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是人类和平友谊健康发展的开始。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古代丝绸之路创造的精神依然在延续,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

(摘编自杨庆存《“化干戈为玉帛”——丝绸之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极富诗意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其文化蕴藏于传说、器物、文字三大人类文化的形态之中。

B.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与《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相一致,其核心是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之路。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只在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汇流融合,这足以体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化的意义。

D.新世纪丝绸之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丝”指玉石、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质文明:“路"则指经贸之路、文化纽带等。

B.丝绸之路的成果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而并不在于商贸本身。

C.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文化载体,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D.“一带一路"创新性弘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提出共享共赢,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3.请简要说明文中古代丝绸之路有哪些成果。

4.文中说:“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请据此分析下列事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事例: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助力哈萨克斯坦大幅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事业。

【答案】1.D

2.B

3.①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促进了玉石和丝绸等重要商品的交换流通商贸活动;

②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

③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④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

⑤古代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4.①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哈友好、平等合作,开展地域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和平发展。

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太阳能发电站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助力环保事业,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③“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国援建,这就是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表现。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新世纪丝绸之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从而树立了……”错,强加因果。由原文“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光大丝绸之路精神……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性弘扬"可知,新世纪丝绸之路“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并不只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的模式就能形成的结果。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丝绸之路的成果……而并不在于商贸本身”错,根据原文第②段的表述,“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商贸本身”肯定是“成果”,但不是“最大成果”。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丝绸之路的表象是商贸、经贸之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石、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马匹等商品的交换流通成为最主要的文化载体"可知,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促进了玉石和丝绸等重要商品的交换流通商贸活动;由“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可知,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由“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可知,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由“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可知,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由“古代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故答案为:①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促进了玉石和丝绸等重要商品的交换流通商贸活动;②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③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④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⑤古代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也强调和平发展的理念。由“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是人文之‘和’,而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即‘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而族兴,国和必强盛。和睦、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丝绸之路追求的理想目标”可知,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体现了中哈友好、平等合作,开展地域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和平发展。②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为贵’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可知,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助力哈萨克斯坦大幅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事业,太阳能发电站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助力环保事业,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③“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树立了人类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新世纪的丝绸之路有着“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这就是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表现。故答案为:①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哈友好、平等合作,开展地域间交流交融,推动人类和平发展。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太阳能发电站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助力环保事业,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③“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中国援建,这就是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表现。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狗

【英】吉米·哈利

我再看看登记出诊的单子:“狄恩,汤普生院子,三号,老狗生病。”

德禄镇这一类的院子很多,事实上,就是小街,像狄更斯小说中的小街。三号是在小街尽头,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坠。

当我敲门的时候,门板剥落的油漆不住地跳动。一个小个子白头发的老人来应门。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不过一双眼睛倒很有神。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百衲的。

“我是来给您的狗看病的。"我说,老人笑了。

“先生,我很高兴您能来,我很为那老家伙发愁。请进,请!”

他带我到一间狭小的客厅:“我现在就一个人住,先妻一年前过世了。她平日最爱这只老狗。"

贫穷的证据处处可见。破烂的家具,无火的壁炉,壁纸破裂斑驳,空中还有股霉味,老人的正餐正摊在桌上,一丁点成肉,两三个山芋,一杯茶。这就是靠老年救济金式的生活。

屋角,躺在毯子上的,就是我的病人。它从前一定是只大而强壮的狗。不过现在,年老的痕迹显在它花白的毛上,显在它无光彩的眼珠上。它静静地瞅着我,毫无敌意。

“狄恩先生,它很老了吧?”

“可不是,14岁了哟!不过它一直像只小狗似的到处跑呀跳呀,直到几个星期前才停的。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好狗,一生从未咬过人。孩子们随便怎么捉弄它,它都不冒火。它如今是我惟一的朋友了。我希望您能让它很快好起来。"

“狄恩先生,它肯吃东西吗?”

“一点儿也不吃,这实在很奇怪,想想它从前多能吃!吃饭的时候它老是坐在我旁边,把头放在我膝上,不过最近它不这么做了。"

我看着这狗,心里越来越不平静。它的肚子鼓得好大,流露真相的痛苦已经很明显了,呼吸困难,嘴唇哆嗦,眼神是那么焦急,无可奈何。

当它的主人说话的时候,①它的尾巴在毯子上动了两下,发白的老眼暂时表现出一点点兴趣,不过,很快就消失了,又是一副空白的无可奈何的眼神。

我小心翼翼地摸它的腹部,腹部有积水。“来,老朋友,翻过来看看。”我慢慢地把它翻过来,刚翻过来,它就痛得痉挛了,哀求地看着我。如今病因是太明显了。

在它瘦弱的腹肌下,我摸到一大团硬块,非常之大,很明显已经无法开刀切除了。我一面轻抚着老狗的头,一面整理着我的思绪。实在很难开口。

“它还会病很久吗?"老人问我。一听到这亲爱的声音,咚咚,②狗尾巴又在毽子上敲了两下。“每天我做些琐事的时候,没有它跟着我脚前脚后转,可真是难受呀!”

“狄恩先生,真对不起,恐怕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您看到那一大块肿块吗?是因为里边长了东西。"

“你是说……癌?”老人软弱地问。

“我怕是的,已经蔓延得太广了,现在已经没法子了。我真希望有什么方法我可以为它做点什么,可是没有办法。"

老人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他的嘴唇直抖:“它要死了!”

我用力咽了一口口水:“我们实在不能让它这个样子自生自灭,是不是?它现在已经够痛苦了,不久情况还会更坏。您不觉得最仁慈的办法就是让它安眠?它的一生也算得上长寿多福的。您说是不是?"我一向做事都是力求明快,实事求是。可是,今天,这些道理听起来好空洞。

老人静默良久,然后他说:“请等一下。”于是他跪在狗旁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摸着狗头上的花白老毛。静寂中,③只听到狗尾巴“咪咪咪"地敲在毯子上。

老人跪在那儿好大会工夫。我就站在这间没有欢乐的房间里,把墙上褪色的图画、破裂的窗帘、弹簧断了的椅子都看在眼里。

终于,老人挣扎着站起来了,干咽了一两下,然后他哑着嗓子说话了,眼睛也不看我:“好吧,你现在就做吗?”

我把针筒灌满,一面跟老人说:“您不用担心,这是绝对没有痛苦的。只是过量的麻醉剂而已,是让它有个轻松的了结。"

针打进去的时候,老狗一动也没动,等麻醉剂进到血管以后,它脸上焦虑的表情没有了,肌肉不再紧张了,等全部针药注射完的时候,它的呼吸已经停了。

“就这样子吗?”老人轻声问道。

“就这样子了。"我说,“它再也没有痛苦了。”

老人静静地站在那儿,只有双手不停地一开一合。当他最后转过头来面对我的时候,他的眼睛又恢复光亮了:“对的,我们不能眼看着它受罪,我很感激您所做的。先生,我该付你多少钱呐?"

“啊,不用付钱,狄恩先生,”我很快地说,“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我本来是路过,一点儿也不麻烦。"

老人吃惊地说:“但是你不可能服务而不收费。”

“狄恩先生,请不要再提了。我不过是路过您门口而已。"我说了再见,就出来了。到了街上,街上有穿梭来往的人群,耀眼的阳光,可是我的眼睛却只看到一间幽暗的小屋,老人,和他的死狗。

(选自《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及“狄更斯小说中的小街”,是让读者通过联想把它与眼前的小街联系起来,表现小街的残破,暗示老人的可怜。

B.“贫穷的证据处处可见"引出下文对家具的描写,突出老人住处的简陋寒碜。与上文老人的形象特征形成呼应。

C.“我”对老人说“它的一生也算得上长寿多福的"。这是“我”试图用美丽的谎言安慰老人,希望他能接受狗的离去。

D.结尾写“我"出诊而坚持不收诊费,这一行为可见“我”内心被触动,并且我对于无法治愈胸的疾病感到无奈和愧疚。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老人与狗》,明确了小说的主要形象,而文中“我"的形象也并非次要,小说正是通过三者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主旨。

B.“哀求地看着我”“空白的无可奈何的限神"等细节描写,与老人提到的狗的反常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狗的离世作铺垫。

C.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从一名乡间兽医的视角见证了人与动物的共处、生命之间的对话,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D.作为纪实文学,小说的文风平实而温暖,通过“我"在一次日常出诊中的经历和感受,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深切观照。

7.小说中狗摇动了三次尾巴,每一次含义都不完全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8.本文选自吉米·哈利的自传体小说集《万物既伟大又渺小》,此书还有一个译名《大地之歌》,你喜欢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A

7.①第一次,这是身患重病的狗与老人互动的方式;

②第二次,狗听到老人询问病情,用尾巴敲击地毯,这说明狗在意自己的病情,在意自己是否能够继续陪伴在老人身边;

③第三次,这是狗在向老人告别,表现出狗对老人的不舍,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8.示例一:喜欢《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理由:①内容明确,“万物”一词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既……又……"句式,明确地体现了万物的两种特性。③揭示主旨,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值得尊重和关爱,而每一个生命在自然面前又是渺小的,会面临生老病死,体现悲悯情怀。

示例二:更喜欢《大地之歌》。

理由:①表达含蓄而富有诗意,“大地”指的是大地上所有的生命;②运用比喻手法,把大地上生命的和谐共生,比作一首美妙的歌曲;③内涵深刻,讴歌了大地上的芸芸众生。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美丽的谎言"与原文内容不符。从“14岁”可推知狗的长寿;文中老人、妻子把狗看作家人一般关怀,可推知狗的一生是多福的。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通过三者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主旨"错误,老人、狗和“我”都是小说的主要形象,文中没有体现三者的对比。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当它的主人说话的时候"可知,第一次,这是身患重病的狗以摇动尾巴的方式与老人互动的方式;“它还会病很久吗?”,老人询问的问题也是狗关系的问题,所以“一听到这亲爱的声音"提示我们,狗听到老人询问病情,用尾巴敲击地毯,这说明狗在意自己的病情,在意自己是否能够继续陪伴在老人身边;面对老人的举动,狗明白老人是在和自己告别,所以第三次摇尾巴,这是狗在向老人告别,表现出狗对老人的不舍,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第一次,这是身患重病的狗与老人互动的方式;②第二次,狗听到老人询问病情,用尾巴敲击地毯,这说明狗在意自己的病情,在意自己是否能够继续陪伴在老人身边;

③第三次,这是狗在向老人告别,表现出狗对老人的不舍,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是一种探究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一:喜欢《万物既伟大又渺小》。理由:“万物”一词交代了写作对象,故文章内容明确;“既……又……"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构成的句式,可以明确地体现万物的两种特性;同时,由“我是来给您的狗看病的。’我说。老人笑了”“于是他跪在狗旁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摸着狗头上的花白老毛"等可知,文本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值得尊重和关爱;而由“我把针筒灌满,一面跟老人说:‘您不用担心,这是绝对没有痛苦的。只是过量的麻醉剂而已,是让它有个轻松的了结’”“啊,不用付钱,狄恩先生,’我很快地说,‘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我本来是路过,一点儿也不麻烦’"等可知,每一个生命在自然面前又是渺小的,会面临生老病死,体现悲悯情怀。故以《万物既伟大又渺小》为题可以揭示主旨。示例二:更喜欢《大地之歌》。理由:“大地”指的是大地上所有的生命,表达含蓄而富有诗意;把大地上生命的和谐共生,比作一首美妙的歌曲,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而且,由“先生,我很高兴您能来,我很为那老家伙发愁。请进,请"针打进去的时候,老狗一动也没动,等麻醉剂进到血管以后,它脸上焦虑的表情没有了,肌肉不再紧张了,等全部针筒注射完的时候,它的呼吸已经停了”等可知,小说讴歌了包括狗、老人等在内的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故以《大地之歌》为题内涵深刻。故答案为:示例一:喜欢《万物既伟大又渺小》。理由:①内容明确,“万物"一词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既……又……”句式,明确地体现了万物的两种特性。③揭示主旨,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值得尊重和关爱,而每一个生命在自然面前又是渺小的,会面临生老病死,体现悲悯情怀。示例二:更喜欢《大地之歌》。理由:①表达含蓄而富有诗意,“大地"指的是大地上所有的生命;②运用比喻手法,把大地上生命的和谐共生,比作一首美妙的歌曲;③内涵深刻,讴歌了大地上的芸芸众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断,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播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足下受诏A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邮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邮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②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13.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9.C;E;G

10.C

11.C

12.①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

②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

13.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施仁德)的危害,重点在“治国”;(或:材料一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论“仁")

②材料二侧重强调实现“仁”的内涵和具体方法,重点在“修身"。(或:材料二侧重从对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论“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称谓;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后,国人都怨恨商君,以至于把他车裂。商君造成的祸乱逐渐发展,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这都是刻薄寡恩所导致的结果。夏、商、周三代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齐桓公帮助灭国延续宗祀而称霸诸侯,秦朝和项羽因为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所以说仁德恩惠,是一切计谋的根本。

……

郦生向汉王献策道:“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而今田横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带领着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历城,田氏家族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又有黄河、济水的险阻,南面接近楚国,齐人又多狡诈善变,陛下即使是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把齐国攻打下来。我请求带着陛下的诏令去游说齐王,使齐国成为您东方的属国。”于是汉王就派郦生去游说齐王。郦生对齐王说:“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说:“不知道。”郦生说:“若是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能保不住了。"齐王问道:“天下人心归向哪里?”郦生说:“归向汉。"齐王又问:“先生为什么这样说?”郦生回答:“汉王和项王合力西进攻打秦军,预先约定先攻入咸阳者做关中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项王迁徙义帝并派人杀了他,汉王知道后便发动蜀汉的军队去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责问义帝在哪里。他召集天下的兵马,拥立诸侯国的后裔复位,攻下城池立刻就封有功的将领为侯,得到金银财宝就立刻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享其利。那些英雄豪杰、贤能之人,都乐意被汉王所重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不断运来。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那么齐国就要面临亡国的危险了。"田横认为郦生的话有道理,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郦生一起纵情饮酒,这都是郦生的谋略啊。后来齐国人蒯通去游说韩信说:“将军您接受汉王的诏令攻打齐国,为什么按兵不动呢?您带领着三军众多的将士,反倒比不上一个无用儒生的功劳。您可以乘着齐国没有防备去攻打它。”韩信听从了蒯通的意见,郦生因而被田横杀害。后来韩信和蒯通也没有得到善终,这都是由于他们不施仁德的结果啊。

材料二: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将军您接受汉王的诏令攻打齐国,为什么按兵不动呢?您带领着三军众多的将士,反倒比不上一个无用儒生的功劳。“足下受诏击齐"中,“击齐”是“受诏"的目的,二者联系紧密,共同作“足下”的谓语部分,故在“击齐"后C处断开;“将三军之众”中省略主语“足下”,“三军之众”是“将"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故答案为:CEG。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是一切计谋的根本。/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B.正确。C.“政治概念”错误。“三秦"在此处应该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权名称。D.正确。聪慧、聪敏;勤勉。句意:我虽然不聪敏。/行事勤勉,言语谨慎。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错,根据原文“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田横认同的不是汉王的话,而是郦生的话。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赤衣”,指犯人所穿的衣服,此处为“囚犯、犯人";“卒”,最终;“以”,因为。(2)“倍”,通“背”,违背;“与”,给;“王”,使动用法,让……称王。

故答案为:①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②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

1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施仁德)的危害,重点在“治国";(或:材料一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论“仁”)②由原文“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实现“仁”的内涵和具体方法,重点在“修身"。(或:材料二侧重从对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论“仁”)故答案为: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施仁德)的危害,重点在“治国”;(或:材料一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论“仁")②材料二侧重强调实现“仁”的内涵和具体方法,重点在“修身"。(或:材料二侧重从对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论“仁”)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

孙道绚①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墨,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谩悲凉,岁冉冉,蕣华②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③,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注】①孙道绚,三十岁丧夫,守志以终。②蕣华:即舜华,木槿花,《本草纲目》:“此花朝开幕落。"③彩凤、玉箫:《列仙传》中萧史擅于吹箫,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后来二人乘龙乘风共飞而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三句写景,由近及远,由明及暗,给人以一种凄迷暗淡之感。

B.下阕运用彩凤玉箫这一体现夫妻恩爱的典故,表现出如今的凄凉心境。

C.十年光景惟念“云轩一梦”,思念之深,感人肺腑,可见用情之深切。

D.本词善用叠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还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突出。

15.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为悼念亡夫,一为悼念亡妻,同为悼亡词的典范。请你分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抒情方式、情感内容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14.A

15.①内容上,两首词都写到了梦境,都使用了“明月"松”等意象:

②技巧上,两首词都既有直抒胸臆的内容,又通过比喻、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表达情感;

③情感上,两首词都不仅表达了对亡人的怀念之情,而且流露出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孤独遗憾的身世之感。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由近及远"错,上阕开头三句,涉及晚霞、暮霭、烟、松等景物,主要为远景。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意象选取:由“夜来幽梦忽还乡”“明月夜,短松冈"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烟暗孤松"弄清影,月明中”等可知,两首词都写到了梦境,都使用了“明月"松”等意象。抒情方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尘满面,鬓如霜”是写入梦前的思念以及梦醒后的感慨,为实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整首词虚实相生;同时,“尘满面,鬓如霜”,运用比喻的手法。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以景结情,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由“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等可知,本词也是既直抒胸臆的内容,又通过比喻、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表达情感。情感内容:《江城子》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由“谩悲凉,岁冉冉,莽华潜改衰容"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等可知,《醉思仙》同样在表达了对亡人的怀念之情,也流露出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孤独遗憾的身世之感。故答案为:①内容上,两首词都写到了梦境,都使用了“明月"松”等意象:②技巧上,两首词都既有直抒胸臆的内容,又通过比喻、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等手法表达情感;

③情感上,两首词都不仅表达了对亡人的怀念之情,而且流露出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孤独遗憾的身世之感。

16.(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任重而道远。(《泰伯》)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3)江天一色无纤尘,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万死不悔的心志的句子是“,"。

(5)杜甫在《登高》中写“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忧时伤世,双鬓白发增多,而《书愤》中的“___,___"也有类似的内容。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皎皎空中孤月轮

(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睦、皎、戮、鬓、斑。

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皎皎空中孤月轮

(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到流感,不少人还常与“感冒”画上等号。事实上,虽然部分症状相似,但流感和普通感冒有较明显的差别。专家表示,相较于普通感冒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A:38.9℃-40℃的明显高烧,体温短时间快速上升;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明显疼痛症状;身体较明显的疲劳乏力。

虽然流感看似常见,但在流感流行的季节,还是B。专家提醒,预防感染流感病毒,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层肘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及时扔到垃圾桶内,及时洗手。

①除了做好个人防护,②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预防流感非常有效,③尤其是预防近期可能出现的多种病毒叠加的感染。④专家建议,6月龄~8岁儿童虽然未接种过流感疫苗,⑤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流感常存在3个特征(或:流感有其明显症状);要重视对它的预防

18.⑴语句②:加上“的方法"或者“是”修改为“对"。

⑵语句④:“虽然”修改为“如果"。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横线处的冒号可知这里填的是一个总括句,根据后面提到的流感的三个特点,可填“流感常存在3个特征(或:流感有其明显症状)"。②根据后文“专家提醒,预防感染流感病毒”可知对流感要加强预防,可填“要重视对它的预防"。

故答案为:流感常存在3个特征(或:流感有其明显症状);要重视对它的预防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成分残缺,“是”缺宾语中心词,在“有效"后面加“的方法”,或者把“是"修改为“对”。④不合逻辑,“首次接种"是指之前没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把“因为”改成“如果"。故答案为:⑴语句②:加上“的方法”或者“是"修改为“对”。⑵语句④:“虽然"修改为“如果”。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引诱卡秋莎之后,卡秋莎怀孕了。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顺路来一次,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知道了这事,决定到火车站去与他见面。

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正在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第三遍铃响了,火车缓缓开动了。聂赫留朵夫站起来,动手把窗子放下,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可是火车越开越快。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她跑到站台尽头,好容易才收住脚步免得摔倒,然后从台阶上跑下地面。她还在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刺来,投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19.在对卡秋莎奔跑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多次使用“还”,有什么效果?

2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19.①“还”,反复强调“跑"的行为,表现了卡秋莎的执着;

②虽然她一直在跑,但与火车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还”的多次使用强化了悲剧色彩。

20.①运用细节描写,对聂赫留朵夫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

②写出了他身份的高贵和状态的悠闲;

③与卡秋莎的女佣身份及急迫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还"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文中“她还在跑着”“她还是跑个不停"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还”,用在“跑”这一动作前面,反复强调卡秋莎追着火车“跑"的行为,表现了卡秋莎的执着。②结合“她还在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可知,卡秋莎追着火车“跑”,而火车却飞快的离去,她一直在跑,但与火车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她不可能追上飞驰的火车,“还"的多次使用强化了卡秋莎的悲剧色彩。

故答案为:①“还”,反复强调“跑"的行为,表现了卡秋莎的执着;②虽然她一直在跑,但与火车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还”的多次使用强化了悲剧色彩。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①运用细节描写,“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描写聂赫留朵夫的外貌,“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描写他的动作,“笑"描写他的神态;②“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聂赫留朵夫的穿着写出了他身份的高贵,“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他的动作写出状态的悠闲;③结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可知,卡秋莎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聂赫留朵夫,他身份的高贵和状态的悠闲与卡秋莎的女佣身份及急迫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故答案为:①运用细节描写,对聂赫留朵夫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②写出了他身份的高贵和状态的悠闲;

③与卡秋莎的女佣身份及急迫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21.(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书写题;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卡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答案】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书写时,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不要写错字。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巅、涌、峰、觉、浩荡。

故答案为: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中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意思是圣人什么都不做,所以不会导致失败。有人提到,编辑建议在阅读时从文本中提取类似的关系,如“拥有"和“没有”,强调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它是否有意义。该任务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不作为"和“不可战胜”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候选人可以同意物质观点,例如不作为,这意味着顺其自然,不执着,不钻研细节,而是在做事时有广泛的心态,更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无所事事意味着不寻求有意的行动,遵守规则可以取得成功或避免失败。考生也可以不同意材料观点,并使用逆向思维列出几种可能的负面可能性。如果不作为意味着没有目标,那么在竞争中就会陷入平庸和失败;不作为意味着缺乏积极的态度,行动措施自然不会有效;什么都不做就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这很容易落后于历史潮流。毫无疑问,不作为可能是不可战胜的,但单纯依靠不可战胜就意味着不求进步,这对促进事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毫无益处,在竞争中会逐渐落后;“败"和“不败”的标准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是客观的。不作为以为自己不可战胜,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写作时注意明确回答“你赞同哪一种”,然后可以采用先驳后立的写法写作。针对另一方观点进行批驳,罗列出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逐一批驳后再“立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也应分点陈述理由,做到条理清晰。行文时要对对“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分析。两个概念看似对立,实则相容并存。考生要做到二者兼顾,不能只谈一方,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以“有为无为,因时而异"为例,联系材料,简析两者关系,提出观点,“有为”与“无为"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自难舍也。一是阐释“无为”“有为"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论证“无为”或“有为"具体实现的条件,或论证顺应自然规律是“有为”的必要条件;三是“有为"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比如垂拱而治、休养生息等例子;四是深入辩证思考,联系实际,谈中学生的具体做法;最后发出号召和建议。个人方面,尊重个人成长规律;在国家与社会方面,尊重社会时代发展规律。总之,要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的消极无为。

【立意提取】

1.顺应自然,方可有为。

2.积极有为,才能“无败"。

3.有为无为,因时而异。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说、器物、文字是人类文化存在的三大形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样蕴藏于其中。“丝绸之路"这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诗意的文化概念,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其中既含纳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

古代丝绸之路是以玉石和丝绸为重要代表性商品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丝绸之路的最大成果不在于商贸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新模式。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是人文之“和”,而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即“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而族兴,国和必强盛。和睦、和谐、和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丝绸之路追求的理想目标。古代丝路文化的核心就是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丝绸之路以友好、平等、尊重、理解、包容与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心态,展开地域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有效避免了人类的野蛮残杀和抢掠,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道路。

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丝绸之路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了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的文明素质和生存质量。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物质文明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历史实践。丝绸之路的表象是商贸、经贸之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石、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马西等商品的交换流通成为最主要的文化载体。伴随着商贸活动,音乐、舞蹈、绘画、宗教文化、原始科技等也都广泛交流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文化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素的,以上所述实际上只是一些文化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对人本身的关怀,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着文化交流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创新。李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实际上指出了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融合的奇特景观。

中华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华民族既是丝绸的发明创造和最早生产者,又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更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丝绸之路以大国文明为核心,既是古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文化纽带,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实践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而中华文化“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和为贵”的系列思想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实践。丝绸之路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密切了人类族群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类交往、交流、交换的现实性,而淡化了国家、地区、族群的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和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树立了人类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古代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光大丝绸之路精神,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中国领导人发表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提出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平等协商、共享共赢,开放创新、发展繁荣,坚守正义、互尊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创新性弘扬。

总而言之,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身家族的开始,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开始,是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开始,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是人类和平友谊健康发展的开始。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后,古代丝绸之路创造的精神依然在延续,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

(摘编自杨庆存《“化干戈为玉帛"——丝绸之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极富诗意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内涵,其文化蕴藏于传说、器物、文字三大人类文化的形态之中。

B.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与《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相一致,其核心是把人类发展引向积极、健康、文明、理智的正确之路。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只在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汇流融合,这足以体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化的意义。

D.新世纪丝绸之路延续了古代“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从而树立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意识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平等意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以“丝"为核心标志,以“路”为表现形式。“丝"指玉石、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质文明:“路”则指经贸之路、文化纽带等。

B.丝绸之路的成果在于开创了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有力高效地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创新,而并不在于商贸本身。

C.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文化载体,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D.“一带一路”创新性弘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提出共享共赢,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3.请简要说明文中古代丝绸之路有哪些成果。

4.文中说:“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始,人类的发展将永远行进在新的‘丝路’上,继续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请据此分析下列事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事例: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发电站,助力哈萨克斯坦大幅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事业。

(2023高二上·佛山期末)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狗

【英】吉米·哈利

我再看看登记出诊的单子:“狄恩,汤普生院子,三号,老狗生病。”

德禄镇这一类的院子很多,事实上,就是小街,像狄更斯小说中的小街。三号是在小街尽头,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坠。

当我敲门的时候,门板剥落的油漆不住地跳动。一个小个子白头发的老人来应门。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不过一双眼睛倒很有神。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百衲的。

“我是来给您的狗看病的。"我说,老人笑了。

“先生,我很高兴您能来,我很为那老家伙发愁。请进,请!”

他带我到一间狭小的客厅:“我现在就一个人住,先妻一年前过世了。她平日最爱这只老狗。"

贫穷的证据处处可见。破烂的家具,无火的壁炉,壁纸破裂斑驳,空中还有股霉味,老人的正餐正摊在桌上,一丁点成肉,两三个山芋,一杯茶。这就是靠老年救济金式的生活。

屋角,躺在毯子上的,就是我的病人。它从前一定是只大而强壮的狗。不过现在,年老的痕迹显在它花白的毛上,显在它无光彩的眼珠上。它静静地瞅着我,毫无敌意。

“狄恩先生,它很老了吧?”

“可不是,14岁了哟!不过它一直像只小狗似的到处跑呀跳呀,直到几个星期前才停的。真是一只了不起的好狗,一生从未咬过人。孩子们随便怎么捉弄它,它都不冒火。它如今是我惟一的朋友了。我希望您能让它很快好起来。"

“狄恩先生,它肯吃东西吗?”

“一点儿也不吃,这实在很奇怪,想想它从前多能吃!吃饭的时候它老是坐在我旁边,把头放在我膝上,不过最近它不这么做了。"

我看着这狗,心里越来越不平静。它的肚子鼓得好大,流露真相的痛苦已经很明显了,呼吸困难,嘴唇哆嗦,眼神是那么焦急,无可奈何。

当它的主人说话的时候,①它的尾巴在毯子上动了两下,发白的老眼暂时表现出一点点兴趣,不过,很快就消失了,又是一副空白的无可奈何的眼神。

我小心翼翼地摸它的腹部,腹部有积水。“来,老朋友,翻过来看看。”我慢慢地把它翻过来,刚翻过来,它就痛得痉挛了,哀求地看着我。如今病因是太明显了。

在它瘦弱的腹肌下,我摸到一大团硬块,非常之大,很明显已经无法开刀切除了。我一面轻抚着老狗的头,一面整理着我的思绪。实在很难开口。

“它还会病很久吗?"老人问我。一听到这亲爱的声音,咚咚,②狗尾巴又在毽子上敲了两下。“每天我做些琐事的时候,没有它跟着我脚前脚后转,可真是难受呀!”

“狄恩先生,真对不起,恐怕事情已经很严重了。您看到那一大块肿块吗?是因为里边长了东西。"

“你是说……癌?”老人软弱地问。

“我怕是的,已经蔓延得太广了,现在已经没法子了。我真希望有什么方法我可以为它做点什么,可是没有办法。"

老人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他的嘴唇直抖:“它要死了!”

我用力咽了一口口水:“我们实在不能让它这个样子自生自灭,是不是?它现在已经够痛苦了,不久情况还会更坏。您不觉得最仁慈的办法就是让它安眠?它的一生也算得上长寿多福的。您说是不是?"我一向做事都是力求明快,实事求是。可是,今天,这些道理听起来好空洞。

老人静默良久,然后他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