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库”,是气候调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成员。据统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包含50个冰川,这些冰川占地球冰川总面积的近10%。它们不仅景色壮美奇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长久以来为世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决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温升高,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冰川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加速消融。以加拿大落基山公园为例,其中的佩托冰川是在2000年以后退化不断加速的冰川之一。作为加拿大落基山脉其他冰川的参照对象,它的变化警示着人们,加拿大西部其他数百个冰川可能面临类似的危机。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出版的报告《世界遗产冰川——气候变化的哨兵》分析说,随着未来冰川继续消退,冰川径流在达到峰值后,便会稳步下降。而冰川径流减少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冰川径流的变化还可能影响水力发电,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范围发生变化。

尤其还要提防冰川湖的形成。该报告指出,随着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断扩张,最终发生溃决导致洪水,可能对湖泊下游整个地区的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2022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的毁灭性洪水灾害,就与当年春季严重热浪后冰川融化导致冰川湖溃决有关。

而今年佩托冰川遭遇了更严重的气候异常——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死亡螺旋”。波默罗伊预测,今年将是佩托冰川有记录以来损失最严重的年份之一。他说,今年创纪录的野火季节产生的烟雾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虽然烟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冰层免受阳光照射,但从长远来看,烟雾会使冰层变暗,并可能导致融化速度最多增加10%。

中国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表示,“根据冰芯记录分析,在过去50年里,特别是自1951年以来,珠峰地区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多;过去十多年里,我们监测到南亚地区的黑碳、有机碳等各种颗粒态污染物能够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传输到青藏高原上来。而沉积在冰川中的深色污染物会进一步加剧珠峰地区冰川融化。"[注]

“冰川消融无法阻止,只能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消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节能减排。”康世昌说,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对于个人来说,大家要尽量减少个人的碳排放足迹。

(摘编自《这里的冰川:消融无法阻止》,《环球》2023年第19期)

材料二

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青海出境输送水量增加的同时,冰川、冻土消融退化,极端天气多发。原本青海省以干旱、缺水著称,从2018年开始,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青海省原来的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已被打破,颠覆认知的小尺度、小范围极端降水频发,山洪灾害防御形势趋紧、难度变大。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青海极端天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中,极暖事件增多、极冷事件减少,极端气温事件从日间极端高温向夜间和日夜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转变,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发生的概率将会提高。专家认为,对于青海乃至些个青藏高原总体气候表现是“暖湿化"还是“暖干化”特征,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升温这一结论,已经非常明确。近10年是21世纪以来青海的最暖时期。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呈退缩态势。研究人员发现,与第二次冰川编日(2006年到2010年)相比,2019年到2020年,三江源格拉丹东冰川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5.51%、4.96%,冰储量分别减少23.43%、4.39%。长期观测数据显示,过去40年来,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长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面积平均增加约100平方公里,而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

根据青海省水利厅发布的《2022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2022年青海省地表水出境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9.6%。过去十年,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较多年平均增加17.7%。专家表示,根据近年来开展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研究课题成果,江源地区对外输送水量增加,主要是受降水增加、冰川消融等因素影响。

青海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对东亚甚至全球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它牵动着整个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的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表明,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影响区域环流,还影响了全球的环流和季风的演化。

目前,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仍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比如各个天气气候系统之间的变化关系、气候变化对冻土的影响机理研究等。

研究气候变化,离不开完善的气候观测和监测系统。气候变化涉及较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通过相应的监测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其变化过程和机理。专家表示,应继续增设长期观测站网,加强不同区域、部门、学科领域的合作。

启动生态移民工程,推进源头地区生态修复,组建万名生态管护员巡护队伍……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当地牢固树立。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极端天气复杂多发冻土冰川消融加剧——“中华水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12月14日)

【注】据《科学通报》载,在全国范围内青藏高原的大气环境整体洁净。地球化学证据和对污染事件的分析显示,南亚大气污染物传输是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冰川,因为景色壮美奇绝,还有生物丰富多样,而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资源。

B.冰川是否会完全消失,这取决于人类能否把全球的平均气温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C.2019—2020年,格拉丹东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到5.51%、4.96%,说明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在退缩。

D.关于青藏高原总体气候到底是“暖湿化”还是“暖干化”,学术界众说纷纭,但都认为该地区的总体气温在升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能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就能减缓冰川消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B.青海地区以前都以干旱、缺水著称,但从2018年开始,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这和该地区冻土、冰川淯融加剧有很大关系。

C.长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面积和气温呈正比关系,数据表明,气温每升高1℃,湖泊湿地面积平均增加约100平方公里。

D.青海所在的脊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牵动着全球的大气环流,这使青海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观测,珠峰地区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多,其中大部分来自南亚地区,而本土影响较小,这与我国对青藏高原本土环境的保护分不开。

B.数据显示,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这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的增加。

C.除大幅减少碳排放外,各国还应共同设立国际冰川监测和保护基金,这可以有效地早期预警、应对并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D.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这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的表现,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就是我国的具体行动。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阐释“死亡螺旋”这一词语的含义。

5.冰川消融会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满窗户的山坡

刘亮程

县上给村里拨了廊坊保护款,每家补贴1.8万元,要求把旧窗户和门都换成塑钢的。村里半数人家住拔廊坊,这种早期汉民居住的老房屋,因为廊檐往外拔出来一两米,有立柱支撑,形成廊,取名拔廊坊。住拔廊坊的人家得了补贴,好多旧木窗木门被拆后扔在一边。也有人家把拆掉的木门窗又换回来。

我们连买带捡收集了好多旧木门窗,堆在书院里。最先的打算是用这些旧木门窗,把书院朝马路的那段院墙围起来。原来的院墙残缺不整,到处是豁口和窟座。我想把破院墙拆了,做一个最别致的院墙,名字叫村庄纪念墙。大概方案是:收来的每家的旧门窗,用墙垛单独隔一个单元,门朝外,门楣上有这家的姓名和来历。每个门上配一把锁,钥匙发给那家人,什么时候他们想进书院,或是想进自己家的老门了,就拿钥匙打开。

几十户人家的门窗连成一个长长的墙,看过去户挨户住了许多人家,每户人家的门窗都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漆色不一样,漆掉光后木头的老旧还是不一样。

我给村里这些人家留了一扇门,这样书院就成了全村人的。他们可能也不会来开那个已经扔掉的门,那扇门里再也没有他们一样东西。但也不一定,在某个夜里,某人被月光喊醒,穿鞋出门,拿着我给的钥匙,梦游似的行到书院墙根儿,找到镶嵌在院墙上他家的旧木门,开锁,推门,可他怎么也推不开。①他不知道我从里面也上了锁,那锁的钥匙在我这里。他推窗户,也推不开,窗户也从里面锁住。他爬窗户上往里望,一院子的月光树影。

我这样想的时候,仿佛在替另一个人做梦。一定有人会做这样的梦。如果我真的把这些旧木窗做成院墙立在路边,全村人都会因它而做梦。我也会一个一个地梦见他们。每个窗户曾经都是一家人的眼睛,他们扒着窗户往外看时,他们在村庄的内部。我有可能从这些旧门窗里窥见他们的生活,在有月光的夜晚,那些从来关不严实的门缝、变形的窗框里走掉的人声,仿佛又回到屋里。我在每一个窗户后面停下来,爬窗户朝外望,我会看见这一户人家曾经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张望。我会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把他们再一次遗忘。

这个想法让我激动了半个冬天和一个春天,我想等夏日天长了再动手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从天亮到天黑,有17个小时,足够人把好多想法变成现实。可是,没等到夏天,我的这个想法就被另一个想法取代了。

一日,沟上头的老郭来书院找自己的旧木窗,我们50块钱买他的,他要买回去。我问老郭,你把这个破窗户拿回去干啥?

老郭说,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洞,做猪窝,想在洞顶上装一个窗户,这样猪就能看见太阳了。

这样猪也能看见星星了。我随口说了一句。

我知道老郭挖猪窝的那片山坡,就在他家对面,坡上黑洞洞的有好几个猪窝。老郭和别人不一样,竟然想给猪洞安一个窗户。

他的想法启示了我,我突然想到用这些收购来的窗户,把一座山上安满窗户。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靠山面水,山坡上是麦田,麦子翻山越岭生长向远方。我上下远近地打量这座山,想着把它用旧窗户镶嵌起来该多有意思。我无法把整座山镶起来,我收集的窗户也不够,我只是想把山的下部用窗户一层层镶起来,镶到几十层,窗户里装上灯,从河对岸看,整个山坡的麦地开满窗户。到夜晚,整座山因为亮着的窗户而悬空起来,看上去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我会把这些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有一天他们从地里回来,找不到门,或者门锁的钥匙丢了,他们找到窗户,朝里看,全是厚厚的土,是麦子扎的根须。

这个想法也破产了,原因是我根本干不了多少事情,书院建设就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耗了进去。想想我刚来这个村庄时我有多大的心劲儿啊。我到菜籽沟那年,和村里签有70年的独家旅游开发经营权,作为乙方的我,承诺在村里建一座书院,用收购的几十个老宅院,邀请艺术家入住作为其工作室,建成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利用自己和艺术家们的知名度,让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成为中国的名村。那时我50岁刚出头,想在这个村庄干一番大事。但是仅仅过了几年,那个开发村庄做旅游的打算被我忘记了。那个合同也早被扔到一边。

现在,山坡下那块地方仍荒着,村里把地卖给一个老板,说是投资开客栈。老板怎么会把钱投在这个一百年也收不回本钱的项目上呢。只有我这样的人,会为一个梦投资,为一个天真的想法和冲动投入。②四年前我51岁,人过50岁,心还在40岁,时常冲动地用40岁的心驱动50岁的身体。

我心里有建一个书院的劲儿。③在那个山坡上开满窗户的劲儿,也一直在心里攒着。窗户也在书院院墙边攒着,风吹雨淋,一年年腐朽。一直等它们朽到窗框散架,完全不能用,这要不了多少年。那时我散步走过它们身边时,会做何感想呢。

我确实是一个适合想事情的人,我想的许多事情写成了书。在我想过的所有事情中,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件事,在我心里早已经无数次地完成了。某日天色渐暗时我开车路过,朝河那边的山坡望去,看见满山坡的窗户依次亮起来,从山根一直亮到山顶。

那个曾经想在山坡上开满窗户的我,已经远去。仅仅过了四年,许多事情便不用去实现了。④其实这是多好的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提到菜籽沟村特色民居拔廊坊及县里换门窗的要求,由此切入处理旧门窗和文化保护这两个关联话题。

B.“我"的第二个梦想是给山坡装上窗户,这个想法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精神皈依,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C.“我"在菜籽沟村建书院,建艺术家村落,在处理旧门窗的设想方面富有创意,是一个有浪漫情怀和有使命感的作家。

D.小说多次提到“我”要在门窗上留主人的姓名和来历,目的是让村民想念“旧家"时更好辨识,体现“我”的细心周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句子①中“我"将门从里面上锁与前文中“给每个门上配一把锁”,这两个“锁"字的含义相同。

B.句子②表面上写“我”的激情与冲劲,实则含蓄地写出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力不从心的慨叹。

C.句子③中的“攒”是“我"的一种心理状态,写出了“我”对在山坡上开满窗户这一想法的执著。

D.句子④是“我"在心里无数次完成梦想后的自我宽慰,隐藏的则是现实中没有完成梦想的深深遗憾。

8.“那个山坡下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这个段落,体现了“在菜籽沟一座山上开满窗户"这一梦想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

9.有评论说,本文作者“有意抹去了小说和散文的边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材料二

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诚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强国》)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蔡侯奉其社稷A而归之B楚C臣D属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发其赏H子发辞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意为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B.却,意为退却,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C.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大学》“在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用法相同。

D.劝,意为鼓励倡导,与《兼爱》中的“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发不顾众人反对,对神偷礼遇有加,表现出他不论出身只重才能的独特用人眼光。

B.子发让神偷三次潜入敌营,盗取将军身边之物,吓退齐军,表现出他超凡的军事谋略。

C.子发拒绝受赏,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表现出他不贪名利、大公无私的的品质。

D.荀子不赞同子发的做法,认为他态度虽然谦恭,但却浅陋无知,并且危害深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

②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14.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子发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雪

吴融

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

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

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

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

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

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

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

炉寒资爇①荻,屋暖赖编茅。

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

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

【注】①爇:烧。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夜"平明”两句以时间的推进描述一夜寒风之后、清晨洁白明亮的景象。

B.“未知"唯见”两句指出诗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无法得知雪的“融结"程度。

C.“气应”“险必"两句表现诗人目睹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时的忧虑之情。

D.本诗对仗工整,作者通过远望、仰望、近观等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雪景。

16.《赋雪》一诗为雪而赋,诗歌正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请以“结冻防鱼跃”到“低宜失地坳"六句为例分析。

17.(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民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么?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A)可厌的,但在被创造的当时,①。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如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B)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也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但是,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禧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还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C)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等活动。(D)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就占了三卷。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③。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并且鉴于也有对于B.乃至由于以及至于

C.乃至鉴于也有至于D.并且由于以及对于

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等枣树叶落,枣子落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B.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C.他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D.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2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2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动力向来不是理性。尽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动力始终还是各种感情。"

——勒庞

材料二:“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当代青年该如何投身于这个多元社会?请结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B

4.“死亡螺旋"是指在恶性循环中走向死亡。在本文中是指:冰川在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了持续消融、无法更好地调节气候,以致加剧了消融的恶性循环,从而走向毁灭的必然局面。

5.①引发毁灭性洪灾,给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②改变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③冰川径流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④“天然淡水库”将消失,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因为景色壮美奇绝,还有生物丰富多样,而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资源”理解错误,缺少条件,根据材料一“它们不仅景色壮美奇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长久以来为世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可知,景色壮美奇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这三个条件是冰川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资源的原因。B.“把全球的平均气温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理解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决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可知,选项忽略了“较工业化前”。C.“分别减少到5.51%、4.96%"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二“2019年到2020年,三江源格拉丹东冰川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5.51%、4.96%”可知,原文是“减少”,选项是说“减少到”,改变了原意。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能减缓冰川消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理解错误,主观臆断。根据材料以最后一点“‘冰川消融无法阻止,只能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消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节能减排。’康世昌说,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减缓冰川消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节能减排是康世昌的所说话观点,而我国在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但文中没有选项中“就能减缓冰川消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的观点。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这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的增加”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二“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呈退缩态势"而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可知,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是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呈退缩态势的表现,并不是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的增加。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而今年佩托冰川遭遇了更严重的气候异常——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死亡螺旋’"可知,佩托冰川今年受到了在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再结合“他说,今年创纪录的野火季节产生的烟雾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虽然烟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冰层免受阳光照射,但从长远来看,烟雾会使冰层变暗,并可能导致融化速度最多增加10%”可知,冰川冰川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影响下,陷入了持续消融、无法更好地调节气候,以致加剧了消融的恶性循环,从而走向毁灭的必然局面,也就是“死亡螺旋"。材料中“死亡螺旋”是指冰川受外界因素的恶性循环,从而走向毁灭的局面,根据对冰川“死亡螺旋"的分析可得出,“死亡螺旋”是指在恶性循环中走向死亡。

故答案为:“死亡螺旋"是指在恶性循环中走向死亡。在本文中是指:冰川在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了持续消融、无法更好地调节气候,以致加剧了消融的恶性循环,从而走向毁灭的必然局面。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随着未来冰川继续消退,冰川径流在达到峰值后,便会稳步下降。而冰川径流减少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冰川径流的变化还可能影响水力发电,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范围发生变化”可知,冰川径流减少将导致水资源紧张;冰川径流的变化还可能影响水力发电,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范围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一“随着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断扩张,最终发生溃决导致洪水,可能对湖泊下游整个地区的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可知,随着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断扩张可能引发毁灭性洪灾,给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根据材料二“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青海出境输送水量增加的同时,冰川、冻土消融退化,极端天气多发”可知,冰川、冻土消融退化,引发极端天气多发;根据材料二“青海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对东亚甚至全球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它牵动着整个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可知,冰川的消融对青海湖的影响,将改变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根据材料一“而冰川径流减少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可知,冰川消融引起的冰川径流变化导致水资源紧张,对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一“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库’,是气候调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成员"可知,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库”;根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决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可知,冰川正加速融化,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这个“天然淡水库”将消失,导致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故答案为:①引发毁灭性洪灾,给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②改变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③冰川径流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④“天然淡水库"将消失,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答案】6.D

7.A

8.①山上开满窗户,“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浪漫唯美,寓意“超越庸常与劳苦,诗意地栖居"。②“把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寄托了对逝去的旧事物的纪念。③“窗户里是厚土,是麦子的根须”,寓意“村民扎根故土,守住传统”。

9.①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兼具小说和散文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主体叙写“我"处理旧门窗的两个梦。③抒情性强,通过含蓄、独白式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④注重意境营造,如多次写到有月光的夜晚,营造朦胧幽寂的氛围,与梦境相契合。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目的是让村民想念‘旧家’时更好辨识,体现‘我’的细心周到”错。由“他们找到窗户,朝里看,全是厚厚的土,是麦子扎的根须”,可知主要的目的在于表达对村民、对历史的纪念。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这两个锁字的含义相同”错。画线句中的“锁"是“心锁”,指无法回到从前的心理感受,另一个是生活中的真实的锁。这两个“锁"字的含义不同。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所在的段落,是写由老郭想给猪洞安一个窗户的事上受到启发,“我突然想到用这些收购来的窗户,把一座山上安满窗户”,与老郭给猪洞安窗户一样,都是美好的愿望和畅想。山坡是美的,“我上下远近地打量这座山,想着把它用旧窗户镶嵌起来该多有意思”,体现了“我”对村民的关注和诗意的追求。据“窗户里装上灯,从河对岸看,整个山坡的麦地开满窗户。到夜晚,整座山因为亮着的窗户而悬空起来,看上去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可知,寓意着“超越庸常与劳苦,诗意地栖居”,浪漫而唯美。据“我会把这些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可知,是寄托了对逝去的旧事物的纪念。据“有一天他们从地里回来,找不到门,或者门锁的钥匙丢了,他们找到窗户,朝里看,全是厚厚的土,是麦子扎的根须”,可知,如果有一天迷失,窗户可以帮他们找到过去,看到曾经的最熟悉的一切,寓意着“村民扎根故土,守住传统"。

故答案为:①山上开满窗户,“仿佛许许多多的人家住在半空”,浪漫唯美,寓意“超越庸常与劳苦,诗意地栖居"。②“把窗户主人的名字留在窗框上”,寄托了对逝去的旧事物的纪念。③“窗户里是厚土,是麦子的根须”,寓意“村民扎根故土,守住传统”。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篇小说,由评论可知,它兼具小说和散文的特点,是一篇散文化小说。②从情节内容上看,没有一般小说具有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发展阶段,故事主体叙写“我"处理旧门窗的两个梦,淡化了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③从语言表达上看,“他不知道我从里面也上了锁,那锁的钥匙在我这里。他推窗户,也推不开,窗户也从里面锁住”“窗户也在书院院墙边攒着,风吹雨淋,一年年腐朽。一直等它们朽到窗框散架,完全不能用,这要不了多少年。那时我散步走过它们身边时,会做何感想呢”,作者通过含蓄、独白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语句抒情性强,也是“有意抹去了小说和散文的边界”的体现。④从风格和手法上看,作者注重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相融合,营造意境,和散文的边界不是那么鲜明。如“在某个夜里,某人被月光喊醒,穿鞋出门,拿着我给的钥匙,梦游似的行到书院墙根儿"他爬窗户上往里望,一院子的月光树影”“在有月光的夜晚,那些从来关不严实的门缝、变形的窗框里走掉的人声,仿佛又回到屋里”,多次写到有月光的夜晚,营造了朦胧幽寂的氛围,与“我这样想的时候,仿佛在替另一个人做梦。一定有人会做这样的梦”所写的梦境相契合,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故答案为:①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兼具小说和散文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主体叙写“我"处理旧门窗的两个梦。③抒情性强,通过含蓄、独白式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④注重意境营造,如多次写到有月光的夜晚,营造朦胧幽寂的氛围,与梦境相契合。

【答案】10.CGH

11.B

12.C

13.①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

②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14.①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②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③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④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将领子发喜好谋求有技能的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就去见他,说:“听说您谋求有技能的人,我是善于偷盗,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献我个人的力量。"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左右的人说:“偷窃之人,是盗取天下之物的,为什么以礼仪相见他呢?”子发说:“这种技能并不是你们都具有的。"没过几天,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一交一战三次,楚军三次被打退。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这时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为您效劳。”子发说:“好吧!"没有请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帅头上的簪子,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材料二: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诚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

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而"字连接“奉其社稷”和“归之楚”,中间不断开,宾语“楚”后断开;且“臣"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故C处断开;“臣”是主语,“属"是谓语,“二三子而治其地”是宾语,其后G处断开;“子发"是“辞”的主语,其前H处断开。故答案为:CG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句意:子发率军迎敌。/料想大王的军队足够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B.错误。“意为退却,使动用法"错,应为被动,被打败;“李牧连却之”的“却”,使……退却。句意:楚军三次被打退。/李牧接连击败了他们。C.正确。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彰明。句意: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D.正确。句意: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鼓励彼此相爱呢?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错,原文“臣不宜以众威受赏"表明子发只是将战功归于士卒。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尽”“悉”,竭尽,全部献出;“师”,军队。(2)“抑卑”,使……受到压抑;“私”,个人;“过甚”,大错特错。

故答案为:①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

②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反先王之道”可知,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②由“乱楚国之法"可知,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③由“堕兴功之臣”可知,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④由“耻受赏之属"可知,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⑤由“抑卑其后世”可知,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故答案为:①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②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③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④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

【答案】15.C

16.①“结冻"两句,通过写水结冰使鱼不能跃出水面,沙黏腻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②“炉寒”两句,写炉寒需要烧火来取暖,“屋暖"全靠编织的茅席遮挡。以环境寒冷衬托雪很大。③“远不分”两句,写远处看不清连绵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以看不到周围的景物,衬托雪之大。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目睹"错误。“应”,应该;“必”,一定。二字表明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应是作者的猜测或想象。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冻”,写雪使水结冰;“黏沙”,写雪使沙黏腻。两句以鱼不能跃出水面,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炉寒”,借助烧火取暖,“屋暖”,依赖编织的茅席遮挡。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的寒冷侧面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不分山叠"宜失地坳”,写远远望去分辨不清重重叠叠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由远及近,写雪后什么也看不到,以此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故答案为:①“结冻”两句,通过写水结冰使鱼不能跃出水面,沙黏腻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②“炉寒"两句,写炉寒需要烧火来取暖,“屋暖”全靠编织的茅席遮挡。以环境寒冷衬托雪很大。③“远不分"两句,写远处看不清连绵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以看不到周围的景物,衬托雪之大。

17.【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越”“度"萧”“戈"。

故答案为:(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B

19.D

20.①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②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③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补充关联词;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并且:表并列或递进;乃至: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是由“可笑”到“可厌”,表示程度加深,应选“乃至”。鉴于:觉察到;考虑到。由于: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此处在分析有些节日带有迷信色彩的原因,应选“由于"。也有:还有,表补充。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此处“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与前面各种活动是并列关系,应选“以及"。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至于: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一话题。此处由端午节到春节,表示另提一个话题,应选“至于”。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要"意为“想”。A.将要;B.必须,需要;C.如果;D.想。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说过去的节日在当时被创造时是有原因或者条件的,可填: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②此句在第二段开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说有些节日带有消极文化色彩;后面则说“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这说明人民文化具有改进的能力,可填: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③此处为总结句,前面列举端午节、春节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光是节日活动,还有很多社会活动事项,说明节日活动的“复合性”,然后说“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就占了三卷”,说明民间节日包括很多社会性活动在内,可填: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故答案为:①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②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③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

【答案】21.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

22.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拟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突出作者所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时光仿佛凝固了”,“凝固"二字突显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上文的“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相承接;同时这种时光的凝固又与下文的“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七个字独立成段,有强调语意,进一步突显了下文天气变化之迅速。

故答案为:七个字独立成段突出下午时光的沉静和停滞,与后文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和看到的大雨滂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天气的变化之快。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把“纤弱的月亮"形容为“刚离开病榻”之人,“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漫步”更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形容月亮,采用了拟人手法,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启发了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突出了作者所见之景的美丽和活力。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拟成刚离开病床的虚弱病人,但笑着在天空漫步,突出作者所见景物的美丽和活力。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这种合成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份材料将理性与感性相比较,指出“文明的动力永远是各种感觉”,强调感性的重要性;材料2《没有什么比理性更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

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材料主要考察学生对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权衡。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理性是感性的基石,正确分析、把握和利用一切现有条件是感性发挥作用的关键。感性使理性变得深刻,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感性和理性的目的是一样的,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

"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投身于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这个问题引起考生思考。在这个世界上,年轻人不仅要学会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更要保持自己的爱情和热血,追求诗意的人生。

在提出一个想法时,考生可以讨论理性和感性中的一个,但要体现辩证思维,如“感性重要,但过度感性使人冲动”、“理性重要,但过度理性使人冷漠"。最好的理念应该涉及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兼顾理性和感性。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理性和感性的内涵和表现、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对待感性和理性等角度展开。在讨论“理性和感性各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论点更加深入。在讨论“如何正确对待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比如,理性如一座大山,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考;感性如水,要有张扬的个性,要有追求热血、诗意生活的勇气;理性和感性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立意提取】

1.理性与感性并驾,清醒而诗意地栖居。

2.平衡理性与感性,书写精彩人生篇章。

3.理性与感性必须协同发展。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库”,是气候调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成员。据统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包含50个冰川,这些冰川占地球冰川总面积的近10%。它们不仅景色壮美奇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长久以来为世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决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温升高,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冰川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加速消融。以加拿大落基山公园为例,其中的佩托冰川是在2000年以后退化不断加速的冰川之一。作为加拿大落基山脉其他冰川的参照对象,它的变化警示着人们,加拿大西部其他数百个冰川可能面临类似的危机。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出版的报告《世界遗产冰川——气候变化的哨兵》分析说,随着未来冰川继续消退,冰川径流在达到峰值后,便会稳步下降。而冰川径流减少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冰川径流的变化还可能影响水力发电,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范围发生变化。

尤其还要提防冰川湖的形成。该报告指出,随着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断扩张,最终发生溃决导致洪水,可能对湖泊下游整个地区的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2022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的毁灭性洪水灾害,就与当年春季严重热浪后冰川融化导致冰川湖溃决有关。

而今年佩托冰川遭遇了更严重的气候异常——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死亡螺旋"。波默罗伊预测,今年将是佩托冰川有记录以来损失最严重的年份之一。他说,今年创纪录的野火季节产生的烟雾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虽然烟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冰层免受阳光照射,但从长远来看,烟雾会使冰层变暗,并可能导致融化速度最多增加10%。

中国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表示,“根据冰芯记录分析,在过去50年里,特别是自1951年以来,珠峰地区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多;过去十多年里,我们监测到南亚地区的黑碳、有机碳等各种颗粒态污染物能够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传输到青藏高原上来。而沉积在冰川中的深色污染物会进一步加剧珠峰地区冰川融化。”[注]

“冰川消融无法阻止,只能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消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节能减排。"康世昌说,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对于个人来说,大家要尽量减少个人的碳排放足迹。

(摘编自《这里的冰川:消融无法阻止》,《环球》2023年第19期)

材料二

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青海出境输送水量增加的同时,冰川、冻土消融退化,极端天气多发。原本青海省以干旱、缺水著称,从2018年开始,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青海省原来的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已被打破,颠覆认知的小尺度、小范围极端降水频发,山洪灾害防御形势趋紧、难度变大。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青海极端天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中,极暖事件增多、极冷事件减少,极端气温事件从日间极端高温向夜间和日夜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转变,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发生的概率将会提高。专家认为,对于青海乃至些个青藏高原总体气候表现是“暖湿化”还是“暖干化"特征,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升温这一结论,已经非常明确。近10年是21世纪以来青海的最暖时期。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呈退缩态势。研究人员发现,与第二次冰川编日(2006年到2010年)相比,2019年到2020年,三江源格拉丹东冰川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5.51%、4.96%,冰储量分别减少23.43%、4.39%。长期观测数据显示,过去40年来,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长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面积平均增加约100平方公里,而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

根据青海省水利厅发布的《2022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2022年青海省地表水出境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9.6%。过去十年,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较多年平均增加17.7%。专家表示,根据近年来开展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研究课题成果,江源地区对外输送水量增加,主要是受降水增加、冰川消融等因素影响。

青海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对东亚甚至全球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它牵动着整个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德国科学家洪堡提出的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表明,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影响区域环流,还影响了全球的环流和季风的演化。

目前,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仍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比如各个天气气候系统之间的变化关系、气候变化对冻土的影响机理研究等。

研究气候变化,离不开完善的气候观测和监测系统。气候变化涉及较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通过相应的监测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其变化过程和机理。专家表示,应继续增设长期观测站网,加强不同区域、部门、学科领域的合作。

启动生态移民工程,推进源头地区生态修复,组建万名生态管护员巡护队伍……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当地牢固树立。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极端天气复杂多发冻土冰川消融加剧——“中华水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12月14日)

【注】据《科学通报》载,在全国范围内青藏高原的大气环境整体洁净。地球化学证据和对污染事件的分析显示,南亚大气污染物传输是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冰川,因为景色壮美奇绝,还有生物丰富多样,而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资源。

B.冰川是否会完全消失,这取决于人类能否把全球的平均气温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C.2019—2020年,格拉丹东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到5.51%、4.96%,说明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在退缩。

D.关于青藏高原总体气候到底是“暖湿化"还是“暖干化”,学术界众说纷纭,但都认为该地区的总体气温在升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能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就能减缓冰川消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B.青海地区以前都以干旱、缺水著称,但从2018年开始,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这和该地区冻土、冰川淯融加剧有很大关系。

C.长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面积和气温呈正比关系,数据表明,气温每升高1℃,湖泊湿地面积平均增加约100平方公里。

D.青海所在的脊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牵动着全球的大气环流,这使青海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观测,珠峰地区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多,其中大部分来自南亚地区,而本土影响较小,这与我国对青藏高原本土环境的保护分不开。

B.数据显示,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摄氏度,这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出境输送水量的增加。

C.除大幅减少碳排放外,各国还应共同设立国际冰川监测和保护基金,这可以有效地早期预警、应对并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D.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这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的表现,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就是我国的具体行动。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阐释“死亡螺旋"这一词语的含义。

5.冰川消融会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D

2.A

3.B

4.“死亡螺旋”是指在恶性循环中走向死亡。在本文中是指:冰川在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了持续消融、无法更好地调节气候,以致加剧了消融的恶性循环,从而走向毁灭的必然局面。

5.①引发毁灭性洪灾,给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②改变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③冰川径流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④“天然淡水库"将消失,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