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1/111知识回首知识结构:2/111【考纲解读】

1.记忆并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四个阶段人地关系情况;了解并掌握人类所面临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2.记忆并了解可连续发展概念、内涵、标准及协调人地关系主要路径。3/1113.树立可连续发展观,明确个人和社会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态度和责任。4/111考基落实自学导引一、人地关系思想演变1.人地关系历史回顾5/111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特点人地关系特点采集渔猎时代_____、______为主,改造环境能力微弱因生产力水平_______且发展迟缓,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个______________关系采集渔猎低下原始平衡6/111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特点人地关系特点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快速_________,大规模开发利用________、______等资源人类与环境_________显著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增加土地水反抗性7/111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特点人地关系特点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________突飞猛进,人类攫取____________能力空前提升人类试图成为______________,人地关系展现不协调,_____________快速激化科学和技术自然资源自然主宰人地矛盾8/111释疑解惑示意图法记忆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历史演变9/111土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加关键要素,伴随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停下降;土地对经济增加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加影响力逐步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停提升。(3)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加;过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10/111二.

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关系①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_____。②人类活动废弃物要排放到______中。环境空间物质和能量环境11/111(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①向环境____________速度超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生速度。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出环境______________。(3)环境问题表现及地域差异索取资源资源本身及其替换品自净能力12/1111.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原因

经典事例资源短缺

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过分索取华北平原用水担心,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分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降低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农药排放泰晤士河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建筑工地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13/11114/11115/111思维升华1.为何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提醒:发展中国家普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加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16/111B17/111三.走向人地协调——可连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_______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____________发展。(2)内涵:________连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连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连续发展是目标。(3)基本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代人满足其需求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性连续性共同性18/111【温馨提醒】“可连续”与“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发展”是这个统一体关键和最终目标;“可连续”是发展最正确模式,是为了更加好地发展。任何片面强调“发展”或片面强调“可连续”观点都是错误。19/111学以致用(随学随练,轻松夺冠)2.读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1)关于可连续发展内涵叙述,正确是(

)高频考点巧突破20/111高频考点巧突破a指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连续发展b生态连续发展是目标c社会连续发展是基础d经济连续发展是条件A.a、b

B.a、cC.b、dD.a、d21/111高频考点巧突破(2)图中①、②、③、④号码含义分别是(

)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管理调控22/111高频考点巧突破(3)图中①对②影响是(

)A.提供环境资源B.产生生活废弃物C.产生生产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23/111高频考点巧突破解析:第(1)题,可连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丰富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连续发展、经济连续发展和社会连续发展。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生态连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连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但要重视数量增加,更要追求改进质量、24/111高频考点巧突破提升效益、节约能源、降低废物,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连续发展是目标,它强调发展要以改进和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2)题,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管理调控。第(3)题,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去除。答案:(1)D

(2)A

(3)C25/11126/111CD27/111DC28/111四29/11130/11131/11132/111CB33/1112.实施可连续发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1)伎俩:___________________。(2)关键:提升生态效益。(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4)目标: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环境无害化技术34/111(5)意义:推进可连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连续发展主要路径。(6)实践: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__________;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_____________。清洁生产生态农业35/111BCBD36/111(1)该农庄农作物为畜禽提供______,畜禽粪、尿为沼气池提供______,沼气池为农户提供______,同时沼渣、沼液为作物提供______。所以可见该农庄生产过程表达了____________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农业。(2)该农庄肉蛋奶蔬主要区位原因是____________。(3)结构示意图所显示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______环境效益最大。(4)简明分析该农庄生产模式主要意义。饲料(4)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到达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进农民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原料燃料肥料循环经济生态市场337/111DA38/111考点1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分析了解母图导航考点串讲课堂互动39/111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图40/111【信息解读】图中含义:(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人类社会,外圆表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组成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地理环境。41/111(2)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经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箭头3与4分别表示尊重自然规律和违反自然规律);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箭头5与6分别表示良性与恶性)。(3)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人类索取42/111资源速度超出了资源及其替换品再生速度(箭头1变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时(箭头2变粗),就产生了环境问题。详细原因是:①人口压力增大(内圆扩大);②资源不合理利用(箭头1变粗);③片面追求经济增加(箭头2变粗)。43/111学法指导1.环境问题产生机理从产生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速度超出了资源本身及其替换品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以下列图所表示:高频考点巧突破44/111高频考点巧突破45/11146/111学法指导解答相关环境问题思绪(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发,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主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47/111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地形,使污染物不轻易向外扩散,轻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48/111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水域,流速迟缓,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轻易引发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防治对策应针对详细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一样,处理办法不一样:49/111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办法在于降低污染物排放(可经过提升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境保护原料和燃料等到达目标),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50/111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所以首先要改变和停顿不合理人类活动,其次经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平衡调整功效。51/111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换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升利用率、降低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52/111返回53/111返回54/111返回55/111返回56/111学以致用(随学随练,轻松夺冠)1.(年上海九校联考)结合所学知识,读下面地理关联图,将以下地理事物前代号填入图中方框内(每个代号限填一次)。高频考点巧突破57/111①酸雨②围海造田③不合理浇灌④排放氟氯烃⑤过分开采地下水⑥水土流失⑦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⑧破坏植被⑨排放大量二氧化硫⑩全球气候变暖⑪排放大量二氧化碳58/111高频考点巧突破解析:找好各地理事物前后逻辑关系是做好地理关联图题关键。答案:左边自上而下:⑤③⑧⑦④②中间自上而下:⑥⑪⑨右边自上而下:⑩①59/111B60/111

(年高考安徽卷)当前我国每年需要经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列图所表示区域是我国主要铁矿石进口地。图示区域铁矿石开采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针对训练3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碱化D.物种灭绝B61/111学以致用1.(·高考广东文综卷)读“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62/11163/111(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64/111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解析:(1)注意问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首先确定人均CO2排放量比全国平均低省区为:闽、粤、鄂、渝、滇、琼,而在选项里面只有:65/111闽、粤、琼;闽、粤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CO2排放量多少,与燃烧矿物燃料多少有很大关系,山西、内蒙古煤炭丰富,使用量大,故CO2排放量大。答案:(1)B

(2)C66/111

读我国北方某地域部分资源,据此回答1~2题。年份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量(kg)粮食总产量(亿kg)19981952038102051.0251045042351350.9751.上述资料表明该地域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面积增大B.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C.毁林垦荒现象严重D.人口增加过快2.当前该地域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

)A.风沙危害加重B.光照条件变差C.气候大陆性减弱D.水土流失加剧解析:(1)从表格中资料能够看出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显著下降,说明毁林垦荒现象严重,从而造成环境恶化,粮食单产下降。(2)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上升,说明水土流失加剧。67/1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下列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6-7题。6.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区域是()

A.中部地域

B.南部沿海地域

C.京津地域D.北部沿海地域68/1117.南部沿海地域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A.经济发达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改变不显著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69/111(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世界气候峰会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谈判代表,共同商讨年至年全球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是:到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40%至45%。依据所学知识回答8-9题。8.在峰会召开期间,下列图所表示现象中正确是()A.①B.②C.③D.④70/1119.为了实现中国政府公布行动目标,以下相关我国能源利用说法,正确是

A.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逐步降低

B.石油、天然气进口压力能够得到缓解

C.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将逐步上升

D.汽车工业发展将受到限制,努力发展公共交通71/111下列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域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一样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改变曲线。据此完成10-11题。10.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办法是(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B.主动营造人工草坡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11.假如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环境问题主要是()A.沙漠化B.泥石流

C.石漠化D.滑坡72/111考点2走向人地协调——可连续发展知识精析1.可连续发展内涵73/111高频考点巧突破1.可连续发展内涵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发展不但要重视数量增加,更要追求改进质量、提升效益、节约能源、降低废物、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发展要以改进和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基础条件目标74/1112.可连续发展标准公平性标准①同代人之间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它物种生存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它国家环境造成损害连续性标准①面对有限地球面积和有限地球承载力,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等共同性标准①地方性决议和行动应该有利于实现全球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订各国都能够接收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75/1113.可连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比较传统发展观可连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增加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方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面发展增加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环境意识认识不到或不认可环境本身价值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环境控制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节约能源、降低废物调控伎俩依靠市场经济自由调控强调人管理调控发展时间尺度当代人利益是最大需求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公平性标准及连续性标准发展空间尺度从区域(本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个互补式发展方式76/111学以致用2.读可连续发展图,完成(1)~(2)题。77/111(1)E、F、G内容分别是(

)A.人口可连续发展、社会可连续发展、经济可连续发展B.第一产业可连续发展、第二产业可连续发展、第三产业可连续发展C.农业可连续发展、工业可连续发展、交通运输可连续发展D.社会可连续发展、经济可连续发展、生态可连续发展78/111(2)E1、F1、G1内容可能分别是(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升生活质量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C.农业与乡村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79/111解析:可连续发展内涵包含社会、经济、生态可连续发展。其中经济可连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但要重视数量增加,更要追求改进质量、提升效益、节约能源、降低废弃物,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可连续发展包含人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改进和生产方式改进。答案:(1)D

(2)B80/111考点3中国可连续发展实践知识精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阶段,面临更多压力,更有必要走可连续发展之路,其必定性和路径分析以下。1.中国走可连续发展道路必定性81/11182/1112.中国实施可连续发展主要路径83/111学以致用3.(·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列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改变。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按左右次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年土地利用类型。

读表完成(1)~(2)题。84/111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33333111113333312231313111123131111111311111111185/11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改变会造成(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显著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33333111113333312231313111123131111111311111111186/111(2)当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连续发展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浇灌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87/111解析: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能够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于农牧过渡带,从图中能够看出,该地从1979~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1)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显著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降低,干旱、洪涝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88/111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2)该地处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从农业可连续发展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浇灌农业。答案:(1)A

(2)C

89/1111考向环境问题产生及处理办法考向剖析以考视点例1真题体验(·高考天津文综卷)下列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生态功效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区域)分布图。90/111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91/111(1)对以下各组生态功效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描述,符合实际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分、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92/111(2)以下生态功效区中,规划目标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是(

)A.cB.dC.eD.f【思绪点拨】(1)从图中各生态功效区来看,abc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新疆和甘肃,93/111位于绿洲地域,地形平坦,c地光照充分、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上,光照充分;f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域,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2)e地地处青藏高原,为我国大江大河源头地域,94/111有较多高原湖泊和河流,所以该区域生态功效主要是保护湿地和涵养水源。其它区域主要是以保护林草和生物多样性为主。【标准答案】(1)D

(2)C95/111高考揭秘分析近三年课改地域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讲命题有以下特点1.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历史演变,96/111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可连续发展内涵和标准,循环经济等带有显著可连续发展思想内涵事物题目。年广东文综卷4~5题考查了环境问题产生,安徽文综卷27~28题考查了我国可连续发展实践。97/1112.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展现信息,选择题、综合题并重。3.从能力考查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识记,利用书本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重视图表资料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考查。98/111考题演练课时达标(·吉林模拟)中国科学院可连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