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Gaosan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高三历史Gaosan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高三历史二轮学案(专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下表是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据此可知,北宋至南宋初年(

)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材料出处“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处罚)。”[宋]窦仪等撰《宋刑统.户婚律》“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北宋]司马光《训子孙文》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中几乎看不到女性的踪影摘编自[日]佐竹靖彦《〈清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南宋孝宗年间,有位妇女先嫁单氏,生单夔,又嫁耿氏,生耿延年。“及死,二子争葬其母。”宋孝宗出面调停,“二子无争,朕为葬之”。皇帝出面为再嫁之妇主持葬礼,至南宋后期仍传为美谈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整理A.妇女社会地位异常低下 B.法律强调男女地位平等C.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 D.艺术创作背离社会现实2.观察唐宋两代服饰,唐、宋虽相继,但服饰面貌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唐代雍容华贵、浓艳鲜丽、张扬开放,宋代服饰式样简洁、内敛、朴素淡雅。这一不同可用于说明宋代(

A.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服饰风格取决于国力 D.服饰文化日趋保守落后3.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A.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4.明代,思想家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正如日常生活中童子捧茶、农夫用饭一样,只要是不假思索、自自然然而又不逆于理,这就是“道”。王艮的这种思想(

)A.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B.暗含着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C.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 D.表明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5.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

)A.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B.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C.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 D.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6.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7.明代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颁布了《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如下面所示。王守仁意在(

)尔民之中岂无忠信循理之人,顾一齐众楚,寡不胜众,不知违弃礼法之可耻,而惟虑市井小人之非笑,此亦岂独尔民之罪,有司者教导之不明与有责焉。至于孝亲敬长、守身奉法、讲信修睦、息讼罢争之类,已尝屡有告示,恳切开谕,尔民其听吾诲尔,益敦毋息!A.倡导礼法并用 B.强化基层治理 C.稳定伦理秩序 D.整顿地方吏治8.王守仁及弟子王畿阐述“良知”时称“信得良知过时,独来独往……不待拘管”;李贽则将“良知”发展为“童心”,指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根源)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这两种思想(

)A.具有反传统伦理的叛逆色彩 B.将陆王心学发展到新的高度C.反对考据训诂追求经世致用 D.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压抑人性9.明末清初,颜元在书院中专门开辟了锻炼身体、操练战争器械、数学地理等教学内容。康熙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传教士运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测量,结合经纬度测量,制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这表明,当时(

)A.书院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 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一定传播C.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丰富传统儒家思想10.如表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儒生省思唐甄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吕留良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钱大昕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11.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12.清代以前,校勘学和辑佚学只作为一种治学方法而存在。而乾嘉时期以后,校勘与辑佚成为专门学,并出现了一些以此闻名的学问大家,他们在对此前备受冷落的《管子》《墨子》《荀子》等书的考据方面成就突出。清代这种学术倾向(

)A.致力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B.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D.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复兴13.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殊少突破。但有学者提出,阳明学的兴起、汉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这些趋势使明清学术走向与前代有了根本区别。这表明明清时期(

)A.学术思想成果更加辉煌 B.阳明心学推动学术转向C.文化高压政策有所放松 D.学术思想活力依然存在14.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就儒学发展过程而言,说法合理的是(

)A.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学政治化、思辨化B.王阳明总结心学使儒学主体化、简约化C.宋代程朱理学促使儒学一体化、大众化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使儒学近代化15.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16.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17.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历史时期观念涵义汉唐宋小中国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元大中国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 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18.西周统治者强调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有所区别。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天”字的写法。据此可知“君权天授”(

)A.脱胎于儒家天人感应观念 B.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C.国家权力实质是人民主权 D.较之君权神授更具可信度1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C.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20.下表为唐朝国子监与高丽国子监书学(书法教育)对比一览表。据下表,可知(

)入学条件年龄教师教材课程学制考核唐朝国子监书学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其学者十四至十九岁书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国语》《三苍》《尔雅》《石经三体》《说文》《字林》每十日休息一天,日书一纸九年(旬考)十日一小考,(岁考)每年七月大考结业评定上、中、下等高丽国子监书学八品以下官家及普通民家子弟十四至十九岁书博士《国语》等儒家经典《说文》《字林》日书一纸九年不详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唐朝对外交通很发达C.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明有较强吸引力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参考答案:1.C据材料“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南宋孝宗年间,有位妇女先嫁单氏,生单夔,又嫁耿氏,生耿延年”,可知,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在婚姻等方面,还有一定的自由,并没有出现压制女性欲求的信息,所以这一时期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是异常低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男女地位平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2.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审美观和意识形态深受理学思想影响,重视封建伦理纲常,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当时的服饰逐渐变得简洁、内敛、朴素淡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事实上宋朝女子地位比唐朝要低,排除B项;宋朝服饰风格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并非取决于国力,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宋朝服饰崇尚简洁、质朴、淡雅恬静,有保守趋势,但不能说明“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3.C根据材料“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和张居正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李贽高度赞赏他们,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期望,C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并未强调个性自由,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李贽反对君主专制,而且商鞅和张居正都是倡导专制的,排除B项;李贽在此只是强调社会变革,从材料中看不出他否定儒学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4.B依据材料,王艮将儒家思想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B项正确;王艮的观点与陆王心学较为接近,而不是程朱理学,排除A项;依据材料,王艮的论述仍然围绕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仍然属于传统儒学范围,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王艮个人的论述,并未体现出儒学在基层传播的情况,D项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5.C根据题干信息“通过‘公议’的方式推选……老师”“师儒可以就其(天子和各级官员)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可知,黄宗羲主张民主推选教师,学校师生可以评议政治,天子和官员应该听取学校师生的批评意见,其观点蕴含民主色彩,C项正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排除A项;黄宗羲属于儒家知识分子,而非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在近代以后,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但未能改变传统儒家思想占据主流的状况,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C项。6.A据材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程朱理学日益僵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伴随着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技,晚明部分士人想通过西方的科技解决自身社会问题,A项正确;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但没有传播启蒙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18世纪达到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领先于世界,没有出现逆转,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士人的主张,不能反映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故选A项。7.B据材料可知,王阳明颁布的《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中,从“循理”的高度,宣扬儒家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旨在强化基层治理,B项正确;倡导礼法并用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稳定伦理秩序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手段,排除C项;整顿地方吏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A材料中“独来独往……不待拘管”表达了反对束缚的意思,“‘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根源)也”抨击了儒家经典,实际上是道学家用以表达自己观点而做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种思想都具有反传统的叛逆色彩,A项正确;李贽对心学的思想虽有所继承,但是他的思想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特征,“将陆王心学发展到新的高度”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材料中并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抨击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9.B根据材料“明末清初,颜元在书院中专门开辟了锻炼身体、操练战争器械、数学地理等教学内容。康熙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传教士运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测量,结合经纬度测量,制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可知,明末清初,实学受到学者和统治者的重视,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一定传播,B项正确。当时书院只是增加了实学的内容,并未培养新式人才,而且无法体现康熙测绘全国地图,排除A项;明末清初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西学东渐丰富传统儒家思想无法体现康熙帝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排除D项。10.A据材料可知,这些儒生否定天子的神圣性,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17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尚不够便利,中国清代早期出现的反专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本质上的差别,清初思想家并未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明显影响,排除B项;清代早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传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封建等级制度并未瓦解,排除C项;材料中只能看出挑战君尊臣卑思想,未提及对其他传统伦理道德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A项。11.B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12.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知识分子埋首于故纸堆,回避政治现实,这种现象与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思想文化专制有关,即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生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总结,并且考据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等,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的是所学要对国家和社会有实际帮助,材料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当时对《管子》《墨子》《荀子》这些书的考据,并没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B项。13.D材料“阳明学的兴起、汉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虽然君主专制走向强化,但是民间学术思想仍然具有活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思想的活力,非学术思想成果,排除A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并未推动学术转向,排除B项;明清时期思想专制并未放松,排除C项。故选D项。14.B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就儒学发展过程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内心感悟,突出人的主体意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使得通往“圣人”的途径简约化,B项正确;儒学的思辨化的完成是在宋代的程朱理学时期,排除A项;宋代程朱理学并未使儒学一体化,此时还有陆九渊的心学,排除C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影响有限,未促使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15.B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5000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修建中,“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这体现了在城市布局中的整体规划,在文化上体现出的是对秩序的追求,“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体现了中心位置的特殊性,反映了稳定执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不能反映有容乃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的修建上较为规整,没有体现对祖先的崇拜和对人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对人的活动的影响,不能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6.D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明清时期的藻井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风格,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D项为最佳选项;仅从题中所涉及的“《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确实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的藻井装饰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A项次佳;根据材料“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吸收波斯的文化,B项错在“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排除;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可以确定在明清时期藻井装饰造型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C项有一定的道理。故答案为A项(1分);B项(0分);C项(1分);D项(3分)。17.D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元朝缔造“大中国”,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都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小中国”指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汉族,不是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排除B项;从“小”到“大”指的是疆域和民族方面的变化,不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18.B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字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也即“天”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将“天”与“人”联系起来,天的旨意即是民意,反映了古代中国具有朴实的民本主义思想,B项正确;“君权天授”西周就已经提出,儒家学派创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贵族掌握国家政权,而非“人民主权”,排除C项;中国的“君权天授”与西方国家的“君权神授”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方比另一方更优或更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19.A材料给出的时间段是13-14世纪,属于宋元时期,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A项正确;漆器及其制造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是在汉代,排除B项;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在16世纪以后,排除C项;海禁政策的推行在明清,宋元不存在开放海禁一说,排除D项。故选A项。20.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者在入学条件、年龄、课程与学制上情况基本一样,书学教材也都同为儒家经典,所以高丽仿唐制创办了国子监书学,这说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对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D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涉及经济交流,排除A项;表格内容是高丽对唐朝制度的借鉴,无法体现交通发达,排除B项;表格内容是高丽对唐朝制度的借鉴,无法体现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排除C项。故选D项。21.(1)方式:设立村学、家墊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背景: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科举制的盛行;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2)示例论题:汉唐文化:统-与兼容并存。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