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思之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王安石01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重点)02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课时目标03鉴赏诗歌,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素养)导入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有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就让我们跨越千年,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知人论世识体【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走近作者王安石《登飞来峰》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探寻背景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居多。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认识文体初读感知【二】1.读标题“登”是“

”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标题表明了诗人的

。所行所见攀登朗读诗歌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韵律。沉潜讽诵: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内容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②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③遮望眼④,自缘⑤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①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闻说:听说。③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④眼:视线。⑤缘:因为。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景象?答案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站在高高的宝塔上报晓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初读思考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案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初读思考在梳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理清结构其高议论写景登飞来峰衬托双关寓理于景千寻之塔——极言

鸡鸣见日——

塔高不畏云遮目——语意

身在最高层——站高望远铺垫哲理感受哲思之妙【三】1.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答案(1)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诗歌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2)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资料链接2.读诗的后两句,你能体会到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吗?请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谈一谈。

北宋仁宗时,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答案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他感到站得不高,就不能扫荡“浮云”。这两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探究写作艺术【四】初读思考1.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

,深谙人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初读思考2.虚实相生:如诗的一、二句,“飞来山”是

,“鸡鸣”“日升”是

。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虚景实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