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师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1.2师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1.2师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1.2师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1.2师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说第1页第2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提倡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表示功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等。第3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不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韩愈写《师说》社会背景,能够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认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观点,是难能可贵。第4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1.说:一个议论性文体,写法十分灵活,能够先叙述后议论,也能够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语言简练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当代杂文大致相同,通常采取以小见大方法。《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说与讲解,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讲解……道理”来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即谈一谈从师学习主要性。第5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包括文学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标在于恢复古代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运动。在提倡古文时,深入强调要“文以明道”“文道结合”。除唐代韩愈、柳宗元外,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也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古文运动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基础。3.六艺:文中“六艺”所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第6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辨识通假第7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第8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第9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第10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第11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古义:求学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人。古义:用来……。今义:因果连词。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因果连词。古义:不论。今义:没有。古义:指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第12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古义:在小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方面基础教育。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第13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词类活用第14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4)师无须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6)不拘于时(被动句)(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第15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名句积累(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江苏高考)(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福建高考)(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纲领全国高考)(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北京高考)(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江苏高考)第16页资源助读知识整合(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浙江高考)(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福建高考)(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文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句子:是故弟子无须不如师,师无须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17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绪二、说说文章主旨《师说》是韩愈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看法和很强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利用流利畅达笔触,经过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性质与作用,叙述了从师主要意义与正确标准,批判了当初普遍存在不重师道不良习俗。第18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思绪,学习论证方法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利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提醒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主要利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2.本文论证结构是怎样?提醒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又将议论引到择师态度和标准上,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结论。第二段,紧承上文,批判当初社会上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三段,叙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深入说明从师道理。第19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请分析第二段文字中正反对比论证是怎样表达。提醒第20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作者引述孔子言行作用是什么?提醒作者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无须不如师,师无须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断。第21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从最终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写作动因吗?提醒(1)原因是“嘉其能行古道”。详细地说,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结合文中所说“时”来分析,这远不是韩愈写作此文动因。唐朝中期,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从师标准。另外,“好古文”,也跟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内涵一致,所以,韩愈才写《师说》“以贻之”。实际上,《师说》也不是为李蟠一人所写,而是借此批判当初耻于从师不良风气,严正地驳斥了士大夫们恶意诽谤,抨击了轻视师道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对当初“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不良风气,确实起到了校正作用。第22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了解尊师重道内涵,认识从师学习主要性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主动教育观点?提醒第23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韩愈所说“师”是否就是普通意义上“老师”?提醒韩愈所说“师”不是普通意义上“老师”。因为作者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读书和断句老师不是他所讲“师”,他讲“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疑难问题。文中“师”指就是这么一个特定群体。由此能够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么“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能够突破地位、年纪界限。第24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课文中相关“尊师”“重道”观点,是否适合当代社会?提醒古代虽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老师。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在这种风气盛行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理,确实有很大威慑力。文中观点对当代仍有主要现实意义。第25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本文讲了许多从师道理,有些人认为这些思想是进步,有创新;有些人认为它含有阶级不足。你怎么看?提醒本题可结合自己了解加以阐述。假如认为是“进步,有创新”那就从文中找出能证实作者观点进步性创新性内容并加以分析,反之亦然。参考答案:第26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27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师

愈第28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29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以……:用来……,……凭借。受:通“授”,传授。非:副词,相当于“不是”。孰:谁。闻:知道,知道。师之:“以之为师”,即把他看成老师。师:学习。庸:岂,哪。知:知道。是故:所以,所以。无:不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30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1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2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3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4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5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6页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琢磨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第37页一二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第38页一二1.以下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解析:A项,出人:超出普通人。答案:A第39页一二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该段利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恶劣习气。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结论。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本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结论。D.该段最终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结论。解析:D项,这个对比,目标在于揭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低成反比奇怪现象,发人深思。答案:D第40页一二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析:注意第(1)句句式特点,以及“小学”“明”“乃”等词语翻译。参考答案:(1)不通晓句读,不能处理疑惑,有向老师学习,有不向老师学习,小方面倒要学习,大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第41页一二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4~5题。答张十一①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

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④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⑤觉霜毛二分之一加。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第二年春天作。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恩泽。⑤斗:通“陡”。第42页一二4.以下对本诗分析鉴赏,不正确两项是()A.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伤痛事,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复杂情感。B.“未报恩波知死所”一句流露出诗人因被贬而未能报答皇恩一个怨而不怒心理。C.“莫令炎瘴送生涯”表示了诗人不希望在南方酷热瘴气中虚度余生愿望。D.尾联中“斗”是“顿时”意思,诗人看了张署来诗后顿生愁怨,鬓发斑白。E.这首诗诗意委婉含蓄,韵味浓厚;语言看似平淡,实则奇崛。解析:D项,是看了诗后“斗觉”自己鬓发斑白,年齿已老;而不是看了张署来诗后“斗生”白发;E项,颈联直接抒情,不“委婉含蓄”。答案:DE第43页一二5.首联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心情?请简明分析。解析:分析景物特点,需结合诗句中详细意象特点分析,如山“净”、江“空”、水“见沙”,以及次句中猿鸣和两三家茅舍。作者情感分析要注意考虑注解中给出写作背景。参考答案:首联描绘了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山中哀猿啼叫,人间茅舍两三家景象,突出了山区清静、冷僻特点。表现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居闲地孤独、凄冷复杂心情。第44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推断文言虚词六法掌握常见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基础。因为在详细使用中,虚词使用方法非常灵活而多变,所以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但需要我们朗诵并背诵一定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使用方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详细情况下推断其使用方法和意义能力。1.句意分析法。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依据句意,“之”做“知”宾语,所以应为代词。2.上下文推断法。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这里“乃”怎样了解呢?我们能够考查一下前文意思: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是君子们不屑于与之同列,但现在却出现了“其可怪也欤”现象。由此,我们推断,“乃”应解释为“竟然”。第45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代入筛选法。如“不拘于时,学于余”中两个“于”了解。我们知道“于”主要使用方法是介词,其义项大致有:在、向、比、对于、跟等几个,另外也可表被动,一一代入进行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句中第一个“于”是表被动,第二个“于”是“向”意思。4.交换了解法。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所以该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结构推断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6.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屡次出现过。假如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例句,阅读第46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第47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参考答案: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③指示代词,那些④连词,就第48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以下各句中“之”意义和使用方法与“以议执政之善否”相同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彼童子之师C.句读之不知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A项,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B项,结构助词,;C项,宾语前置标志;D项,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第49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参考译文

郑国人在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何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办法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我就实施它们;那些他们厌恶,我就更正它们,这是我们老师。为何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降低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预防怨恨。(毁掉乡校)莫非能很快阻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损害,伤害人必定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看成治病良药。”第50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尊师重道之美名句诵读1.事师之犹事父也。(吕不韦《吕氏春秋》)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师友箴》)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第51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认为“留一手”,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讨教,必有进步;你帮助他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无须自怨自艾,世间极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能够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请切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52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心系故土,捐资助学年2月22日,92岁台胞唐祝三再次回到故乡仙桃通海口镇共和村,捐资助学,并为村里发展献计献策。唐祝三曾参加抗日战争,20世纪40年代到台湾,曾任《中华时报》记者。唐祝三热心故乡公益,牵头成立了“沔阳旅台同乡会”。近年来,同乡会不停发展壮大,从最初十几人到如今300多人。从1993年起,唐祝三和同乡会组员形成一个约定:每年回乡一次,发放奖学金,捐资助学。每年,他们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每人1000元,当前资助总额到达40多万元,400多名寒门学子受助。第53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我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相貌很古怪,他脑袋轮廓是有棱有角,很轻易成为漫画对象。头很尖,秃秃,亮亮,脸形却是方方,扁扁,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夜叉模样。他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集中在脸上很小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我极难得看见他笑,假如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第54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我学校是很特殊。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姿势举着铅笔点名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第55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还未写完,一位性急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何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呼啸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早晨捣乱下午安分学生,我以为现在受了无理欺侮,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怒火都泼在我头上了。他在讲台上往返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碰到纠缠不清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初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怒骂。第56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不过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学生,以后竟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凶”何尝不是一个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么新旧兼收教材,在当初还是极难得开通榜样。我也所以逐步领教了他才学。还有他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官腔,咬牙切齿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二分之一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可能是过分夸大,但必须能够琅琅上口,那却是真。我对于国文兴趣所以而提升了不少。第57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徐先生最独到地方是改作文。普通批语“清通”

“尚可”

“气盛言宜”,他是不用。他最擅长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抹,整页整页勾;洋洋千余言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首次经此打击,很气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