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二轮学案(专题三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课时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货币演进和商业贸易考点1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一、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概况时期表现原始社会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人类转向定居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仍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春秋战国吴国开凿了邗沟秦朝①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汉朝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海路东可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隋唐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中后期,东西方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下降宋元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元朝还开辟了南北海运航线;宋元时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外交流范围更广明清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等地二、丝绸之路1.概况(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2)由来: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3)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3)经过: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4)影响: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发展(1)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2)衰落①原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②结果: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三、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含义: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2.西南丝绸之路(1)含义: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过程:①开始: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繁荣:宋元时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出洋航海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非和东非地区建立广泛的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③顶峰: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四、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外传①丝绸及养蚕缫丝技术:随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瓷器: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中国瓷器,烧造施釉陶器的器型、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西方传入①西汉获得中亚良种汗血马,引进优良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2.精神文化方面(1)宗教①佛教传入: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②其他宗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2)其他文化: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3)中医药知识也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3.丝绸之路兴衰周期及认识周期兴起繁荣衰落(断绝)第一周期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之路公元前108年,至此,“丝绸之路”开启了繁荣时期在公元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被迫中断第二周期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将丝绸之路重新打通公元217年,“丁酉大疫”夺去了大批人的生命,中国丝绸之路衰退第三周期公元455年,波斯与北魏重启了丝绸之路公元589年,隋朝进行了第三次丝绸之路的恢复公元618年三月,江都之变,标志着第三轮丝绸之路的历史周期终结第四周期始于公元639年,唐征服了漠南漠北,重新兴盛了丝绸之路唐高宗又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是丝绸之路最繁盛时期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则终结了盛唐发展,丝绸之路走向衰败第五周期宋代海上丝路崛起“元丰市舶条”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公元1259年第二、三次蒙宋战争,海上丝绸之路中断第六周期始于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广泛设立驿路,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异常繁荣公元1618年后金攻取抚顺标志明清易代开始,丝绸之路开始衰退第七周期始于公元1728年《恰克图条约》,丝绸之路重新复苏中国处于康乾盛世,丝绸之路繁荣1851年,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认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交流重要通道;与中国经济发展状态基本一致;与中原政权政策、实力强弱紧密相关;经济目的占主流,互通有无;自由、平等、和平交流;受沿路政权更迭影响;陆路与海路、草原丝绸之路相互补充,海路逐渐超过陆路;经济交流伴随文化、宗教、民族等往来4.丝绸之路历史作用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5.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①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②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③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④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⑤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考点2.中国古代商业贸易、货币、信贷、契约一、发展概况时间概况夏商周商人:商周已经出现了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货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商朝使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信贷、契约:《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契约出现春秋战国商人:“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城市: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中心。货币:货币广泛流通,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信贷、契约: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秦汉货币等: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了全国商品的流通;信贷契约: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经济措施:汉武帝收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通魏晋南北朝当铺开始兴起隋唐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家居用品、鞍辔弓箭、绣作珠翠等日用品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货币:唐朝“开元通宝信贷: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合法,成独立金融机构,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元市场:宋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货币: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原因: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概况: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信贷:宋代交子、会子、官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有息存款。外贸:明州到朝、日,海上丝绸之路,外贸税收,市舶司,广州、泉州、明州,丝织品、瓷器、纸张、茶叶等明清商贸网络: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随着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工商业市镇: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并凸显专业分工;外贸:朝贡贸易体制,1757年起,仅广州一地,公行代理;货币: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信贷:明朝出现了钱铺;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二、白银货币化现象时间:嘉靖年间(16世纪40年代),白银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1567年,明穆宗制定了“银钱兼使”的法令,可视作明建立银本位货币体系的证明。原因:①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白银和纸币使用;②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③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④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可能。影响:①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权,促进了明代国家从实物财政到货币财政的转型;②利于抑制恶性通胀,推动了生产和贸易增长;③促进了明末市场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④疯狂的白银掠夺与民众的贫困化。三、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三、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全面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②“市”突破了原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府的限制,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⑤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特点①纸币开始在贸易中流通②城市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商业发展获得宽松环境,城市职能转变③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④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原因①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经济发展②租佃关系释放社会活力③开明的经济政策④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五、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1.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5)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6)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2.特点(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自西向东的长江、黄河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南北,而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创造了南北方向的水利交通动脉。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该学者旨在说明大运河(

)A.便利了南北交流 B.保障了国家主权 C.改善了自然环境 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可知,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促进南北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便利南北交流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外部侵略,不能说明保障国家主权,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2.《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漕河故事,军运一般不过淮,则民舡不得行。”“白粮乃玉食之供,各宫之膳,其视军储之粮尊卑轻重盖天渊矣,安可以军粮船而先于白粮船乎!”《明会典》也提到:“粮船如遇亲王黄船(装御用之物)二只经过,一时回避。”这反映了明代(

)A.官府垄断了运河漕运权 B.礼制在运河交通中的体现C.运河的通航沟通了南北 D.漕运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军运一般不过淮,则民舡不得行”“粮船如遇亲王黄船(装御用之物)二只经过,一时回避。”可看出,民船在遇到军船时要避让三分,尊卑观念在运船中也有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垄断运河漕运权,排除A项;运河的通航沟通了南北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漕运可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但材料主要说明运河交通中的尊卑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3.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都各自重新建立了漕运体系,这说明动荡时局影响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排除A、C两项;单纯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4.饮食行业中的劳务雇佣和宴席承办服务在整个宋代都相当发达。殷实之家的宴饮聚会等日常饮食活动雇佣厨师、杂役十分普遍;有些地区从宴席筹备到场面设置实现了完全包办。南宋时期,宴会承办行业更是日趋成熟,形成了更为细致的专门化行业分工服务。这些现象(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成长 B.是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产物C.冲击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表明商业服务意识开始形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由材料可知宋朝的商业服务意识相当厚重,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而商业的繁荣会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所示商业服务现象是市民阶层壮大的外在要求,排除A项;宋朝时期仍然是封建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产生,排除B项;开始形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5.据《诗·商颂·长发》记载,商人的第11代祖相土发明了马车;而《周书·酒诰》记载,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六韬》也记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这表明,商朝(

)A.商业活动已开始兴起 B.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C.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 D.工商食官格局逐步形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可知,商朝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C项正确;商业活动开始兴起是在原始社会,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清朝,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关于工商食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载:“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材料反映(

)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政府规范商品贸易C.苏湖已成产粮中心 D.市民用水依赖汴河【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所需要的物资要靠乡村供应,因此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府行为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提到苏湖米,但没有粮食产量的对比,无法推知其是否是中心,排除C项;汴河是开封附近的河流,临安附近的河流是钱塘江,排除D项。故选A项7.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C.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 D.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2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及所学可知,清代时期,苏州地区聚集了大量来自北方的货物,并且使用了汇票支付的方式,这有利于解决银两支付在空间上的障碍,由此可见,当时的苏州长途贸易和大额交易有所发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由雇佣劳动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各省商贾使用汇票的信息,无法得出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考古学者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发现了珍贵的宋代金箔包装纸。纸上文字明确指出,金箔的店址在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座西面东,专门制作销售佛经诸般金箔,希望主顾购买时辨认不误,以免上当云云。这反映出宋代(

)A.商人具有品牌保护意识 B.陆上丝绸之路较为畅通C.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D.佛教开始传到西域地区【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金箔的店址在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座西面东,专门制作销售佛经诸般金箔,希望主顾购买时辨认不误,以免上当云云。”可知,题干所述为宋代金箔包装纸上的防伪信息,说明宋代商人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商品品牌保护意识,善于推销和保护自己的商业品牌,A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较为畅通”与宋代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是否突破时空限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9.两宋时期,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宫司理断交易,具当以赤契为主”,“必自有官印下照可凭”,而“白约不可凭”。这有助于(

)A.扩大商品流通规模 B.提升工商业者地位C.维护商业经营秩序 D.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对于“田宅、车船、牛马”的交易,要求必须要签订契约,这有利于维护商业经营秩序,C项正确;材料要求交易签订的契约,是对商业行为的规范化要求,并非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排除A项;规范商业活动与提高工商业者地位、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10.清代,山西票庄在全国各大地方设分号经营,其股份分为“银股(出资)”和“身股(出力)”两种。其中“身股”方式为,由老板“择齿近弱冠之年少略知写算者,使习为伙,历数载,察其可造,酌予身股。不给工资,唯岁给置备衣服之资。三年结账,按股份余利。营业愈盛,余利愈厚,身股亦因之以增”。这一做法(

)A.推动了山西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适应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C.奠定了近代股份雏形 D.反映出童工悲惨的生活处境【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代山西票号的身股实行特殊的股份经营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因此它适应了当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是指山西票号,而不是山西商帮,排除A项;近代股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而票号不是,排除C项;材料中的身股给予员工一定的待遇,不能得出童工悲惨生活处境,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晋室东渡后的一段时期,江南地区就没有铸过货币,沿用东吴通用的各种大钱。东晋末年安帝时,桓玄曾主张废止货币,使用谷、帛;南北朝刘宋中期孝武帝时,周朗亦曾上疏,“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 B.货币的铸造工艺落后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D.手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东晋初期和刘宋中期,统治阶层强调要废除货币而使用谷、帛”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政局动荡,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故人们偏好用实物做等价物,C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排除A项;不铸造货币并不能说明江南地区货币铸造工艺落后,排除B项;使用谷、帛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程度高,排除D项。故选C项。12.南宋时,沿海地区的不少百姓与领船出海的商人相熟后,往往出资数十上百贯钱,委托商人带买域外番货,回来后再贩卖取利。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合伙经营方式获得发展 B.海外贸易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C.政府限制沿海居民私自出海 D.对外贸易中出现了资本性借贷【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沿海地区的百姓委托领船出海的商人带买域外番货,回来后再贩卖取利,体现了商业合伙经营,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政府的税收,不能说明海外贸易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政府对居民私自出海的政策,排除C项;据所学,资本性借贷又称资本放款,是指能够增加借款人资本的贷款,材料不是贷款,排除D项。故选A项。13.隋唐时期的中小商人较前代大为增多,主要来源于私营手工业者和农民,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帛、衣服、盐、油、柴禾、家禽、蔬菜、水果、小型铁制工具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控 B.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民众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D.商人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隋唐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商品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民众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但不能得出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或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而材料反映商品种类和中小商人增多,排除B项;古代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简文编号黄金(两)钱币(钱)比值505·153.547141:1346.9505·2058797141:1374.4506·118107761:1347506·27113471:1347(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可以得出,研究者对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的比值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出的兑换比值基本相当,这说明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B项正确;仅从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比值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比较繁荣,排除A项;黄金是贵金属,在西汉时不可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只是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A.带动了长途贩运业的繁盛 B.体现了鲜明的专业化特色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道光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璜泾镇是“近市二十区之民”的商贸中心,这说明该镇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的形成,C项正确;长途贩运业指跨省贸易,材料与此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璜泾镇贸易发达,无法体现该镇具有专业化特色,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该市镇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排除D项。故选C项。16.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C.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 D.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以来(中国)。由材料“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等可知,明代社会对商人的认识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表明商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C项正确;明朝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信息,无法得出此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7.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及所学可知,宋代因海路而来的商人数量增加,主要是因为陆地通道受阻,统治者采取了重视海上贸易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代通过重文抑武的政策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与宋代的史实不符,其次材料也未涉及海洋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8.《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初“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杭稻(即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但京城历来有“诸城门不得私放出现钱”的规定。《宋史》则言南宋“(钱)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四方客商在临安得钱后仍不得自由流通。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宋代纸币运用的原因 B.交通运输在宋代落后C.政府金融职能的优化 D.宋代抑商政策的表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初,富商大贾远距离贩运粮食,获取厚利,但京城不允许私放铜钱;到了南宋,铜钱依旧不能自由流通;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铜钱自由流通受阻,推动了纸币的产生与运用,A项正确。宋代交通运输得到发展,才得以推动长途贩运的发展,使富商大贾得以远距离贩运粮食,排除B项;据材料,此时政府依旧不允许铜钱自由流通,并没有优化金融职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限制货币的自由流通,并不是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9.宋代四川地区铜价昂贵,政府无力铸钱,所以沿袭五代政策,继续使用铁钱;由于对西夏用兵,军费开支浩大,政府在山西地区铸造铁钱;与此同时,政府还在江西、安徽等地铸造铁钱输往陕西以充军费。据此可知,宋代(

)A.货币流通呈现区域分割态势 B.民族政权间经济交流受阻严重C.经济发展差异限制白银流通 D.国防战略决定了政府货币政策【答案】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在不同地区铸造铁钱,但是各区域铸造铁钱的原因不同,使得货币流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割态势,A项正确;材料提到了北宋和西夏政权之间的战争,而当时辽和北宋的关系较好,因此并不能说明民族政权间经济交流受阻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白银流通,排除C项;四川地区铸造铁钱和国防战略并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0.《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这主要反映了(

)A.国际间货币兑换体系还很不完善 B.铜铸币不适应大规模商贸活动C.南北朝时期铜钱国际竞争力低下 D.国际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分裂,币制混乱,铸造的铜钱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去了竞争力,由于游牧部族介入丝路贸易,往返亚欧大陆之间,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国际贸易中结算主要货币的变化,反映各国经济实力和货币的信用情况,而非国际间货币兑换,排除A项;汉朝时期五铢钱在西域广泛流通,表明铜铸币并非不能作为国际商贸活动的结算货币,南北朝时期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主要是因为铜铸币丧失信用,而非“铜铸币不适应大规模商贸活动”,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中国进出口数额,不能断定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1.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交子”,在由官方管理发行之后,为防止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建立了保证金制度,控制每批的发行量以保值。宋人还规定了以两年或三年为界限的换币政策,回笼旧币、发行新币,并根据纸币的实际市值及时调整。由材料可知,宋朝对交子的管理(

)A.体现了对金融规律的探索 B.代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C.说明了货币体系臻于完善 D.反映了宋朝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宋朝建立了保证金制度和定期回笼旧币的制度,以保证纸币币值的稳定,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体现了宋人对于金融规律的探索成果,A项正确;纸币的出现和发展,代表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但不能由此认为是古代的高峰,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宋朝纸币的情况,没有金属货币的相关情况,因此无法得出货币体系臻于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交子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无法由此反映宋朝专制制度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面是元朝(1260~1340年)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据此可知,元朝(

)A.货币政策调整追求灵活实用 B.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C.商品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D.货币结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元代历年纸币发行量的统计来看,军事活动越是频繁的时期,相应的货币需求量也就越大,军事的大幅扩张需要政府筹集更多的军费,纸币的印造相对容易,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纸币发行量骤降的时期,则往往是帝位更替或者军事活动贫乏的时期;元顺帝后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踵而来,纸币制度也一度混乱不堪。由此可知,元朝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元朝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排除A项;商品流通结构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元朝历年发行的纸币,没有涉及其他货币类型,排除D项。故选B项。23.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始对来自南洋的洋船采用“文抽之例”,按船只的大小分等征税。清代以粤海关为例,虽然对本国出洋及沿海贸易的船只也征收船钞,但比外国船只要低得多,仅占同等外国船只船钞的19.3%。据此可知明清(

)A.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B.已具有贸易保护意识C.赋税制度全面革新 D.国内商品竞争力不足【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开始对外国商船征税,清代对本国出洋船只征税要比外国船只低很多,这说明我国明清时期政府已具有贸易保护意识,B项正确;废弃闭关锁国政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材料仅为对进出贸易的国内外船只进行征税,不能说明赋税制度“全面”革新,排除C项;仅凭对外国船只征税不能说明国内商品竞争力不足,而且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商品是有竞争力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就能够说明,排除D项。故选B项。24.《宋朝事实类苑》中有记载:福州有一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常到她那儿喝酒,并为这家酒店写了一个酒望子(酒店招牌)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自此“酒售数倍”。这反映了(

)A.官府鼓励商品贸易 B.商品销售手段多样C.士人投身商业活动 D.文学与商业的融合【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为其酒店写了招牌诗后,酒的销售量增加,这反映了文学与商业的结合,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府的作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招牌诗这种促销手段,没有涉及其他销售手段,排除B项;材料仅是士人为酒店写了招牌诗,并无从中获利的表述,不能说明士人投身商业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25.1581年“一条鞭法”实施,使白银货币化过程得以完成。同时,明朝“钱为银基,银为钱本,钱价依银价随涨浮动”的“钱银制度”也随之形成。至天启年间,银钱比兑大致为“一银千钱”,到崇祯初年则是“一银一千一百钱”,崇祯庚辰、辛巳之间递增至“一银二千钱”,癸未而后更增至“一银三千三百钱”。这种状况的出现(

)A.推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使白银成为民间的主要支付手段C.加剧了明朝的社会危机 D.是由于中国白银大规模向外流出【答案】C【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明朝形成了钱银制度,但是在明朝末期,政府为了解决财政网危机,大量铸造铜钱,导致银钱比价不断扩大,出现了银贵钱贱的情形,这对于百姓而言,变相的加重了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明朝的社会危机,C项正确;银贵钱贱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白银成为支付手段,因此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排除D项。故选C项。26.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据该图,可知(

)A.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受政局动荡影响 B.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易无关C.岭南的金银与北方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 D.长江流域使用铜币受汉族政权政策影响【答案】C【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经济开发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使用的金银,与北方交易使用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C项正确;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遭到破坏,而非政局动荡,排除A项;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易无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长江流域为汉族政权,其使用铜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27.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B.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对商业的不再监管C.“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除了把州县进行大合并外,又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得出“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不再监管”表述错误,排除B项;“樊家”不能看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项。故选C项。28.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得出清代从商人的投资活动看,这一时期投资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资本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政府对商业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明显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排除CD项。故选B项。29.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0.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31.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32.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南宋的都城建有塌房数一所,房屋数年间,专门租赁给商铺客商存放货物,这表明了南宋时都市商业的繁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对比,不能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塌房主向承租者征收的保护与管理费用是用于保护货物的,而不是保护商旅的安全,排除C项;材料中的外来客商指的是外地来的客商,而不是专指从海外来的客商,所以不能表明海外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33.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活字印刷技术已成为主流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明代的刻本书籍来看,作者通过刻本来宣传自身的作品,说明当时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当时活体字印刷术并未成为主流,主流仍然是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与戏曲表演艺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4.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35.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 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四大货币体系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分布,并且这时期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说明这时期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四大货币体系,由面钱、刀币、布币等,没有体现铸币技艺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述在战国时期混乱割据的背景下,多地出现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现象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而不是阻隔,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体系的分布,不能体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36.东汉末年,刘备在成都铸造“直百五铢”大钱,重量为五铢钱的三倍,可当100枚五铢钱使用,东吴发行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500个五铢钱等值。北方的曹魏,几乎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多用稻谷、绢帛作为交换的手段。相比于孙刘,曹操的措施A.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延缓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D.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冲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刘备在成都铸造直百五铢大钱,重量为五铢钱的三倍,可当100枚五铢钱使用”、“东吴发行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500个五铢钱等值”、“北方的曹魏,几乎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多用稻谷、绢帛作为交换的手段”及所学知识可得,自从西汉开始的五铢钱后,广泛地使用,但是到了三国时期的孙刘的钱甚至是相当100个五铢钱或500各五铢钱,有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而曹操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冲击,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唐中后期开始转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曹魏商品经济比孙刘的经济差,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7.唐前期明文规定:“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唐后期规定:“应属诸军、诸使、诸司人等,于城市及畿内村乡店铺经纪,自今己后,宜与百姓一例差科。”这表明(

)A.商人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B.政府放宽了官员经商的限制C.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 D.唐代“草市”作用日益显著【答案】B【详解】由前期禁止公职人员经商“夺下人之利”,到后期允许相关人等在城乡开设店铺,与百姓一样交纳商业税,表明政府放宽了官员经商的限制,B项正确;允许官员经商不能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与规范“诸军、诸使、诸司人等,于城市及畿内村乡店铺经纪”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唐代“草市”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38.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相似,以下是其中一份。该契约可表明宋代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帐内大坞县宇号十号夏山二亩、夏地伍号计伍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思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方伯淳(押)母亲(花押)汪氏(手指印)遇见交易人李仲日(押)南宋徽州方伯淳卖山契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B.土地所有权变更规范化C.租佃制程序趋向简约化 D.政府支持土地买卖行为【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土地买卖契约规定买卖方双需要签字,买卖价钱、交易等内容,这使得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时候更加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与土地经营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租佃制程序的简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39.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0.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A.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B.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C.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趋势 D.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答案】D【详解】从材料可得出,安徽地区农业方面出现的股份制,是民众经济生活创造性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土地稀缺,排除B项;股份制符合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41.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时期,漕运渐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这些变化(

)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之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崛起并日益成为王朝依赖的物资供应区,所以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经济重心则越来越明确地确立于南方,于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长期延续,漕运于是转变为南北方向。这些变化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A项正确;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影响了漕运空间变动,而非漕运空间变动导致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排除B项;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主要受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而非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排除C项;漕运属于国内物资运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影响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42.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最能说明,茶马贸易(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国家的边疆治理【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茶马贸易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强化了对自身作为中国一部分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茶马贸易推动了边疆民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但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民族认同观念,排除C项;茶马贸易对外交往的途径,与边疆治理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43.汉志商道是公元5—6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阿拉伯人身边有好几种宗教,他们扬弃了原始多神崇拜之后,也没想接受当时相互竞争的各式教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开始寻求自己的信仰。据此,汉志商道的发展(

)①为别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②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③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5—6世纪时期(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志商道是公元5—6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它推动了麦加地区及商道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为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阿拉伯半岛西部商路的开通,推动了红海、印度洋贸易增长,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汉志商道在阿拉伯西部沿海,从空间上不可能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此外阿拉伯帝国7世纪中期起才大规模向外扩张,8世纪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④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44.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朝廷的所在(注:中间空缺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均为皇帝在外巡行时间)。导致以上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 B.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期,朝廷很多时间不在都城长安,而是移居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长安虽地处关中平原产粮区,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增,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已经无法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了。如果要从外地向长安输送粮食,又会因交通不便而产生巨额的运输费用。反之,洛阳周围遍布着复杂的河渠网络,而且它还处于大运河的枢纽位置,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产自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直达洛阳,既经济又高效,所以导致材料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B项正确;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逐渐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长安是李氏皇族权力的根据地,移居洛阳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移居洛阳只是为了应对后勤供应问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原因之一,另外自然灾害会使粮食等物资供应不足问题加剧,所以归根到底主要原因还是后勤供应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5.下表是隋唐运河开通后,江南经济的相关记载。这反映了(

)记载出处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旧唐书》(扬州)控荆衡以沿泛,通夷越之货贿,四会五达,南北大街,百货所集《权载之文集》(杭州)东南名郡,水牵卉服,咽喉吴越,陆控山夷,势雄江海,骈楠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全唐文》A.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 B.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区域位置决定城市地位 D.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起【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四会五达,南北大街,百货所集……骈楠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可以看出隋唐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交通运输发达,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说明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项;“决定城市地位”,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隋唐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起”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根据材料“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根据材料“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根据材料“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47.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漕运发运司平常时间在丰收的地区籴米储备,当某地因灾歉不能完成漕额或逾期未交,发运司便以所储之粮代为上供。尔后,将代发漕粮折算为钱,由被代地区上交。清代,朝廷不断上调漕船附载土宜的额度,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规定了具体附载物及其数量,过关免税。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当南漕北运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没有考虑通过海运的形式来完成赋税的运输。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漕运线路方向作出合理解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漕运的影响。【答案】(1)解释从线路方向角度: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从原因的角度: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2)简评: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详解】(1)解释:从线路方向角度: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从原因的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2)简评:根据材料“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可知,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根据材料“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可知,漕运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根从局限性看,漕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扬州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尽管唐朝发生过多次内乱,雄踞东南的扬州都未被战火燃烧。当时大食、波斯来华经商的很多,扬州专门设有波斯胡店。据《旧唐书》记述:“上元元年,田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鞭笞发掘略尽。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可见当时扬州胡商之多。“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流,大批涌入扬州,使扬州居留的人口更加集中,物资交流更加频繁,财贿储积也更加丰厚。——摘编自王鸿《扬州散记》材料二中世纪的科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朝圣之城和手工业的中心。它位于地区交通节点上,便利的交通使其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1世纪中期,科隆人口增长到15000人,此外内城也在不断的向西扩张,原有的乡村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科隆已经成为最大的最有意义的中世纪城市了。科隆老城区的区域就是沿着莱茵河向北、西、东三个方向扩展的结果。到1180年完整的城墙被建造,城市里建有大量的修道院和寺院。1288年科隆通过战争赢得了对城市的掌管,从那以后,主教就搬出了科隆城。——摘编自王瑞鑫等《科隆城的变迁——从固步自封到开放空间》(1)据材料,概括影响扬州和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2)据材料,概括两座城市发展的不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因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依托运河。(2)表现:扬州:物资丰盛;转运中心;社会安定;对外贸易兴盛。科隆:朝圣之城;城市空间扩大;宗教场所较多;掌握自治权。原因:扬州:南方经济发展;没有战争破坏;政策开明。科隆:宗教文化因素影响;市民阶层壮大。【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扬州(中国)、中世纪科隆(西欧)。关于影响扬州和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由材料一“扬州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材料二“它位于地区交通节点上,便利的交通使其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可知,古代扬州和中世纪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由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流,大批涌入扬州,使扬州居留的人口更加集中”、材料二“到11世纪中期,科隆人口增长到15000人,此外内城也在不断的向西扩张”可知,扬州和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人口增长;由材料二“科隆老城区的区域就是沿着莱茵河向北、西、东三个方向扩展的结果”、由材料一“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可知,扬州和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依托运河;由材料一“当时大食、波斯来华经商的很多,扬州专门设有波斯胡店”、由材料二“中世纪的科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朝圣之城和手工业的中心”可知,扬州和科隆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工商业发展。(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封建社会(中国、西欧)。第一小问,关于两座城市发展的不同表现,由材料“周围资源丰盛”、“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可知扬州发展的表现之一是物资丰盛;转运中心;由材料“当时大食、波斯来华经商的很多,扬州专门设有波斯胡店。”可知,扬州对外贸易兴盛;由材料“大批涌入扬州,使扬州居留的人口更加集中,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可知,扬州社会安定。关于科隆,由材料“中世纪的科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朝圣之城”可知,科隆是朝圣之城;由材料“科隆已经成为最大的最有意义的中世纪城市了。科隆老城区的区域就是沿着莱茵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