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答案)_第1页
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答案)_第2页
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答案)_第3页
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答案)_第4页
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3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题练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点1探索认识的奥秘题组一一、选择题1.[2023湖北,3分]“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D)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①中“决定”说法错误。“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说明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错误。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这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2.[2022广东,3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到莲花之美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C)①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②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③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周敦颐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到莲花之美与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千古名句,这表明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②③符合题意。艺术作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离不开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①错误。审美标准具有社会历史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法错误。3.[2022湖北,3分]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记》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C)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②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①中“反复循环”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认识方法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不强调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③排除。4.[2022全国卷甲,4分]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D)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符合客观,不一定可靠,②说法错误。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说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④正确。5.[2021湖北,3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这表明虚拟实践(D)①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本质②超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③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发展④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其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的本质,①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中“超越”说法错误。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这表明虚拟实践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③④正确。【易混易错】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创造规律,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也是客观的,人们不可能摆脱规律的制约或超越规律。人们只能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按规律办事,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6.[2021辽宁,3分]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这表明(D)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在认识气象之前,人类已开始建构与自然的关系,①错误。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体现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也表明气象观测设备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升了人类的气象观测能力,③④正确。7.[2021浙江,2分]许多百岁老人拥有FOXO3基因,科学家猜测,这可能是他们保持身心活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缺乏该基因的小鼠在压力状态下很快出现脑细胞死亡。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基因具有使大脑干细胞在压力状态下留存下来的神奇功能。这佐证(B)①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②人的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永无止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许多百岁老人拥有的FOXO3基因,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这种基因可能是这些老人保持身心活跃的关键因素,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①正确。基于许多百岁老人拥有FOXO3基因这一实际情况,科学家猜测这种基因是他们保持身心活跃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研究小鼠了解了FOXO3基因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意识的发展,②不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说法错误。8.[2020海南,2分]历史上,张之洞、孙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过在海南修建铁路的设想,受当时条件限制,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海南终于建成了环岛铁路。海南环岛铁路梦的实现说明(C)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真理不断在实践中被推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海南环岛铁路的建成把张之洞等人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正确。“受当时条件限制,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环岛铁路”,体现了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①前半句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其特定范围内,真理不会被推翻,③观点错误。【易混易错】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真理被推翻,因为原有的真理在其原来的范围内始终是正确的,如果发现其在原来的范围内是错误的,那么这些“真理”本身就是谬误,是人类错把它们当作真理。二、非选择题9.[2021山东,6分]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分)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1分)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1分)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设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实践及其特点,要求阐明“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其次,结合材料,联系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材料逻辑知识逻辑从1921年到2021年……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持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题组二一、选择题1.[2023新课标卷,4分]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B)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这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是在辩证否定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不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2.[2022山东,3分]他深刻总结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C)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深刻总结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表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也说明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④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①错误。认识发展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易混易错】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3.[2022江苏,3分]“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当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镇定自若。司马昭认为诸葛亮已无兵可用,他是“故作此态”。司马懿却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令魏军尽皆退去。司马懿的言行说明(A)①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③必须用系统思维看问题④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司马懿的言行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涉及系统思维,也不体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④不选。4.[2022全国卷乙,4分]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C)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①错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力,②④符合题意。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不是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③错误。5.[2021山东,3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C)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解析]“外师造化”强调了绘画要反映“自然”(即客体),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客体对主体认识具有制约作用,“中得心源”强调要用美的心灵去指导绘画,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了主体因素对认识的影响,C符合题意。“外师造化”强调认识要反映客观事物,但A中观点未体现“中得心源”,不选。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并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和意识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B错误。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D不选。6.[2021全国卷乙,4分]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C)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诗人先后选用的十余字,都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受诗人自身知识和素质的影响,他选择了“绿”字,②正确。从最初的“到”,到最后的“绿”,诗人推敲诗句的过程体现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前进性,③符合题意。诗人先后选用的十余字,都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只是前面那些字不如“绿”字生动,因此,它们不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①不选。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能会有所不同,④观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23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形。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分)林占熺团队立足社会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菌草技术,使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4分)把菌草技术应用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等领域,使菌草技术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发展。(4分)[解析]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体现了认识的不断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该突破,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本题应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来分析题中观点:林占熺团队“以草代木”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该团队通过实验获得研究成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团队推广研究成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8.[2022广东,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作为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示例一支持正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分)②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③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3分)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的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3分)示例二支持反方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2分)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分)③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3分)④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3分)[解析]解答时,可按照明确立场、调用知识、组织答案的顺序进行分析。具体思路如下:如果支持正方:明确立场偏见可以克服。调用知识正方立论指出“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这体现了认识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可联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分析论证。组织答案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其次分析偏见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认识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由此说明偏见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支持反方:明确立场偏见不可克服。调用知识反方立论指出“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式”“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这体现了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可联系认识出现反复性的原因的知识论证反方观点。组织答案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出现偏见的原因,明确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然后结合材料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历史传统等角度分析论证偏见产生的必然性,由此说明偏见是不可克服的。考点2寻觅社会的真谛题组一一、选择题1.[2023全国卷甲,4分]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A)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2.[2022广东,3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③正确。旧唯物主义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表明它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④正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社会实践,①错误。由材料可知,旧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②错误。3.[2022湖南,3分]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C)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恩格斯的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④都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入选。①中“都会产生”说法绝对。材料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③不符合题意。4.[2022北京,3分]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B)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解析]“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说明现在与过去、未来密切相关,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B符合题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是现在之前,未来是现在之后,认为二者都是现在的表象是错误的,A不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C说法错误。过去未来与现在有着明确的界限,D说法错误。5.[2021河北,3分]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B)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马克思指出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依据判断事物,这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①符合题意。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与马克思强调的“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悖,②不选。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要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意识,表明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离不开社会存在以及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未涉及社会历史的构成,④排除。6.[2021浙江,2分]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电视剧《石头开花》用10个故事向观众展示:各族干部群众以及社会扶贫力量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战胜贫困,并形成了“就算是石头,也要让它开出花来”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生动地说明,人民群众是(A)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变革生产关系的主力军④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各族干部群众以及社会扶贫力量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战胜贫困,并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这生动地说明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作用,③④排除。7.[2020全国卷Ⅱ,4分]2020年是恩格斯诞生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B)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这强调了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也表明了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故①③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故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来源于现实的理论不一定就具有真理性,故④错误。8.[2020全国卷Ⅲ,4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D)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民法典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制定和实施民法典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民法典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正确。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时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有时落后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①说法错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观点错误。【易混易错】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完善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二、非选择题9.[2021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创作的红色题材优秀艺术作品,镌刻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一部部凝聚精神力量的生动教材。★回望初心践行使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电视剧《觉醒年代》是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精品力作。该剧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全景展示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该剧在观众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该剧引导人们体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演绎得饱满动人;该剧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鼓起共产党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阐述《觉醒年代》的时代价值。时代价值: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分)②《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取材现实,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诞生过程,呼应了“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的时代要求。(3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的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分)④《觉醒年代》引导人们体悟革命精神、锻炼青年品格、树立远大理想、践行使命,有利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其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的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接着把握材料的论述逻辑:背景(党建百年,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觉醒年代》的内容,包括取材、核心理念+观众的观影感受(感受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体悟使命担当,回顾历史、继往开来)。最后将知识点与论述逻辑相结合,规范表达即可。题组二一、选择题1.[2022江苏,3分]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C)①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④表现为历史的偶然现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恩格斯的话强调了经济对的决定作用,不涉及对经济的反作用,①不选。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其产生都有一定的物质原因,并不都表现为历史的偶然现象,④错误。2.[2022湖北,3分]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强调科技活动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强科技伦理的治理,是因为(C)①违背科技伦理的活动必然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②完善的科技伦理制度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③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科技伦理治理水平与之相适应④防控科技伦理风险可以直接推动科学技术领域革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我国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强科技伦理的治理,是因为完善的科技伦理制度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科技伦理治理水平与之相适应,②③正确。“必然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说法绝对,①错误。防控科技伦理风险并不一定能直接推动科学技术领域革新,④错误。3.[2022浙江,2分]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A)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党员干部之所以要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追求,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②不选。社会发展趋势是客观的,④错在“主宰”一词上,不选。4.[2021湖南,3分]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表明(B)①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②神话作为一种虚幻的意识不具有能动性③神话作为一种主体的想象源于主观自由创造④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失去存在的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表明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原来的神话消失,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也说明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让神话失去了存在的基础,①④符合题意。虚幻的神话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反映,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②错误。神话源于人们的实践,主观自由创造不过是人们对意识的加工过程,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5.[2020全国卷Ⅰ,4分]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B)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该村村民以前对保护自然认识不足,后来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表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①正确。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发展特色产业,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通过人类实践活动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③正确。②说法错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④说法错误,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本身是不是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存在,而不是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6.[2020浙江,2分]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B)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林权制度改革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该县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使“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入选。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A不选。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不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没有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C、D不选。二、非选择题7.[2022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夏明翰视死如归,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王进喜崇高人生的写照;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献出年轻生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下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奋斗牺牲,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无限忠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4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分)凝民心聚民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分)[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解题时首先需要简述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理论知识解读材料,阐明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021湖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也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历史。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中国共产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潮的产物。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了事业的新时代,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分)在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4分)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坚持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4分)[解析]本题规定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解答时首先应简述该知识点的内容,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考点3实现人生的价值题组一一、选择题1.[2023全国卷甲,4分]在讲究效率、与时间赛跑的时代,“治愈”“解压”“诗和远方”等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动营造“治愈瞬间”、仔细体味“幸福时刻”,让人生充满温暖与亮色,成为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积蓄昂扬斗志的新手段。这说明(C)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其发展而变化③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都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2.[2022湖北,3分]自2022年起,某省通过财政资助演出的方式,对26个濒危戏曲剧种实施抢救工程。对此,有人叫好,认为能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人反对,认为应该由市场选择,濒危并最后消亡的本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争论表明(B)①人们所处的不同立场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②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③事物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④价值观能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对濒危戏曲剧种实施抢救工程,有人叫好,也有人反对,这表明人的立场、价值观等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①④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②③说法错误。3.[2022浙江,2分]黄旭华院士“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科研,甘做隐姓埋名人”,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其“深潜人生”说明(B)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③实现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卓越的才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黄旭华院士“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③正确。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②错误。没有卓越的才能也能实现人生价值,④不选。4.[2021福建,3分]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郝吉明院士,30多年前毅然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专注于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为我国酸雨控制区面积大幅下降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责任。这启示我们(C)①要把握人生机遇才能实现自我价值②要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统一③要把投身科技工作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④要把献身国家和人民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毅然放弃国外工作机会……作出了杰出贡献”启示我们要把献身国家和人民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④正确。郝吉明院士为我国酸雨控制区面积大幅下降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获得了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体现了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②正确。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①错误。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③错误。5.[2021江苏,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说:“对每一个科学家而言,其不断增加的一个责任就是准确和有效地说明新知识和新发现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对公众利益有所贡献。他们有义务引导媒体和社会以预防他们的发现被邪恶目的滥用。同时,他们不应当只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在未经仔细核查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匆忙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D)①价值选择要以坚持和发展真理为宗旨②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③价值选择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④每一事物内部都有对立统一的两方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说明新知识和新发现……对公众利益有所贡献”“不应当只为自己的……匆忙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说明了价值选择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③正确。周光召院士的话说明每一事物内部都有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科学研究成果亦是如此,因此科学家有义务引导媒体和社会以预防他们的发现被邪恶目的滥用,④正确。价值选择要以为人类造福为宗旨,①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真理与谬误的转化,②不选。6.[2021辽宁,3分]1950年,沈阳第一机器厂承担了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当时条件艰苦,工人们刻苦攻关,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这枚重达487公斤的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这告诉我们(B)①劳动者在劳动中确证并实现自身的价值②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生存的活动③劳动是主体克服客体,为自然立法的活动④劳动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工人们刻苦攻关,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体现了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①正确。工人们的劳动创造了历史,他们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们又是历史的剧中人,④正确。劳动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且题中没有涉及人类改造自然以维持自身生存,②不选。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且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自然立法”的说法错误,③不选。7.[2021山东,3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东省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返乡在乡青年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已选培乡村“好青年”12.8万名,带动一大批青年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A)①大量乡村“好青年”的涌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返乡在乡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③开展技能培训推动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④选培出的乡村“好青年”作为关键部分统率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山东省实施的“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是促进“好青年”涌现的外因,要成为“好青年”离不开青年自身的努力,①符合题意。山东省为返乡在乡青年提供的技能培训,是社会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的客观条件,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③不选。整体统率部分,而不是部分统率整体,④错误。8.[2021湖南,3分]野生水稻长在水里,产量并不高。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如果在水稻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为了传种接代,会拼命长种子(稻谷),而且一株水稻会长出好几支稻穗。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水稻,产量会提高,水稻因此成为人类的重要农作物。从水稻的这种生长特点,我们可以领悟出的人生道理有(C)①压力是产生动力的根源和条件②压力往往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动力③挫折能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④人生价值是在应对挫折中实现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在水稻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在缺水的压力下“拼命长种子”,体现了压力可以成为人生成长的动力,②符合题意。水稻抵抗缺水的挫折后,产量得以提高,体现了挫折能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③符合题意。事物自身因素才是产生动力的根源,压力是外在因素,只是激发出动力的条件,①错误。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如果不是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即使能够有效应对挫折,也不能实现人生价值,④观点错误。二、非选择题9.[2022广东,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作为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走你的路”。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分)(规律方面)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2分)(价值方面)[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措施类试题。问题指向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走你的路”,可转换为面对偏见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依据教材知识回答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遵循的两个标准即可。题组二一、选择题1.[2023全国卷乙,4分]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人视为“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从过去“争相跳农门”变成“我要回农村”,说明(B)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③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实践能否发挥导向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属于认识范畴,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②错误。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且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对主体的实践发挥导向作用,只是其导向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④错误。2.[2022浙江,2分]下列选项中与漫画(作者:张砚钧)哲学寓意最相符合的是(C)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一定有不同认识B.把握事物的本质比认识事物的现象更重要C.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D.通过“思维的眼睛”人们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错误。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没有谁比谁更重要之分,B错误。“思维的眼睛”能够帮助人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并不是说通过“思维的眼睛”人们就一定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错误。3.[2022广东,3分]高一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农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甚至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这一倡议提醒我们(A)①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②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③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④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意识的唯一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提醒我们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①②正确。劳动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③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物质生产劳动属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④错误。4.[2022湖南,3分]20世纪80年代引进短道速滑项目以来,几代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金夺银,展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貌品格,彰显了人们在所热爱的事业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追求。这启示我们(A)①要在不懈奋斗和奉献中创造精彩人生②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价值观③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几代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勇拼搏”“彰显了人们在所热爱的事业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追求”启示我们要在不懈奋斗和奉献中创造精彩人生,“为国争金夺银”启示我们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①③正确。材料未涉及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②不符合题意。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错误。5.[2022全国卷乙,4分]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由此可见(B)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③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价值追求④坚守人民立场是青年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根本立足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表明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前提,①符合题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青年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不断更新价值观念”,②错误。我们应该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③错误。“满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