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排泄课件3_第1页
第八章 排泄课件3_第2页
第八章 排泄课件3_第3页
第八章 排泄课件3_第4页
第八章 排泄课件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排泄第八章-排泄.1

掌握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

2.肾脏泌尿功能的体液性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

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了解肾血液循环的特点;排尿反射。教学目标第八章-排泄.1排泄(Excretion):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或毒物,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管排出体外的过程。第八章-排泄.1

人体的主要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排泄物───────────────────────

肾脏水、尿素、肌酐、盐类、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化道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液腺重金属(铅、碘)、狂犬病毒等。━━━━━━━━━━━━━━━━━━━━━━━第八章-排泄.1一、泌尿功能①排泄;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二、内分泌功能①调节血容量和血压肾素②促进红细胞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强烈舒血管前列腺素④促进骨骼生长发育1,25-二羟胆固化醇肾脏的功能第八章-排泄.1第一节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第八章-排泄.1第八章-排泄.18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囊第八章-排泄.1一、肾的结构特点(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170万~240万主要功能:参与尿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由此汇入乳头管第八章-排泄.1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肾单位肾单位第八章-排泄.1肾单位皮质肾单位(corticalnephron)近髓肾单位(juxtamedullarynephron)第八章-排泄.1两种肾单位的比较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差异甚小

85-90%入出球小A口径

10-15%

占肾单位总数较小A入>A出肾小球体积髓袢皮质的外层和中层部皮质的近髓层球旁器有肾素含量多分布较大出球小A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几乎全部缠绕在皮质部肾小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和U形直小血管短、只达外髓层长、深入内髓层,甚至达乳头部几乎无第八章-排泄.1一、肾的结构特点(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球旁器(近球小体)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位于皮质肾单位第八章-排泄.1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分泌颗粒:肾素●牵张感受器●肾交感神经支配第八章-排泄.1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高柱状细胞●感受远曲小管中

[Na+]

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第八章-排泄.1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位于入、出球小动脉

致密斑之间。锥形状细胞吞噬和收缩功能

第八章-排泄.1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一)肾血液循环的特点1.流量大,主要分布于肾皮质流量:

为心输出量的20%~25%

1200ml/min皮质占94%

肾血浆流量:660ml/min

第八章-排泄.1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一)肾血液循环的特点1.流量大,血液分布不匀:2.两套毛细血管压力高低不同:

第八章-排泄.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重吸收

第八章-排泄.1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一)肾血液循环的特点(二)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和体液调节第八章-排泄.1概念:肾血流量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调节范围:80-180mmHg调节机制:

肌源学说动脉压↑→小动脉平滑肌紧张性↑→口径↓→血流阻力↑→肾血流量↓1.自身调节第八章-排泄.11.自身调节50100150200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概念:肾血流量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调节范围:80-180mmHg调节机制:

肌源学说生理意义:维持肾血流量相对稳定,保证肾排泄功能的正常进行。1.自身调节第八章-排泄.1⒉神经-体液调节肾血管收缩舒张↓肾血流↑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I2一氧化氮

应急状态第八章-排泄.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第八章-排泄.1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第八章-排泄.1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7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glomerularfiltration):血液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第八章-排泄.1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8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八章-排泄.1

原尿:

血浆的超滤液。第八章-排泄.1成分血浆原尿终尿浓缩倍数

9009809601.1蛋白质

80微量0-葡萄糖

110-

Na+

3.33.33.51.1

Cl-

3.73.76.01.6

K+

0.20.21.57.5

尿酸

0.020.020.525.0

尿素

0.30.320.067.0

肌酐

0.010.011.5150.0

0.0010.0010.4400.0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第八章-排泄.131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三层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间-微孔50-100nm

中层:基膜厚:300nm网孔4-8nm外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裂孔微孔4-14nm第八章-排泄.132第八章-排泄.133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机械屏障三层膜微孔电学屏障三层膜均覆盖有负电荷物质(糖蛋白)物质滤过界限:分子量<70000

有效半径<3.6nm呈正电荷或中性原尿几乎无蛋白质第八章-排泄.1滤过膜外层中层内层水分子阳离子葡萄糖小分子阴离子白蛋白蛋白质第八章-排泄.135

二、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第八章-排泄.1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0mmHg≤0无滤液生成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10mmHg>0有滤液生成第八章-排泄.1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衡量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GFR:125ml/min

第八章-排泄.1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衡量指标

2.滤过分数(GFF)

概念: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GFR÷肾血浆流量×100%=125÷660×100%=19%

第八章-排泄.139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有效滤过压(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三)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40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剧烈运动、大失血等:肾血流量↓→肾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尿量↓动脉血压:<40mmHg无尿第八章-排泄.141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血浆蛋白↓/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尿量↑第八章-排泄.142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泌尿道结石/肿物:肾小球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尿量↓第八章-排泄.143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有效滤过压(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三)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

总滤过面积:

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GFR↓→尿量↓(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第八章-排泄.1(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肾炎:

滤过膜孔、裂增大↓机械屏障作用↓滤过膜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静电屏障作用↓

血尿、蛋白尿

第八章-排泄.1沿着毛细血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渐↓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等于0时称滤过平衡。

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

滤过平衡(三)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图示: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曲线B:

正常RPF时COP↑的速度曲线A:RPF↓→COP↑速度快曲线C:RPF↑→COP↑速度慢(三)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结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率过滤呈正变关系。(三)肾血浆流量第八章-排泄.1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①滤过膜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蛋白尿)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②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囊内压↑滤过率↓(结石、肿瘤)③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中毒性休克)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第八章-排泄.1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第八章-排泄.1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概念:小管液在流经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和溶质(有的几乎是全部)被管壁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原尿进入肾小管后重吸收第八章-排泄.1成分血浆原尿终尿浓缩倍数

9009809601.1蛋白质

80微量0-葡萄糖

110-

Na+

3.33.33.51.1

Cl-

3.73.76.01.6

K+

0.20.21.57.5

尿酸

0.020.020.525.0

尿素

0.30.320.067.0

肌酐

0.010.011.5150.0

0.0010.0010.4400.0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第八章-排泄.1原尿与终尿量比较:原尿量=125ml/min×60min×24=180L/d终尿量=1~2L/d第八章-排泄.1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特点:选择性重吸收重吸收量吸收物质吸收部位全部重吸收大部分重吸收部分重吸收不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近端小管Na+、

HCO3-、水等大部分近端小管尿素、磷酸根肌酐等代谢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如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第八章-排泄.1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特点: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的意义:既保留了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又清除了对机体有害的和过剩的物质,实现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八章-排泄.1(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近端小管

优势:1.面积大50-60m22.通透性大3.上皮细胞代谢活跃有大量的线粒体及酶类4.载体、钠泵数量多第八章-排泄.1泌尿小管各段上皮细胞结构模式图近端小管细胞第八章-排泄.1近曲小管细胞超微结构第八章-排泄.1(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重吸收的途径:跨上皮细胞途径主要4种细胞旁途径(见图)水和溶质补充第八章-排泄.1(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近端小管

优势:1.面积大50-60m22.通透性大3.上皮细胞代谢活跃有大量的线粒体及酶类4.载体、钠泵数量多第八章-排泄.1(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重吸收的主要部位:2.重吸收的方式:被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渗透作用易化扩散原发主动重吸收继发主动重吸收同相转运:葡萄糖逆向转运:Na+--H+交换、Na+--

K+交换第八章-排泄.1渗透作用第八章-排泄.11.Na+、Cl-和水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NaCl:滤过量:500g/d终尿含量:3~5g/d原尿重吸收量:>99%重吸收形式:主动重吸收

第八章-排泄.1

NaCl重吸收部位量特点生理意义近曲小管65-70%①主动重吸收②泵-漏现象①维持机体NaCl含量;②促进营养物、水的重吸收。髓袢升支20%①细段被动重吸收②粗段主动重吸收(降支细段不通透)

参与尿浓缩和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12%①主动重吸收(管周膜Na+泵)②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调节机体水、盐渗透压的平衡。第八章-排泄.1Na+重吸收管腔膜管周膜同向转运体第八章-排泄.1

NaCl重吸收部位量特点生理意义近曲小管65-70%①Na+主动重吸收②泵-漏现象①维持机体NaCl含量;②促进营养物、水的重吸收。髓袢升支20%①细段被动重吸收②粗段主动重吸收(降支细段不通透)

参与尿浓缩和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12%①主动重吸收(管周膜Na+泵)②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调节机体水、盐渗透压的平衡。第八章-排泄.1泵-漏现象钠泵钠泵第八章-排泄.1Cl-重吸收第八章-排泄.1

NaCl重吸收部位量特点生理意义近曲小管65-70%①主动重吸收②泵-漏现象①维持机体NaCl含量;②促进营养物、水的重吸收。髓袢升支20%①细段被动重吸收②粗段主动重吸收(降支细段不通透)

参与尿浓缩和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12%①主动重吸收(管周膜Na+泵)②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调节机体水、盐渗透压的平衡。等渗重吸收第八章-排泄.1ATP第八章-排泄.1

NaCl重吸收部位量特点生理意义近曲小管65-70%①主动重吸收②泵-漏现象①维持机体NaCl含量;②促进营养物、水的重吸收。髓袢升支20%①细段被动重吸收②粗段主动重吸收(降支细段不通透)

参与尿浓缩和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12%①主动重吸收(管周膜Na+泵)②受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调节机体水、盐渗透压的平衡。第八章-排泄.1

H2O重吸收部位量机制意义近曲小管65-70%被动(渗透作用)①定比重吸收②不可调节保证机体水含量髓袢15-20%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升支对水不通透尿浓缩稀释远曲小管集合管10%被动(渗透作用)受抗利尿素(ADH)调节调节机体水平衡第八章-排泄.1

2.K+的重吸收

原尿中大部分的被重吸收;重吸收形式:主动重吸收

终尿中的绝大部分是集合管和远曲小管所分泌;其分泌量取决于血浓度,并受醛固酮的调节。K+:滤过量:35.0g/d终尿含量:2.3g/d原尿重吸收量:94%第八章-排泄.1

3、HCO3-的重吸收

第八章-排泄.1

3、HCO3-的重吸收

①以CO2的形式重吸收②先于Cl-的重吸收③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体内碱储存物质重要

机制: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特点:

HCO3-体内碱储存物质重要!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第八章-排泄.1

4、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第八章-排泄.1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前半段)

重吸收机制: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原动力:管周膜Na+泵继发主动重吸收:葡萄糖在管腔膜的协同转运第八章-排泄.1重吸收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度

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前半段)

重吸收机制: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

肾糖阈(renalglucosethreshold):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96~10.08mmol/L(1.6~1.8g/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

正常值:成人男性:20.95mmol/min

成人女性:16.78mmol/min

第八章-排泄.1(1)氨基酸、HPO42-、SO42-的重吸收

5.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第八章-排泄.1氨基酸⑴氨基酸、HPO42-、SO42-的重吸收磷酸盐等第八章-排泄.1(1)氨基酸、HPO42-、SO42-的重吸收

5.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2)微量蛋白质的重吸收

入胞作用第八章-排泄.1NaHCO3NaClNaClK+K+Mg2+H2O2Cl-Ca2+Na+NaCl醛固酮K+H2O(+ADH)H+K+2Cl-Na+皮质部髓质部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ADH:抗利尿激素H2ONa+浓缩稀释浓缩第八章-排泄.1第八章-排泄.1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概念: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排入小管液中。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

NH3、

K+

生理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和Na+

K+平衡。

分泌作用(secretion):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的物质排入小管液中。

排泄作用(excretion)将血液中的某种物质排入小管液中。

第八章-排泄.1(一)H+的分泌分泌部位:各段主要在近端小管分泌机制:H+-Na+交换逆向转运第八章-排泄.1第八章-排泄.1(一)H+的分泌分泌部位:各段主要在近端小管分泌机制:H+-Na+交换排酸保碱:泌H+→重吸收NaHCO3

生理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第八章-排泄.1(一)NH3的分泌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亦可分泌分泌机制:图示

第八章-排泄.1第八章-排泄.1(二)NH3的分泌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亦可分泌分泌机制:图示分泌特点:分泌H+

促进分泌NH3

→促NaHCO3重吸收生理意义: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第八章-排泄.1分泌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机制:Na+-K+交换

K+通道Na+通道Na+-K+泵(二)K+的分泌第八章-排泄.1分泌特点: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性抑制

酸中毒:高血钾症

Na+-H+↑Na+-K+↓→泌K+↓

高血钾症:酸中毒

Na+-K+

↑Na+-H+↓

→泌H+↓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三)K+的分泌第八章-排泄.11.肌酐(四)排出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来源:肌酸脱水或磷酸肌酸脱磷酸特点:不吸收,仅排泄。临床意义:判断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八章-排泄.11.肌酐(四)排出血液中的某些物质2.青霉素、酚红、呋塞米和依他尼酸等不被肾小球滤除,主要由近端小管排入小管液。第八章-排泄.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第八章-排泄.1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八章-排泄.1高渗尿:尿渗透压>血渗透压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低渗尿:

尿渗透压<血渗透压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等渗尿尿渗透压=血渗透压

如:肾衰正常尿液的渗透压:30~1400mOsm/L概述第八章-排泄.1一、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尿液浓缩、稀释的部位: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第八章-排泄.1一、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决定浓缩和稀释因素: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和保持血液抗利尿素(ADH)的浓度第八章-排泄.1一、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结构基础:肾髓袢和直小血管呈U型液体呈逆流。第八章-排泄.1髓202020202020202030808080808080808080407060100℃简单的U形管A203030405060607070808090100℃100℃逆流交换装置B第八章-排泄.1一、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结构基础:肾髓袢和直小血管呈U型液体呈逆流。浓缩和稀释的机制:逆流学说

逆流学说髓袢逆流倍增--形成肾髓质的渗透压梯度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保持髓质高渗梯度第八章-排泄.1一、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尿液浓缩、稀释的基本过程:H2OH2OH2O集合管血管+抗利尿素

组织间隙第八章-排泄.1尿液在逆流系统髓质高渗梯度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ADHADH↑第八章-排泄.1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和保持(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第八章-排泄.1外髓部: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NaClNaCl尿素内髓部:①NaCl的扩散内髓部②尿素再循环第八章-排泄.1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第八章-排泄.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第八章-排泄.1尿量的主要调节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

体液调节:远抗利尿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等

第八章-排泄.1

一、体液调节

二、神经调节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三、肾内自身调节第八章-排泄.1

一、体液调节(一)抗利尿素(ADH)(二)醛固酮(三)心房钠尿肽(四)其他激素第八章-排泄.1

(一)抗利尿素(ADH)

合成和释放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贮存

1

1

第八章-排泄.1

(一)抗利尿素(ADH)

合成和释放部位作用及其机制作用:提高集合管(远曲小管作用弱)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作用机制:第八章-排泄.1小管液血液腺苷酸环化酶尿量↓作用机制ADH+管周膜V2受体+ATPc-AMP

+蛋白激酶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H2OH2OH2OH2OADH尿液浓缩第八章-排泄.1

(一)抗利尿激素(ADH)

合成和释放部位作用及其机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第八章-排泄.1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主)室旁核(次)ADH+心房、腔静脉容量感受器—循环血量↑(5-10%)+血浆晶渗压↑(1-2%)+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AⅡ、低血糖疼痛、应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弱寒冷刺激心房钠尿肽—ABp↑+第八章-排泄.1血浆晶渗压↑(1-2%)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ADH↑+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体内水分丧失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渴感第八章-排泄.1第八章-排泄.1血浆晶渗压↓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ADH

↓大量饮清水(10min1.5L)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水利尿由于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明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第八章-排泄.1循环血量↓(5-10%)ABp↓心房、腔静脉容量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ADH↑—机体失血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渴感第八章-排泄.1

(二)醛固酮

合成和分泌部位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细胞作用①保Na+排K+和维持细胞外液容量稳定。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

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的分泌。②加强远曲小管的Na+-H+交换作用

重吸收Na+和HCO3

-第八章-排泄.1

(二)醛固酮

合成和分泌部位

作用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血K+和血Na+的浓度第八章-排泄.1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㈡醛固酮第八章-排泄.1循环血量↓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交感神经球旁细胞肝血管紧张素原肾素NE和E↑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K+]↑血[Na+]↓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循环血量↑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管收缩+血压↑++保Na+保水排K+

+第八章-排泄.1

(三)心房钠尿肽(ANP)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

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抑制ADH的释放血容量↑心房肌合成释放

心房钠尿肽

利尿、排钠抑制集合管重吸收NaCl(Na+通道关闭)舒张A出、A入(尤其A入)肾血浆流量↑和GFR↑水钠重吸收↓第八章-排泄.1

二、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①使入球小A与出球小A收缩→肾小球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GFR↓

②促进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对NaCl、HCO3+和水的重吸收③促近球细胞释放肾素,使醛固酮分泌量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NaCl的重吸收↑。第八章-排泄.1三、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含量(二)球-管平衡第八章-排泄.1小管液中溶质所呈现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小管液溶质含量↑→渗透压↑→水的重吸收↓→尿量↑如:糖尿病多尿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含量第八章-排泄.1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较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甘露醇、山梨醇(一)小管液中溶质的含量第八章-排泄.1概念: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65%-70%,这种关系成为球-管平衡。意义: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