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

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

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

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

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

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

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二、朗读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i种特殊的艺术0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

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

边听边思考问题。

三、问题探究

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

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

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

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

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教师配乐朗读或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

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匕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四、精读品味

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

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预留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

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

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

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

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

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

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

同探究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

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

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

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

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

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默读感知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

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1.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

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

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抛出问题组: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

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

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感受。

2.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

教师都要鼓励)。

五、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

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

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

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

“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

“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

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第三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4.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蝉

一、导入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

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

什么?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

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

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

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

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

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

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

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

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

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

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

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I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

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简介作家及其作品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

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

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

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

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

“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

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

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

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

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

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

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

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

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

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

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

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

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

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

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

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

六、板书设计

小思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

哲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席慕容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哲理:我们应该好好地对待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

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

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

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

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

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由教师范读,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2、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课堂交流: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四、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

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

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

议。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

怎样的哲理?

全班讨论、明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2、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

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

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

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

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

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

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

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

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2.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五、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一一花瀑、花穗、花朵(整体到局部)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第五课《童趣》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

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

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

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

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

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

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

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

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问题探究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

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一: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六、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

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

“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

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

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

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

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

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

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

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

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吩

母归。

五、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联想和想象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作文《这就是我》,并力求写出个性。

活动重难点

1、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作文《这就是我》,并力求写出个性。

活动准备

分组:四人为•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好提纲,做好课件,带好物品,

作好相应准备。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自我介绍:这就是我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逐一自我介绍。(介绍过程中,介绍人需起立面对三位同学。)

2、请同学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可带实物:小玩具、小照片、个人作品。)要求:表述

过程中要流畅、清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限时三分钟。

二、深入了解:答记者问(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同学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1、假如你是一位小记者,现在你将去采访一位教师,你将怎样采访呢?限时3分钟

小组讨论拟定方案,然后派代表采访。

2、全班分成12个四人学习小组,模仿''答记者问”形式,三人问,一人答,四人轮转。

3、请两位同学到前台“答记者问”,学生简评。(要注意文明得体的应答)

三、自我推荐:如果让我当小记者、文学社社员……进行自我推荐,竞争上岗。

1、每人拟一份发言提纲。(要求同学根据自己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有针对性

的发言。)

2、四人小组模拟竞争,然后确定一位发言人,全班交流。

四、教师总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增进了了解,同学们在自我介绍中充

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尤其是大家在准备过程中,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特长、性格尽可能

多地展示,多媒体的运用,口语表达的流畅,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作文:《这就是我》

要求:写出个性,富有特点。字数500字以上。

第六课《理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

2、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

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

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

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

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

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

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

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

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

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

确对待荣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朗读文章

二、研讨赏析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

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

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

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

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字改

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

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

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四、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

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

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

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

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

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第七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

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

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4、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道树》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到什么是行道树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

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及其创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

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

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

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

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六、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的同伴---------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

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

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

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

示。

二、朗读感知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

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

次人生经历。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E|1象”“惊喜”“新

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

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

更有一阵惊喜。

三、合作探讨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

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南国风土

乃至人情。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

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

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

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颗新奇

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

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体验反思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试,

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

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

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五、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

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

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

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

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

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联系二

七、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奇妙——喜悦、新奇——低回品味不可磨灭

奇妙——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第一次使生命多姿多彩

第八课《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

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

以乱心迷,身心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

的镜子。

二、作家作品介绍

周国平:当代作家,北大教授,文章充满哲理,深收读者喜欢。

寓言:文学体裁的•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

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

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

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四、问题探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五、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折1:诸神赏赐

(得失之患)'/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转折2:请求撤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

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

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

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大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

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

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

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

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I、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

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二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

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落难的王子

周国平

寓意:厄运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第九课《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

2、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旦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

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

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

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诵读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3、默读,搜集、感知特点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4、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三、合作探究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

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

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

“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

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四、品味语言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

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

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

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

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

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

类的进步事业。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