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高中语文备考-写读后感习作方法指导

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知识;有的是弄懂的某个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启发,教育。

如何辅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我觉得应该从读后感的结构模式来指导学生写作。读后感常见的写作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字“引”、“点"、“议”、“联"、“结”。

1.“引"述读——引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

要写好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而生的,没有对原文的研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在读原文时,应认真细致、悉心体会、反复琢磨、准确领悟,把握原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本或文章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本或文章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如果引述过多或过长,甚至只是照搬照抄原作,那就会叙多于议,造成喧宾夺主,“头”重“脚"轻了。

2、“点”: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之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这类文字要少而精,不要拖沓。观点提出来后,文章才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写得明确、写得深刻。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议":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4、“联”:围绕基本观点的论述拓展开来,去联系实际。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5、“结”:就是结论。结论的写法,或与开头相呼应,或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或强调某个重点,或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可以是劝勉式,还可以是鼓动式,这要视全文内容而定。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以上几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部分了。

在具体写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处理好“读"和“感”的关系,做到“读"感”结合。“读"是基础,“感”是延伸(结果),“感"从“读”中来。所以首先要读懂原作,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原作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读懂原作,才能真有所“感"。万不可在对原作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随便发表感想。

(2)处理好“思”和“感"的关系,做到由“思”到“感"。“思”,即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思"是“感”的酝酿过程,是“感"的深化手段,有了“思”,才有可能使“感"既紧扣原作,又能联系现实,做到观点明确、深刻感人。所以,写读后感除了“读”以外,一定要作思考,即从原文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所历所见的、与书中相近相似或者相反相对的人和事,阐明自已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已的感想抒发出来,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只有“思"得深入,才能“感”得深刻,不至于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3)“感"要凸显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读后感(或读书随笔)的重点应落在“感”上。“感"必须写得集中。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它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要“感”得太多、太杂。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诸多的感想和体会加以分析提炼,从中选择确有话可说的一点(或者几点)来写,尽量避免东扯西拉、泛泛而谈、中心散乱的弊病。

(4)“感"要真实独到,要具有超越性。读后感中的“感”不是矫揉造作地拼凑所谓的“感受"。一是要避免公式化的写作,即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二是要避免用大量的篇幅复述或引用原作原句,而忽视了对“感想”的抒发,将读后感写成了“内容介绍"。三是要有独到的见解,将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有价值的原作的内核挖掘、阐述出来。四是要具有超越性,即所谓源于文本、超越文本,甚至超越自我。

(5)“感”的表现手法要自然。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6)“感"的表现形式要规范。读后感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来阐发所感的,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对原作内容和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使原作的观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即根据自已的研究和理解阐明较难理解的原作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

范文

01

观《辛德勒的名单》:用人性谱写生命之歌

这是一部电影,一段无情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创伤,一曲人性谱写的生命之歌。

战争摧残生命之灵

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中那极不协调的枪声,我窒息地感受着那段哀伤的过往。

阴暗的清晨,一个小女孩的出现仿佛给这片黑暗带来了一丝光明。她看起来并不显眼,但她的红色童裙晕开了黑白的死寂。裙子不是鲜亮的那种红,而是红得深沉,似乎并不引人注目,可重新细看时,却发觉那抹暗红竟显得如此夺目。这让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压抑的心情有了一丝光明。她多么天真烂漫啊!她在人群中穿行,不懂得战争的残酷与杀戮。那一抹红,靓丽而热烈,因为那是新生的希望,是宝贵的生命啊!

转眼镜头切换。埋尸场上,运尸车裹着腐烂的气息,吱呀吱呀地把一车车躯体运向焚烧坑。空中飞起漫天大雪,用手一捻,才知是雪白的骨灰。依旧是那抹红色,此刻正静静躺在车上,显得愈发深沉,愈发阴暗。稚嫩幼小的灵魂,在残酷的战争的摧残下没入了黑暗。与此同时,还有千千万万的犹太人痛苦地倒在战争和压迫中。我的心被这无情的杀戮重重锤击着。我不由得环顾四周,吊灯将柔和的暖光洒在客厅里,充盈着节日将至的喜悦,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是啊,战争离我们似乎太遥远了,我又怎会真正理解战争受害者的悲痛?面前黑白的画面渐渐模糊了,脑海中不禁浮现了我以前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荧幕上看到的残暴而血腥的场面——30万同胞在绝望中被屠杀,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电影悲怆悠扬的配乐声中,战争中各种无情的杀戮景象仿佛扼住了我的咽喉,让我喘不过气来。

然而身处如此珍贵的和平中,身处在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中,我却仍在抱怨,抱怨生活的烦恼,抱怨学习的压力。我不由得垂下头颅,呆呆地盯着地板。人们常说要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我知道,这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这意味着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不能忘却战争带来的惨痛,不能忘却历史给予的教训,这意味着好好学习,筑牢基础,将来才能为强国付出一份力量,为和平献出一份珍爱。

战争摧残生命之灵,黑白的历史深深地烙在我心中。

人性谱写生命之歌

辛德勒作为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在电影的开头并不光彩,像许多效忠纳粹的德国商人一样,他的财富沾满犹太人的鲜血与白骨。但随着与众多犹太人的相处,辛德勒的良知开始觉醒。他反叛纳粹,让原先的商业性工厂最后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当有与他无关的人向他求助时,他虽生气地说这里不是救济所,但还是伸出了援手,当一货车的人都没有水喝、口渴难耐时,他会打着笑话的名头将水枪对准车厢,把水冲进去给他们解渴,最后当所有工人都要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一次又一次花钱争取工人名额。那打字机下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意味着,更多的犹太人将被拯救性命,熬过了二战后,倾家荡产的他却哭着说,“我本可以救更多的人"。

这是“神性”和“兽性"的冲突,面对金钱的诱惑和被杀的风险,辛德勒怜悯、同情,人性尚存,他选择救赎,舍弃钱财,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人性的光辉在阴郁笼罩的兽性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辛德勒不是什么圣人,甚至曾经也是充满狂妄的“恶人”,但他的人性终究战胜了兽性,他舍弃自己的一切,谱写了一曲悠远悲怆的生命之歌。

二战胜利后,获救的千余犹太人刻制一枚银戒指送给他,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这一刻,再没有什么能与这枚戒指相比,它是道不尽的感激,它是一曲人性谱写的生命之歌。

影片接近尾声,黑白的画面突然出现了色彩。那是鲜艳明丽的人性照进了残酷的历史。什么是人性呢?我想,人性或许有着歧视和仇恨,但它更有宽恕和博爱。

踱步窗外,西斜的落日余晖,正洒在充满人性和温情的世界。

02

读《雪山上的达娃》:不一样的成长

苏轼曾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心灵的净化,是生活的慰藉,亦是内心的感触。

“如果说边防哨所是界碑,那么自己就是界碑里的一粒沙或一捧水泥。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界碑的一部分的。父亲是,他也是。”在裘山山所著的这本《雪山上的达娃》中,离家出走的幼犬“达娃"与年轻边防战士“黄月亮”的相遇掀开了高原日记的第一页。封印在果东拉哨所的这份经历使我读懂了成长。

磨炼即成长。初到雪山哨所,达娃还是个因“高反"而忍不住呕吐,在危急时刻总后悔逃离母亲怀抱的狗宝宝。初见森格等军犬时,它会心生崇拜,却又因畏惧只能想方设法讨好。达娃虽为狗,却像极了被爸妈呵护得无微不至,初出家门的我们。阅读时,我常常会对这只不懂“人情世故”的小狗心生怜悯。它初入社会,就被边防战士带到了雪山,与极端恶劣的环境对抗,忍耐高山哨所舐人骨髓的孤寂。成长往往需要指引,黄月亮、宋老兵等人就是达娃成长路上的启明星。目睹了一个又一个边防战士心系祖国,为国仗剑,达娃读懂了“无私”,学会了“勇敢”。回顾生活,我们皆是达娃。从咿呀学语到初经磨难,再到以后步入社会,成长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改变,更是心灵的填充。呱呱坠地之时,我们何曾想过区分好与坏,在父母的庇佑下,我们何曾想象历经社会的无奈与艰险。

责任即成长。“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黄月亮从不后悔来到高原,但他的初心却是出于父亲留给他的7封信。不同于傅雷所写的家书,父亲留给他的更像是7篇记录哨所生活的日记。黄月亮渴求到父亲生活的地方一探究竟,身处果东拉哨所,黄月亮发现这远比父亲记录的艰苦、寂寞。他不理解父亲为何坚持,热爱这里,内心朦朦胧胧的爱国情怀却激励他留下。很多时候,我们也像黄月亮一样,热衷于某件事情却又不明目标,等到真正明确志向、清晰地知道内心所想之时便是成长。回归原文,最终黄月亮读懂了父亲,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雪山上明白了守卫祖国边疆的责任,内心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在成长日益浓厚。

“所有的成长都是在困厄中实现突围,所有的荣耀都是对平凡坚守和无尽跋涉的奖赏。”这本书向我展示了成长的过程与内涵,让我们相伴这份磨炼与责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03

读《慢煮生活》:读懂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题记

《慢煮生活》是汪曾祺的散文集。草木有情,美食有味,落笔故人,品味人间。他用朴素简单的笔触,勾勒花鸟虫鱼,描画大好河山。既写回忆中的美食,也写乡土民俗,平凡小事。

文章开篇写鸟兽,花鸟,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向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散发浓浓烟火气的画卷:是《葡萄月令》中,人们为种好葡萄而忙忙碌碌喷洒波尔多液吧;是《夏天》中,泡在井水里冰冰凉的西瓜和栀子花香吧;抑或是《切脍》中那薄如纸的鱼肉……没去过高邮,却记得吃高邮咸蛋要敲破空头,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就冒红油,蛋黄是通红的。没去过云南,却记得云南的干巴菌中吃不中看,要“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他那充满烟火气的文字,是对生活的表白。

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将对花鸟虫鱼、一草一木的怜爱,都融入他的作品中。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在作品中体现的一种不畏困难疼痛、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那是遭受过身体上的病痛后,照样活得简单纯粹,热爱生活的潇洒。他的作品没有任何多余的字词,也没有华丽的辞藻点缀,行文处处透露着朴实与自然,诉诸直觉,忠于生活。将自己的情感与万物融合,真真做到了万物有情。他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他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便不能不爱她。"谈他在览泰山后的感受:“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读汪曾祺的小说时,能感受到他确实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作者在创作时,在叙述语言上要尽量冷静,不要带很多感彩,尽量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作者完全无动于衷。越是好像无动于衷,才能使读者感觉出作家其实是有很深的感触的。"

人生苦短,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极喜欢他那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我们应像汪老一样,“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若可偷得浮生半日闲,捧一晚人间烟火,赏一回日出日落,倒也不枉此生。

04

读《水浒传》:品水浒忠义,赞时代春风

品一杯清茶,捧一本书,风儿透过窗纱,为风铃带来了歌声。一上午的闲暇时光,在这悦耳的风铃声中匆匆结束。我合上《水浒传》,思绪慢慢被拉回现实。

约500年前,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写成文学巨著《水浒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就是文学宝库的一顶皇冠。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首的起义队伍,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书中用大量的笔墨对当时腐朽的社会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就像丛林里的一把刀,劈开黑暗中的一腔热血。

同时,《水浒传》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成功地塑造了108位个性突出、勇于反抗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凸显了小说想要表达的“官逼民反"主题,给读者一次次留下深刻的记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豹子头”林冲。他“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的情节令我感受颇深。高俅为助其义子高衙内霸占林冲妻子,设计陷害林冲,骗林冲带刀进入军机要地百虎堂,并以林冲带刀私闯白虎堂为由治了他的罪,把林冲刺配沧州。在此期间,林冲都是认罪认罚,体现了他委曲求全、妥协、隐忍、逆来顺受的性格。而后,林冲被安排去看守草料场。陆谦在多次谋害林冲不成的情况下,便想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欲烧死林冲。当夜大雪将林冲住的草屋压倒后,林冲无处栖身,便到山神庙避雪,从而躲过一劫。后来,林冲在庙里前听到陆谦等三人放火后的对话,得知原委,将三人杀死后,在风雪交加之夜,投奔梁山。这体现出了他在“委曲求全"到“反抗压迫”的转变。他将“忍"与“狠”相结合,是书中官逼民反的典型。

意恩仇侠客路,恣意骄纵几人同?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书中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的人物性格,一次次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感到一股不可忍耐的激情在胸口咆哮。

《水浒传》或许没有《红楼梦》那般精彩绝妙,没有《三国演义》那般宏大壮丽,也没有《西游记》那般奇思妙想,但是整部小说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雄健豪放。这本著作像一位智慧的老者,教会我忠义;更像是一首唱响忠义悲歌,回荡在我的耳边。

翻阅着《水浒传》,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家财万贯,权力无边的人为什么要奔向梁山泊落草为寇呢?我想,定是因为封建统治丑恶腐朽,宦官阶级作威作福,最终让数位志士或剃发为僧,或躲到深山与世隔绝,惨淡辛酸的寥寥结束一生!还有那些在梁山泊与宋朝军队交战时牵连的无辜百姓,本该平凡度过一生,却因此战乱,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与我一样的同龄人,本该坐在学府认真读书,也许由于战乱,最终不得不投笔从戎,华发早生。历史教训深刻,令世人警醒!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能以民为本,最终就是走向灭亡。相比较之下,当今的新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时刻心系社会,体恤百姓,使得国运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是如此的幸运,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新时代的春风吹拂河流山川,一缕缕温馨浸染人们的心田,泪水不再淋湿华夏儿女的渴盼,花儿的褡裢里洋溢着欢乐的琴弦。

合上《水浒传》,我思绪起伏,水浒英雄豪杰的悲壮,新时代英雄的奋发向上,都在我眼前一一浮现。终将有一天,我也要心怀天下,让自己博览群书,才富五车,登上历史舞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05

读《沉思录》:领悟冷静达观的生命智慧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闻书香,尤其是老书的味道,那种油墨的清香仿佛春天的兰花一样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曾几何时,网络铺天盖地地席卷了生活,书香离我渐行渐远,好久没有在书中浑然忘我,感受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境界,直到我有幸遇到《沉思录》。

那是一个周日的午后,友人向我推荐阅读,漫不经心地翻过几页之后,我竟然如获至宝,一见倾心了。这本励志经典的前言中说道,“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就是: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

《沉思录》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当细细品读着书中的每字每句,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体验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即使经历一千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那些文字仍然散发着优雅、庄重而略显忧郁的高贵气质。马可·奥勒留信仰朴实,品质高尚,追求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字里行间中渗透着超凡脱俗的智慧。它是现代人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金钥匙,它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征服世人,让人感受到一种恬淡、忧郁、高贵和庄严不屈的精神,正如本书译者何怀宏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没有冗长的词句,没有晦涩的表达,对人、对事、对自身的思考朴实无华,每每阅读总能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