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_第1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_第2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_第3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_第4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的相互影响》教案教学设计

10.蜜蜂传粉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会

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活动1“观察蜜蜂的传粉结构”目的是通过观察蜜蜂的

身体,认识蜜蜂的传粉器官与传粉方式。活动2"观察吸引蜜蜂的花朵”目的是

通过观察蜜蜂采粉的花朵结构、颜色、气味等,概括出虫媒花的特点。应用与拓

展“小鸟传播种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体会到动物

对植物的生存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记

录、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蜜蜂传粉的兴趣;树立学

生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知道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但对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

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却不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建构蜜蜂帮助植物

传粉的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蜜蜂采蜜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3.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

4.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

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

2.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感受到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动物是怎样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

难点: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虫媒花(盆栽)、放大镜、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蜜蜂、透明玻璃瓶(透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

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

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

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①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

②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蜜蜂的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

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①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玻璃瓶打开,以免螯伤自己。

②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

2.观察记录。

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中。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

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跑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

蜜蜂利用“花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引导: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

粉吗?

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

二、猜想假设

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进行大胆猜想。

三、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2.出示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

四、观察现象

出示:万寿菊、紫苑、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有条件的可以每组至少

准备三种不同的花,观察后进行交换。)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记录。

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3页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得出结论

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六、应用拓展

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

观察:(出示小鸟传播种子的过程图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

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

价。

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1.喜鹊筑巢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生存离不开动物的帮助之后,进一步探究动物生

存也离不开植物的帮助,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活

动1“寻找喜鹊的巢”通过调查和观测喜鹊巢所在的地理位置、树木种类和离地

高度等,认识喜鹊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活动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旨在通过观察喜鹊巢的照片等活动,认识喜鹊筑巢所用的材料来源于植物。拓展

活动“帮小鸟安个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一个鸟窝,养成爱鸟护鸟的行为习

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制作、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

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鸟巢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给

小鸟安个家;树立学生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

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只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或远远的观望而对鸟巢的大体位置、外

形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鸟儿喜欢在什么树上筑巢、筑巢的材料和结构却不了解,

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

2.能列举其他鸟类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

3.能利用望远镜、卷尺等工具观察、测量并收集有关喜鹊巢的信息。

4.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植物

的结论。

5.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他人论断。

3.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真记录调查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帮小鸟安个家,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用巢作为庇护所。

难点: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鸟巢、各种鸟巢图片、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寻找鸟巢,记录本、笔、望远镜、卷尺、《科学学生活动手

册》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是

它们哺育后代的家。

播放:学生课前调查的鸟巢图片或者视频。

提问: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寻找喜鹊的巢。

(建议该环节在课前进行。)

(1)掌握方法:①确定地点。发现喜鹊巢所在地点,确定喜鹊巢所在树的种类。

②观察记录。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喜鹊的巢是用什么植物材料搭建的,估测喜鹊巢

距离地面的高度。

(2)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

不能上树拆喜鹊巢。

(3)寻找鸟巢: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

(4)讨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用什么

植物材料搭成?

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1)提出问题: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2)掌握方法:①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②从整体到

局部观察鸟巢结构特点,如: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注意:如没有实物鸟巢,可以让学生观察鸟巢图片或视频。)

(3)小组观察: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静、

有序、合作,并给予指导。

(4)得出结论: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等筑巢。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谈话:小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做一名小工匠,给小鸟安一个家吧!

2.设计方案:

(1)思路:出示几种鸟巢图片,引领学生分析鸟巢的结构特点。

(2)设计:指导学生从形状、材料等方面设计鸟巢制作方案。

(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找出几种比较科学、适合学生操作的制作方案,提出具体的制作方

法和注意事项。

3.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作1至2个鸟巢。(要求:安

全、有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指导。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

5.评价:学生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有创意、有实效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

价,教师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

6,安置鸟巢:把制作的鸟巢安置到小鸟喜欢筑巢的位置,定期去观察小鸟是

否喜欢它的新家。

【板书设计】

12.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影响之后,进一步探究杀虫剂对动

植物的影响。活动1"调查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人

类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杀虫剂及其产生的影响。活动2"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

引领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认识杀虫剂的利与弊,体会杀虫剂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及对环境的破坏。应用与拓展“生物防治害虫”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

展和人类积极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

究杀虫剂对生物影响的兴趣;树立学生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

度思考问题和与人合作进行辩论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杀虫剂可以消灭害虫,但对它会给生物的生存质量及环境带来哪些

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的危害、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等问题了解甚少。通过

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杀虫剂给生物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2.能举例说出杀虫剂对动植物和人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

2.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

3.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对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能说出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杀虫剂的使用对动植物和人产生的影响。

难点: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杀虫剂的资料(文字、图片)、生物防治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杀虫剂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

2.引导: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

寸草不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

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3.提问: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

杀虫剂的危害?

二、获取事实

1.提出问题。

提问: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

2.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

3.阅读资料。

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

4.整理资料。

根据杀虫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

三、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讲解: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

药品;杀虫剂能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

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

杀死益虫;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留;有的会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

等,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四、运用知识

1.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

进行补充和评价。

3.作业:组织成立“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明确正方观点为“杀虫

剂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弊大于利”。正方和反方根据自己的论点

提前查阅资料、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形成自己队的观点,

以备辩论赛时发言使用。上课前,组织学生按辩论赛的座位形式就座,有正方

席、反方席、评审席、观众席。

第二课时

一、提出辩题

引导: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

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

二、组织辩论

1.明确辩论流程。

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立论阶段。

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

分钟以内。

(2)驳立论阶段。

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分钟以内。

(3)质辩环节。

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

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

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30秒。

(4)自由辩论。

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分钟以内。

(5)总结陈词。

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以内。

2.明确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评委的评判。

(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5)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

辞。

3.组织开展辩论。

三、评价总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

2.评审团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

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

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

治害虫的方法呢?

出示: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

2.提问: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

3.阅读: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5页中。

4.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要求从防治方法、防治类

型以及生物防治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

5.作业: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

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保护冬作物

利(防治害虫

提高粮食产量

杀死益虫

算(有毒性

"[污染环境

(影响人类饱康

13.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植物、植物的生存也受动物的影响

之后,进一步探究筑路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活动1“了解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

目的是通过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修建公路可能会造成动物因生存需

要而穿越公路,引发交通事故。活动2“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引导学

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认识到人类筑路对动植物及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活动

3“建立一个公路模型”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搭建一个能够减少对生物生存产

生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增强学生保护生物,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应用与

拓展“了解野生动物通道”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建设青藏铁路时所采取的保护野

生动物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

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与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参与

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视频、书籍等,知道建设公路会对动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

响,但对具体影响有哪些、怎样减少建设公路对生物的影响并不清楚,这是学生

学习本课的兴趣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事实。

3.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

4.能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搭建公路模型。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自觉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树立人与生物和谐相处

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筑路对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难点:了解人类筑路对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等资料和课件、搭建公路

的材料等。

学会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你知道吗?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

米,其中高速公路已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地球赤道的周长是

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能围绕地球99.81圈了!修建公路给人类带

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