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_第1页
《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_第2页
《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_第3页
《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_第4页
《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GB50966-20XX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ingofelectricvehicle

chargings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XX-××-××发布20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1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规模及站址选择..................................................................4

3.1规模........................................................................4

3.2站址选择......................................................................4

4总平面布置.....................................................................5

4.1一般规定......................................................................5

4.2充电设施及建筑布置............................................................5

4.3道路.........................................................................5

5充电系统........................................................................6

5.1非车载充电机..................................................................6

5.2交流充电桩....................................................................7

6供配电系统......................................................................9

6.1供电要求......................................................................9

6.2供配电........................................................................9

7电能质量.......................................................................11

8计量系统.......................................................................14

9监控及通信系统.................................................................14

9.1系统构成.....................................................................14

9.2充电监控系统.................................................................14

9.3供电监控系统.................................................................15

9.4安防监控系统.................................................................15

9.5通信系统.....................................................................15

10土建..........................................................................17

10.1建筑物......................................................................17

10.2给排水......................................................................17

1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7

2

10.4土建电气....................................................................17

11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19

12节能与环保....................................................................21

12.1建筑物、设备及材料节能......................................................21

12.2噪声控制....................................................................21

附录A充电站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22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23

引用标准名录.....................................................................24

附: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3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andsymbols

3Scaleofchargingstationandsiteselection

3.1Scaleofchargingstation

3.2Siteselection

4Generalplandesign

4.1Generalrequirement

4.2Layoutofchargingfacilitiesandbuildings

4.3Roads

5Chargingsystem

5.1off-boardcharger

5.2ACchargingspot

6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

6.1Classificationofelectricloadandpowersupplyrequirement

6.2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

7Powerquality

8Powermeteringsystem

9Monitor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

9.1Systemstructure

9.2Chargingmonitoringsystem

9.3Powersupplymonitoringsystem

9.4Securityandprotectionsystem

9.5Communicationsystem

10Civilengineering

10.1Buildings

10.2Watersupplyanddrainage

10.3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

10.4Buildingelectricity

11Watersupplyandinstallationforfirefighting

12Energysavingandenvironmentprotection

12.1Energy-savingofbuilding,equipmentandmaterials

12.2Noisecontrol

AppendixADiagrammaticdrawingofchargingstationmonitoringsystemstructur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4

1总则

1.0.1为使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整车充电模式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

1.0.3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

2与当地区域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相协调;

3符合防火安全、用电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

4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技术创新。

1.0.4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充电站EVchargingstation

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专用场所,由多台集中布置、本地集中管理的充电设备,以及相关

的供电设备、监控设备、配套设施等组成。

2.1.2分散充电设施dispersalcharginginfrastructure

结合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路内临时停车位

等配建的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设施,包括:充电设备、供电系统、配套设施等。

2.1.3传导充电conductivecharge

利用电传导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2.1.4群控充电groupcontrolcharge

根据充电需求和系统负荷状态对多个充电接口的输出功率进行动态分配的功能。

2.1.5大功率充电highpowercharge

单个接口最大输出电流超过250A的充电方式。

2.1.6恒功率充电constantpowercharge

充电机输出功率维持在恒定值的状态。

2.1.7有序充(放)电coordinatedcharging(discharging)

通过运用经济或技术措施进行引导和协调,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放电)。

2.1.8供电系统power-supplysystem

为充电站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组成的系统。

2.1.9充电系统chargingsystem

由充电站内的所有充电设备、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

2.1.10监控系统monitoringsystem

应用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对充电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2.1.11计量计费系统meteringandbillingsystem

用于实现充电站与电网之间、充电站与电动汽车用户之间的电能计量和费用结算的装置和系统。

2.1.12充电设备chargingequipment

以传导或无线方式与电动汽车或动力蓄电池连接,为其提供电能的设备。

2.1.13非车载充电机off-boardcharger

固定连接至交流或直流电源,并将其电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

池充电的专用装置,简称充电机。

2.1.14交流充电桩ACchargingspot

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2.1.15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机AC&DCintegratedcharger

同时具备电动汽车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功能的非车载充电设备。

2.1.16移动式充电设备mobilechargingequipment

通过移动电源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设备。

2.1.17一机多充设备multipleinterfacechargingequipment

一台充电设备具备多个充电接口,可以对多辆电动汽车进行同时或排序充电。

2.2符号

2.2.1充电机输出电压

n—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串联电池单体数量;

Ku—充电机输出电压裕度系数;

Ucm—单体电池最高电压(V)。

2.2.2充电机输出直流额定电流

Kc—充电机输出电流裕度系数;

I

m—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最大允许持续充电电流(A)。

3规模及站址选择

3.1规模

3.1.1充电站布局宜结合电动汽车类型、保有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充分利用供电、交通、消防、

排水等公用设施。

3.1.2充电站规模宜结合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车辆的日均行驶里程和单位里程能耗水平综合确定。

3.2站址选择

3.2.1充电站的总体规划应符合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3.2.2充电站站址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

3.2.3充电站站址选择应与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和建设密切结合,满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

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

3.2.4充电站应满足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的要求。充电站内的建(构)筑物与站外建筑之间的防火

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充电站与加油加气站之间的距离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的有关规定。

3.2.5充电站不应靠近有潜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地方,当与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毗邻时,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

3.2.6充电站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

风侧。

3.2.7充电站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的场所。

4总平面布置

4.1一般规定

4.1.1充电站包括站内建筑、站内外行车道、充电区、临时停车区及供配电设施等。站区总布置应

满足总体规划要求,并应符合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节约用地的原则。

4.1.2总平面布置宜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

4.1.3在保证交通组织顺畅、工艺布置合理的前提下,应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充电站,尽量减少土石

方量。

4.1.4充电站宜单独设置车辆出入口。

4.2充电设备及建筑布置

4.2.1充电设备应靠近充电位布置,以便于充电,设备外廓距充电位边缘净距不宜小于0.4m。充电

设备的布置不应妨碍其它车辆的充电和通行。同时应采取保护充电设备及操作人员安全的措施。

4.2.2在用地紧张的区域,充电站内的停车位可采用立体布置。

4.2.3充电设备布置位置宜靠近上级供配电设备,缩短供电电缆的路径。

4.2.4充电站内建筑的布置位置应方便观察充电区域。

4.2.5充电站宜设置临时停车位置。

4.3道路

4.3.1充电站内道路的设置应满足消防及服务车辆通行的要求。入口和出口宜分开设置,明确指示

标识。

4.3.2充电站内双列布置的充电位,中间行车道宜按行驶车型双车道设置;单列式布置的充电位,

行车道宜按行驶车型双车道设置。充电站内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m;消

防车道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7.1.8条的规定,转弯半

径为9~12米。

4.3.3充电站的道路设计宜采用城市型道路。

4.3.4充电站的进出站道路应与站外市政道路顺畅衔接。

5充电系统

5.1非车载充电机

5.1.1非车载充电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33001的

要求。

5.1.2非车载充电机输出电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电机的最高充电电压应根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特性及电池单体串联数量确定。

2充电机输出的直流电压范围宜优先从以下等级中选择:200V~500V,350V~700V,500V~

950V,200V~750V,200V~950V。

3充电机输出电压(Ur)可按下式计算:

UnKU

rucm(5.1.1)

式中:n—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串联电池单体数量;

K

u—充电机输出电压裕度系数,一般取1.0~1.1;

U

cm—单体电池最高电压(V)。

U

4充电机直流输出电压范围宜从电压优选范围中选择一组最高电压大于等于r的等级确定。

5.1.3非车载充电机输出额定电流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容量和充电速度,以及供电能力和设备性价比,在确保安全、可

靠充电的情况下确定最大充电电流。

2充电机输出的直流额定电流应优先采用以下值:60A、80A、100A、125A、160A、200A、250A、

320A、400A、500A。

3充电机输出直流额定电流可按下式计算:

IKI

rcm(5.1.2)

K

式中:c—充电机输出电流裕度系数,一般取1.0~1.25;

I

m—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最大允许持续充电电流(A)。

4应从电流优选值中选择一大于等于Ir的数值确定为充电机直流输出额定电流。

5.1.4非车载充电机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根据电池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动态调整充电参数、自动完成充电过程的功能。

2具有判断充电机与电动汽车是否正确连接的功能,当检测到充电接口连接异常时,必须立即停

止充电。

3具有待机、充电、告警等运行状态指示;可显示电池当前荷电状态、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充

电功率、已充电时间、已充电电量、已充电金额等信息;故障时应有相应的告警信息。

4具有手动输入和控制功能。

5具备电源输入侧过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直流输出过压保护、直流输出过流保护、内部过温保

护、开门保护、对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二重保护、防逆流等功能。

6具备本地和远方紧急停机功能;紧急停机后系统不应自动复位。

7具备待机状态下低功耗的要求,待机状态下,应能自动断开功率模块交流供电回路。

5.1.5非车载充电接口应在结构上防止手轻易触及裸露带电导体。充电连接器在不充电时应放置在

人不轻易触及的位置。对于安装在室外的非车载充电机,充电接口应采用必要的防雨、防尘措施。

5.1.6非车载充电机应具备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的接口,用于判断充电连接状态,获得动力蓄电池

充电参数及充电实时数据。

5.1.7非车载充电机应具备与充电站监控系统通信的功能,用于将非车载充电机状态及充电参数上传

到充电站监控系统,并接收来自监控系统的指令。

5.1.8非车载充电机布置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电机布置应便于车辆充电,并应缩短充电机输出电缆的长度。

2应采用接线端子与配电系统连接,在电源侧应安装空气开关。

3充电机金属壳体应设置接地端子(螺栓),并应有接地标志,保护接地端子应可靠接地。

4充电机应垂直安装于与地平面垂直的立面,偏离垂直位置任一方向的误差不应大于5°。

5室外安装的非车载充电机基础应高出充电站地坪0.2m及以上。必要时可在非车载充电机附近设

置防撞栏,其高度不应小于0.8m。

5.2交流充电桩

5.2.1交流充电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NB/T33002的要求。

5.2.1交流充电桩额定电流不大于32A的宜采用单相220V/三相380V交流电源,额定电流大于32A的宜

采用三相380V交流电源。

5.2.2交流充电桩应具有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流电源的能力,并符合下列要

求:

1具有外部手动设置参数和实现手动控制的功能和界面。

2应能显示待机、充电、故障运行状态,宜显示下列信息,包括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计费信

息等。

3具备急停开关,在充电过程中可使用该装置紧急切断输出电源。

4具备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功能。应具备自检及故障报警功能。

5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连接异常时,交流充电桩应立即自动切断电源。5.2.3交流充电桩应具备与

上级监控管理系统的通信接口。

5.2.4交流充电桩的安装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源进线宜采用阻燃电缆及电缆护管,并应安装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空气开关。

2多台交流充电桩的电源接线应考虑供电电源三相平衡。

3可采用落地式或壁挂式等安装方式。落地式充电桩安装基础应高出地面0.2m及以上,必要时

可安装防撞栏。

4金属壳体应设置接地端子(螺栓),并应有接地标志,保护接地端子应可靠接地。

5室外的充电桩宜采取必要的防雨和防尘措施。

5.3群充群控

5.3.1群充群控充电模式宜选用分体式一机多桩结构,直流桩数量宜根据充电站情况增减。

5.3.2设备总功率宜优先从以下等级中选择:240kW、300kW、360kW、480kW、600kW、720kW,充电

模块宜具备恒功率段设置。

5.3.3群充群控充电功率设备宜集中布置,各充电端口共享充电功率,功率输出应具备智能分配。

5.3.4设备宜选用矩阵式功率负荷分配方式,满足充电模块的动态调整功能。

5.3.5设备用于功率负荷分配的开关应具备粘连检测功能。

5.3.6设备应具备动态功率分配功能,根据用户充电请求、电池充电需求、当前充电模块负荷状态、

上级监控管理系统调控指令,按预定的控制策略实时调整分配连接至各充电终端充电模块的数量。

5.3.7设备应具备充电负荷调控功能,根据上级监控系统或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充电功率限制目标

曲线,结合当前充电系统内各充电终端实时充电情况,对充电需求进行合理的计划编排,根据预定

的控制策略管理和调整充电终端有序充电资源分配。

5.3.7具备待机状态下低功耗的要求,在额定输入电压下,充电机的待机功耗不应大于(N+1)×50W。

(注:N表示充电接口数量)

5.3.8其他保护功能可参照5.1非车载充电机部分的要求。

6供配电系统

6.1供电要求

6.1.1充电站供配电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

6.1.2充电站宜由中压线路供电;当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以下或变压器安装容量在160kVA以下

的,可采用低压供电。

6.2供配电

6.2.1供配电装置的布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的有关规定,

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和调试。当建设场地受限时,中、低

压开关柜可与变压器设置在同一房间,且变压器应选用难燃型或不燃型,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2X。

6.2.2配电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中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低压接地系统宜采用TN-S系统。

2低压进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宜采用断路器。来自不同电源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和低压分段断路

器之间应设机械闭锁和电气联锁装置,防止不同电源并联运行。

3低压进线断路器宜具有短路瞬时、短路短延时、长延时和接地保护功能,宜设置分励脱扣装

置,不宜设置失(低)压脱扣装置。

4非车载充电机、监控装置以及重要用电设备,宜采用放射式供电。

6.2.3开关柜宜选用小型化、无油化、免维修或少维护的产品。

6.2.4无功功率补偿应符合下列要求:

1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宜设置在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宜按最大负荷时,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

数按不低于0.95来确定。

2当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满足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要求时,可不加装低压无

功功率补偿装置。

6.2.5配电线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压电力电缆宜选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低压电力电缆宜选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类

型,也可选用选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类型。

2低压三相回路宜选用五芯电缆,单相回路宜选用三芯电缆,且电缆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

相同。

3三相用电设备的电力电缆,其外护套宜采用钢带铠装。单芯电缆外护套不应采用导磁性材料

铠装。

4交流单芯电缆不宜单根穿钢管敷设,当需要单根穿管时,应采用非导磁管材,也可采用经过

磁路分隔处理的钢管。

6.2.6供电负荷宜按以下方法统计:

1充电机总容量宜按下式计算:

(4.3.3-1)

式中:S——充电机总容量(kVA);

n——充电机的台数;

P——充电机的输出功率(kW);

cos——功率因数;

——充电机工作效率;

K——同时系数。

2其它设施负荷(除充电机外)宜按以下方法统计:

照明、安防视频监控、空调和办公用电负荷等,记为Sq(kVA)。

3总负荷宜按下式计算:

SΣ=(S+Sq)(4.3.3-2)

4供电系统的容量应满足充电站内充电、照明、监控、办公等用电的要求,并留有裕度,宜使

用具有负荷管控功能的配电设备。

5同时系数K的选择原则:自用充电设施等同时率较低的应用场合取较低值,专用充电设施可

能出现较高的同时率的应用场合取较高值。公交、出租车服务领域等重要的专用充电设施取0.9

(0.65~1),其余充电设施取值区间为(0.6~0.85)。

7电能质量

7.0.1充电设施接入电网,公共连接点的电压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

差》GB/T12325的有关规定。充电站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偏差限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的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

2220V单相供电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10%。

7.0.2充电站设计应采取选择合理变压器变压比和电压分接头、降低系统阻抗、补偿无功功率、调

整三相负荷平衡等减小供电电压偏差的措施。

7.0.3充电站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在电网公共连接点的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电

压波动和闪变》GB/T12326的有关规定。

7.0.4当充电站的波动负荷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时,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如使用动态无

功补偿装置或动态电压调节装置,对于具有大功率充电机的充电站,可由短路容量较大的电网供电。

7.0.5充电站接入电网所注入的谐波电流和引起公共连接点电压正弦畸变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的有关规定。当需要降低或控制接入公用电网的谐波和公

共连接点电压正弦畸变率时,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

7.0.6充电站供配电系统中在公共连接点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允许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

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15543的有关规定。当充电站低压配电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度不满

足要求时,宜调整接入充电站三相系统的低压单相充电设备使三相平衡。

8计量

8.0.1电动汽车充电站与电网之间应设置电能计量点。计量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贸易结算用电能计量点设置在购售电设施产权分界处,出现穿越功率引起计量不确定或产权

分界处不适宜安装等情况的,由购售电双方或多方协商。

2当充电站采用2个及以上电源供电时,每个电源受电点分别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3考核用电能计量点,根据需要设置在用于经济技术指标考核的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侧、输电

和配电线路端以及无功补偿设备处。

4贸易结算用电能计量装置应具备双向计量功能。

5电能计量装置按DL/T448的要求分类。各类电能计量装置应配置的电能表、互感器的准确

度等级不应低于表8.0.1中的值。电能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降应不大于其额定二次

电压的0.2%。

表8.0.1准确度等级

准确度等级

电能计量

电能表

装置类别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

有功无功

I0.2S20.20.2S

II0.5S20.20.2S

III0.5S20.50.5S

IV1.020.50.5S

V2.0——0.5S

6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能计量装置根据一次系统接线形式及互感器安装位置进行合理配置。

8.0.2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计量应采用直流计量。直流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电子式直流电能表(以下简称直流电能表)和分流器时,应安装在非车载充电装置直流

端和电动汽车之间,直流电能表的准确度等级应为1.0级,分流器的准确度等级应为0.2级。根据

充电电流的大小,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电能计量装置

的规格配置应符合表8.0.2的要求。

表8.0.2电能计量装置规格配置

额定电压(V)(100)、400、700、1000

额定电流(A)10、20、50、100、150、200、300、500

注:括号中的100V为经电阻分压得到的电压规格,为减少电能表规格400V、700V、1000V可

经分压器转换为100V进行计量,分压器准确度等级为0.1级。

2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经分流器接入式直流电能

表的分流器额定二次电压为75mV,直流电能表的电流采集回路应接入分流器电压信号。

3充电机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置直流电能表。直流电能表应符合《直

流电能表技术规范》DL/T1484的要求。

8.0.3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电能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流充电桩的充电计量装置应选用静止式交流多费率有功电能表(以下简称交流电能表),交

流电能表采用直接接入式,其电气和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比电压(Un)应为220V;

2)基本电流(Ib)应为10A;

3)最大电流(Imax)应大于或等于4倍的基本电流;

4)参比频率应为50Hz;

5)准确度等级应为2.0级。

2交流充电桩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备交流电能表。

3交流电能表宜安装在交流充电桩内部,位于交流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之间,电能表与车载充电

机之间不应接入其他与计量无关的设备。

4交流充电桩应能采集交流电能表数据,计算充电电量,显示充电时间、充电电量及充电费用等

信息。

5交流充电桩应显示本次充电电量,并可对该项清零。

6交流充电桩可至少记录1000次充电行为,记录内容包括充电起始时刻、起始时刻电量值、结

束时刻、结束时刻电量值和充电电量。

7交流充电桩从交流电能表采集的数据应与其对用户显示内容保持一致。

9监控及通信系统

9.1系统构成

9.1.1系统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电站监控系统应由站控层、间隔层及网络设备构成,监控系统结构设计可按照本规范附录

A进行结构设计,规模较小的充电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简化。

2站控层应实现充电站内运行各系统的人机交互,实现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显示、设备的远

方控制以及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统计等,并可与相关系统通信。

3间隔层应能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及运行数据,实现上传至站控层、接收和执行站控层的控制命

令的功能。

9.1.2根据充电站的规模和硬件构成可选择配置以下设备:

1站控层设备:服务器、工作站和打印机等。

2间隔层设备:充电设备测控单元、供配电设备测控单元和安防终端等。

3网络设备:网络交换设备、通信网关、光电转换设备、网络连线、电缆和光缆。

9.1.3系统配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站控层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主机容量应与监控系统所控制采

集的设计容量相适应,并留有扩充裕度。

2主机系统宜采用单机配置,规模较大的充电站可采用双机冗余配置,热备用运行。

3应设置时钟同步系统,其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

9.2充电监控系统

9.2.1充电监控系统宜具备数据采集、控制调节、数据处理与存储、事件记录、报警处理、设备运

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报表管理与打印功能、可扩展性、对时等功能。

9.2.2充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数据采集功能:

1采集非车载充电机工作状态、温度、故障信号、功率、电压、电流和电能量等。

2采集交流充电桩的工作状态、故障信号、电压、电流和电能量等。

9.2.3充电监控系统应实现向充电设备下发控制命令、遥控起停、校时、紧急停机、远方设定充电

参数等控制调节功能。

9.2.4充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数据处理与存储功能:

1充电设备的越限报警、故障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2充电过程数据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3对充电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报警事件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查询功能。

9.2.5充电监控系统应具备操作记录、系统故障记录、充电运行参数异常记录、动力蓄电池参数异

常记录等事件记录功能。

9.2.6充电监控系统应提供图形、文字、语音等一种或几种报警方式,并具备相应的报警处理功能。

9.2.7充电监控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运行的各类参数、运行状况等进行记录、统计和查询的设备运行

管理功能。

9.2.8充电监控系统可根据需要,规定操作员对各种业务活动的使用范围和操作权限,实现用户管

理和权限管理功能。

9.2.9充电监控系统可根据用户需要定义各类日报、月报及年报,实现报表管理功能;并实现定时

/召唤打印等功能。

9.2.10充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可扩展性:

1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兼容性,以完成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接入。

2系统应具有扩展性,以满足充电站规模不断扩容的要求。

9.2.11充电监控系统可以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以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9.3供电监控系统

9.3.1供电监控系统应采集充电站供电系统的开关状态、保护信号、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功率因数和电能计量信息等。

9.3.2供电监控系统应能控制供电系统负荷开关或断路器的分合。

9.3.3规模较大的充电站供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供电系统的越限报警、事件记录和故障统计功能。

9.4安防监控系统

9.4.1充电站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有关

规定,宜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并具有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设计。

9.4.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

的相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安全管理要求,在充电站的充电区和营业窗口宜设置监控摄像机。

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具有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接口。

9.4.3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有关规

定。根据充电站的安全管理要求,宜在充电站内供电区和监控室设置入侵探测器。

9.4.4充电站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

的相关规定。根据充电站的安全管理要求,宜在充电站出入口设置出入口控制设备。

9.4.5安防监控系统可以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9.5通信系统

9.5.1间隔层网络通信结构应采用以太网或CAN网结构连接,其通信介质可采用光纤或RS-485等

串行接口方式连接。

9.5.2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及站控层各主机之间网络通信结构应采用以太网连接。

9.5.3监控系统应预留以太网或无线公网接口,以实现与各类上级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交换。

9.5.4通信协议的版本应易于扩展。

10土建

10.1建、构筑物

10.1.1充电站内建筑应按工业建筑标准设计,宜统一型式,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

10.1.2建筑物宜单层布置,可由监控室、配电室等功能房间组成。

10.1.3充电站内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

相关规定。当罩棚顶棚的承重构件为钢结构时,其耐火极限可为0.25h,顶棚其他部分不得采用可

燃烧体建造。

10.1.4充电站建筑物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型宜规整,凹凸面不宜过多。

10.1.5监控室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监控室宜单独设置。当组成综合建筑物时,监控室宜设在地上一层。

2监控室地面宜采取防静电措施。

10.1.6充换电站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1、GB50010、

GB50017、GB50007、GB50191、GB50009等的规定。

10.1.7独立设置的遮雨棚宜采用轻型结构,可采取岛式或整体布置;一般地区电缆沟深度小于1m

时采用砌体结构,深度等于或大于1m时可采用混凝土结构,过道路处的电缆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10.2给排水

10.2.1充电站生活给水和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

关规定。

10.2.2站区雨水可通过截水沟或雨水口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宜采用有组织

排水方式。当不具备集中排水条件时,站内地面雨水可散流排出站外。

10.2.3充电站生活污水宜经化粪池排至市政污水管。当站区污水不满足自然排放要求时,站内宜设

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1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3.1充电站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的相关规定。

10.3.2建筑物房间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有特殊通风要求的房间可采用机械通风。

10.3.3位于采暖区的充电站宜采用分散电采暖方式。采用电采暖时,应满足房间用途和安全防火的

要求。

10.3.4空调房间宜采用分体式空调机,空调设备应满足环保和国家能效等级标准的规定。

10.4土建电气

10.4.1充电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宜共

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10.4.2充电站内的建(构)筑物应设置防直击雷装置,并宜采用避雷带(网)作接闪器。当彩钢屋

面金属板厚度不小于0.5mm、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且紧邻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彩钢屋面可

直接作接闪器。

10.4.3充电站工作场所工作面上的照度标准值不应低于表10.4.3规定的数值。

表10.4.3充电站工作场所工作面上的照度标准值(lx)

照度

工作场所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一般照明事故照明

监控室300800.75m水平面

室内

配电室20060地面

充电区域100地面

室外

主干道5地面

10.4.4充电站内照明灯具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寿命长的节能灯具。室内开启式灯具的效率不

应低于75%,带格栅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60%。

10.4.5室外照明宜选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照明。

10.4.6室内外照明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照明器与带电导体(设备)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对工作时有可能损坏灯罩的场所,应采用有保护罩的照明器,金属保护罩应与保护地线可靠连接。

10.4.7监控室、配电室宜装设事故应急照明。疏散通道应设置疏散照明,疏散通道及出入口应设置

疏散指示标志灯。

11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11.1一般规定

11.1.1 充电站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应符合表11.1.1的规定。

表11.1.1充电站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序号建筑物名称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

当采用油浸变压器时丙类

1配电室当采用干式变压器时丁类二级

当采用低压供电时戊类

2充电区丁二级

3监控室戊二级

4值班室等附属用房戊二级

11.1.2充电站的安全疏散和救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

防火规范》GB5006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11.1.3 充电站应按表11.1.3确定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并配置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有关规定。

表11.1.3建筑物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

配置场所火灾类别危险等级

充电区E高

配电室E(A)中

监控室(消控室)E(A)中

值班室等附属用房A轻

11.1.4 电缆的防火设计应采取防止电缆火灾蔓延的阻燃及分隔措施。

11.1.5加油、加气站内建设充电站时,应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的要

求。

11.2室外

11.2.1 充电站配套建设的休息室等功能房应满足二级厂房相关要求。充电区防火间距应满足《汽

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防火间距的相

关要求。

11.2.2 充电站应设置消防给水系统,不具备接入市政消防管道条件的场站应设置消防水池。

11.2.3 充电站的消防给水管道、室外消火栓、消防泵房的设置,应符合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

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有关规定。充电区的消火栓宜沿充电区周边设置,且距离

最近一排汽车不宜小于7m。

11.2.4 充电站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

11.3室内

11.3.1 充电站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

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11.3.2 充电站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排烟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

示。

11.3.3 充电站内应设置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火灾探测报警区域应包括主要设备用房和设备区域。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

定。

11.3.4 充电区应设置独立的防火单元,每个防火单元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1.3.4。

表11.3.4防火单元最大允许建筑面积(m2)

耐火等级单层汽车库多层汽车库地下汽车库或高层汽车库

一、二级150012501000

11.3.5 每个防火单元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0h的防火隔墙或防火卷帘、防火分隔水幕等与其他

防火单元和充电站其他部位分隔。当采用防火分隔水幕时,应利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

统设计规范》GB50084的有关规定。

11.3.6 每个防火单元的进风量和排风量符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有关规定。

11.3.7 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充电站及自然通风无法满足本规范11.3.6要求的

充电站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防火分区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

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11.3.8 充电区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规模较大的应设置雨淋灭火系统。

12节能与环保

12.1建筑物、设备及材料节能

12.1.1在充电站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贯彻国家节能政策,合理利用能源。

12.1.2建筑物宜采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不应采用粘土实心砖。设备间宜具有自然通风、自然

采光功能。

12.1.3照明应采用节能型灯具。

12.1.4配电室应采用节能变压器。

12.2噪声控制

12.2.1充电站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

12.2.2充电站噪声应从声源上进行控制,宜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

附录A充电站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A充电站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规范、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用词:

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2326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1554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DL/T645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33001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NB/T33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GB/T×××—201×

条 文 说 明

制订说明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5XXXX-20XX经住房城乡建设部XXXX年XX月XX日以第XXX号

公告批准发布。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的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创

新,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需要,满足居住环境和绿色环保要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规范总结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经验,贯彻国家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建设的基本方针,落

实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技术原则,为实现绿色环保城市的目标创造条件。

本规范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总结了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经验,借

鉴了国内已有的相关企业标准和国外发达工业国家的相关标准,为本规范的制订提供了充分、可靠

的依据。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等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

按本规范的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供国内有关部

门和单位参考。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

本规范规定的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