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_第1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_第2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_第3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_第4页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上篇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了解中医学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发展史: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医学是有

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

义的卫生保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知识与技能。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阐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恒动观念的概念。

4、介绍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

2、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括阐明中

医学在人体的应用。

3、阐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

4、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

诊断和临床治疗。

5、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一节脏腑

一、目的要求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的脏腑学说,有了简括

的概念。

(二)重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主要临床特点,以及脏与脏、腑与腑之

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概说1

1、简述以精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脏腑、奇恒之腑、形体组织器官和经络

为基本结构,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各个部分的人体整体生理观和病理

观。介绍脏腑表里的含义。

2、阐明中西医同名器官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五脏六腑

1、心与小肠:

(1)心:重点阐明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阐明心与

面、舌的关系。附:简述心包的概念与病理改变。

(2)小肠:阐明“分清别浊”的生理和病理。

(3)简述心与小肠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肝与胆

(1)肝:重点阐明肝主疏泄、藏血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主疏泄要从情

志、脾胃运化、气机、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阐明肝主筋及

目、爪的关系。

(2)胆:阐明胆贮藏与排泄胆汁的生理和病理。简述胆与主决断的关系。

(3)阐明肝与胆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3、脾与胃

(1)脾:重点阐明脾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的生理特点和病变化。阐明脾

主肌肉四肢的生理和病理。简述脾与口味、唇的关系。

(2)胃:重点阐明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和病理。

(3)重点阐明脾与胃之间一升一降的生理关系与病理改变。

4、肺与大肠

(1)肺:重点阐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主治节

的生理特点与病理变化。简述肺与皮毛、鼻的关系。

(2)大肠:阐明“传导糟粕”的生理和病理。

(3)阐明肺与大肠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5、肾与膀胱

(1)肾:重点阐明精的概念,肾藏精的主生长发育、生殖和肾阳肾阴的生

理特点及病理变化。阐明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的生理和病理。概括阐明人

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以及三焦的关系。阐述肾与发、耳、二阴的关系。

(2)膀胱:阐明膀胱贮藏与排泄尿液的生理和病理。

(3)阐明肾与膀胱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6、三焦

阐明三焦的部位、对应脏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特点。概述三焦为原气、

水液的运行通道作用。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重点阐明心与肾间的水与火;脾与肾间的先天与后天;肝与脾间的

藏血与生血、疏泄与运化;肝与间的阴与阳等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阐明心与肺间的主血与主气;心与肝间的主血与藏血、精神情志的

调节;脾与肺间的运化与主气、水液代谢的配合;肝与肺间的气机升降;肾与肺

间的纳气与呼吸、水液代谢的敷布与升降等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3、脏与腑间的关系己于上节讲授,腑与腑的关系从略。

(二)精、气、血、津液、神

1、精:见五脏六腑“肾”

2、气:重点阐明其概念、分类、生成和功能。

3、血、津液、神:分别阐明其概念、生成和功能。

4、阐述精与血、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2、熟悉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3、了解七情、饮食、劳倦、疫疣、外伤的致病特点。

4、了解疾病的基本病机。

二、教学内容

1、阐明六淫的概念、致病的性质特点和临床表现,以及与内生“五邪”

在概念上的差别。

2、介绍痰饮、瘀血的概念、生成、临床表现。

3、七情、饮食、劳倦、疫狐外伤的致病特点,以自学为主。

4、介绍中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机理。

第五章诊法述要

Q

一、目的要求

1、明确诊法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了解四诊合参运用的原则。

2、阐述望、闻、问、切诊的诊察方法和基本内容,重点了解问诊、舌

诊和脉诊。

二、教学内容

(一)“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自学,要求理解望闻问切诊法的

原理和四诊合参运用原则。

(二)讲授望闻问切诊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诊简述望诊内容和临床意义。

望神:简述“神”的概念,望神的方法要点,得神、少神、

失神和假神的区别和临床意义。

望色:指出望色是望全身皮肤的颜色,但一般以望面色为主,观

察“色”与“泽”的临床意义,说明中国健康从的常色,

举例简述病色(赤、白、黄、青、黑)的主病

望形体:简述形体表现与疾病的关系。

望动态:简述动态异常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根据脏腑、经络和系统联属等中医理论,举例望头面、

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和望毛发,说明局部症候与病

证关系。具体内容自学。

望排出物:简述排出物的种类和观察要点,指出排出物的性状、颜

色、气味等表现与病证性质的关系。

望小儿指纹:简述望指纹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望舌:指出望舌的理论根据和临床意义,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阐明正常舌象,重点阐明望舌质和望舌苔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望舌质:阐明舌色(白、红、绛、青紫)主病,简述舌形(老嫩、

胖瘦、芒剌、裂纹、齿印、舌疮、舌下脉络)和舌态(痿

软、强硬、震颤、歪邪、吐弄、麻痹、舌纵)的表现与主

病关系。

望舌苔:阐明舌苔(厚薄、润燥、腐腻)和苔色(白、黄、灰、黑)

的表现和主病,室出苔形变化的临床意义。

2、闻诊简述闻诊的内容和目的,指出声音的强弱粗细、气味的腥臭酸

腐与病证性质的关系,具体内容自学。

3、问诊简述问诊的内容和目的,重点了解问现在证候的主要内容及其

临床意义。

问寒热:简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概念及临床意

义。

问汗:由表证辨汗、里证辨汗,局部辨汗简述问汗的临床意义。

问疼痛:简述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与病证的关系。

间饮食口味:简述食欲与食量、口渴与饮水、口味等异常与病证的关系。

问睡眠:简述失眠、嗜睡与病证属虚证、实证的关系。

问二便:简述小便的色、量、排尿异常和大便次数、便质、便感异常与

病证的关系。

问小儿及妇女:指出小儿和妇女问诊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自学。

3、切诊概述切诊的内容和目的。

4、脉诊简述脉诊理论根据和常见脉的用象及其主病。

(1)简述脉象的形成原理、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阐明正常脉象。

(3)简述脉象分类及浮、洪、濡、沉、迟、涩、结、数、促、虚、细、代、

实、滑、弦、紧十六种脉的脉象与主病。

(4)简述相兼脉主病的一般规律。

(5)简述脉证的顺逆与取舍的概念。

(三)按诊指出按诊的主要内容,简述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主要内容和临

床意义。

5

第六章治疗概要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对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有明确的概念,树立预防为主、人与

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中药与方剂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其有较明确的基本概念

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防治原则

1、治未病:简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及临床意义。

2、治病求本:重点阐明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阐明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的概念、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

3、简单介绍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的内容,着重指出

正气的作用。(自学为主)

第二节中药与方剂

1、中药的基本知识

(1)重点阐明中药四气五味的内容、治疗作用及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2)阐明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临床意义。

(3)简单介绍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等内容。(自学为主)

2、方剂的基本知识

(1)介绍方剂与八法的关系。

(2)重点阐明方剂君臣佐使的药物组成原则及方剂加减化裁的临床运用意

义。

(3)介绍方剂的分类。(自学为主)

6

下篇

第二章寒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病机分析、辨证要点。

2、熟悉寒证的病因、常见证型、治法。

3、了解寒证的代表方剂、常用中药及针灸方法。

二、教学内容

(-)概论:简述寒证的病因、治法,阐明寒证的概念、辨证要点。

(-)表寒证:简述表寒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表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病机。

1、风寒束表证:简述风寒束表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风寒束表证的

概念、临床表现、病机。

2、风袭表疏证:简述风袭表疏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风袭表疏证的

概念、临床表现、病机。

(三)里寒证:简述里寒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里寒证的概念、临床

表现、病机。

1、寒滞经脉证:简述寒滞经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寒滞经脉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病机。

2、寒滞胃院证:简述寒滞胃脱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寒滞胃院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病机。

3、寒滞心脉证:简述寒滞心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寒滞心脉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病机。

4、寒滞肝脉证:简述寒滞心脉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寒滞肝脉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病机。

7

第三章热证

-、目的要求

1、掌握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病机分析、辨证要点。

2、熟悉热证的病因、常见证型、治法。

3、了解热证的代表方剂、常用中药及针灸方法。

二、教学内容

(-)概论:简述热证的病因、治法,阐明热证的概念、辨证要点。

(二)表热证:简述表热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表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病机。

1、风热犯表证:简述风热犯表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风热犯表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2、风热犯肺证:简述风热犯肺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风热犯肺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三)里热证:简述里热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里热证的的概念、临床表

现、病机。

1、气分证:简述气分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气分证的的概念、临床表现、

病机。

2、营分证:简述营分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营分证的的概念、临床表现、

病机。

3、血分证:简述血分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血分证的的概念、临床表现、

病机。

4、热盛动风证:简述热盛动风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热盛动风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5、肺热炽盛证:简述肺热炽盛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肺热炽盛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6、心火上炎证:简述心火上炎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心火上炎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7、肝火上炎证:简述肝火上炎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肝火上炎证的概念、

8

临床表现、病机。

8、胃火证:简述胃火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胃火证的的概念、临床表现、

病机。

9、大肠热结证:简述大肠热结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大肠热结证的的概

念、临床表现、病机。

10、热毒蕴结证:简述热毒蕴结证的病因、治法、方药,阐明热毒蕴结证的

的概念、临床表现、病机。

第四章虚证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虚证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阐明虚证的概念、成因、常见分型、证候要点及主要治则治法。

3、从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治疗法则及代表方剂等方面分别阐明气虚证、血虚

证、阴虚证、阳虚证的主要内容。

4、阐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证的主要常见证型治要。

5、注意不同虚证之间的类证鉴别,如气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血虚证等。

6、了解亡阴证、亡阳证的证型治要。

第五章实证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实证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阐明实证的概念、成因、常见类型、证候要点及主要治则治法。

2、从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治疗法则、代表方剂等方面分别阐明气滞证、血瘀

证、湿阻证、痰证、水饮证、食滞虫积证的主要内容。

3、侧重阐明气滞证、血瘀证、阻湿证、痰饮证及食滞虫积证等实证的主要常见

证型治要。

4、注意部分证候之间的鉴别,如肝气郁结证与肝脾不和证、寒凝血瘀证与热结

血瘀证等。

9

附: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