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_第1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_第2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_第3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_第4页
西方经济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主编:侯荣华授课人:郭洁辅导班别:

一、课程说明西方经济学以政府干预为核心,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即通过显微镜观察经济——研究经济中得个别分子如厂商和家庭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IS-LM-BP模型以及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近而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分析和研究在现有既定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的途径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并且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运作用,提供一套的理论规范和行为规范。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与成本、市场与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决定理论、波动理论和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观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二、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基本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教学大纲5、教学方式6、教学进程7、考试要点8、参考资料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安排每章后。(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使用教材: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1)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宏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微宏观),第1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5)缪代文,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章节第一章:导论目标、要求

基本要求:①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③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课时分配2学时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大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方式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进程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1)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定义一、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书P3页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谬尔森。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经济学的定义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1)稀缺性: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人心不足蛇吞象”,“存天理,灭人欲。”2.资源配置: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3、资源配置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到底生产什么?怎样进行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2).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3).为谁生产(forwhom?)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4).何时生产(When?)4、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三种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称社会经济结构。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如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1).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3)混合经济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5、经济思维方式(经济活动准则):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1)机会成本:(广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书例P3页实现机会成本最小,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之一。(2)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曲线。书P4页6、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问题。(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3)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通货膨胀(紧缩)”(Inflation,Deflation)问题。7、效率与最优化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二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4个主要阶段:1.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期2.古典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举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6部巨著中,其中有3部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他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回忆1776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二者在同一年并非巧合,西方经济学是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而诞生的。我国当时是清朝兴旺时期,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过中国,他当时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不可能再往高处走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计是非常准确的。《人口论》,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只有短短的5万多字,在这部书中,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增长,即以指数方式增长,而生产和生活资料则是代数增长,若干年后,地球将人满为患,此书一发表,立即引起恐慌,引起了人们对此书的痛斥,但一旦出现人口危机,人们又大加赞赏。中国也有个“马尔萨斯”叫马寅初,文革时任北大校长,他回浙江老家考察后,怀着焦虑的心情提出了他的《新人口论》,希望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否则,中国的人口问题将遗患子孙。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等一些唯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使中国失去了控制人口数量的最佳时期。当时康生说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就被打倒了。现在我们都是受害者。《资本论》,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多讲。以前我们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奉若神明,实际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一种普通的经济理论,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或是什么人,都不能神话,否则就有愚民的嫌疑了。)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国富论》出版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边际(marginal)4.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KeynesJohn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斯拉伐革命(3)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Households;Firm/Businesses)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2、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1)市场出清(ClearingMarket):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到平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2)完全理性。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的前提。(经济行为是理性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有理性的经济行为。理性的行为也可以表述为:产生最优化的行为。一个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组织结构:(分析它们的理性经济行为)(1)消费者:花一定的收入进行消费,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即效用最大化。(2)生产者:利润最大化。(3)政府:对既定目标寻求最优化决策。如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寻求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最大的保障,如何做到公平等等。问题:某位华侨捐资兴建一所学校,是否符合“经济人”假设?这种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同样也有精神利益,他捐资兴建学校,虽然未获经济利益,但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也是合乎理性的。理性行为的含义可以延伸为:人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与己无利(更准确地说是无益)的事。(3)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二)、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主张:政府应该而且能够调控一国经济。§4、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略讲)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PositiveEconomics●实证分析方法与工具●经济模型1、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thewaythingsare;whatis)的问题。2、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标准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3、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经济模型的形式:●文字语言形式;●几何图形形式;●数学方程形式。4、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模型(内部)所要决定(数值)的变量。(2)外生变量: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3)(模型)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理论的形成理论的表述方式(1)叙述法(口述法)(2)列表法(算术表示法)(3)图形法(几何表示法)(4)模型法(代数表示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1)静态模型。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2)动态模型。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顺序,时序),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考虑模型中的变量所属的时间。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它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方法。目的: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动态分析与动态模型相联系。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的: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目的: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学西方经济学的三个理由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我的体会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使引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高?航空公司往返机票低?为什么明星得到的报酬高?为什么有时通货膨胀,有时通货紧缩?为什么现在工人下岗失业的多?……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将使你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投资?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手段。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什么我们要实行再就业政策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京中南海决策者们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牵挂的事。因此,经济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政府机关或者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都会为你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参考资料教材: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参考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考试要点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稀缺性这个概念?

章节第二章:供求理论目标、要求

基本要求:①明确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掌握弹性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类型,并据此分析解决问题,总揽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宏观经济学,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②阐明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重点介绍需求、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的函数和图像、以及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最终运用供求原理研究市场均衡,熟练掌握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及相关计算。课时分配2学时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需求价格弹性为教学重点。难点是:各种弹性的计算以及运用供求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大纲

第二章、供求理论第一节供求的均衡与价格决定第二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第三节蛛网理论教学方式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进程一、需求1.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分析:根据定义,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缺少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需求,而只是潜在需求。2.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商品的自身价格(P)。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消费者的收入(I)。对于多数正常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例如:当照相机的价格不变而胶卷的价格上升时,胶卷的需求量会减少,照相机的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减少。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价格降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例如:当猪肉的价格不变而鸡蛋的价格上升时,鸡蛋的需求量会减少,鸡蛋的替代品如猪肉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消费者的偏好(F)。由于广告宣传、新产品出现等原因,消费者的偏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Pe)。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可以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因素的函数。即:=……)为简化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看成是该商品的价格的函数。即:=其中,Qd表示商品的需求量。3、需求的表达商品的需求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例: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吨)1110290377.5467.5562.5660当价格为1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10吨;当价格为2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为90吨;依次类推,当价格涨到6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需求量降至60吨。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ooooP注意:与数学上习惯相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表示自变量P,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一元一次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α、β为常数,且α、β>0)以需求函数为基础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由需求法则来加以说明。需求法则即假定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的规律。4、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注意:需求定理的假设条件?如何理解?讨论:需求定理的例外。需求法则的例外情况包括:第一,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而得名的“吉芬商品”,在特定条件下当价格下跌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增加。第二,某些炫耀性消费的商品,如珠宝、文物、名画、名车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已成为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价格越高,越显示拥有者的地位,需求量也越大;反之,当价格下跌,不能再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时,需求量反而下降。第三,某些商品的价格小幅度升降时,需求量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时,人们会因不同的预期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引起需求量的不规则变化,如证券、黄金市场常有这种情况。其需求曲线可能表现为其他不规则形状。5、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如图所示,随着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b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到a点,又从a点运动到c点。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二、供给理论1、供给(SUPPLY)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分析:根据定义,供给是指既有提供出售愿望又有提供出售能力的有效供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算作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影响如下:•商品的自身价格(P)。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生产的成本(C)。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增加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生产的技术水平(T)。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使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供给量也会发生变化。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例如:当VCD机的价格不变而VCD碟的价格上升时,VCD机的供给量就会随VCD碟的供给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降低,其替代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例如:当玉米的价格不变而小麦的价格上升时,小麦的耕种面积就会增加,而玉米的耕种面积就会随之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Pe)。当生产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增加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当生产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减少对该商品的供给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可以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即:=……)为简化分析,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仅看成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即:=其中,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2、供给表和供给曲线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例:某商品的供给表价格(元/公斤)市场供给量(吨)110253377.5410051156122.5当价格为1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只有10吨;当价格为2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为53吨;依次类推,当价格涨到6元/公斤时,商品的市场供给量增加到122.5吨。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书P26,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曲线S表示供给曲线。如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供给函数为一元一次线性函数时,相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当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曲线。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δ、γ为常数,且δ、γ>0)建立在供给函数基础上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供给法则来加以说明。供给法则即假定其他影响供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4、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注意:供给定理的假设条件。讨论:供给定理的例外。供给法则的例外情况有:第一,劳动,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则劳动的供给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第二,某些特殊商品,如土地、文物等,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其供给量是固定的,无论价格如何上升,其供给量也无法增加。5、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如图所示,随着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b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到a点,又从a点运动到c点。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三、市场均衡理论(一)均衡(Equilibrium)均衡:在经济学中,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Partial~)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General~)是就一个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强调市场之间的影响。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二)、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是在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从几何上,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即均衡点)上。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即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图所示,市场需求曲线D和市场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E点即均衡点。在均衡点E,均衡价格为,均衡数量为。其中,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0。例:某商品均衡价格的决定价格(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吨)市场供给量(吨)11101029053377.577.5467.5100562.5115660122.5可见,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为3元/公斤,均衡数量为77.5吨。(三)、均衡价格的变动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因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动。1、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由P28图中的D1曲线向右平移到D2曲线的位置;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如由P28图中的D1曲线向左平移到D3曲线的位置。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增加或减少了。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右平移到S2曲线的位置;反之,如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如由下图中的S1曲线向左平移到S3曲线的位置。由供给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供给量都增加或减少了。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2,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2,均衡数量由Q1增加至Q2;反之,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如下图中的均衡点由E1移至E3,相应,均衡价格由P1上升至P3,均衡数量由Q1减少至Q3。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四)、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五、价格政策单纯依靠市场价格(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结果具有不完善性:(1)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在短期可能是合适的,在长期可能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2)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实施某些价格政策进行调整纠正。(粮食价格、车票价格)1、支持价格:所谓“支持价格”P41页;支持了谁?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如果政府认为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某种产品的价格太低,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政府就可以对该产品实行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其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过低的农产品价格会降低农户的收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谷贱伤农。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为了实行支持价格需要政府:A.收购过剩商品,出口、援助、储备、开发新用途;B.对该产品生产实行产量限制。图2—82、限制价格:P42页;限制了谁?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其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配给制(凭票供应)排队争购、搭配、黑市交易、质量低劣化。(图2—9)3、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政府对货物交易征税,如果是根据商品的销售数量征税,称作从量税;如果是根据商品的销售收入征税,称作从价税。无论是从量税还是从价税,只是征税时计算的方法不同而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相似的。假定政府对厂商征收T单位从量税,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供应成本相应提高,因此供应曲线向左移动,SS线移动到S1S1,移动距离T,均衡点E移至E1,销售价格从OP0上升到OP1,销售量OQ0减到OQ1。这就是政府对厂商征收销售税的效应(图2—10)。假定政府是对消费者征收T量交易税,将是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因此需求曲线向左移动。DD线移动D1D1线,移动距离为T,均衡点E移至E1,销售价格为OP1,销售量为OQ1。这就是政府对消费者征收交易税的效应。(图2—11)因此,无论政府对交易征税的对象是厂商还是消费者,对均衡的影响是一样的。其净价格与均衡交易量相等。最后我们看看交易税的税额是由谁负担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两个一般性结论:第一,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第二,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4、分析:(1)各种价格政策的利与弊?(2)限制住房租金/价格是否能够解决住房短缺问题?(3)限制最低工资能否解决就业难的问题?(4)对于某一产品市场,假定已往实施的是限制价格政策,那么,价格全面放开是否一定能够增加产量?例:“逆潮流的白圭”战国时代,有位商人名叫白圭。白圭的经营方法与众不同,总是逆潮流而行。有一次,别的商人都在一窝蜂地抛售棉花,拼命地大减价。白圭却拼命地买进棉花,甚至花钱租地方存放棉花。卖完棉花,别的商人都抢着购进皮毛,白圭却打开仓库,把库存的皮毛一下子卖得精光。没有几天,有消息说今年棉花严重歉收,商人们心急火燎地到处寻找棉花。白圭高价卖出全部库存棉花,发了一笔大财。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某种原因,满街的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价格降得越来越低,其他商人后悔不迭、血本无归。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白圭的事迹,赞扬了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手段。分析:其他商人拼命抛售棉花,使棉花供给大增,价格下跌。白圭趁机低价大量收购棉花。后棉花歉收,意味着供给大幅度减少,棉花价格自然大幅度上扬,白圭因此而发了一笔财。当其他商人拼命收购皮毛时,皮毛需求大增,皮毛价格必然上升。白圭抛出皮毛当然是有利可图的。后来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表明需求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其他商人手中的皮毛却大大增加,即供给大大上升。因此,皮毛价格大跌,其他商人从而血本无归。四、弹性理论一、弹性的概念与分类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弹性被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注意:弹性概念是就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而言,因此,弹性数值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各表示变量X、Y的变动量,e表示弹性系数,则弧弹性公式为: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则弹性就等于因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与自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之比。即点弹性公式为:二、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为负值,为使需求弹性系数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一)需求弧弹性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设需求函数为,、各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则需求弧弹性公式。在计算同一条弧的需求弧弹性时,由于P和Q所取的基数值不同,因此,降价和涨价的计算结果不同。如果仅是一般计算某一条弧的需求弧弹性,并未强调是作为降价或涨价的结果,则为了避免不同的计算结果,通常取两点的价格和需求量各自的平均值(中值)来作为P和Q值。即需求弧弹性中点公式为:例: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件下降为15元/件(P=20,ΔP=15-20=-5),需求量由20件增加到40件(Q=20,ΔQ=40-20=20),这时,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若将上例倒过来,即该商品价格由15元/件上升为20元/件(P=15,ΔP=5),需求量由40件减少到20件(Q=40,ΔQ=-20),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若运用中点公式计算,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需求弧弹性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如图(a)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2.1。2.缺乏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如图(b)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0.6。3.单一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如图(c)中,A、B两点间的需求弧弹性值为1。4.完全弹性:ed=∞,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如图(d)中,在既定的价格水平P=3,需求量是无限的。5.完全无弹性: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如图(e)中,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Q=30。(二)需求点弹性需求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即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设需求函数为,、各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则需求点弹性公式为:例:已知需求函数为Q=120-20P,则需求点弹性为:这时,可求出任何价格水平的需求弹性系数,如:当P=2时,以此类推,当P=3时,;当P=4时,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下:1.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2.缺乏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3.单一弹性:ed=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4.完全弹性:ed=∞,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5.完全无弹性:ed=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固定不变如图(a)所示,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G,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以上部分的任何一点如F,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以下部分的任何一点如C,有ed<1;在线性需求曲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A和B,各有ed=∞和ed=0。除如图(b)和图(c)所示两种特殊形状的线性需求曲线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相等的。图(b)中,水平的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均为无穷大,即ed=∞。图(c)中,垂直的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均为零,即ed=0。注意:需求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同的概念,必须严格区分。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需求曲线在某一点或某一段弧上的倾斜程度。就需求弹性的计算而言,需求弹性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倒数值和相应的价格—需求量的比值的乘积。三、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与商品销售量的乘积。假定商品销售量等于商品需求量,则R=PQ其中,R表示销售收入,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需求量。分析价格变化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则有:由此可得以下结论:•ed>1,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涨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即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向变动。•ed<1,降价会减少销售收入,涨价会增加销售收入,即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向变动。•ed=1,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没有影响。•两种特殊情况:ed=∞,由于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厂商因而不会降价,涨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为零。ed=0,价格变动会使销售收入同比例同向变动。四、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商品的种类。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例如粮食;奢侈品富有弹性,例如装饰品。二是商品的替代性。易被其他商品所替代的商品富有弹性,例如某种点心;反之,不易被其他商品所替代的商品缺乏弹性,例如食盐。三是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预算总支出的比重。支出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重越大的商品,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例如火柴。四是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例如:当汽油涨价时,汽油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不会较大幅度地减少,而在长期内,可能出现替代品,则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地减少。注意: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全面分析。五、其他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供给弹性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交叉弹性和供给预期价格弹性等。供给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设供给函数为,、各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s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则供给弧弹性公式为:供给弧弹性中点公式为:供给弧弹性也分为五种类型:1.富有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2.缺乏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3.单一弹性:es=1,表示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4.完全弹性:es=∞,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无限的变动5.完全无弹性:es=0,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供给量都固定不变供给点弹性表示供给曲线上某一点上的供给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即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设供给函数为,、各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量,es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则供给点弹性公式为:供给点弹性的类型与供给弧弹性的五种类型相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调整产量的难易和调整时间的长短两方面。在调整产量的难易方面,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是影响供给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就生产成本而言,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提高较小,则供给弹性较大;反之,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提高较大,则供给弹性较小。就产品的生产周期而言,生产周期较短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大;反之,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小。总之,产量易于调整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大;反之,产量难于调整的商品,供给弹性较小。例如:农产品受自然力的影响大,产量难于调整,缺乏供给弹性;工业制成品受自然力的影响小,产量较易调整,供给弹性较大。在调整时间的长短方面,时间越长,供给弹性越大;反之,供给弹性越小。(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之比。设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为,、各表示Qx和Py的变动量,exy表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X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弧弹性公式为:当、均为无穷小时,表示为、,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点弹性公式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关系。反之,可以根据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的关系。依据商品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替代品、互补品和独立品。结论如下:•替代品:exy>0•互补品:exy<0•独立品:exy=0(三)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的收入弹性=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如果具体研究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和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表示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食物支出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得出的恩格尔定律是: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表述该定律,即:对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通常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被称为恩格尔系数。例:“弹性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经济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生产者收入,往往对农产品采取提价办法,而对一些高档消费品采取降价办法。同样,在给出口物资定价时,若出口目的主要是增加外汇收入,则要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物资规定较低价格,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物资规定较高价格。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是经济决策时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规划各经济部门发展速度时,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由于需求量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因此发展速度应快些,而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发展速度应当慢些。此外,研究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也很有用。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变动价格可能会对销路和利润产生不良后果。

参考资料教材: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参考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缪代文编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考试要点需求定理供给理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章节第三:效用理论目标、要求

①效用论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有鉴于此,效用论通常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②掌握“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的概念;;运用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④掌握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点。⑤掌握预算线的概念及预算线的变动;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课时分配2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教学难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大纲

第三章效用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第二节序数效用理论第三节消费者选择教学方式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进程一、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一)效用的概念消费者是在经济中能够做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那么,消费的目的是什么?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不足之感,求足之愿。它是一种心理感觉,特点是具有无限性和层次性。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例:“最好吃的东西”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兔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兔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这个小故事说明消费者的需要各不相同,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也是不相同的。(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在度量效用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中普遍使用基数效用概念。基数是指1、2、3……,是可以加总求和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消费者而言,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的效用为10效用单位,吃一顿麦当劳的效用为8效用单位,则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8效用单位。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西方经济学中多使用序数效用概念。序数是指第一、第二、第三……,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是不能加总求和的。例如:成绩列第一和第二,仅表明第一优于第二,至于第一、第二各自的具体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无法具体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表示。沿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该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还是吃一顿麦当劳。并且,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效用理论类型主要观点时间经济学家分析工具基数效用论效用可计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效用可比较20世纪30年代希克斯无差异曲线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除了提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的假定外,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函数为: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则有:例:某商品的效用表QTUMU112122186321342215220620-2如图所示,MU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点;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作如下解释:解释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解释二: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例如: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如在沙漠或航海中),人们十分珍惜地饮用,以维持生命,水的边际效用很大。随着水量增加,除满足饮用外,还可以用来洗脸、洗澡和洗衣,水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边际效用相应减小。3、效用最大化原则在人们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何使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效用:(1)当消费一种商品时,边际效用为零;(2)当消费多种商品时,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书P51——55页4、消费者均衡5、消费者均衡的概念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6、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假定:消费者用既定收入I购买n种商品,P1、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价格,λ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X1、X2、……、Xn分别为n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Un分别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限制条件)……(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例:设效用函数为,两种商品价格分别是P1=4元,P2=5元,消费者收入为1000元,试求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解:先求出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化简为与限制条件联立,可得消费者最优选择为X1=125,X2=1007、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是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如图:3——2P54三、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用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基数效用论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表示的说法。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个基本假定:(第一,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A和B是无差异的)。第二,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必须作出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的判断。第三,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即解释:(1)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QXA,QYA)和B(QXB,QYB),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仅仅只能做出以下3种判断中的1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A、B是无差异的)(2)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QXA,QYA)、B(QXB,QYB)和C(QXC,QYC),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必须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小于,等于)对C的偏好。(3)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组合。含义: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这里的U只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例:某消费者的无差异表商品组合苹果(X1)梨(X2)A110B26C34D42.5如3—3、3—4p56,57图所示,无差异曲线U上的A、B、C和D点所代表的苹果和梨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该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都是相等的。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覆盖整个坐标平面图。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以RC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各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为: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成反方向变动,为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假定商品1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时,则上式说明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提出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例如:在上例中,随着消费者对苹果的消费量的连续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苹果所需放弃的梨的消费量是递减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当消费者处于商品l的数量较少和商品2的数量较多时,会由于拥有较少商品l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l更偏好,由于拥有较多商品2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2偏好程度较低,即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较大。随着消费者拥有的商品1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1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同时,消费者拥有的商品2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2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则每一单位的商品1所能替代的商品2的数量越来越少,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但也存在着以下特殊情况:1.完全互补品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呈直角形,与横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RCS12=0,与纵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RCS12=∞。例:总是要按一副眼镜架和两个眼镜片的比例配合在一起,眼镜才能够被使用。只有在直角形的顶点,眼镜架和眼镜片的比例固定不变,为1:2,对消费者才能产生效用。2.完全替代品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RCS12为一常数。例:某消费者认为一瓶菠萝汁与一瓶芒果汁是无差异的,则菠萝汁与芒果汁的相互替代比例固定不变,为1:1。(四)、预算线1、预算线的概念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方程为:其中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P1和P2分别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是预算线在横轴的截距;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是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为预算线的斜率,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2、预算线的变动消费者的收入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