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学们还记得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的这首陶渊明的《饮酒》吗?今天,让我们学习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9桃花源记学习目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交通”“妻子”“无论”等古今异义词,辨析“为”“舍”等多义词。(重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重点)体会“桃花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现实意义,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难点)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2.文学常识——记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作者简介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背景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文体知识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wéijiāshù整体感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shěhuòkuànɡshèyǎnshǔqiānmòzhònɡzhuótiáoy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yāoshuàiyìsuìjiànwèiwèiy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yìjì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结合注释,读通大意。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沿着,顺着。结构助词,的。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译文动词,作为。走,这里指划船而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新鲜美好。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繁多的样子。又。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译文代词,指见到的桃花林景象。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其,指示代词,那。遇到,碰见。溪水的两岸。夹,在两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舍掉,离开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译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整齐的样子。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可以互相听到。全,都。快乐的样子。(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译文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代词,指桃花源。广大,空阔。一起,都。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于是,就。询问。详细。同“邀”,邀请。全,都。(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译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儿女。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译文同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感叹惋惜。邀请。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不值得,不必。渔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译文介词,对、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拜访。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做记号。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译文代词,他的。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指渔人。寻找。竟,最终。已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名(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打算,计划。随即,不久。没有实现。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他)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译文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代词,指这件事。于是,就。高兴的样子。整体感知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发现做客离开学习任务单故事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叙述顺序①______顺序故事情节②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③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④__________故事内容本文记叙了东晋太元年间,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时间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个武陵郡的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离开后再寻桃花源却未果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及再次探访桃花源未果。研读赏析第二次“先学后教”(精读细研)自学指导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1.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6.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写桃花林之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做铺垫。1、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溪流高山桃林洞口芳草落花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绵延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株其他的树。桃花盛开时,漫天铺开,如火似霞,绚丽美艳。遍地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花缤纷,飘若红雨,形成人间奇景。请发挥想象,描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描绘的情景。请发挥想象,描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描绘的情景。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绵延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株其他的树。桃花盛开时,漫天铺开,如火似霞,绚丽美艳。遍地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花缤纷,飘若红雨,形成人间奇景。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严重。一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二是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此处若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6、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作者将这样的一位名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梳理一下文言现象。第二课时第三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1.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4.《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1、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4、《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①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②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③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④这篇作品确非完全出于虚构,而是陶渊明根据自己听闻的一些事实作为素材,并加以理想化写成的。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结合第2、3段的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特点。(美好的体现)桃花源环境: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土地:富庶美丽、资源充沛生活:宁静祥和、各得其乐人民:人性纯善、民风淳朴氛围:不问世事、远离尘嚣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课文还运用了伏笔和照应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伏笔“大惊”写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异情态,表明他们与世隔绝已久,同时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埋下伏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照应“不知有汉”既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之久,又与上文“见渔人,乃大惊”相照应。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自然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社会环境: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③生活状况: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考点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字词清单❋考点解读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变化,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词义缩小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有意义范围逐渐变得狭小。词义转移即古义表示甲事物,今义表示乙事物。褒贬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如本课中“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是“指运输事业”。常见的考查形式:(1)解释加点词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3)翻译句子。❋答题技法1.把握好判定标准。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古今异义词,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是不是古代就有;这个词是不是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的音、形是不是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这个词是不是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都可以确定“是”,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2.借课文辨析词义。把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整理出来,牢固掌握。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将从课内学到的词义灵活迁移出来,就能够快速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3.结合上下文辨析。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意义,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进行。语境既指这个词所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也指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4.按词的音节判断。从发音形式上,古今异义词可以分成两类: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1)单音节词。判断时要按照现代汉语构词方式,变为双音节词。如《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字,古义指“邀请”,今义指“延长,(时间)向后推迟”。(2)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只不过意义不同。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则是“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

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便扶向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搀扶、扶持)。寻向所志古义:先前的。今义:对着,朝着。返回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shěshè动词,离开名词,房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名词,类动词,连接《三峡》寻为寻向所志寻病终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wéiwèi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动词,作为介词,对、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遂乃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去后乃至副词,于是、就副词,竟、最终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副词,才《陈太丘与友期行》之其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处处志之具答之桑竹之属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得其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见到的桃花林景象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指问题代词,这指示代词,那代词,指桃花源代词,他的同义词释义例句悉并咸皆缘扶要延全,都沿着,顺着邀请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同义词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欲穷其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词类活用处处志之才通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名词作动词,做记号判断句:“……也”表判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即“问从所来”文言句式省略句:①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即“(渔人)便舍船,从口入”②便要还家省略宾语“渔人”,即“便要(渔人)还家”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④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即“林尽(于)水源”◆成语积累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形容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豁朗。鸡犬相闻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形容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怡然自乐形容生活恬适,自得其乐。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落英缤纷形容美好的春天景色。也形容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的景象。无以复加复前行人云亦云此中人语云心旷神怡并怡然自乐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理屈词穷、山穷水尽欲穷其林又说快乐,愉快不值得,不必尽状元贴士关于“桃”的寓意“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长寿、正义、美好、富足的象征。如《西游记》中的“蟠桃会”,《夸父逐日》里夸父的手杖变成了桃林,《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其中的“桃”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缘溪行,逢桃林桃林尽,山洞现进入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理想社会田园风光:良田、美池、桑竹日常生活:劳作、服饰精神状态:怡然自乐遣人随往——遂迷子骥规往——未果结构梳理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及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主旨归纳典型考题1.名句默写。(1)(吉林中考)置身于青草碧透、花瓣纷飞的美景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源记》描绘的小农社会,体现老老少少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新考法)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源与外界隔绝时间之久、程度之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桃花源记》中充分表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

的出现自然铺垫。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

相比,差异巨大。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

的情节形成照应。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

多曲致,富有波澜。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3.(海南中考)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本文第2、3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4.(重庆中考B卷)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改编自《老子》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认为自己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的居所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和乐。毗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可以听见,而百姓直到老死,都互相不往来。1.《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②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