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_第1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_第2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_第3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_第4页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选题的背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2、课题的实践意义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三、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四、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加涅的教学理论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7)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

(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S

R公式),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SR公式),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即S

(AT)

R公式,意指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皮亚杰,1980)。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3、美学原理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导入时注重内容美,能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4、《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联系性原则与教学目的相联系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的。无的放矢的导入,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与旧知识相联系导入语设计要注意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拓展和深化。一位教师在上《两棵树》是这样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古诗《赠汪伦》大家还会背吗?(请学生背诵)这首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们常情厚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两棵树》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另外,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应,为课堂教学服务。适应性原则

俗话说“到什么山羊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导入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精炼性原则语文课文的导入的趣味性较高,学生对于导入的兴趣要浓的多,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内容过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导入语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钟为好,在“精”上下功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四)新颖性原则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导入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类比点越少,越新颖,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而导入语要新、奇、异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的设计(一)、情感性导入语的设计情感性导入语是指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利用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通过语言描绘或者借助于声像技术,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近的情境,使学生移情于所创设的情境的一种导入方式。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进课堂,我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然后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1、深情导入,激起共鸣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

这段深情的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使学生与老师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2、渲染氛围,进入情境

教师从学生特点和教材实际出发,借助于声像技术,图画等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近的情境,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可见,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展示:(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池水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同时屏幕出示动画)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二)趣味性导入语的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假如这个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虽然经过教育会勉强去学习,但也是难以学好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郊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因此,我们应多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导入带有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既好之又乐之。精编故事,放飞想象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听故事时,个个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用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进他们的想象,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i

u

v》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边观察图边听故事:“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三个好朋友,是谁呢?”学生回答说是乌龟、蚂蚁、小鱼。我又说:“小蚂蚁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一天……”然后我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这个童话故事,孩子们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得出来,乌龟伯伯的热心助人、小蚂蚁的活泼可爱、小鱼的真诚鼓励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再相机出示“i”的表音表形图,说道:“活泼可爱的小蚂蚁为我们带来了单韵母朋友i,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怎么发i这个音……”接下去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中学完了新课。巧设游戏,拓展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新的知识如在教学《团结力量大》时,出示了一把筷子,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把筷子,看出现什么后果?同学们兴致颇浓,一根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断了,但无论另一位同学怎样使劲,甚至台下同学帮忙,那一把筷子仍完好无损。这时教师说道:“为什么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不易折断?”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团结力量大。随即,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团结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便被激起来了。引进歌谣,迁移知识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如在教学“y

w”第二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大家喜欢听儿歌吗?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你想听吗?(师说儿歌,如:小鸭小鸭叫嘎嘎,东游西游找妈妈……)好听吗?你还会说这样的儿歌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儿歌)我又说:“真好听,大家送给你热烈的掌声!这些小动物可真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些小动物的音节……”这些儿歌简单有趣,又融入了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接受将要学的知识,读得开心,学得也开心。发挥幽默,活跃气氛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教育家米·维特洛夫说:“我一直以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曾在教学光盘上看到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雪儿》,给了我许多启发,精彩的导入尤其让人难忘。师:(板书自己的名字):读我的名字有什么感觉?生1:我觉得很奇怪。生2:有点土。师:但我很自豪,这是我爸爸给我取的。请问你什么名字?生:丁佳楠。师:这个名字好,高雅、大方还很温柔。学生踊跃介绍,老师逐一点评。师:有没有想到每一个名字都寄托了父母殷切的希望,美好的祝愿?来看看这个名字(板书:雪儿)多读几遍,你能感受到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吗?生1:我感到这个名字很美。师:有审美的眼光。生2:很温柔。谁叫这个名字呢?师:一只鸟呀。众笑。师:下面自己读课文两遍,声音要响亮,然后告诉老师这只鸟儿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这段导入,薛老师正是用他的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融洽课堂教学气氛。以致整节课自始至终掌声不断,笑声不止,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错。激疑性导入语的设计激疑性导入语是用教师不立即给出答案的设问构成的导入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连续过程。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思之始,学之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导语设置疑念。当然,所设之疑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悬念,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更可以在内容上打主意。紧扣课题,引生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在许多情况下,我在揭题板书之后,总要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疑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在向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其兴趣,启迪其心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可以紧紧扣住课题的“飞”字,引导学生质疑,红军夺桥为什么要用“飞”?鼓励学生质疑,畅所欲言,并从课文中找出“飞”的原因:“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小时”、“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天黑、下雨、路滑,前有追兵,后有阻敌……一下子扣住了文章的中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以学生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去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积极探索,就能点燃学生那把渴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求知之火,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这样导入:师:“人脚的样子、作用同学们都很熟悉,但是爬山虎这种植物也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长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怎样向前走的呢?”这段导语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通过审题、释题导入——或领悟题意和文意,或解释题目中关键性字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可由此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猜测、演绎、生发。如《将相和》可以抓住“和”字演绎: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怎样和好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习主体的读书学习欲望。《草船借箭》也可以抓住“借”字演绎故事的内容。适合此法的课文还有《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追寻”《西湖的绿》的“绿”,《镜泊湖奇观》的“奇”。抓住重点,巧设悬念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巧设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例如《找骆驼》一文,让学生了解商人如何帮助老人找到骆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这样,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当她捧着满满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往回走的时候,不小心被一条小狗绊倒,罐子也掉在地上……”故事讲到这儿戛然而止,学生都急切地想听到下文,我正好借助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己阅读《七颗钻石》,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了。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联系内容,设置障碍教师有时上课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惊奇之感,主动投入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去,我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适当选择一些课题,在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后,激发学生情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真知。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有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这两段导语之所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因为设置了障碍,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上述只是导语在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应用,教学导语种类颇多,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齐全。总之,我们必须明白,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真正使“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芒。

俗话说:有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其实上课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导入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训练重点以及学习的思路。因此,教师备课时绝不可忽视导入这一重要环节。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与同行们共同分享。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例1]《将相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例2]《飞夺泸定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二、直观形象导入法

这样的导入方法需教师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教学挂图、实物等。

[例]《秦兵马俑》

师:(出示有关兵马俑图片的课件)同学们请你们看大屏幕,你们知道图片中是什么吗?

生:兵马俑。

师:没错。这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出示一号坑的远景图)同学们,这是秦始皇陵中的一号坑图片,你们从图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哇,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真多呀!

生:兵马俑的规模真是太宏大了!。

生:……

师:(出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图片)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此时又有什么感受?

生:兵马俑的类型真多,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很丰富。

生:他们的神态各有各的特点。

生:……

师:是呀,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气势宏伟。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来领略这轰动中国、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吧!

三、情境导入法

教师可在上课时用幻灯、录音、课件、图片或描述等方式,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例]《十里长街送总理》

黑板上贴有总理的挂图,录音机中播放哀乐,我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说:“1976年1月11日,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百万群众的泪水洒遍了祖国大地,这是历史上最空前的葬礼,那是首都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举行的葬礼。同学们,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泪水和哀痛中与敬爱的总理告别吧!”

四、温故知新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也可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例]《一夜的工作》

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首都人民向周总理永别的感人情景。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尊敬和爱戴他吗?

生:(略)

师:周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一夜的工作》。请同学们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俭朴的生活中去,去看看他是怎样劳苦地工作的。

五、实验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实验,并设置悬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师上课前给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饮料瓶,盛有半瓶水,每人准备一块比瓶口稍小的橡皮,并用长绳系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会带领你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们把自己手中拴有细绳的橡皮放入自己组内的饮料瓶中。仔细听老师说实验要求,当你们听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就把橡皮从饮料瓶中拿出来,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饮料瓶中的所有橡皮都拿出来。好,一、二、开始。(各小组开始实验,一分钟后)同学们,哪个小组完成任务了,请举手。请你们说说是怎样完成实验的。

生:略。

师:那么,还有的小组实验并未成功。能简单地说说自己为什么失败了吗?

生:略。

师:同学们,在另外一个学校里也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那么,都有谁参加那次实验了?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那次实验成功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

六、利用人物语言、中心句或重点句段导入

[例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出示本课课题)同学们,请齐读本课的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吗?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吧!

[例2]《搭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搭石》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你们找一找,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呢?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句。

师∶请你读一下好吗?

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这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说搭石凝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让我们学习文章的第2段至第5段。一起去感受家乡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七、导游导入法

写景或参观之类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导游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以导游的身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记叙方法。

[例]《颐和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旅行团来到了北京的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师出示游览路线图)。我们先去著名的长廊,再到美丽的万寿山,最后去水平如镜、碧绿如玉的昆明湖。颐和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希望同学们细细游赏。

八、简介背景导入法

有些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难以理解人物感情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可将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给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与作者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詹天佑》

这篇课文介绍了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其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若要使学生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体会到他的爱国精神,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于是,我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大不了,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1895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詹天佑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凭着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大胆的创新意识,提前两年修筑完成京张铁路,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吗?想知道他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猜谜语、讲故事、趣味提问、介绍主要内容等方法导入新课。

教师要注意应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要坚持其实用性原则,不能盲目套用,追求形式主义,要根据教学目标,用较短时间引入正题。在导入时,教师本人要先融入到情境中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精彩的语言感染学生,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总结

2012-06-1416:07:49|

分类:\o"默认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为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新人来说,我的角色转化还没有形成定式。在很多时候自己还以学生的姿态进行学习,没能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导入方式也有所欠缺。但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本人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一、

温故而知新法语文教学一般每一课都要两个课时,每个单元都有4篇文章,四篇文章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掌握住同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揭示课题所蕴含的寓意,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二、

设置悬念法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本册书的《桥》这一篇课文中,让同学们带着悬念去读课文,悬念就是老人与那个年轻人是什么关系,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大,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三、

故事导入法故事的情节性强,具有曲折性、悬念性、趣味性等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有典故可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简要讲述一下文中情节或有关典故的故事导入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山水的神话故事:同学们,广西桂林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四、

音乐导入法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就先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继而介绍作者,再由学生介绍作者相关背景资料,最后再深入学习课文,以自己的感受和课文作者的感受做对比,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含义。同是新授课的导入,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低年级和高年级就不一样,低年级的同学比较爱玩,喜欢一些游戏或者图画的导入方法。而高年级的同学更适合一些富有智慧和内容的导入性方法。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导入[摘要]要提高课堂质量,.如何能把学生兴趣盎然引入课堂这是关键。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同唱戏的开头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定好基调,就能扣人心弦……可见导入的重要性。本文就谈了:导入要有趣味性;要有启迪性;要有方向性;要有创造性;要有简练性;要有感染性。及六点注意点。

[关键词]课堂导入注意智慧好的导语就像磁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迅速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无疑对整堂课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我们要把握课文的特点,创造有效的导入形式,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谈谈六点。

一、导入要有趣味性,注意一个“趣”字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歌谣、故事、游戏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在教《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猜谜引入课题:猜猜我是什么,1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生猜后师板书雨)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不见面(生猜后师板书雪)3雨点落下像包子,包子小得如豆子,包子包着冰粒子,砸坏庄稼像弹子。(生猜后师贴生字卡片雹)学生不仅猜出了我是什么,而且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地学习。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导入要有启迪性,注意一个“巧”字课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思考,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富有启迪性地导入,能从一开始上课就极富吸引力,牢牢地抓住学生,巧妙地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揭示矛盾、设置悬念、巧妙设疑等方法,以富有启迪性地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魏老师在教《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时说:这节课,我们先和《赵州桥》说再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不但表现在建筑上,更表现在古代的文学上,中国其实还是古诗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闪耀着一颗颗明星,他们都有谁?(生:李白、苏轼、范仲淹……)尽管他们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我们还记得他们,今天我们先认识两位:(出示)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锦州昌隆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大家的诗,想想为什么把唐诗和宋词放在一块呢?你能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你打开课文读一读。教师的导课紧扣课文,运用课本内容的重要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巧妙地导入,如同桥梁,巧妙地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巧妙地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巧妙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迪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程,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三、导入要有方向性,注意一个“准”字。每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导入毕竟是为目的和任务而设计的,所以必须要有方向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与所授教学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探究学习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导入要有方向性,突出一个“准”字。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在教《科利亚的木匣》时,针对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教师深沉地说:孩子们,听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吗?听说过苏联的“卫国战争”吗?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就是在1941年的时候,法西斯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1944年把法西斯赶了出去,取得了保卫祖国战争的胜利。战争是残酷的,有流血,有牺牲,那么战争中的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一上课,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四、导入要有创造性,注意一个“新”字新颖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不落俗套。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天令人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创新,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新奇感,让他们总保持“乐学”的态度。教完《掌声》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掌”字,让学生猜猜老师会给“掌”字后面写个什么字组成一个词语?(生猜,猜不中)师写“掌上”,继续猜猜我会接着这个词语后面写成一个什么短语?(生猜,后来有一个孩子猜中了)师写掌上明珠,谁是谁的掌上明珠?生1: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生2:香港是祖国的掌上明珠。师板书:(香港,的明珠)老师黑板上少了什么?(生:璀璨)谁来指导老师写这两个字?(生说)璀璨是什么意思?(生答)一起把发光的明珠读出来。《孙子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套路,课堂导入也不能千篇一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树立起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老师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了这么一出新颖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性的师生互动。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五、导入要有简练性,注意一个“精”字从时间上看,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刚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几分钟、是学生从行为及思维上准备新课学习的几分钟、也是教师参与到一个学习群体中去的前几分钟。因此,“导入新课”的基点是“导”,既然是“导”,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故意绕圈子、走弯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既然是“导”,教师就不能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就不能就冗长罗嗦而离题万里,让学生在视听和理解上都感到吃力。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非常深刻的。导语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尽量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其设计讲求短小精练、简洁。教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请学生跟老师写三个字:圆满无缺的“圆”,光明普照的“明”,皇家园陵的“园”,师指着板书让学生说说你对于圆明园有什么了解?(学生简单说)可就是这样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陵却毁灭了,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说)再读课题。教师精心设计导课,三言两语导入课题,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认识,简洁明快。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否则学生就不清楚我们究竟想表达什么,不明白我们口若悬河背后的那番“良苦用心”了。六、导入要有感染性,注意一个“情”字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开课之始,如果老师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自己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出示课件,饱含深情地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又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还跟着苏轼游览了胜似天堂的西子湖。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又能有效地把前几课知识点巧妙组合,渲染课堂气氛,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是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开启智慧之门,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语文的课堂充满智慧。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初探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按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环节,以便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最开始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导入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秩序和效率,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何引导和组织有效的教学,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初步探讨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