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 执业医_第1页
医学心理 执业医_第2页
医学心理 执业医_第3页
医学心理 执业医_第4页
医学心理 执业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篇

医学心理学

第一单元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联系的桥梁。自英格尔(Engel,1977)

在《科学》杂志上提出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

观念以来,医学心理为这一转化做出了贡献。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地位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

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健康不仅是

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德

国人洛采(Lotze)在1852年首次提出“医学心理学”一词。

(2)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医学

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它是基础学科之一。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近代人类疾病谱和残亡谱系的

改变,以及医学相关科学的进展,促使医学家重新审视疾病的病因、

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人们逐渐发现行为心理因素是一些疾病的

危险因素,甚至直接引起疾病。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

社会模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克服临床上“重治轻

防”、“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

预手段,并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医疗服务

和质量。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与方法

1、研究对象涉及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所有心理行为问题。

2、研究任务医学心理学研究:1)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

疾病中的作用规律;2)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3)如何保持健

康和预防疾病;4)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5)如何加

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研究分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

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缺陷心理

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属于交叉学

科,行为医学和心身医学是医学心理学的相近学科。

4、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优点是能观察到被试在

自然状态下的行为,采集他们不愿意或未报告的数据,缺陷是易受观

察者主观影响而产生偏差或遗漏。

(2)调查法是通过会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

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方便统计分析,例如,

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症状量表等。

(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

究方法,是最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能否控制和控制多少变量而

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和前(非)实验。1)真实验法通过操纵有限变

量,并控制其它所有可能影响变量,以及设计对照组,以研究事物之

间的因果关系,用于证实某一学说或干预效果。2)准实验是对研究

变量进行部分操纵,也可设立对照组,包括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

发展法(包括横断法和纵向法)。3)前实验法不能操纵自变量,也不

能控制因变量,包括相关性研究、调查法和单个被试(个案)的研究。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学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

验。在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Freud)创立。该理论强调潜(无)意

识,认为潜意识内的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理论体系包括

意识(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性力学说、防御机制

和精神分析治疗;

(1)心理结构理论将意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中有原始冲动、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前意识是“检查官”,

防范和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

(2)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存在于潜

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大部分存在于

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

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大部分存在于

意识,按“至善原则”行事。

(3)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依次为口腔期、肛门

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和心理

障碍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潜意识冲突的作用。

2、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生(Watson)。该理论认为人的所

有行为(正常或病态、外显与内隐)都可以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反

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刺激(S)和反应(R),因此称为S-R学说。

其他代表人物和理论有:1)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黄色

纳(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3)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观察学

习。

3、本人主义理论以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等人

为代表,兴起于1950〜1960年代。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

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个人成长受到阻抑是心理障碍的病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患者(来访者)中心疗法”促进了心

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发展。由于该理论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把人视为本

能的牺牲品,也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视人为“巨大的白鼠”,因此被称

为“第三势力(阵营)”

4、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Cannon)>塞里(Selye)、沃尔夫(Wolff)

是代表人物。基本课题是心身问题,研究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心理与生

理中介机制、心理社会因素等各种信息如何影响大脑皮质功能、以及

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在疾病与健康中的作用机制。由于正电子放射

层扫描技术(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出现,丰富

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成为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5、认知学派理论奈瑟(Niesser)在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

标志着认知学派理论的出现。研究领域包括:1)认知的结构、内容

和信息处理过程等的认知心理学;2)认知本质的心智哲学;3)认知

表现的心理语言学;4)模拟认知或认知评价影响人的心态和行为,

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良的认知模式造成的。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哲学为父、生理学为母、生物学为媒”。心

理学创始人冯特(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

学。随后形成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格式塔)心理

学、精神分析学五大理论体系。艾宾浩斯将心理学史概括为“有着漫

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本单元概念多、涉及很多心理学基

础知识,复习的相对难度大。

一、心理活动

1、什么是心理学?它是研究人和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活动的定义与分类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

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2)

情绪过程,3)意志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1)人格倾向(兴趣、需

要、动机、理想、信念等),2)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

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二、心理的实质

1、动物的心理发展动物心理现象经历感觉(昆虫)、知觉(狗)

和思维的萌芽(类人猿)三个发展阶段。

2、心理实质的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在脑的进化过程中,出现新皮层和高级联合

区的发展,使人具有意识(一种不同于动物的高级心理活动)。其依

据是:1)鲁利亚把大脑分为三级功能区,一级区又称投射区,负责

接受外界信息和送出指令,构成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系统;二级

区称为投射-联合区,产生知觉,参与运动的编码的计划,构成接受、

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三级区为多通道联合区,功能是对各种感觉

信息进行整合,与注意有关,构成心理活动与行为调节器控的系统,

是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点。2)人脑的两个半球具有不对称性,相互

协调。左半球具有分析、抽象、继时、理性和主题的特性,是语言及

其相关的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能力的优势半球。右半球具有全息、

具体、同时,直观和同格特性,是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整体形象、

具体思维能力的优势半球。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对现实的反映具有选择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并受社会制约。

三、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和注意等。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1)感觉的概念和特征: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包括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触压觉、冷温觉、机体运动觉、平衡觉及内

脏感觉等9种。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叫做感受性。感受性水平用感觉阈限描

述,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判别是阈限指刚刚

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两者大小与感受性的高低呈反比关

系。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是:1)持续作用的强刺激造成感受性降低,称为

感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是人们对痛觉缺乏适

应。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先吃糖,后喝苦药,就会觉得药更苦;又如“红花配绿叶”,

使红花更加突出。3)后像是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它在

感受器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注视电焊火花后再闭上眼,似乎火

花尚存。4)联觉:当听到尖锐刺耳的声音时,周身发冷,起鸡皮疙

瘩。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聋哑人的说话“以目代耳”,品酒员味、

嗅觉发达。

(2)知觉的概念与特征: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特性具有:1)选择性:在课堂上,学生能从环境的噪音中拾取

出老师的声音,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又如“双关图”等。2)整体性: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知觉的整体性是将

个别的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3)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

依据,力求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4)恒常性:黑煤球在太阳光

下或夜色下,颜色保持不变,是知觉的恒常性。另外,错觉是知觉不

能正确表达外事物的特性,而出现歪曲的现象。例如,过去由于导航

设备差,飞行员在海上飞行出现“倒飞错觉”。影响观察的因素是目

的性、计划性、客观和全面性、知识准备和记录水平。

(3)疼痛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有经验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

感受和体验,既是生理过程,也是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警示讯号,没

有错觉的人很难生存。降低痛觉的心理学方法有:早期经验的积累、

积极评价疼痛原因和后果、分散注意力、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良好暗

示等,开朗坚强的人格也有助于提高耐痛,如“关公刮骨疗毒”。

2、学习和记忆的概念、规律

(1)学习:通过练习或经验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分为联系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两类。

联系学习是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

射。经典条件反射是巴浦洛夫用狗进行研究中发现的。条件反射建立

以后,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物引起效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物产物条件反应,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如果反复

应用条件刺激物而不给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

至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实验中将饥饿鼠放入箱

内,鼠在箱内盲目乱跑或跳,只有在跳到杠杆上时,才得到食物强化,

从而学会操作杠杆。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惩罚、负强

化和消退。正强化(奖励)使行为频率增加,惩罚使行为频率减少,

负强化由于避免了不愉快的后果而使行为频率增加。对已形成的条件

反射不给强化,称为消退,会使行为频率下降。负强化的概念较难理

解。

认知学习把学习看成信息输入、加工、储存以及检索、提取的过程,

包括柯勒的顿悟实验、潜伏学习、观察学习等。

(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回忆)的过程。记忆根据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词逻辑记忆、情绪记

忆和运动记忆两种。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过程,按此

理论,记忆分为三个阶段。1)在感觉记忆阶段,记忆容量大,按物

理特性编码,感觉信息保持0.25〜2秒。2)被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

忆阶段,短时记忆贮存量小,为7±2个组块,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兼有视觉和语义编码,信息存留时间在1分钟以内,反复重复的信息

进入第三阶段。3)长时记忆阶段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容量

非常大,其编码以意义为主或联想组合时行贮存。

记忆的基本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回忆)。1)识

记是获取经验而记住事物的过程,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保

持是将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大脑中的过程。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

和回忆称为遗忘。3)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

再现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随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少,艾宾浩斯

(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内容在第一天内遗忘得最快,

以后变得缓慢,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习需要及时复习。

遗忘的理论有干扰说(前摄和倒摄抑制)、消退说、压抑说、线索依

赖性遗忘(提笔忘字)。集中注意、及时复习、回忆记忆、过度学习、

分散识记、意义识记和多样化复习会提高记忆效率。

3、思维的概念与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早上看到路上落叶一地,判断昨夜刮大

风”反映思维的间接性;“雨水能灭火,河水能灭火,凡是水都能灭

火”反映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过程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解决

问题的心理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4个

阶段,是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的心理依据。

定热、功能固着、刺激的空间排列组合、迁移、动机等影响问题的解

决。1)定势,是指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对解决目前问题产生影响的

心理准备状态。2)功能固着,指人们常把某种功能牢固地赋予某一

物体而不能发散思维的一种状态。3)刺激的空间排列组合形容个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能力。4)迁移反映

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影响对另一些问题解决的能力。5)动机是解决问

题的内部动力,动机过强或缺乏影响问题的解决。

思维障碍是神经或精神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

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4、想象与创造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

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创造是提供新颖的、首创

的、具有社会意义和产物的活动,是探索求未知的劳动。创造性思维

的发展基于一般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灵感是其中一种形

式。

四、情绪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伴

随的心身变化。它具有两极性和复杂性。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分

为面部、身段和言语表情。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

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2)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

有情境性、短暂和不稳定性,是低级的、人与动物共有;3)情感则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稳定的内心体验,是高级的、

只有人具有。两者的联系表现为:1)稳定的情感源自情绪,又通过

情绪反应表达;2)情绪变化反映出情感的深度,情绪又是复杂情感

的体现。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短暂的、爆发

力较强的情绪状态)、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事件所引起的极度紧张

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为道德感(根据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

为、想法和意图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对认识和追求合理

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对人和事物美的情感

体验,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

3、情绪的有关理论情绪理论是医学心理的核心理论之一,与健康、

疾病及其诊断、干预密切相关。

1)詹姆斯-兰格理论:强调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2)

坎农巴-巴德理论:认为丘脑是情绪的中枢部位,情绪过程是大脑皮

质对丘脑的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后果。3)认知理论:以沙赫

特-辛格的二因素学说和阿诺德的认知评价学说为代表,一般认为情

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认知活

动在情绪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以帕佩兹

的环路模型为代表,强调扣带回的作用,帕佩兹环是由下丘脑、乳头

体、前丘脑和扣带回年皮质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环路。

4、情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情感提高工作效率,而消极情绪、情

感会影响工作效率。叶克斯-杜德生法则(Yerks-Dodson)指出简单的

工作因情绪压力而提高学习效率,复杂的工作则受压力而降低效率;

工作性质愈复杂和艰难,则高度紧张情绪对工作效率的干扰愈大。

五、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它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

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

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不良意志品质意志的动摇性和独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顽固执拗或肆意妄为、意志缺乏自制力、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冲

动行为属于不良意志品质。

六、需要、动机与挫折

1、需要的定义与分类需要指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

中的反映。按起源将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对象可将需要

分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类的主要需

要依其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

和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呈波

浪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人的意

识,成为组织他行为的核心力量,每个人先天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的需要。该学说对心理学影响深远,

缺乏实证依据和强调需要的先天性是其缺陷。

3、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

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诱因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4、动机冲突和类型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

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从而形成了动机冲突,或称动机斗争。

动机冲突有三种基本类型:1)双趋冲突:对两个同等吸引力的目标

难以取舍的心理状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冲突:同时

面临两种具有威胁性目标,躲避其一,必将遭遇另一的心态,如“前

有悬崖,后有追兵”,是最难解决的冲突;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标

即喜欢又回避的心态,是最常见的冲突,如“想吃巧克力又怕胖”。

还有一种双(多)重冲突,是一个双趋加一个双避冲突,或多个趋避

冲突,如“单身与结婚”的选择。

5、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

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称为挫折。它表现为行为、情绪反应,其原因有

客观和主观两类,前者如抱负水平、个人容忍力、外部因素影响挫折。

七、人格

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反映人类的精神面貌。人格是在遗传、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能的特征。

2、能力的概念与分类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

特征。通常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指

完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

力和思维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例如,

音色分辨力、色彩辨别力等。能力的差异表现在结构、发展水平和发

展早晚的差异。

智力的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对智力的解

释有斯皮尔曼(Spearman)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

福德的结构论、弗尔福德的结构论、弗农的层次论、卡特尔的型态论、

加登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限于篇幅,请

参见教材。

3、气质的概念、生理基础、分型与意义

(1)气质的概念:是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气质的生理基础:基本于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认为神经系

统的最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分为抑制型、

兴奋型、活泼型和安静型四种类型。

(3)气质的分型: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由血液、粘液、黄胆

汁和黑汁四种体液构成,按他们的多寡,将气质分为粘液质、多血质、

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并为罗马医生盖仑完善,沿用至今,

并按顺序分别与巴甫洛夫气质神经类型中的安静型、活泼型、兴奋型

和抑制型对应。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

(4)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

容易获得成功。气质会影响身心健康,医务工作者可根据患者的气质

类型实施治疗,能提高治疗质量。

4、性格的概念、特征与分型

(1)概念:性格是对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

惯化的行为方式。

(2)特征: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

特征。

(3)分型:1)对立型模式的性格分类:最常见的是荣格的向性说,

性格分为(向)倾型与外倾(向)型,还有威特金(Witkin)的场独

立型和场依存型、弗雷得曼(Friedman)的A型性格(行为)和B

型性格(行为)。2)多元模式对性格的分类:艾森克(Eysenck)的

人格维度理论,将性格分为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而卡

特尔(Cattell)的特质理论将性格分为16种因素。

5、人格的理论相关理论有儿十种,1)精神分析理论:见医学心理

学主要学派。2)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夫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见

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意识论认为人格决定于自我意识,人

格的发展和成熟过程是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在自我形成后,增强自

我的经验得到肯定而被保留,损害自我的经验得到否定而被抛弃,人

就表现出自我的特征。3)学习论:人格是通过行为体现的,是获得

性学习的结果。4)特质论:以奥尔波特、卡特尔为代表。卡特尔认

为人格由物质构成,包括反映外显行为的表面物质和影响行为内在原

因的根源物质。

6、人格形成的标志

(1)心理意识的确立: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和形象感。在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和性

发育的成熟,青少年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在心理上摆脱对监护人的依

赖,进入“第二断乳期”,一体化的“统我”形成,标志着自我独立、

完整和统一的,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纳入到社会规范的过程。个体由

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按社会要求确定自己的角色行为,没有社会化阶

段,就没真正的人格。社会化的形式以各种禁忌和赞许方式出现。

八、行为

1、行为的定义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和内隐

行为(心跳、思维等)。行为和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疾病。

2、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1)本能行为: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行为,

例如,饮食、睡眠、性、防御、母性行为等。2)社会行为:个体在

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各种行为,例如,人际交往、社会态度、群体

行为等。

3、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1959年弗雷德曼和罗斯曼(Rosenman)

提出A型行为(TABP)者易发生冠心病。A型行为者表现为“雄心

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

时间紧迫感”,概括为1)时间紧迫感;2)竞争和敌意,与A型行为

相反的是B型行为。A型行为冠心病的发病率是B型行为的2.37位。

另有研究发现A型行为还与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减少敌意会降低

患冠心病的危险。

4、C型行为与癌症发生Baltrusch于是1988年提出,C型行为是

指易患肿瘤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1)童年生活受过挫折,不顺利;

2)个性克制,压抑情绪,不善于宣泄;3)焦虑、抑郁;4)过分谨

慎、强求合作、调和。C型行为模式者也易患溃疡病、哮喘、糖尿病

和皮肤疾患。

第三单元心理卫生

一、概述

1、心理卫生概念或称心理健康,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

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人们能形成健全人格和正常过程,以适应社会

环境,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不良行为模式,从而使心理、生理

和社会生活处于完满的状态。1943年由斯惠特明确提出心理卫生一

词。

2、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和人格完整。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

的标准是:1)有充分的适应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

作恰当地评价;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情绪表达和控制;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

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适度的满足

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心理发展是有序进行的、早期的发展意义大于后期、发展既有连续性

又有阶段性。

1、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

(1)儿童心理健康问题:1)胎儿期和婴儿期:婴儿期是出生后1至

3岁。3岁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幼儿期:幼儿期在3至6、7

岁之间。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

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在3、4岁时达到顶峰。

3)儿童期:6、7至11、12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情绪波动

大、人格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2)儿童心理健康维护:1)优生是儿童期心理健康的基础。在生育

过程宜做到;在婚姻问题上应考虑配偶的心身健康;孕妇在围生期应

心境愉快、情绪稳定,有良好的心态;注意用药的适应范围和适量的

活动,防止胎儿的身心受到损害;产程顺利。2)根据婴儿和儿童期

的特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合理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给予充分的母爱,使人格发展健全完整。3)重视早期的家庭教育和

规范行为与习惯的塑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青少年期从11、12至18岁,是“第

二反抗期”,充满矛盾和动荡,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健

康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的矛盾.、性心理卫生。心理卫生的重点是:1)

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兴趣、意志、社会适应形成和发展的

关键时期,应从上述方面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2)促进社会交往方

式的形成。应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包括与异性的交往进行

教育和培养,使其健康地应对这一阶段的困扰和挫折。3)恋爱观教

育包括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使其正确地认

识和对待自己青春期的心身变化,并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工作的

关系。4)加强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教育,使他们合理认识自己的潜

能和价值,做到自我与社会的统一。

3、中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生理功能下降(出现更年期)、社

会生活中的压力、人际关系复杂、追求事业发展、家庭和婚姻矛盾是

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障碍。心理卫生的要点是:1)在压力方面:要学

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量力而行、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做好退休

准备;2)对于人际关系:要调整认知模式、改善缺陷人格、学习交

往技巧;3)在家庭和婚姻中:要增进夫妻沟通、学习良好的教子技

能。

4、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1)认识老年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合理评价进入老年斯后出现的各种变化,积极对待某些生理功能的减

退,认可自己的优势和人生追求。2)注意保养身体,重视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行为习惯,丰富精神生活,迈向自我实现的

境界。

第四单元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

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亚历

山大提出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

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是心身疾病,称为“神圣

七病

3、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发挥“扳机”作用,这些因素有:

1)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关系障碍等。《生活事件量表》的结果

以生活变化单位(LCU)表示,如果累积LCU在300以上,来年有

80%的可能患病,200〜299分的患病可能性为50%,150〜199分的患

病可能万籁为33%,0〜150分没有明显问题;2)病前人格;包括A

型行为与冠心病,C型行为与癌症。而B型行为和坚韧人格是抗病人

格;3)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食、缺乏运动、酗酒、不

良性行为、超速开车、滥用药物;4)都市化和工业化:生活空间压

缩、食品来源单一,汽车代步,传统家庭瓦解、社会支持系统削弱等。

4、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途径主要包括精神分析

学(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1)精神分析学重

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

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2)心理生理学的研究重

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理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

个体,导致何种认为某些社会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

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

病。

心身疾病发病的综合机制:1)心理社会因素传入大脑,认知评价是

个体差异的原因;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涉及边缘系统等

“情绪脑”;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核心环节是心

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变化;4)心身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应激与应对

1、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

衡时一,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

程。该定义强调心理应激是适应和应对“过程”。应激源生物、心理

学、社会和文化的,表现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认知评价起关键

作用,同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应激过程。应激的结果可以是适应,也可

以不适应。

应激的概念有三类,一是将应激视为刺激物,研究应激源;二是将应

激视为一种反应,研究生理与心理反应,例如,塞里学说;三是将应

激视而不见觉察到的威胁,个体处于无法应对或调节状态。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智

(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1)以健康的积极作用:塞里称“没有

压力就会死亡,研究生理与心理反应,例如,塞里学说,三是将应激

视为觉察到的威胁,个体处于无法应对或调节状态。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理

(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1)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塞里称“没有

压力就从死亡”,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维持人正常功能

活动的必要条件。2)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发生急或慢性心理反应、

加重已有疾病,与心身健康和疾病的心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病有关。

(2)心理应激对健康影响的机理:应激的中介机制指体机将传入信

息转变为输出信息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心理应激对

健康影响的机理包括生理和心理中介机制。

1)生理中介机制:由三条途径构成,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由交感

神经-肾上腺皮质轴进行调节;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由下丘

脑-腺垂体-靶腺体调节,主要是肾上腺皮质轴,塞里在全身适应综合

征(GAS)理论中,将应激反应分为警戒期、抵抗期和耗竭三个阶段,

发现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作用。3]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2)心理中介机制:是心理应激关注的主要课题。认知评价、社会支

持、应对方式、事件发生的可预测性和控制性、人格等因素构成心理

中介机制,影响应激的发生,调节其变化。1]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所

遇事件性质、程度和可能危害情况的估计。拉扎勒斯(Lazarus)将

评价分为初级(原发)和次级(继发)。如果初级评价将事件视为“挑

战”,则最具积极意义。若为“威胁、丧失”,则进行次级评价,并产

生情绪关注应对和问题关注应对。大脑无法辨别现实威胁和想象威

胁,都产生同样的生理心理反应,影响健康。2]社会支持是外界的物

质与精神上的支持援助,一般来说会减轻应激强度,对健康有积极意

义。3J应对是解决应激的策略,心理反应也属于应对范畴,有效的应

对是面对现实解除激源(即问题关注应对),但有些情况下,个体会

采用情绪关注应对来恢复心理平衡,如心理防御机制。4)增加事件

发生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会降低应激水平。5)人格全面影响心

理应激及其他心理中介因素,包括个体对事件的感知,使认知评价具

有某种倾向性,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和使用,并造成个体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差异。

3、心理防御机制属于精神分析理论范畴,由弗洛伊德提出。防御

机制发生在潜意识中,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正常人不会经常和单一

地使用某种机制。下面按分类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自恋型(精神病性):典型的是否认机制,它完全否认现实,采

取“眼不见为净“来避免痛苦。

(2)神经症型:1)转移机制是指对某人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采取

“迁怒于人”,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是一特例。2)合理化机制是最常见

一种机制,为摆脱痛苦而给自己找理由,采取“知足常乐”或“傻葡

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也属于合理化机制。3)反向形成机制是

将不能表达的冲动采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现,采取“此地无银三

百两”的策略。

(3)不成熟型:1)退行(化)机制是采用幼儿时策略应对现实挫折,

例如,已经不尿裤的孩子又像幼儿一样尿裤,目的是为了让妈妈照顾。

2)幻想机制,如做“白日梦”和“灰姑娘的故事二

(4)成熟型:1)升华机制,孔子厄而著《春秋》。2)幽默机制有益

于摆脱窘境。3)潜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所有防御机制是先经过

压抑,表现为将痛苦“忘了”。

4、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应对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

(1)问题关注应对:目的是消除应激源或直接解决问题。用重新计

划、回避、面对、分散注意的方法处理生活事件,或寻求社会支持,

或进行预期应对。

(2)情绪关注应对:主要针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例如,使用心理防

御机制,借酒浇愁、吸毒以摆脱现实,或改变认知评价,学习放松技

术等。

积极的应对有主动学习、增强技能、积极建立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一、采用放松技术、锻炼身体、合理饮

食。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对应激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心理

卫生干预,矫正不良行为和有害生活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健全人格,

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采用心、身同治原则,目标是消除心理社

会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和消除躯体症状。方法包括:1)帮助病人

适应环境、2)药物治疗、3)心理干预(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

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概述

1、心理评估的概念它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

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验(一种心理测量的工具)的分类按目的和功能分为能

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评定量表、职业咨询测验。按测

验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测验

材料分为文字测验(发韦氏智力量表)和非文字测验(如瑞文测验)。

按测验形成分个别测验(大部分智力测验)和团体测验(如:16-PF、

EPQ、瑞文测验)。按测验材料的意义是否肯定及回答有无限制,分

为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

3、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唔谈技术和心理测验。观察法

见“研究方法”部分。晤谈技术在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中意义重大。

晤谈技术包括言语和非语言技术。开始交谈多采用开放性提问,避免

“是”或“否”的封闭式提问。一般只记要点,不做记录;注意倾听

技巧,注意利用面部、身段表情、目光接触、人际距离与朝向表达非

言语关注。Saccuzzo和K叩la总结了初次交谈的一般步骤:1)以开

放性问题开始交谈(例如,“说说你有什么问题”)。2)等待当事人的

反应。在当事人没说完前保持安静,注意听,不要打断或突然插入一

个问题。3)当事人说完话后,想一想,问问自己——“当事人想告

诉我什么?”;“他(或她)的言外情感是什么?”;“为什么当事人这

样想呢?"4)必要时插入一些短语,通常是过渡性短语,保持交流。

5)根据当事人随后的反应,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用释义、通情、

概括等方式持续交谈。

二、心理测验的原则和条件

1、心理测验的原则1)标准化原则:确定测试题目、制定评分标

准、实施方法要标准化。2)保密原则:测验的内容、答案及计分方

法不许随意扩散,结果保密,不侵犯隐私权。3)客观性原则:遵守

道德规范,以科学公正的态度评估分析测验结果。4)协调关系原则:

评估者应人格健康,善于交往,乐意助人,尊重他人,耐心并通情达

理。与受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是成功评估的基本条件。

心理评估得要具备专业能力,持有专业学会颁发的资格证书,遵守职

业道德,包括:1)认真客观的态度;2)保护被试者的利益;3)管

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选择心理测验的原则:1)符合评估的目的;2)常模样本符合受试条

件;3)标准化程度高;4)引起国外测验需经修订和标准化;5)选

择熟悉的测验工具。

2、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标准化测验的技术指标有常模、信度和

效度。

(1)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

可比较的标准。常模形式有均数、标准分(如Z分、离差智商、T分)、

百分位、划界分等。常模的制定要通过标准化的取样过程,抽取的样

本应有较高代表性。

(2)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和真实性,即某种测验查到所要测查

内容的程度。效度高是心理测验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内容关联效度、

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关联效度。

(3)信度:指测验分数反复测量的可靠性,反映测量误差。有分半

信度、重测信度和a系数等。

三、常用的心理测验与评定量表

心理测验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的科举考试,目前有5000余种。

1、智力测验智力水平可用智商(IQ)值表达。比率智商=(智龄

MA/实龄CA)X100,离差智商=100+15X(个人原始分X一平均分

M)+标准差S。根据韦氏智力测验结果,智商在130以上叫极优秀

(超常),普通人的智商在100左右,称中等(平常),在70以下(不

含70)称智力缺损(或智力低下,智力落后),智商在70-79称边缘

(临界)。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测验)是法国人比奈(Binet)

于1905年编制,最著名的智力量表在、有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氏量

表,还有考夫曼儿童能力成套测验。

期坦弗-比奈量表是特曼修订自比奈-西蒙测验。中国比奈量表由吴天

敏编制,适用年龄2〜18岁。韦氏量表包括韦氏成人、韦氏儿童及韦

氏学龄前三个量表,基本结构相似,由若干分测验组成言语和操作两

个量表,是智力水平的诊断工具。

发展量表用于儿童。贝利婴儿发展适用于2〜30个月的婴幼儿,包括

心理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量表等三部分。丹佛发展筛查测验用

于6岁前的儿童。

适应行为量表用于测验个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应对和适应能

力,是诊断智力低下儿童的重要指标。

2、人格测验用于研究人格特征、类型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主

要用于诊断、咨询和心理治疗:常用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

查表(MMPD、艾森克人格(个性)问卷(EPQ)、卡特尔十六项人

格因素问卷(16PF)、洛夏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等。

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

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要求被试文化水平在小学毕业以上,

采用T分常模,用于精神病诊断。目前新的版本是MMPI-2。

洛夏测验由10张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山3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

中一张为白卡)组成,两个测验都是投射性人格测验。所谓投射是让

受试者在一种情境中,按情境对其意义和感受做出的反应。

神经心理测验是临床神经心理研究和诊断的重要方法,常用成套测验

有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L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3、评定量表用来量化观察中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在临床和

科研中使用广泛,优点为是数量化、客观、可比较和简便易用。但编

制过程和使用不如前面介绍的智力和人格测验严格,标准化程度低。

在使用时必须注意:1)清楚了解所用量表的意义;2)对受试者有适

当的了解;3)要有统一的标准,最好由两位评定者对同一受评者评

定;4)尽力避免成见效应造成误差;5)选用经国内修订的(不仅仅

是翻译)的评定量表。

90项症状检核表(SCL-90)是影响很大的一项测验,评估个体一周

内的心理症状。还有Hamilton抑郁量表、Zung自主抑郁量表和焦虑

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用于评定应激事件和影响程度,A型行为量表用

于评定与冠心病有关的A型行为。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咨询

一、心理治疗概述

弗洛伊德(1896)首次提出“精神分析”一词,并创立了真正意义上

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成为心理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1、心理治疗的概念心理治疗是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

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

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

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

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2、心理治疗和性质心理治疗是完成对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改

造与纠正,是有效、有益的人道的心理干预。特点有:1)自主性:

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病人发展自己,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更负责

任;2)学习性:心理治疗是学习过程,前提是病人自愿、环境允许

病人改变、病人能克服学习的内部阻碍

3、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的区分

(1)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分

1)工作目标差异:心理治疗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协调发展,以

保护来访者的利益为最高原则,注重隐私保密;思想教育以解决政治

立场为目标,提高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2)处理内容差异:心

理治疗处理情绪、适应、婚姻、家庭、性心理等心理行为问题;思想

教育工作涉及政治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伦理道德等。3)理

论基础的差异;心理治疗以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

学说等心理学理念为基础;思想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以意识形态

理论、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4)工作方式差异:心

理治疗以个别咨询为主;思想教育形式多样。

(2)与心理咨询的区分

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1)治疗属于“亡羊补牢”,咨询促进个体成长,

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治疗对象是心理障碍的病人,在医疗开展

工作,咨询以正常人为主,关注生活问题,帮助采访者发展和运用应

对策略,多在医院外开展工作。

4、心理治疗的分类

(1)大多数分理疗法以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为理论依据。1)基

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2)基于学习理论的行为治疗。3)基于存在

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治疗:4)基于认知理论的认知治

疗。5)基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催眠疗法)。

(2)按治疗形式、参加人员及沟通方式分为个别心理治疗一、集体治

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

(3)按治疗的时间长短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分为:1)个别长程心理治

疗一:精神分析是最典型的治疗精神分析每周4〜5次,疗程很长,通

常儿年或更长时间。2)个别短程心理治疗:主要短程精神分析、认

知行为治疗和患者中心疗法等。共同特点是疗程时间限定,但时间长

短不等。可分为3类:1〜6次;7〜25次和26〜40次。短程心理治疗的

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3)人际关系治疗.:主要包括家庭

治疗一、夫妻治疗一、集体治疗等。这类治疗注重用人际间的交流沟通、

承担角色、分享情感、认同关系等技术改善家人、夫妻和各类群体中

的人际关系,达到个人心理健康的目的。

(4)心理治疗的折衷和整合倾向:始自1970年代,主张依据来访者

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流派中选用的理论和技术,将各个流派联合成一

个统一体,全面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5、心理治疗的适应证1)综合性医院的非精神病病人。2)精神

科及相关病人:适用于神经症患者、心境障碍恢复期和精神分裂症恢

复期病人,急性发作期的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合进行心理

治疗。3)行为问题:如性行为障碍、不良生活方式、儿童行为障碍

等。4)社会适应不良:适应问题、攻击、失眠和心理危机等。

二、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1)自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治疗者要求病人毫无保留

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甚至是自认为荒谬、离奇、不好意思讲的想

法。

(2)移情:病人可能将治疗者看成过去与其心理冲突有关的某一人

物,将自己对某人的体验、态度、幻想等有关的情感不自觉地转移到

治疗者身上,从而有机会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这就是移情。移

情分正移情和负移情,正移情中,患者恋慕治疗者,希望得到爱和感

情的满足;在负移情中,患者把治疗者看成讨厌、可恨的父母或其他

形象,并发泄情绪。治疗师利和移情,切忌感情用事。治疗师也同样

会出现对病人的移情,称为反移情,治疗师必须十分清醒地把握住对

来访者的职业性关心和个人情感卷入的界限。

(3)阻抗:在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

现的自由联想困难。

(4)释梦:梦的内容能反映人们的潜意识,可以通过对梦的分析间

接了解病人的深层次心理真谛。使以“梦”的形式反映的潜意识内容

得到展现。

(5)解释;精神分析师对病人的一些心理实质问题(例如,所说内

容的无意识含义)进行解释或引导,帮助患者将无意识冲突的内容带

入意识层面加以理解。

(6)疏泄:让病人自由地表达被压抑的情绪,特别是过去强烈的情

感体验。

2、行为主义治疗的常用方法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对

患者行为进行训练,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最常用

的有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自我控制疗法等。适应证包

括神经症、人格障碍的不良行为、药物和酒精依赖、其他不良习惯等。

(1)系统脱敏法: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

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

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矫正不

良行为。系统脱敏法包括放松训练、制定焦虑等级表及脱敏治疗。主

要适应证为恐怖、焦虑、强迫症等神经症。

(2)满灌疗法:让病人面对(或通过想象)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

并保持一段时间,不允许病人逃避,由于焦虑过程有开始、高峰和下

降的波动变化过程,最后可消除焦虑并最终预防条件性回避行为的发

生。对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哮喘、溃疡的病人慎用。

(3)厌恶疗法: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厌恶刺激(物

理的、化学的、环境的和自我厌恶想象等不愉快的刺激),最终会抑

制和消除此行为。病人出现不良行为时一,就给予电击、催吐等痛苦的

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厌恶感。适用于治疗药瘾、性变态和酒精

依赖等。

(4)正强化和消退法:如果在行为之后得到奖赏,这种行为在同样

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属于正强化法。如果对行为不采

取任何强化措施,这种行为发生频率下降。即消退法。适用于治疗饮

食障碍、获得不良行为和精神发育不全病人的异常行为等。

(5)示范法:向某个个体呈现一定的行为榜样(如真实的人或影视

模型),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进行模仿学习的行为疗法。

(6)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于生物反馈仪,使病人了解自身的血压、

心率、脑电波等生理指标,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控制自己的内脏活动,

从而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生物反馈对治疗焦虑

紧张、恐惧、强迫等心理障碍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卒中后遗

症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7)自信和社交技巧训练;前者是训练如何恰当地与人交往,方法

有角色示范、脱敏和正强化。后者是进行社会技能方面的系统训练以

克服害羞等,方法有指导、角色示范和心理支持等。

(8)行为辅助工具:用设备使病人在自然环境下学习新的适应性行

为,如用仪器治疗口吃。

3、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旨在向患者提供重新开始成长过程的新经

验。罗杰斯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中,将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

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医生应具备的三种成功的态度是:1)无条件

积极尊重与接纳;2)通情(同感、神入):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分享患

者内心世界的感情;3)真诚或一致性。

三、心理治疗的原则与要求

治疗家要经过严格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和实践,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患

者的利益,在治疗中不能谋物质或情感上的私利。治疗家不是万能的

问题解决专家,要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1、心理治疗的原则1)关系和谐性: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建立和

睦关系的能力反映治疗家的业务水平,倾听是治疗家的基本技能。这

种人际关系具有单向性、系统性、正式性和时限性特点。2)问题的

针对性:针对病人不同的问题,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一。

3)治疗的计划性:事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设计治疗计划,预测可能

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4)手段的综合性;要依据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处理心理障碍,可考虑使用药或理疗措施。5)严格的

保密性:心理治疗涉及个人隐私,不得公布具体资料,包括姓名等,

只有病人有伤害他人或自己的倾向时、或法院要求出庭时,才可以公

布。6)方法的灵活性:在治疗中,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7)

立场的中立性:要保持中立,不替病人做出任何选择和决策。8)亲

友的回避性:不为亲朋好友治疗,不为熟悉的人治疗,要转介其他专

家。

2、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的特点对医生有严格的要求,包括良好的

医德,对病人诚恳、热情和同情,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