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测试连体_第1页
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测试连体_第2页
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测试连体_第3页
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测试连体_第4页
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测试连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体验之旅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是鲁孔丘与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解析:B项中的“与”通“欤”.答案:B2、下列句子中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仪封人请见 (镇守边界的官员)B、是知津矣 (渡口)C、植其杖而芸 (众)D、使子路反见之 (拜见)解析:C项中的“芸”通“耘”,锄草.答案:C3、下列句子中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曰:“为仲由.” (作为)B、晨门曰:“奚自?” (从)C、子路行以告 (把)D、以杖荷蓧 (用)解析:A项中的“为”,是.答案:A4、与“欲洁其身”中“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B、父异焉C、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D、见其二子焉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A、B、C三项均为意动用法.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植其杖而芸 B、风吹草低见牛羊C、使子路反见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解析:A项,“芸”通“耘”;B项,“见”通“现”;C项,“反”通“返”.答案:D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 B.eq\b\lc\{\rc\(\a\vs4\al\co1(孰为夫子,杀鸡为黍而食之))C.eq\b\lc\{\rc\(\a\vs4\al\co1(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D.eq\b\lc\{\rc\(\a\vs4\al\co1(隐者也,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动词,是/动词,做;C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答案:C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解析:C项表述不当.荷蓧丈人之所以离开是估计孔子会让子路回来劝说他不要隐居,而他又不愿出仕,所以先走了.答案:C8、“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对子路的这番议论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子路的心目中,荷蓧丈人这么有才能的人是应当出来为君主分忧,帮助君主安定天下的,否则他便是对君主不义.(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孔子世家》)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B、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C、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D、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解析:“邪”后应断开,排除B、C项;“者”后不能断开,排除A项.答案:D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C、稼,收庄稼;穑,种庄稼.出自《诗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稼穑,泛指农业劳动.D、宰,家臣,总管.先秦时代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解析:稼,种庄稼;穑,收庄稼.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自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析:D项,“子路”和“子贡”位置颠倒了,应该是“子路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的小心谨慎、讲用务实”.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认为我是个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2)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服劳役的有罪之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无法行路,粮食也断绝了.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自己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好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三、语言表达13、下面是一篇《论语》研究论文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自秦汉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集权统一,加上董仲舒等人的融合总结,其精华几乎都被纳入儒家学说之中,逐渐不被人们所提及,后世的许多学者为了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也视诸子学为异端学说而力加排斥.然而到了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政治上的救亡图存和文化上、思想上的启蒙开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诸子学被学者们用于寻觅经世之依据,因而蔚然兴起,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界复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诸子学、近代、复兴.14、下面文段有多处逻辑问题,请就其中三处加以说明.腐乳是指豆腐经过特定霉菌发酵后,再用盐和各式香料渍制成的发酵食品.发酵后,豆腐的营养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一是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所以我们应从网上找到在家制作豆腐乳的帖子,按其方法多多自制腐乳,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不过,腐乳的盐含量大,吃它将使盐的摄入量超标,这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不是营养的变化,前后内容不对应.②因果关系失当.豆腐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自制腐乳的原因.③绝对化.吃腐乳未必会使盐的摄入量超标.应用体验之旅二、当仁,不让于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仲尼岂贤于子乎 B、道之斯行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亡之,命矣夫解析:B项中的“道”通“导”.答案:B2、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何伤于日月乎(妨害)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导)C、夫子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D、吾与点也(和)解析:D项中的“与”,读yù,称赞.答案:D3、下列句子中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怎么样)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C、愿为小相焉(做)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解析:B项中的“如”,意为“或者”.答案:B4、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仁,不让于师B、约我以礼C、仲尼岂贤于子乎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A、B、C三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D为判断句.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shènɡ,四马一车为一乘)B、因之以饥馑(接着)C、夫子哂之(微笑)D、舍瑟而作(住舍)解析:D项中“舍”读shě,放下.答案:D6、下列加点词与“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驴不胜怒,蹄之 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关中 D、殚其地之出解析:例句中的“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戴礼帽.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答案:D7、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也”句式不一致的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我之谓也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A项与例句相同.B项是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C项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伤”即“伤何”.D项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我之谓”即“谓我”.答案:B8、下列对语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B、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了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解析:C项中“理性的语言”不对,曾皙运用形象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而非通过理性的语言.答案:C9、本则故事中,孔子鼓励其弟子畅所欲言,而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能平等待人;孔子对弟子们言志的不同态度,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①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②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答案: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11、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的分析评价.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三、语言表达12、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内容、句式对应,文意相通.我们要靠冰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眼帘中,________________,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解析:由“要靠冰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可知句式为“要……来……”“要有……和……”.前面三空内容填与夏天有关的短语,最后一空填与秋天有关的短语.答案:(示例)要凭荷塘的蛙声林间的蝉鸣旷野的萤火来记忆盛夏要有落叶萧萧和鸿雁南飞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某小区将对柏油路面进行维修.维修工作计划从本月7日开始,为期一周.如果遇到雨天,则停止施工.施工期间,原来在路面车位停放的车辆需停放到指定的地方.请你代小区物业部拟写一则“关于维修小区柏油路面的告示”.关于维修小区柏油路面的告示尊敬的业主:您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区物业部×月5日解析:写告示要看清对象,做到语言简明、得体,主题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题所写告示牌是小区内的,所以应该注意小区业主的特点,表达得体,简洁易懂.注意要点明时间及主要事件.答案:(示例)本小区将对柏油路面进行维修,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1)维修从本月7日开始,为期一周.如遇雨天,则工期顺延.(2)施工期间,请将您的爱车停放到指定的安全地带,以免受到损伤.施工给您带来了不便,敬请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应用体验之旅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C、于斯三者何先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eq\b\lc\{\rc\(\a\vs4\al\co1(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C.eq\b\lc\{\rc\(\a\vs4\al\co1(子夏为莒父宰,愿为小相焉)) D.eq\b\lc\{\rc\(\a\vs4\al\co1(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不得已而去))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一定;假使.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D、欲速则不达解析: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答案:B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如日月之食焉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5~8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B、过也,人皆见之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D、更也,人皆仰之解析: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答案:A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②小人之过也必文))eq\b\lc\{\rc\(\a\vs4\al\co1(③诲女知之乎,④是知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②句中的“过”为名词,“过失”;③句“知”为动词,“知道,明白”;④句“知”为名词,“聪明”.答案:A7、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解析: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答案:D8、对选文中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解析:“今不取后世”句意不通,排除A、B项;“而”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B、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C、干戈,均为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干”为武器,“戈”为防具.D、萧墙,对着国君宫门的小墙,即门屏,比喻内部.解析:“干”为防具,“戈”为武器.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社会安定,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三、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14.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右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依据相关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调查对象对“礼”的认同度最高,对“谦”“俭”和“勤”“孝”的认同度较低,最不认同的是“面子观”.(2)(示例)①教学中要理解并尊重外国学生的文化感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②对认同度较低的价值观,如“面子观”“孝”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于强调.应用体验之旅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问知.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C、乡也吾见于夫子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解析:A项中“问知”的“知”,通“智”;B项,“错”通“措”;C项“乡”通“向”.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依靠)B、在家无怨(古时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解析: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到)D、能使枉者直(……的人)解析:B项中的“于”意为“给予”.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名之曰褒禅 B、六王毕,四海一C、素善留侯张良 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解析: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其‘恕’乎!” (表推测,大概)B、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C、士不可以不弘毅 (广大,志向远大)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节约)解析:D项中的“约”意为“贫困”.答案:D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无求生以害仁))eq\b\lc\{\rc\(\a\vs4\al\co1(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任重而道远))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①中“以”,介词,表“用来”;②中“以”,连词,表转折;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答案:D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D8、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解析:A项中“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答案:A9、“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C、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D、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解析:“舜”“造父”均在句中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骖,驾车时在两边的马;两服,驾车时在中间的两马.B、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D、公,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解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原文中未体现.B项,“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同造父一样”与原文不符,原文“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并未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席位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2)不知道先生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3)自古至今,从没有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参考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鲁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席位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颜回到了,鲁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回回答说:“根据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马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地苛求马.我根据这知道.”鲁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自古至今,从没有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鲁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三、语言表达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他人指正,吾必改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百密必有一疏.所以别人或好意或恶语的指正均是一把刻刀,为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他人之对我抛砖,乃是他日我成才之奠基.”马云笑谈别人对他的指正、批评甚至诽谤.正是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答案: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人生的美玉添姿增彩③有过必改,善听人言的品质15、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不超过45个字)“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20年代,90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按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按《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国学是指兴起于20世纪初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包括医学、戏剧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应用体验之旅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B、闻义不能徙C、颠沛必于是 D、非其鬼而祭之解析:A中的“要”通“约”,贫困.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使)B、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安居,享受)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哪里)D、人不厌其言(满足)解析:D项中的“厌”意为“讨厌”.答案:D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eq\b\lc\{\rc\(\a\vs4\al\co1(①富而可求也,②不义而富且贵))C.eq\b\lc\{\rc\(\a\vs4\al\co1(①不以其道得之,②文之以礼乐))D.eq\b\lc\{\rc\(\a\vs4\al\co1(①曲肱而枕之,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解析:A项,即使/虽然;B项,通“如”,表假设/表修饰;C项都是介词,用;D项,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不译.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义然后取 B、饭疏食饮水C、己欲达而达人 D、以告者过也解析:A、B、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使动用法.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8题.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真实、不虚)B、夫子时然后言 (按时)C、岂其然乎 (正确)D、人不厌其言 (满足)解析:B项,时,“在适当的时候”;C项,然,“这样”;D项,厌,“讨厌,厌恶”.答案:A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君子之于天下也,②于我如浮云))eq\b\lc\{\rc\(\a\vs4\al\co1(③人不厌其取,④乐亦在其中矣))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②句中“于”为介词,对于;③句中“其”,代词,他;④句中“其”,代词,这.答案:A7、下列各项关于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然后取”的思想.B、凡事要守道,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因此,孔子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坚守道义,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C、孔子对公叔文子的态度是肯定的.D、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这种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解析:B项,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是要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坚守道义.答案:B8、选文中“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对这番言论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听说卫国的公叔文子好像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人,于是便问公明贾.公明贾认为别人的话言过其实了,他于是详细解说了公叔文子的言行.从公明贾的话中,我们看到公叔文子确实不错,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笑的时候不笑,最关键的是他见利思义,不该取的时候不取,该取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取为己有.所以,公叔文子能够这样,使孔子不大敢相信.但是文句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是值得我们品味的.(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B、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C、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D、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解析:“父”“王”“石渚”在句中均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B、司寇,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C、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D、斧锧,亦作“斧质”.斧子与铁,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上,以斧砍之.解析:“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答案:A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于一代人臣.D、文章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解析:B项中“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错误.答案:B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2)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参考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告诉荆王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郊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三、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孔子、孟子谈道德,战国的策士却谈利害.②苏秦游说六国结成联盟,是从利害关系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言听计从.③策士一席游说便能立刻取得封侯拜相的荣耀.④张仪瓦解六国的聪明,也是从利害关系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又是言听计从.⑤普通人只知道有利害不知有道德,所以孔子、孟子终身没有被君王重用.同样是就利害立论,为什么极端相反的两种游说,都能打动人?原来,苏秦的利害,是就大而远的而言,张仪是就小而近的而言.常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即使关羽、周瑜、吕蒙和陆逊这样有才智的将领,尚且不免被眼前小的利害迷惑,何况是六国昏庸的国君?所以张仪的话,一说就见效.(1)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顺序已被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⑤③②④(2)策士以利害游说六国很有效.14、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上述图表所显示的现状,请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一条建议.(不超过7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建议借助媒体等多种途径,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意识,使之与时俱进,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应用体验之旅六、有教无类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 (站起来)B、弃而违之 (违反)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退)解析:A项,“起”,启发;B项,“违”,离开;D项,“退”,使……后退.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A、三已之,无愠色 (代令尹子文)B、闻斯行之 (代听到的话)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代马)D、由也兼人,故退之 (代由)解析:C项中“弃”的对象是马,“违”的对象是齐国.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C、思而不学则殆D、求也退,故进之解析: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推进.答案:D4、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其斯之谓与②何谓也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句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句均为判断句.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9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斯行诸 诸:兼词“之乎”B、赤也惑 惑:迷惑C、违之 违:违反D、之一邦 之:动词,到解析:“违之”的“违”是“离开”之意.答案:C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是()eq\b\lc\{\rc\(\a\vs4\al\co1(①如之何其闻斯行之,②违之。何如))eq\b\lc\{\rc\(\a\vs4\al\co1(③弃而违之,④学而不思则罔))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①与②中“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意思为“怎么样”.③中“而”为顺承连词,就.④中“而”为转折连词,却.答案:A7、下列句中加点词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B、三已之,无愠色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D、赤也惑,敢问解析:C项中“至于”意为“到”;现代汉语中,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或作副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答案:C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解析:B项中孔子对二人的做法并未完全否定,只是说他们还达不到“仁”的境界.答案:B9、选文第1则,对自己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做了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同一问题作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这反映了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十分熟悉,也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里,他希望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分冒进,而要进退适中.也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