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_第1页
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_第2页
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_第3页
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_第4页
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基础卷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B.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C.

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而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D.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千支纪年法。B.

《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C.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6.下面诗中空缺处填一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月落满河星A.

白露

B.

立冬

C.

寒露

D.

霜降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C.

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D.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B.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D.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10.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B.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C.

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D.

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1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径”代称隐士的住处。蒋诩隐居在院中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B.

“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C.

“缙绅”也写作“搢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士佩戴的“绅”长三尺。D.

“赋”可以指铺陈的手法;也可以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讲究文采韵律。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C.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国粹”的京剧与元杂剧有着传承关系,比如,京剧中的很多剧目来自元杂剧,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也和元杂剧中角色名称一致。B.

在两宋词史上,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故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他们对宋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C.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编写的,因而被称为断代史。D.

孔子曾经整理并传授过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被称为“六经”,后来《乐》失传了,现在看到的只剩“五经”。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B.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拔”“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C.

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D.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C.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人所宗。D.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五斗为一石。16.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稼轩纪念馆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①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②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③忍辱明智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求是辨非看透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B.

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C.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8.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籍贯、号来称呼人。B.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C.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D.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如《鸿门宴》中的樊哙。B.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C.

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D.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高考文化常识1.A【解析】【分析】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四言和六言”。故选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2.B【解析】【分析】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故选B项。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3.C【解析】【分析】C项,“春秋时期刘向”错误,应该是“西汉刘向”。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4.B【解析】【分析】B项“晦”和“朔”说法颠倒,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朔”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晦”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5.A【解析】【分析】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此为举“茂才”。“孝廉”是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故选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6.B【解析】【分析】依据诗中“北风潜入”“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说明此时秋天已经结束,寒冷的北风悄悄到来,夜很长。ACD项都是属于秋天的节气,只有B项“立冬”才表示冬天的到来,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7.C【解析】【分析】此题“除”指任命、授予官职。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8.D【解析】【分析】D项,“‘人定’指的是子时”错误,应该是“亥时”。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9.D【解析】【分析】D项,“‘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年号不是庙号。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0.B【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曹操借煮酒论当世英雄为名,实际上是多方试探刘备,有刀光剑影之势。表现了曹操踌躇满志、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并非是表明曹操早已料定他(孙策)必将身败名裂。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和评价名著人物的能力。文学名著一般考查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人物、作品情节等内容。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识记,对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有条件的话要阅读原著,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注意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1.B【解析】【分析】B项,“‘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错误,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里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请问汉文帝向其请教的是鬼神问题。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2.D【解析】【分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13.D【解析】【分析】A项,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和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并不一致,比如元杂剧中就没有“丑”这个角色名。B项,“开创者”的表达不准确。他们对于流派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贡献,且流派是后人提出的。C项,《史记》是通史,不是断代史。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14.B【解析】【分析】B项,“‘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表述错误,“转”表职务调动,而不是任职授官。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5.D【解析】【分析】D项,“五斗为一石”错误,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故D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6.D【解析】【分析】①曹操。③司马迁。(“铁板铜琵”说的是《吹剑续录》中的一个故事:苏轼问一位爱唱的幕士,说我的词比柳永的如何?幕土回答说,柳永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必须由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为之绝倒。这片故事反映出了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区別。前一句借此故事赞扬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美芹悲黍”中的“美芹”指辛弃疾为抗金兵给朝廷的上书《美芹十论》,(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給别人)“悲黍”出自《诗经》,是说一士大夫见周朝宫殿废墟长黍而悲,这两句从词人到爱国者两方面写了辛弃疾的历史影响。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