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言学习古代文论的目的学习古代文论的方法古代文论的分期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讲授手段与方法授课方案与进度讲授重点参考书目学习古代文论的目的

学习古代文论的方法1.注重研读原著;2.注意古代文论名词、概念、范畴的多义性和特殊性;3.注意点、线、面的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演进〔周秦至南北朝〕、复古〔隋唐至北宋〕、完成〔南宋金元至现代〕三个时期。〔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六十年代以来新出版的文学批评史,以历史朝代为线索〕两大阶段:古代和近代。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开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近代〔中西结合期〕。〔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开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至建国以前;〔草创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开展期〕新时期。〔繁荣期〕繁荣期的表现:1.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撰著;2.古代文论专家专著的研究;3.专题研究;4.特定文学体裁的文学理论研究;5.中国古代美学论著的撰写;6.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资料的搜集、整理、编纂。讲授手段与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适当地请同学们来讲。授课方案与进度

共17周,每周2课时,共34课时。讲授重点参考书目○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开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编先秦时期

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1064~前221〕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第二节?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第四节“诗言志〞说的提出第一节?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精炼的语言形式。第二节?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大也〕,其风肆好〔极好〕,以赠巷伯。〞〔?大雅·嵩高?〕“家父作诵〔作讽〕,以究王讻〔灾祸〕,式讹〔化〕尔心,以畜〔安定〕万邦。〞〔?小雅·节南山?〕“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通‘警’,警戒〕而听之。〞〔?小雅·巷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挖苦,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

?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在乐工演奏?周南?、?召南?时,季札说:“美哉!始基〔奠定了周代教化的根底〕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演奏?郑风?时说:“美哉!其细〔政令苛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演奏?小雅?时说:“美哉!思〔忧心〕而不贰〔背叛〕,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三方面的理论意义:1.证实了?诗经?中的“诗〞与“乐〞是相互结合的;〔?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2.先孔时代,存在一种“乐与政通〞的观念;〔?礼记·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3.孔子之前,存在一种崇尚中和平正的审美意识。第四节“诗言志〞说的提出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当时孔子6岁〕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比较普遍了。?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总结:?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王室子孙〕,直而温,宽而栗〔严肃〕,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乐、舞三位一体〕“志〞的内涵汉人赵岐释“志〞为“心所念虑〞〔?孟子·公孙丑?注〕;郑玄释“志〞为“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注〕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思考题:中国古代“诗言志〞说与西方“模仿说〞的比较。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第一节孔子的文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文学批评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开展第一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奉献。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三、孔子的诗论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根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⒈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也与?〔?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父母〕,远之事君〔君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强嘴利舌〕之覆邦家者。〔?阳货?〕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b.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c.文学可以兴、观、群、怨。d.文学有善有恶。2.文质合一论子曰:辞达〔足以达意〕而已矣。〔?卫灵公?〕子曰:质〔朴实〕胜文〔文采〕那么野〔粗野〕,文胜质那么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这种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的思想,是对?周易?中的“言有物〞、“言有序〞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开展。3.重视中和的审美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放纵〕,哀而不伤〔痛苦〕。〔?八佾?〕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4.美与善的关系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在善的根底上的美。子谓?韶?〔舜时的乐曲名〕:尽美〔指声音〕矣,又尽善〔指内容〕也。谓?武?〔周武王时乐曲名〕: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5.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四字见于?论语·阳货?篇。先说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引譬连类〞;朱熹?集注?云:“感发志意〞。“兴〞,实际上指的就是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兴发作用。再说观何晏?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注“考见得失〞。指的都是对社会风俗及政治运作得失的考察,这是对的。观有时也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观察。如:?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内愧〕,中心疑者其辞枝〔枝蔓〕,吉人其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游移不定〕,失其守〔操守〕者其辞屈〔屈服〕。〞三说群群乃交流思想,促进感情之谓。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群居相切磋〞。朱熹?集注?谓“和而不流〞,相比较,何晏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四说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怨刺上政〞;朱注“怨而不怒〞。以上两种说法,孔说过窄,朱说偏了方向。小结孔子的文学批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奉献: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第二节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与思想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门人。“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故居二、孟子的文艺思想⒈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那么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没有力量〕也。是集义所生者〔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非义袭〔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快也〕于心,那么馁矣。……何谓知言?曰:诐〔不全面〕辞知其所蔽〔片面性〕,淫〔过分〕辞知其所陷〔失足〕,邪〔不合正道〕辞知其所离〔与正道分歧之所在〕,遁〔躲闪〕辞知其所穷〔理屈〕。〔?公孙丑上?〕所谓“养气〞,就是培植和历练人的浩然正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知言〞是指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知言〞又是建立在“养气〞根底之上的。所以“知言〞与“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⒉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个别文字〕害辞〔语句〕,不以辞害志〔原诗本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假设拘于词句〕,?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对“意〞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后汉的赵歧、宋代的朱熹、朱自清、杨伯峻〕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清人吴淇〕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看,这个“意〞乃是指读者之意。刘勰:“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⒊知人论世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有德之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同“上〞〕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章学诚:“是那么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章学诚提出“论古必恕〞,“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其实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开展。鲁迅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未编·题未定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能防止主观臆断的弊端。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开展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战国后期思想家、文学家。一、明道、征圣、宗经的思想。如?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关键〕也。天下之道管是〔指总汇在圣王这里〕矣,百王之道一是〔指全部在圣王这里〕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指归拢在圣王这里〕矣。〞〔扬雄、刘勰〕二、荀子的?乐论?1.“乐者乐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那么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肯定了人的本能需求的合理性。2.“以道制欲〞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那么乐而不乱;以欲忘道,那么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所谓“以道制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原那么控制个人欲望的膨胀。哲学上的适“度〞问题。3.“乐之中和〞说?劝学?:“乐之中和也。〞?儒效?:“乐言是其和也。〞从孔子、荀子提出中和之美以后,中和遂成为中国儒家传统的审美理想。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约公元前580—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多数学者研究,老子大约和孔子同时,年岁比孔子略大,故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二、老子的思想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清,老子认为“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是永远长存的,又有它自身开展变化的规律。人只能无条件地顺从这种法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虽然说的是两种现象,但道理却是一个,这就是建立在他的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上的一套理论。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án)埴〔和泥制作陶器〕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就是无和有、虚和实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老子看来,这种相反相成,是以无和虚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别强调无和虚。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建立在这个思想根底上的两对范畴。4.大音希声“希〞是稀少的意思。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局部,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而“无声〞可以使你想象全部最美的音乐,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故而是“大音〞。白居易?琵琶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大象无形老子认为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其中“形〞是具体的事物形态,“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映象和象征,通俗地理解,可以说就是图像,?易·系辞?说:“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着人的想象的成分。老子所说的象是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图像,所谓“无形〞,是物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

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

一、庄子的生平与思想庄子〔约前369—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比孟子稍晚一些。庄子不满黑暗的现实,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庄子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认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在自然面前,庄子认为人只能消极地顺应,完全无所作为。二、庄子的文艺观1.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庄子所否认的是离开自然之道,人工痕迹浓厚的文艺,主张的是与道与自然合一的文艺,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艺,是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艺。在?齐物论?中,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人籁是借助于丝竹管弦等人工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最低层次;地籁须借助地窍,受风的吹动而发出音响,它虽然不属人为的乐曲,但由于还要借助于风,所以也难到达最高境界;只有天籁,是自鸣的乐曲,所以才是最高层次的音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凫胫虽短,续之那么忧。鹤胫虽长,断之那么悲。〞——?庄子·骈拇?从音乐上的“天籁〞,绘画上的“解衣般礴〔犹箕坐。坐时两腿向前伸直(一说屈膝)岔开,形似簸箕。是对人表示轻慢的一种坐态〕〞,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所追求的是不要人力的符合自然的东西。这种追求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很有影响,文学批评史上向来就有重视“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的?书黄子思集后?倡导的“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论家所提倡的反对刻意,重视主观兴发,一触即悟的创作主张,都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印记。所谓的“物化〞是指主体〔人〕与客体〔物〕合二为一。不知是庄周变蝴蝶,还是蝴蝶变庄周,更不知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庄子的“虚静〞正是为了到达“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的流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开展奠定了理论根底。4.重神轻形“恶人〞哀骀它的故事: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反复请求而不罢休〕。〞孔子曰:“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精神〕也。〞

第四章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流派

第一节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第二节韩非的法家文学观第三节?易传?的文学观第四节?楚辞?的“发愤抒情〞说第一节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墨子简介: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姓墨,名翟,鲁国人,是战国初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主要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在春秋战国之交,墨家与儒家并列而被称为儒墨显学。墨家的文艺观:第一,文艺对社会政治只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把文艺的地位贬得很低。〔?非乐?〕第二,主张“先质而后文〞。这种思想后来对韩非有较大的影响。第三,墨子的“三表法〞: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篇)“本之者〞〔间接经验〕:言谈文学要以古代圣王原那么为之本。“原之者〞〔直接经验〕:言谈文学要符合现实百姓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原由。“用之者〞:是将言谈文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益。第四,“辟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辟,就是指譬喻,借用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之,它和文学创作中的“比〞的方法是一致的〔后期墨家〕。汉代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墨子第二节韩非的法家文学观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韩国人。韩非的文学观:第一,明确提出“以功用为之的彀〔目标、标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第二,重质轻文。〔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缺乏辩证统一性,本质的美与形式的美到达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美。〕秦伯嫁女、楚人鬻珠: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陪嫁的婢女〕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以文害用〞〕第三,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者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重视真实地再现现实,而不重在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韩非子第三节?易传?的文学观

?易传?包括十篇,又称“十翼〞,都是解释和阐述?易经?的。多数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易传?的文学观:第一,“观物取象〞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那么观象于天,俯那么观法于地〔地形〕,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的取自身体〕,远取诸物〔远的取自各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第二,“阳刚阴柔〞说。?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结合而成,阳刚阴柔。在卦象中,只有乾卦六爻为全刚,坤卦六爻为全柔,其余各卦均为“分阴分阳,选用柔刚〞而成,也就是说刚柔并用,刚柔相济。这一说法后来被引入到文论中,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有“幽默刚柔,宁或改其气〞。严羽?沧浪诗话?将诗歌的根本美学风貌概括为两种: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清姚鼐将文章分为“得于阳与刚之美〞与“得于阴与柔之美者〞,都是在?易传?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大体上和西方美学史上的所讲的壮美与优美的区别是一致的〕第四节?楚辞?的“发愤抒情〞说屈原第二编汉魏六朝时期第五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六章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开展第七章刘勰与?文心雕龙?第八章钟嵘与?诗品?第九章颜之推与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五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2.淮南王刘安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假设?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贾谊刘安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李陵之祸〞〕司马迁“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受困〕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古代酷刑之一,削去膝盖骨〕,?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出那么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创造,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比方说唐代韩愈的“不平那么鸣〞,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像明代李贽的文学思想,乃至于清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候的指导思想,都深受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影响。可参阅钱钟书?诗可以怨?一文。第二节?礼记·乐记?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发生模式。物感说的提出是一个进步,以前?荀子?的?乐论?还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有了物感说,就使得研究的问题更深入了一层,使人们意识到音乐的产生与作曲家受外物的感动有关。第二,音乐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指出的是“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心,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也。〞〔音乐→人心→治道〕这是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将音乐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的风格与政治的治乱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它还第一次提出了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具有教育功能。这也比先秦儒家只是把音乐当作一种培养人的素质的观点更为世俗化。因此,先秦的儒家是以诗乐作为为社会效劳的工具,到汉代的儒家那么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诗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诗乐为政治和社会效劳的提法合理化、理论化,这是儒家实用主义诗论成熟的标志。第三节?毛诗大序??毛诗大序?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是正确的,“止乎礼义〞,我们要看到它的消极性〕第二,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到了东汉郑玄,将之开展成为“美刺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将匡救其恶。〞〔?诗谱序?〕郑玄的美刺说,比讽谏说多了一个颂赞顺美的内容,这大概是因为到了东汉,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如果说在西汉统治者还允许甚至鼓励挖苦的话,到东汉,由于国势的脆弱,反到要求诗人“论功颂德〞了。第三,六义说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开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那么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气的;雅,那么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第四,情志统一说一方面,“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小结第四节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西汉末年的扬雄和东汉初年的班固是正统儒家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扬雄的文学观1.原道、征圣、宗经的原那么。〔这种思想荀子已有所表达,扬雄将其系统化〕2.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过以浮〞,屈原作品极其华美的文辞;“蹈云天〞,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3.对汉赋的评价。“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杨雄认为辞赋片面追求形式上的靡丽,无视了儒家传统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效劳的原那么。4.文质相符。5.文是源于心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二、班固的文学观1.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异常剧烈的批评,说他不是“明智之器〞,露才扬己,缺乏明哲保身的态度。〔也有评价较高、肯定的方面〕2.对汉赋的评价。〔“雅颂之亚〞,“润色鸿业〞,“赋者,古诗之流也。〞“不歌而诵为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3.对?诗经?及汉代乐府诗的评论。〔强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那么,“感于哀乐,缘事而发〞〕4.文学创作应当“有补于世〞。第五节王充的文学观第二,劝善惩恶,为补世用。?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这是对先秦儒家实用观的极端开展,虽然这一提法有促进文学干预现实的作用,但又过于绝对。第三,文质统一,内外相符。“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第四,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小结

王充第六节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展

汉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就是文学的独立与自觉的逐渐形成:1.“文章〞观念确实立。2.已有大量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3.各种不同的文体是在汉代逐渐形成的。第六章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开展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第二节曹丕及其?典论·论文?第三节陆机和?文赋?第四节葛洪的文学观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观念的变迁: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2.文学思想上,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3.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表达作家的创作个性。4.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点与规律之研究。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得到广泛流行,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玄学以老庄的面貌出现,但又不等于先秦老庄思想,是它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根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学思想〞。第二节曹丕及其?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那么。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a.贵远贱今,向声背实。b.暗于自见〔自知〕,谓己为贤。他提出的主张是“审己度人〞。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那么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开展,认为文气合一。4.文学价值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假设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奔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自春秋时代的“三不朽〞说的继续,是对扬雄以来所兴起的个人著述风气的发扬。小结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开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和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至此,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三节陆机和?文赋?“意〞,是指构思过程中的意,不是指文章已经表达出来的意。“物〞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知:认识。能:实践。c.构思中的灵感:陆机称之为“应感之会〞:“假设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4.风格的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a.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物〞本身是纷繁复杂的;b.和作家的个性、爱好有密切联系;c.和文体的特点有关系。5.?文赋?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的分析:a.在结构与布局方面:“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使意和辞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第四节葛洪的文学观葛洪第七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第一节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第三节?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开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概况5.进入90年代之后,近10年以来,也就是这十几年以来研究的热潮有一点儿往下落。6.据统计,关于这部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写出来专书的,已经将近四百部。7.研究?文心雕龙?的文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五千篇。为何研读?文心雕龙??“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齐、梁文坛领袖沈约〕“权衡辞义,曲尽商榷,那么成格言,其惟刘氏之?文心?乎!后之品评,不复过此。〞〔北宋人孙光宪〕“扬榷古今,品藻得失,持独断以定群嚣,证往哲以觉来彦,盖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也。〞〔明代著名学者张之象〕“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清代人章学诚〕“东那么有刘彦和之?文心?,西那么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鲁迅〕第一节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

刘勰〔公元469?─532?〕,字彦和,祖籍山东莒〔jǔ〕县。西晋时其家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刘勰出身贫寒,祖父两代不通显,做小官,至勰因家贫未娶妻。勰发奋好学,经、史、子、集均熟悉。20岁时到定林寺〔今紫金山〕依名僧僧祐,十年时间博通佛典,整理佛经。30多岁时著?文心?,南齐末年。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

一、?文心雕龙?的体系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假设乃论文叙笔,那么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序志?〕分为上下两局部,五十篇,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81种文体〕,下篇包括二十四篇创作论与批评论,还有?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二、文源于道的观点“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三〕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天地、日月、山川之文→人文→万物之文“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原道?〕“道〞的内涵〔颇为复杂〕。用意何在?1.纠正当时创作上偏重形式的流弊;2.反对矫揉造作;3.建立理论依据,主张创作出一种明道而富有文采的作品。三、征圣、宗经的思想“征之周孔,那么文有师矣。〞“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然那么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征圣?〕“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宗经?〕“故论、说、辞、序,那么?易?统其首;诏、策、章、奏,那么?书?发其源;赋、颂、歌、赞,那么?诗?立其本;铭、诔、箴、祝,那么?礼?总其端;记、传、盟、檄,那么?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宗经?〕?征圣?是从圣人作品的总体特色和圣人关于立言的指导性意见立论;而?宗经?是从“五经〞各自特色和影响立论。征圣是以圣为法,宗经那么是以经〔五经〕为一切文章之模式。〔五经为群言之祖,一切文章以五经为宗;宗经另一义,是以经为法式。〕宗经的目的〔提倡文章的雅正〕:“六义〞说:“故文能宗经,那么体有六义∶一那么情深而不诡,二那么风清而不杂,三那么事信而不诞,四那么义贞而不回,五那么体约而不芜,六那么文丽而不淫。〞〔?宗经?〕体,体貌。义,宜,犹言恰当好处。情,情志。诡,诡异。风,风力,文章的感情力量。杂,不纯。不杂,纯粹,雅正。事,所写的事实。诞,荒唐。义,义理。贞,正。体,指文章的体制结构。回,邪曲。芜,芜杂。文,文辞。不淫,适中。四、正纬〔纠正纬书纰缪之意〕的观点:“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纬书〔产生于西汉,盛行于汉魏六朝,隋代受到严禁〕为解经之书。纬书之用事与辞采有可取之处。?正纬?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事丰奇伟,辞富膏腴〞的肯定上,这便在宗经的主张里,开了一个不小的缺口,通向重视文学特征的广阔天地。五、辨骚〔辨析楚辞与经书的异同〕的观点:“奇文郁〔繁盛〕起〞,“自铸〔独创〕伟辞〞。“气轹〔超过〕往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辨骚〔泛指屈、宋之作〕,就是辨骚之价值,骚之价值何在呢?就是情与奇。小结执正驭奇。〔“倚雅颂、驭楚篇〞〕以?诗经?雅正文风为根本,酌取楚辞的奇辞异采,奇正结合,华实相扶。六、刘勰的文体观“假设乃论文叙笔,那么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序志?〕原始以表末:推究各种文体的起源,说明它的流变。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文体名称及其含义。选文以定篇: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加以评定。敷理以举统:陈述各种文体的写作之理来举出它的根本体制和规格要求。位体:就是文章中的情理。观位体,就是考察文章的情理构架是否明确圆通,是否雅正。观置辞:就是考察作品的文辞运用〔刘勰是非常重视辞采的修饰与华美的〕。观通变,就是考察作品何者师法古人何者为自己之创新。2.主张客观的批评。“无私〔没有私心〕于轻重〔评价的上下〕,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公平地论文说理〕假设衡〔称〕,照辞如镜矣。〞〔?知音?〕刘勰认为造成不能客观批评作品的原因有四个:贵古贱今;文人相轻;本不知文,而谬欲论文;批评者的气质、学养。刘勰又提出补救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全面观察和认识〕之象〔方法〕,务先博观〔广泛阅读〕。〞〔?知音?〕3.披文入情。夫缀文〔写作〕者情动而辞发,观文〔阅读〕者披〔披阅〕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幽深〕必显。世远不见其面,觇〔窥视〕文辄见其心。〔?知音?〕情动而辞发〔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批评理路〕4.鉴赏过程的感情共鸣问题。“夫唯深识鉴奥〔理解深入、鉴赏精微〕,必欢然内怿〔喜悦〕,譬春台之熙〔乐〕众人,乐饵〔食物〕之止过客。〞〔?知音?〕欢然内怿:美感愉悦。八、物色论:1.心物交融。〔有情之物〕“春秋〔四季〕代序、阴阳惨〔肃杀〕舒〔舒展〕,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新年〕发春,悦豫〔悦乐〕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忧郁〕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庄重严肃〕之虑〔思虑〕深。〞〔?物色?〕春生秋凋,是从万物之生命联系到人生。“写〔描写〕气图(刻画)貌,既随物以宛转〔随物变化〕;属〔连缀〕采附〔附会〕声,亦与心而徘徊〔反复思考〕。〞〔?物色?〕第一个阶段:因物兴感,物是主,心随于物。第二个阶段:万物进入心中,心是主,物随于心。2.如何表现物色。“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yù)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假设,两字连形。并以少总〔概括〕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更换〕夺〔除去〕?〞〔?知音?〕“以少总多〞,而又“情貌无遗〞。以尽量少的语言去到达“情貌无遗〞的目的。

3.山水有助于文思。“假设乃山林皋壤〔原野〕,实文思之奥府〔丰富宝库〕;略语那么阙,详说那么繁。然屈平之所以能洞监〔深察〕?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知音?〕刘勰看到了江山对于文思之助益。2.神思与才、学的关系。“人之秉才〔禀赋才情〕,迟速异分〔天分〕;文之制体〔体制〕,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神思?〕刘勰认为文思之迟速,与才之多少有关。“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强调学与识〕3.他把神思的构成,分为志气→神→意→言。“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志气,就是志向情性,或情志。“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是立意。言表现意,意表达文思。十、风骨论〔?风骨?篇〕:风,属于情,不是一般的感情泛指,而是指一种浓郁的充满力量的感情。这种感情具有感染力、煽动力,而且具有教化的力量。骨那么是实的,指由结构严密的言辞表现的事义所具有的力量。十一、体论:1.?文心雕龙?中的“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裁;一是指文章体貌。论及体貌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文章的总体风貌特色;一是指体貌类型;一是指对于作家或作品的体貌的品评。2.刘勰对于“体〞的分类。“假设总〔总括〕其归途,那么数穷〔尽〕八体〔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体性?〕“八体〞是类型。4.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显现〕,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铸造〕,陶染所凝〔形成〕,是以笔区〔文苑〕云谲〔变化〕,文苑波诡〔变化不测〕者矣。〞〔?体性?〕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影响文章的体貌。才华、气质、陶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长于写作〕,故梗概〔概括简要〕而多气〔气盛〕也。〞〔?时序?〕〔建安文学〕刘勰还认为帝王的提倡与否,与文学开展关系甚大。刘勰还指出每一个时代文学的开展,都受前代文学遗产的影响。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美目〕倩〔动人的笑貌〕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根源也。〞〔?情采?〕内容主导,形式为内容效劳,但不能无视形式。“为文而造情〞、“为情而造文〞。3.善于剪裁。〔“三准说〞〕“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称〕,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准那么〕∶履端于始,那么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那么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那么撮辞以举要。〞〔?熔裁?〕使情、事、辞三者到达和谐统一。4.比喻、夸张。“比显而兴隐〞,“夸而有节,饰而不诬〞。5.声律、对偶、用典。第三节?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开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体大而思精:结构宏伟而细密,融汇而贯穿。探幽索隐,穷形尽状:各种理论均能从源流、特性、品第、标准入手,条分缕析,师心独见。超越一般文章学。第八章锺嵘的诗论专著?诗品?第一节锺嵘的生平思想?诗品?所论是狭义的纯文学——诗歌,是后世诗话、词话的开山鼻祖。锺嵘〔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和刘勰是同时代人。他出身贫寒,受儒家影响较少,较多倾向于老庄玄学思想。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性情。“气〔节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歌舞〕。〞〔?诗品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诗品序?〕钟嵘在有关诗歌的本质论方面,主张诗是吟咏情性的。这些看法,与?诗大序?等儒家经典不同,不限于政教国运,所指更广泛,一指四时变迁等自然因素;二指遭际变迁等社会因素。他在引用?论语·阳货?一段话时,仅提“群〞和“怨〞,不提“事父〞,“事君〞,不讲讽谏教化。钟嵘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诗中有无挖苦及社会政教内容的,不去牵强地附会。此外,他的评价,凡涉猎政治的,也并不仅以其与政教有关就评价高,而是多从诗人的遭际,如失意、悲恨等方面去加以评述,说明钟嵘更重视人性、人情,而不在乎作品中是否包含了以风其上的内容。二、重怨情。〔孔子→司马迁→锺嵘〕这一点是上述诗乃吟咏情性的深化。钟嵘不仅重性情,而且还特别重视怨情。

上述所列举的种种感发,除“嘉会寄诗以亲〞及“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外,其馀几种都与怨有关。钟嵘在诗评中强调怨思怨情,在理论上是进步的,也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这种提法既与他所主张的吟咏情性相一致,又有反对当时诗坛所出现的堆砌典故的原因。它说明钟嵘对诗的文学本质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诗应与那些“经国文符〞和“撰德驳奏〞区别开来,诗是“吟咏情性〞的,所以就应该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发起作者诗情的情景。直寻是为了追求自然之美,“自然英旨〞,这往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反对用事用典,刻意强求作诗之弊的一个常用武器。唐代李白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中提出的“大概如行云流水〞;原题司空图?诗品?中的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明末王夫之提出的“即景会心〞的兴发;近代王国维论词所说的“不隔〞的境界。都是追求直寻的自然英旨的审美观。四、风力与丹采并重。“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合于世俗的口味〕。……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文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这段话表达了钟嵘的文质观。在汉魏以来的作家中,钟嵘筛选出三个代表,分别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陆机、元嘉之雄谢灵运。在这三代主帅中,表达了钟嵘对文质的最高要求。以曹植为例,评价最高,所谓“骨气〔风骨〕奇高,词采华茂〔艳丽而丰富〕,情兼雅〔正〕怨,体披文质。〞在建安文人中,刘桢以风力胜,王粲以辞采胜,未如曹植般到达风力与丹采兼胜。太康文人陆机也因为二者并胜,有大家风范而获好评。文学史上常被人指责的对曹操、陶渊明的品第不公,就是源于钟嵘的这一标准。曹操与陶渊明都是因为质胜于文而评价偏低。另外,钟嵘的这一标谁有其时代审美风气的背景。像陶渊明,在刘勰?文心?中甚至未被提及,在?文选?中陶诗也没位置。另外对民歌不录,也因其文辞鄙俚。在钟嵘看来,要到达风力与丹采并重,采用比兴之法是其根底。也就是说,在比兴的根底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到达风力与丹采并重。五、滋味说。 钟嵘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在?诗品序?中,“滋味〞或“味〞凡三见,一是“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二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三是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小结?文心雕龙?和?诗品?作为南朝文学批评的双子星座,一部是综合性的理论巨著,一部是评诗的专著。一部是宏观的,一部是微观的。一部意在建造一座包含了此前各种文体在内的文学理论大厦,一部那么是聚焦于五言诗这一单一的品种去进行精微的品析。它们都在各自确定的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后来者无法超越。第九章颜之推调合南北的文学思想颜之推的文学思想集中表达在他的?颜氏家训·文章?篇中,主要有:一、文学作品应以“理致〞、“气调〞为中心,辞采、用典为辅助。“文章当以理致〔思想情感〕为心肾,气调〔气韵风格〕为筋骨,事义〔用事〕为皮肤,华美为冠冕。〞二、文章源出五经的思想。“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第十章初盛唐的文学理论批评第十一章中唐诗歌理论的开展第十二章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第十三章司空图与晚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十章初盛唐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反对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第二节刘知几?史通?对文学理论批评开展的影响第三节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第四节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第五节殷璠的兴象论与王昌龄的诗境论第六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第一节反对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认的态度,以李谔、王通、王勃为代表;另一种是在批评齐梁文风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主张对齐梁文学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以魏徵、令狐德棻为代表。“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子谓文士之行可见: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那么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那么典。鲍照、江淹,古之狷〔偏急〕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圭,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气质柔弱的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或问孝绰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问湘东王〔萧绎〕兄弟。子曰:贪人也,其文繁。谢朓,浅人也,其文捷。江总,诡人也,其文虚。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谓:颜延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那么。〞〔王通?中说·事君篇?〕王通从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点出发,对他们的人品和文品作了全面否认。“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浮薄〕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官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周陈之祸。〞〔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

这一派在理论上的失误:1.以“言志彰教〞反对“缘情体物〞;2.以“质木无文〞反对华美艳丽;3.违背了文学开展的根本领实。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谄佞之道兴,挖苦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魏徵?隋书•经籍志?〕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开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第二节刘知几?史通?对文学理论批评开展的影响

第一、文、史异同。〔“文之与史,较然异辙〞,第一人〕第二、实录精神。〔以“实录〞精神要求文学创作,产生积极、消极两方面〕〔白居易〕第三、对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启发。〔如何记载历史事件、如何为人物立传、语言表达,情节、人物、语言〕第三节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前些日子〕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兴〔感兴〕寄〔寄托〕: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上段文字中,值得注意的有二点:一是提出了诗的“兴寄〞,这与汉儒所说美刺比兴的讽谏不同,而与后世的“寄托〞理论却有共同点,是古代寄托理论的较早提倡者;二是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重塑建安风骨。与“建安风力〞〔锺嵘,强调“怨愤〞〕、风骨〔刘勰,符合经义〕的区别。

陈子昂的倡导对盛唐诗风有积极影响,后来的不少诗人都是以汉魏风骨相号召。像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也说:“周子负高价,梁生多逸词。周旋梁宋间,感谢建安时。〞甚至于到了宋元明清几代,汉魏风骨都是文人的理想。由?沧浪诗话?到明代复古运动的中坚,都高举汉魏风骨的大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第四节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缺乏珍。〔并不是要否认“绮丽〞〕〔李白?古风?之一〕第五节殷璠的兴象论与王昌龄的诗境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萧统?文选?〕“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的文艺美学概念,它是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不过,这种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然而它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如何创造有言外之意的“兴象〞呢?1.有风骨。〔英雄豪迈的壮志抱负和慷慨悲壮的气魄情调;超然物外、避世隐居那种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气〕2.神来、气来、情来之妙。〔“神来〞,“兴象〞塑造以神似为主,到达形神兼重;“气来〞,“兴象〞具有生气盎然的特点,表现描写对象内在的生命力,昂扬的精神状态;“情来〞,“兴象〞中寄寓作者充分的、强烈的感情,能够感染读者。〕3.兴象的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有自然的声律之美。王昌龄的诗境论:“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假设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那么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首先要立意,但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击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谢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任其自然〕“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那么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那么得其真矣。“三格〞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第六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第一,他很重视提倡?诗经?的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第二,对前代文学遗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齐梁文学〕“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庾信〕“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初唐四杰〕“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初唐四杰〕“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对前代文学的态度〕“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清丽自然、俊逸之美〕第十一章中唐诗歌理论的开展第一节皎然的?诗式?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第三节元稹的诗论与“元和体〞的文学思想第一节皎然的?诗式?1.“取境〞说。〔诗歌意境的创造,指诗禅合一的诗歌意境〕“夫诗人之锐思初发,取境偏高,那么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那么一首举体偏逸。〞〔“高〞、“逸〞是皎然对诗境的一种要求,是诗境和禅境合一的审美理想在意境创造上的表达。〕2.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假设文王太似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那么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假设不可遏,宛假设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3.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a.具有象外之象,言外之意。b.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c.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4.皎然论诗的风格。〔十九个字〕高〔风韵朗畅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贞〔放词正直曰贞〕、忠〔临危不变曰忠〕、节〔持节不改曰节〕、志〔立志不改曰志〕、气〔风情耿介曰气〕、情〔缘境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德〔词温而正曰德〕、诫〔检束防闲曰诫〕、闲〔情性疏野曰闲〕、达〔心迹旷诞曰达〕、悲〔伤甚曰悲〕、怨〔词调凄切曰怨〕、意〔立言盘泊曰意〕、力〔体裁劲健曰力〕、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yòu,猿)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忠、节、志〔思想内容、诗人品质〕/贞、德、怨〔文词风格特色〕/闲、达、气〔诗人个性风貌〕/静、远、逸〔意境特征〕5.对齐梁文学给予了肯定。夫五言之道,惟工惟精〔齐梁诗〕,论者虽欲降杀齐梁,未知其旨。假设据时代道丧几之矣,诗人不用此论。何也?如谢吏部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柳文畅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王元长诗“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亦何减于建安?假设建安不用事,齐梁用事,以定优劣,亦请论之:如王筠诗:“王生临广陌,潘子赴黄河。〞庾肩吾诗:“秦皇观大海,魏帝逐飘风。〞沈约诗:“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格虽弱,气犹正,远比建安,可言体变,不可言道丧。6.通变观。“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既有“复〞又有“变〞〕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772大历7年─846会昌6年〕,他的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后期〔约在元和12年以后的30年,白时年45岁〕那么是独善其身的阶段。他的诗论主要集中在他生活的前期,这是白居易怀抱理想的时期。他的诗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策林?第68之?议文章碑碣词赋?:“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系束〕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明显的鉴戒或警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策林?第69之?采诗以补察时政?:“大凡人之感于事,那么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之诗,那么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之诗,那么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那么知威虐及人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2.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焉。于时六义浸微〔衰微〕矣。陵夷〔衰微〕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莒〞,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那么“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那么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婉曲〕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a.对楚辞的评价;b.汉魏诗歌;c.六朝诗歌;d.唐代诗歌。白居易对以上诗歌的评价都十分片面。第三节元稹的诗论与“元和体〞的文学思想

1.元稹对秦汉至魏晋诗歌作了较多肯定。“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酬唱和诗〕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拾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较。素汉以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问作。逮至汉武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那么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于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2.元稹对两晋文学根本上还是肯定的。“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更本,士以简慢、歙习〔放纵〕、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气格力,无取焉。陵迟〔衰颓〕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3.元稹对沈、宋、杜甫评价很高。“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那么不逮於魏、晋,工乐府那么力屈于五言;律切那么骨格不存;闲暇那么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元和体〞的文学思想:“稹自御史府谪官,于今十馀年矣,闲诞无事,遂专力于诗章。日益月滋,有诗向千馀首。其间感物寓意,可备矇瞽〔乐官〕之讽者有之,词直气粗,罪尤〔罪过〕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唯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以自吟畅。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那么陷流俗。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浅薄〕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江湖间为诗者,复相放效,力或缺乏,那么至于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亦自谓为元和诗体。〞〔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概括地说,“元和体〞是以近体写风情,这对晚唐五代及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影响是很大的。第十二章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第一节唐代古文理论的产生与开展第二节韩愈的文学思想第三节柳宗元的文学思想第一节唐代古文理论的产生与开展古文:后起,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先秦两汉文章,单行散体。骈文:1.四六相对;2.对偶。陈子昂: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先导:萧颖士、李华〔合称萧、李〕、独孤及、梁肃、柳冕。李华的古文理论:“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名,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宣于志者曰言,饰而成之曰文。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皋陶之歌,史克之颂,信也。子朝之告,宰嚭之词,诈也,而士君子耻之。夫子之文章,偃、商〔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的并称〕传焉。偃、商殁而孔伋、孟轲作,盖六经之遣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远,六经之道遁矣。〞〔?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明道宗经,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重视文与行的统一。但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要密切结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治乱。独孤及的古文理论:1.主张文章要“宏道〞立业,有补于世的同时,也要求在形式上有相应的修饰,适当注意文词的华美。2.主张文章应当宗经,以道德为根本,但不排斥形式华美,要求做到华实相符。梁肃的古文理论:1.唐代文章三变说。〔陈子昂、张说、萧功曹〕2.把汉代文章分为王道、霸道两类。〔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3.论文重气。〔与孟子、韩愈所论之气不同〕柳冕的古文理论:1.以恢复儒道、扶树政教为本。2.以经为宗,排斥各家。3.在文学观念上比较狭隘。〔否认屈、宋以来的文学〕第二节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提倡古文,主张文道合一。韩愈称其写文章是为了明道、传道:“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君子居其位,那么思死其官;未得位,那么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韩愈所说的道,是指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来世代相传的儒家之道,而不是佛老之道,也不是其他诸子百家之道。〔道统〕韩愈提倡古道,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政治目的的〔以儒家仁政为主,以除弊救时为宗旨〕。二、修辞立其诚〔人品与文品的一致〕。“古之立言者〞,“那么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等待〕其实,加其膏〔灯油〕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长成〕,膏之沃者其光晔〔亮〕。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和蔼〕也。〞〔?韩愈?答李翊书?〕这种以德行为本,以文章为末的思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韩愈既然强调明道,当然就要倡导传统的儒家观念。三、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假设忘,行假设遗〔丢〕,俨〔庄严〕乎其假设思,茫乎其假设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陈腐之言〕之务去,戛戛乎〔很吃力的样子〕其难哉!其观于人也,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那么以为喜,誉之那么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韩愈?答李翊书?〕在文学语言上有自己的创造性。四、气盛而言宜。“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韩愈的“气盛言宜〞,是孟子养气说的继续。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但它不是纯物质的东西,而是像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的“气〞,即“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气〞。应该看到,韩愈的养气是孟子的养气说和曹丕的养气说合二为一的东西。这样,在接受曹丕以气论文的同时,孟子养气说的道德化内容也顺理成章地被韩愈引入到他的文气说中来。五、不平那么鸣说“大凡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