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同步训练-【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时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解析版_第1页
《声声慢》同步训练-【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时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解析版_第2页
《声声慢》同步训练-【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时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解析版_第3页
《声声慢》同步训练-【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时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解析版_第4页
《声声慢》同步训练-【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时练(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解析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寻寻觅觅)阅读提示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南下,在几年的时间里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等种种变故,昔日的名门闺秀、旷世才女,最终沦落为漂泊流徙的孀妇。晚年的李清照,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这种凄凉晚景的形象写照。全词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心中极愁,景中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词中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直到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才出现“愁”。由此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此词叠词的运用也历来为词论家盛赞。诗词用叠词,自《诗经》以来渊源已久,善用者不乏其人,然而李清照却把叠字艺术推向了前无古人的高峰,特别是开篇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表现出词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堪称“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茅暎《词的》)。同时,叠词还形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一、基础知识应用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3.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消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一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很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受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运用象征手法,把词人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9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声声慢》一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7.“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9.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10.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14字,写作者寻觅遣愁的景色,遇到的是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B.“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C.“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D.“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1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三、口语交际训练13.一位同学考砸了,作为他的老师,你会说:加油!加把劲!你能行!①作为他的家长,你会说:②作为他的朋友,你会说:参考答案:一、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象能力。本题,由“雁过、满地黄花堆积”可知,是深秋。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能力。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是“这光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所以“次第”的意思是“光景,情形”。故选D。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A、B、C三项,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表现内心愁情,都是婉约风格,而D项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D。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B项,“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说法错误,通读《声声慢》,可知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B。5.D【解析】“全词运用象征手法”表述错误,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没有象征手法。二、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7.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8.表达了三方面情感:一是写国破家亡以后孤苦无依的凄惨心情;一是流露出故国之思;三是抒发昔盛今衰之感。9.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10.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B词中“乍暖还寒时候”为秋天的气候特征。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错误。结合“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分析可知,应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故选B。12.“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分析情感的能力。本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