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组织文官高等考试,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这样的规定(

)A.打开了广招人才的政治门路 B.限制了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C.体现民主政治划时代的进步 D.使国民党完全实现一党专政2.1908年清政府颁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由此可见(

)A.学术论文成为清末新政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B.清末新政适应时代变化调整了人才选拔制度C.近代人才评价标准已经在清末普遍建立起来D.这一章程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建立的标志3.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向皇帝上《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认为:“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李端棻奏折反映了当时(

)A.科举选官改革紧迫 B.教育人才严重缺失C.新式学堂广受欢迎 D.教育救国的新思想4.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了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问责处理、健康原因调整、违纪违法免职和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等六方面“下”的渠道。该规定(

)A.完善了干部的选拔方式 B.标志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C.利于提升干部整体素质 D.实现了对干部的分类管理5.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表明目前我国(

)A.公务员制度建设已经完成 B.公务员制度处于法制化深化阶段C.重视用制度建设防止腐败 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建成6.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

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D.深入贯彻了党管干部的原则7.1902年以前“每届江南乡试,应试人数总在二万数千”,而据《中外日报》1902年的报道,“本届江南文闱,应试人数甚少。三场完毕者,不过一万四千余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末新政的实施 B.学堂选官制确立C.戊戌变法的推行 D.科举制度的废除8.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A.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 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C.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D.科举制度尚未废除9.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写道:“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该大臣意在(

)A.表达支持康有为变法的立场 B.奏请清政府变革选官制度C.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议留学生重归学堂深造10.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共录取619人(多为前清官员),另有保荐免试120人。该县知事试验(

)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

②杜绝地方吏治腐败现象③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④一定程度体现了时代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1907年3月,清学部颁行《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到1909年,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达14054人。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推动男女地位平等 B.学制改革推动近代教育发展C.民主革命群众基础的扩大 D.民间力量倾力支持女子教育12.下表为1908—1909年清政府教育规模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

)1908年1909年学堂数学生数职员数教员数学堂数学生数职员数教员数直隶95962143671524210410112012422471350811921山东3526494095116423643966076561964685江苏1191375324689390513574470819054336湖北2078720341538354528869906421625315四川934627712065341172610661345383717613072广东1513682423545417217948643753045039A.学制改革推动教育近代化 B.沿海地区教育落后C.学堂选官制度开始确立 D.科举取士成效显著13.对下图法案的解读正确的是民国二年一月公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别为文官高等考试及文官普通考试二种,均依本法行之。第二条

民国男子,年满二十一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①考试院负责文官的选任

②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③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④推动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北洋政府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文官考试的应试者只有年满21岁,且没有违法记录和未“破产”者,具有中学以上或相当于中学以上毕业资格的男子才可应试。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文官考试制度存在局限 B.男尊女卑观念益发浓厚C.近代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D.新旧教育体制同时并存15.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可参加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但在实际选官过程中,部分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通过社会关系,同样可以入仕。这说明当时中国选官制度(

)A.进一步导致女性地位下降 B.促进近代选官公平合理化C.照搬欧美文官考试的经验 D.体现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16.某一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周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均可参加,考试的内容全部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该规定旨在(

)A.解决政府统治危机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17.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体现出当时中国(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新旧教育体制并存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近代教育事业起步18.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

高等小学堂“陈述黄帝尧舜以来历朝治乱兴衰大略,俾知古今世界之变迁⋯⋯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这一规定(

)A.标志着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B.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国民”C.说明近代教育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 D.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19.1982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各级领导班子老化的状况,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妥善地安排新老干部有秩序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交替,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文件(

)A.成为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B.推动了干部任用制度的逐渐形成C.顺应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D.促进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20.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一篇《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指出“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一主张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B.清末新政促进时代变迁C.辛亥革命推动政治体制创新 D.变法图强成为社会潮流二、材料分析题21.【近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材料三

民国男子,年满二十一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之次第如下:一、甄录试;二、初试;三、大试。甄录试以笔试行之,初试及大试皆先以笔试,次以口试行之。文官普通考试之科目如下:一、国文;二、历史;三、地理;四、笔算;五、法学通论;六、经济学。除前项科目外,各官署得斟酌情形,将该署所掌事务,加入一二科目。——摘编自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期文官考试法草案改革选官制度的原因。22.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第一场中国政治史事论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9.“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9.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9.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第三场“四书五经”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考试变化的认识。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及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文官考试中设置有利于国民党党员进入文官的条件,限制了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文官考试的局限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材料中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并非民主政治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限制了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有利于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但并非这种政策使国民党“完全实现”一党专政,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据题干“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可知清朝逐渐改变传统的选拔人才依据,考试注重科学技术的考察,是为了适应工业时代的需要,B项正确;A选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颁布后的效果,C选项“普遍建立起来”扩大了范围,排除C项;《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建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9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896年大臣向皇帝提出人才关系国势强弱,主张建立新式学堂来培养人才。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属于近代教育,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措施。因此新式学堂属于教育救国的新思想,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式教育救国,未涉及人才流失,排除B项;“广受欢迎”说法错误,材料只是提出设立学堂的建议,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规定了干部免职和调整的几种情况,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C项正确;材料是对现有干部的管理,而非干部的选拔,排除A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况,而非分类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处于法制化深化阶段,B项正确;材料表明目前我国公务员制度处于法制化深化阶段,“公务员制度建设已经完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未涉及防止腐败等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目前我国公务员制度处于法制化深化阶段,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建成”,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内容中“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办法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A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务员选拔的方式和原则,与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务员选拔的方式和原则,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新式学堂,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A项正确;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B项;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此时科举制度还未废除,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北洋学堂的学生被赐予进士,并可以为其他部门任用选拔,反映了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排除C项;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可知,该大臣主张变革选官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待康有为变法态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实施选官制度改革后,留学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学堂名义选官,而不是重归学堂深造,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14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以法律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制度。使文官考试制度有了保障,而且使文官考试走上法制化、制度化、体系化的轨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要求,④正确;多为前清官员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①正确;B项正确。根据所学这种选官制度不能杜绝腐败现象,②描述错误;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与材料时空不符,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达14054人”,这说明清政府学制改革促进了近代女子学堂创办和女学生人数增加,推动近代教育发展,B项正确;仅凭清政府允许建立女子学堂不能得出清政府推动男女地位平等的结论,排除A项;公私女子学堂大量建立不等于人们对民主革命认可,群众基础扩大,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民间力量支持女子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08-1909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8—1909年清政府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学堂数、学生数和职员数的增加,这反映了当时政府改革学制,设立新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教育落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04年“癸卯学制”,排除C项;1905年科举制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民国二年(中国)。材料所示民国二年,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考试院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管考试的机构,①错误;民国二年为1913年,但1912年孙中山已经去职临时大总统,②错误;依据材料“民国男子……得应文官考试”可知,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该法案是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其推动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材料,北洋政府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对应试者的年龄、财产、学历有诸多限制,使得有资格参与文官考试的人员范围受到局限,在公开性、公平性上打了折扣,表明当时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存在局限,A项正确;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思想解放,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而非益发浓厚,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文官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范畴,而非教育方面,仅凭要求应试者具有中学以上毕业资格,不能断定近代教育发展艰难,排除C项;材料提及要求应试者具有中学以上毕业资格,体现新式教育,但没有旧教育体制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可参加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但在实际选官过程中,部分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通过社会关系,同样可以入仕。这说明当时中国选官制度体现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比女性地位变化,排除A项;1913年时,中国的近代选官并不公平,也不合理,部分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通过社会关系,同样可以入仕,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的选官制度没有照搬,有中国自己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周岁的中国男子,……考试的内容全部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及所学可知,此时期参加考试的范围大,考试内容以当时实用的科学为主,旨在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人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官选拔与解决政府统治危机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完善文官考试制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官高等考试的相关信息,“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优予官阶。”体现了选官的新方式,推动了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根据材料“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说明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说明新旧教育体制并存,B项正确;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在1905年,排除A项;“完全确立近代学制”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近代教育事业起步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奏定学堂章程》通过规范历史修身课程的教育要义和教学内容,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观念以及国民公德修养,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国民”,B项正确;初等和高等小学堂所学内容的规定,并不能表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排除A项;“摆脱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八十年代中国对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建立老干部的离退休制度,有利于干部工作的规范和年轻化,顺应了改革开放和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推动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与法治现代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老干部退休制度,与干部任用制度无关,排除B项;老干部退休制度与拨乱反正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科举……已为蕉梦”和“出洋学成……已见明谕”可知,政府已废除科举并鼓励留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清政府推行新政有关,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末新政促进时代变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尚未爆发辛亥革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对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21.(1)特点:考试内容多样,涉及中外知识;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改革了科举制的文体;逐渐深化,最终废除科举制。评价:材料二认为废除科举制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废除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但废除科举制不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国初年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特点:据材料“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可知,考试内容多样,涉及中外知识;据材料“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可知,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改革了科举制的文体;据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逐渐深化,最终废除科举制。评价:据材料“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可知,材料二认为废除科举制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据材料“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可知,废除科举制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但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愿意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废除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