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六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从国家治理视角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相互协调、紧密相连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是在每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君主制—共和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两个维度:中央与地方

国家与民众国家治理推动政治制度向民主化发展考情分析最新考纲课标试题考点呈现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年河北卷·8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活动的特征2022年全国甲卷·30抗战时期边区政府的性质2022年全国乙卷·30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政权政策的调整原因2023年湖北卷·81915年国际国内关系影响社会舆论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9士绅民主意识增强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年河北卷·7科举制废除后优贡考试的特征2023年湖南卷·7《辛丑条约》罕见的科考现象的原因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2021·江苏高考·10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的技术革新2021·江苏高考·10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勇夺冠军的事迹当代中国的外交2022年北京卷·10中国在非洲大陆举办中国文化活动2023年山东卷·9中国成立以来与周边国家政策变化的原因主题一

梳理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晚清时期(1840-1911)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1912.1-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1928)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8-1949)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学制;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1912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革命程序论;1928年《训政纲领》、实质就是一党专政;1948年进入“宪政”时期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政党政治训政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方案具体内容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主题一

梳理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苏维埃代表制度抗日民主制度大行政区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宪法大纲;土地法;政权性质;人民革命政权;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政府;抗日民主制度;“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6年上海高考)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2023年山东卷)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DDⅠ“组织化动员”Ⅱ“官僚体制运作”Ⅲ“非组织化动员”Ⅳ“基层自治”弱强中央和地方国家和民众松散紧密主题二

以国家治理视角析近现代政治制度【原创】国家治理在中央与地方(强弱)、国家与民众(松紧)两条主线上的互动,可以组合成四种不同的治理模式:Ⅰ“组织化动员”指中央权力高度强化,而且民众亦高度卷入的状态;Ⅱ“官僚体制运作”指中央权力高度强化,而民众被置放于政策过程之外的状态;Ⅲ“非组织化动员”指地方权力软弱无力,而由领袖直接号召动员民众,或民众主动参与政治过程的状态;Ⅳ“基层自治”指中央权力放权或弱化,而民众服从基础社会组织的力量。——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阅读上述材料,选择其中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结合近现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明确政治制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主题二

以国家治理视角析近现代政治制度四种国家治理模式中央和地方(强弱)国家和民众(松紧)Ⅰ“组织化动员”Ⅱ“官僚体制运作”Ⅲ“非组织化动员”Ⅳ“基层自治”君主立宪制度戊戌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主共和制人民民主专政三大改造大跃进……辛亥革命政党政治政党社团……人民革命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解题关键是解释“治理模式”和“政治制度”的关系主题二

以国家治理视角析近现代政治制度示例:戊戌维新运动属于“官僚体制运作”国家治理模式;此治理模式的特点为“中央权力高度强化,民众被置放于政策过程之外”;其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后,中国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欲救亡图存,在1898年6月,推动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发布“百日维新”运动。其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聚集民众意愿,缺乏可靠的民众基础,故民众被放置于政策过程以外,形成“官僚体制运作”的国家治理模式。同时,政治上中央权力高度强化,守旧势力仍很强大,导致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失败。故,此种治理模式一定程度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也深刻体现出君主立宪制度更要适应本国国情。从中央和地方层面来看:

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但民主化过程异常曲折,同时受传统政治影响较大。归纳小结:主题二

以国家治理视角析近现代政治制度中央和地方一党专制破坏共和代议制(政党政治)但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晚清政治化一小步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共的探索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和民众从国家和民众层面来看:

近现代民众参政议政、权利意识不断增强。1953年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面展开,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最终由省、市人大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军队及华侨单位选举产生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由此可以推定()A.五四宪法充分反映人民意志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成熟C.基层群众自治得以全面落实 D.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明显优势A(2023年浙江卷6月)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主题三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渡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政治遭到破坏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完善三大政治制度逐步健全法律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制度梳理史实主题三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20·天津二十五中高三月考)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5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请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就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简练。)示例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国情为依据。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