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新高考专用)3 文言文阅读抢分(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新高考专用)3 文言文阅读抢分(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新高考专用)3 文言文阅读抢分(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新高考专用)3 文言文阅读抢分(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新高考专用)3 文言文阅读抢分(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3文言文阅读抢分秘籍

(新高考1、2卷)

学高考预测

2021年新高考I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政论性文体。2021年新高考II卷)

选材《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人物传记;2022年新高考I卷《战国策•魏策三》人物传

特点记,2022新高考II卷《东观汉记》卷十,选材回归史传文字,2022年教育部四省联考首

次出现了双文本,也是一个导向,引起重视。

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选择题分别为断句、古代文化知识、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题型突出了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古代文化知识以及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其中断句

特点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如四省联考的断句题考查形式。与全国甲乙两套试卷相比,

多了一道主观题。

(1)体现出命题理念:重视基础,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2)连接课程

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体现教考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传统题型,基本

分析

稳定。概括分析题,因文体发生变化,而由原来的对特定人物的“概括+分析”模式,

预测

转为“以事件或观点为基点展开”的叙述模式,概括性更强。

事应试秘籍

•知识必备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题(即内容概括和分析这一道选择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做标记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

【复习技巧】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2.注重积累,识记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等相关基础知识。

3.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积累、多思考,以增强语感。

【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断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

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

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

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

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

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6.语法判断法,可依据语法进行判断。

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3技法”

2022年起国考四套试卷的文化常识题均与教材关联,将纯常识题与教材实词虚词判断

相结合,实现教考衔接,解题应高度关注题中出现的教材句子里的词语正误,往往设题点在

对教材实词或虚词的判断。

1.调动积累直接判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

(3)剖析词语巧推断

2.结合语境深推断

3.遇生判对灵活断。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三、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

“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比对角度

1.比对时间、地点

2.比对人物

3.比对关键词语

4.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5.比对关系

四、文言文翻译题

换、留、删、补、调"o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2.翻译找准“四大”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句意

3.注意译准“4种特殊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多义词

4.注意译准“5类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固定句

5.熟悉“4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凄典例割折

(2022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

奇士也,可与计事。”是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造禹及诸将多所荐

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

禹宿,夜语日:“吾欲北发幽州突崎,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

与语,其人勇鹫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

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

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

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伤杵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

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

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

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蕖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

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日:"吴公奉学勺安,隐若

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

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

事,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

争写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

日:“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

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

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

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

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

说话缺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

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

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

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

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

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

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

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

“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

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

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

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

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

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

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鹫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

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

么多田产宅业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多次;

“语”,交谈;“勇鹫”,勇敢凶猛;“鲜”,少。(2)“让”,责备;“军

师”,军队;“何”,为什么。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

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答案】①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

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

②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

之事。

【解析】

刚毅之处:“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日:'闻鼓

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

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

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木

讷之处:“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己。'”,

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

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

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

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

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

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

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

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

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

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

击鼓进军,贼兵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

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

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

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上来。吴汉性

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

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

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

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

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

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

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

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

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

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

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

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

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

贷、名屐槿叔

【模拟1】

(2023・湖南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承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

日:“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

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掌

绫?”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

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

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日: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

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利业必成。夫不肖用

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

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目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

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

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根与访焉。常器重璟及

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脩然无办。

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

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

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3分)

曹参自谓A不及B萧何C一D遵其法E无所变更F汉业以成

答案CEF

【解析】不及萧何”是一个动宾结构,“一”是“全部、都”的意思,修饰“遵”,

所以“萧何”与“一”之间应该断开,“无所变更”是个完整的意思,作为整体断

开。(选对1处得1分,选4处及以上不给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

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

意思不相同。

D.“相与”在文中是“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里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

“相与”意思相同。

答案D(“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是“互相”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

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

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

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

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答案C(文中的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

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译文:

答案⑴(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

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

(“下”,居于……之下;"授以国政”,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国政授之”,将

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美”,形容词作动词,赞美。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译文:

答案(2)但是(皇上)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

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个事。

(“享国”,在位;“稍”,逐渐;“其”,一定。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14.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

括。(3分)

答:

答案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答出

任意三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

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

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

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

宰相,可以与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问道:“我与管仲、晏

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

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

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

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

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

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

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

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曹参自认为才能

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

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

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

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

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

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

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

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

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

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

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

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

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

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

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

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模拟2】

(2023金太阳教育集团4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

君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

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

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

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

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

病也,不苛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痛,虽胜之,

其后患未央。”太宰豁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

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

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懿之谋。子胥日:“天

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

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

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

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日:“死

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瞑以冒面死。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夫A差B兴C师D伐E齐F战G于H艾I陵J大K败L齐M师N反。而P诛Q

子R胥。

10.FJN【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夫差兴师伐齐,战于

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惑主之所轻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惑”字

含义相同。

B.“国恶得不危”与“较秦之所得”(《六国论》)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C.“不苦其已也”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D.“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与“女也不爽”(《氓》)两句中的“女”字含义不

同。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

力。“惑主之所轻也”中的“惑”是“昏乱的、糊涂的”的意思,”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中的“惑”是“疑难问题”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吴王夫差伐齐的问题上,伍子胥认为齐、吴两国风俗、语言有别,伐齐对

吴没有益处,且齐国对吴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伍子胥极力反对。

B.伍子胥认为吴、越两国疆土毗邻,风俗相同,彼此互为心疾,吴伐越就可称

霸中原,放弃伐越,则后患无穷。夫差拒绝伍子胥的建议,后来被灭国。

C.太宰豁认为齐、晋两国是吴国称霸中原的阻碍,他以伐齐胜利就能一举两得、

降服齐晋、称霸中原为愿景劝说吴王夫差,让夫差对齐宣战。

D.伍子胥在将死时表示想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伍子胥死后,夫差就把伍

子胥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伍子胥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吴伐越就可称霸

中原”错误,伍子胥只是说不应该伐齐而应该去伐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4分)

(2)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4分)

13.(1)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而会导致自己被杀、国家

被灭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得分点:“有…者”“过”“胡”各1分,句

意1分)

⑵过了几年,越国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夷平了吴国

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擒拿。(得分点:“居”“报”“禽”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如

(1)中的“有……者”“过”“胡”,⑵中的“居”“报”“禽”。

14.“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吴王夫差“过”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内容,

简要概括具体事件。(3分)

14.①看不到越对于吴的现实危害,拒伍子胥之言;②执迷于幻想中的功业,轻

信太宰豁;③杀伍子胥,自毁长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难以在一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要综合全文来分析。

【参考译文】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而会导致自己被杀、国家被

灭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忽的。

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招致身

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

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

先君阖庐。

吴王夫差要进攻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

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

国疆上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

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

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

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

好也没什么伤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

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太宰磊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

命令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君王如果进攻齐国且战胜它,然后

移兵,以大军压到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

啊,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夫差认为太宰嘉说得对,不听从伍

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者舌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

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夫

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

一定要生荆棘了!”夫差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

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将要死去,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

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伍子胥的眼睛

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过了几年,

越国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

也被擒拿。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伍子胥

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

【模拟3】

(2023•深圳光明区3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照惰,

玩岁惕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

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

“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

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

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

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

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与也。从吾游者,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苞有虚而为盈无而

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

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

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

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

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

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簿于孝友之道,

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并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

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

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

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日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

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

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承竺,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

结题②鸟言,山栖瓶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缗,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

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

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

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0.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

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

尊敬劳动者之意。

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

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C.“诸生殆不至于此”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

义相同。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

文中泛指边远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

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B.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

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

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

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今学者旷废然惰,玩岁惕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译文:

⑵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译文:

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3分)

答:

答案及解析

10.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

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错1~2处扣1分,错3~4处扣2分,

5处及以上不得分;“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不断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

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

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

吗?“虚而为盈”“无而为有”句式相对,“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句式

相对,“自矜自是”“大言欺人”为四字结构;“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中的“使”

为表假设的连词,假使,其前应断开;“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侪辈”

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

ILA(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项,

“有尊敬劳动者之意”错误。无尊敬之意,手工业者地位低下,一般人多歧视。

B.正确。文中“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的“笃”,一心一意;“臣欲奉诏奔驰,则

刘病日笃”的“笃”,病重。C.正确。两个“殆”都表揣测,可译为恐怕、大概。)

12.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

方法、不立志的危害”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提到立志的重要性和不立志的危害,

没有谈如何立志。)

13.⑴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

这都是由于1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学者”,求学的人;“旷废黑惰”,旷

废学业,堕落懒散;“惕”,荒废;每点1分,句意1分)

(2)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

因为他能改正啊。(“大贤”,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害”,妨碍;“者…也”

表判断;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

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一一君子应勤于治学。(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

从事于学”可知,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而后通过将身边人的

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希望龙场诸生向后一类人学习。由“诸生观此,

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一一君子应勤于治学。

【模拟4】

(2023•福建泉州质检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

事非通水旻之灾民则人给家属都鄙媒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星国万贯枝

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上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

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略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

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

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销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

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及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蓄,及岁不登数年,

方一二千里。天子性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

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

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

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

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

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

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

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

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

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梏克生灵,续怨基祸。事大者不

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检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縻庾皆满/而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