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_第1页
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_第2页
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_第3页
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_第4页
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疗效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2第二部分消炎止痛药物选择 4第三部分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应用 5第四部分抗凝剂治疗考量 8第五部分他汀类药物干预意义 10第六部分降低脂蛋白治疗策略 11第七部分糖尿病管理策略 14第八部分辅助改善循环措施 17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抗生素的选择】

1.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等,对敏感菌株效果良好。

2.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等。

3.对于重症患者或耐药菌株感染,可联合使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等糖肽类或噁唑烷酮类抗生素。

【给药途径和疗程】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急性冠周炎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选药原则

1.根据冠周脓肿的病原菌谱,首选对革兰阴、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物。

2.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严重感染者可联合口服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选择

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Augmentin):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是急性冠周炎的一线抗菌药物。

2.克林霉素(Clindamycin):林可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替选药物。

3.甲硝唑(Metronidazole):咪唑类抗菌药物,对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克林霉素联合使用。

4.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过敏患者。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阴、阳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患者。

三、用药方案

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注射,成人每8小时1.2g,疗程5-7天;口服,成人每8小时625mg,疗程7-10天。

2.克林霉素:静脉注射,成人每8小时600mg,疗程5-7天;口服,成人每8小时150-300mg,疗程7-10天。

3.甲硝唑:静脉注射,成人每8小时500mg,疗程5-7天;口服,成人每8小时250-500mg,疗程7-10天。

四、疗效评价

1.症状改善: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2.体征改善:冠周脓肿消失、牙龈红肿消退。

3.影像学检查:冠周区骨质吸收消失或减少。

4.细菌培养:冠周脓液培养阴性。

五、注意事项

1.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2.用药期间应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3.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抗菌药物,疗程不可随意中断。

4.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调整抗菌药物方案或考虑手术治疗。第二部分消炎止痛药物选择消炎止痛药物的选择

在急性冠周炎的药物治疗中,消炎止痛药物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有效地缓解冠周组织的炎症和疼痛,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是治疗急性冠周炎最常用的消炎止痛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消炎止痛作用。

*首选药物:布洛芬或萘普生

布洛芬和萘普生是COX-2选择性NSAIDs,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它们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其他NSAIDs:双氯芬酸、阿司匹林、美洛昔康

这些NSAIDs也是常用的冠周炎消炎止痛药物。它们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因此应慎重使用,尤其是对胃肠道疾病患者。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另一种常用的消炎止痛药。它通过抑制COX-1和COX-2酶的活性,发挥轻度的消炎止痛作用。

*适用于:不能耐受NSAIDs或胃肠道敏感的患者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止痛效果,可以用于缓解急性冠周炎的剧烈疼痛。

*首选药物:可待因

可待因是一种弱阿片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其他阿片类药物:吗啡、奥施康定、芬太尼

这些阿片类药物具有更强的止痛效果,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高。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性谨慎使用。

药物选择原则

*优先选择COX-2选择性NSAIDs,如布洛芬或萘普生,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于不能耐受NSAIDs或胃肠道敏感的患者,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剧烈疼痛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

*联合使用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增强消炎止痛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谨慎使用NSAIDs,因为它们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阿片类药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第三部分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阿司匹林】

1.阿司匹林是一种不可逆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1(COX-1)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阿司匹林在急性冠周炎治疗中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通常为每天75-162mg,长期服用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氯吡格雷】

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应用

急性冠周炎(ACS)是一种由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综合征。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在ACS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也是ACS治疗的一线药物。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1(COX-1)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血栓素A2是一种强效促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硫脲嘧啶类衍生物,也是治疗ACS的二线药物。它通过抑制血小板ADP受体P2Y12,进而阻断ADP信号通路来抑制血小板聚集。ADP是血小板聚集的一个重要介质。

3.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衍生物,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它也是通过抑制P2Y12受体发挥作用。

4.替卡格雷

替卡格雷是一种环戊烷核苷酸磷酸二酯酶-3(PDE-3)抑制剂,通过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来抑制血小板聚集。cAMP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第二信使。

临床证据

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在ACS治疗中的有效性: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治疗ACS患者可明显降低30天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单用阿司匹林更能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普拉格雷:普拉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S患者,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相比,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和更低的再发事件率。

*替卡格雷:替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ACS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比其他促进血小板聚集剂短。

剂量推荐

*阿司匹林:75-325mg/天,口服。

*氯吡格雷:75mg/天,口服。

*普拉格雷:10mg/天,口服。

*替卡格雷:90mg负荷剂量,随后维持剂量为90mg/天,口服。

不良反应

促进血小板聚集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出血,氯吡格雷可引起皮肤出血。替卡格雷与出血风险增加的关联性较低。

结论

促进血小板聚集剂在ACS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是常用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剂,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适当选择和剂量调整对于最大限度提高疗效和最小化出血风险至关重要。第四部分抗凝剂治疗考量抗凝剂治疗考量

作用机制

抗凝剂通过抑制血液凝固级联反应,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它们可分为两类:

*肝素类:直接抑制凝血因子IIa和Xa。

*非肝素抗凝剂: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IIa、Xa或其他凝血因子,抑制凝固级联反应。

应用

在急性冠周炎中,抗凝剂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防止血栓栓塞:降低血栓移位并阻塞冠状动脉分支的可能性。

*稳定斑块:通过抑制凝血和炎症反应,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选择

抗凝剂的选择取决于个体患者的风险因素、禁忌症和全身情况:

*无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首选未分级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可以选择阿加曲班或丹扎曲白。

*对肝素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非肝素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酯或依度沙班。

剂量

抗凝剂的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通常,抗凝治疗维持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

监测

抗凝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以确保充分的抗凝作用,同时避免出血风险。监测方法包括: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用于监测未分级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作用。

*抗Xa活性:用于监测阿加曲班或丹扎曲白的抗凝作用。

*局部凝血时间(PTT):用于监测达比加群酯或依度沙班的血栓形成抑制程度。

并发症

抗凝剂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风险取决于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全身情况和并发疾病等因素。

结论

抗凝剂在急性冠周炎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来改善预后。抗凝剂的选择、剂量和监测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并降低出血风险。第五部分他汀类药物干预意义关键词关键要点他汀类药物干预意义:

主题名称:降低血脂水平

1.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水平的有效药物。

2.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肝脏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

3.LDL胆固醇水平降低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主题名称:抗炎特性

他汀类药物干预意义

降低脂质水平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抑制剂,可通过阻断羟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通过降低血清LDL-C水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抗炎作用

除了降低脂质水平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作用。它们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表达,减少冠状动脉斑块中的炎症反应。这种抗炎作用有助于稳定斑块,防止破裂和血栓形成。

改善内皮功能

内皮功能受损是冠心病发病的早期征象。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改善内皮功能。一氧化氮是一种血管扩张剂,有助于扩张血管并减少血栓形成。

减少斑块脆弱性

动脉粥样斑块的脆弱性是冠心病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增加斑块中平滑肌含量和减少泡沫毛细管的数量,减少斑块的脆弱性。

临床益处

大量的临床试验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冠心病风险方面的有效性: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他汀类药物可将心梗、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降低20%-50%以上。

*减少心血管住院率:他汀类药物可将心血管住院率降低高达22%。

*改善预后: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至关重要,可降低复发事件和死亡率。

剂量和用法

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因具体药物、患者的个体风险和耐受性而异。通常起始剂量较低,并在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和安全性后逐步调整。

结论

他汀类药物是急性冠周炎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药物,通过降低脂质水平、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和减少斑块脆弱性,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冠心病风险,改善预后,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石。第六部分降低脂蛋白治疗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降低脂蛋白治疗策略】:

1.降脂治疗是急性冠周炎药物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含量。

2.降低脂蛋白治疗包括使用他汀类药物、PCSK9抑制剂和其他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3.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脂蛋白水平或促进胆固醇排泄来发挥作用。

【炎症控制】:

降低脂滴策略在急性冠周炎中的疗效

简介

急性冠周炎(ACS)是一种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梗阻的危急综合征。降低脂滴在ACS管理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并预防血栓栓塞。

他汀类

*降低低密度脂蛋��(LDL-C)水平,抑制胆固醇biosynthesis

*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炎症

*在ACS期间和之后都显示出疗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非他汀类降脂药

*依折麦布®(依泽替康):PCSK9抑制剂,增加LDL-C受体表达

*罗苏伐他汀®(罗苏伐他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胆固醇biosynthesis

*ezetimibe(依泽替米贝):肠道胆固醇吸附剂,减少胆固醇的肠道再利用

其他降脂策略

*胆固醇酯转运抑制剂(CETP抑制剂):增加HDL-C水平,通过逆转胆固醇转运

*载脂​​蛋��(apoC-III)抑制剂:抑制triglycerides(甘油三酯)的产生,增加HDL-C水平

*前列腺素协同因子受体4(PCSK9)抑制剂:增加LDL-C受体表达

疗效

研究一致显示,在ACS期间和之后进行降低脂质策略可以显着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

*死亡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卒中

*再血运重建

剂量和疗程

最佳剂量和降低脂质策略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个体风险和对特定降脂药的耐受性。根据ACS指南,推荐使用高强效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80mg,瑞舒伐他汀20mg,或匹伐他汀40mg。非他汀类降脂药应作为他汀类的不耐受或不充分反应的附加剂。

安全性

降低脂滴策略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

*肝酶升高

*恶心

*腹泻

*胆结石

监测

定期监测脂质水平和肝酶至关重要,以确保耐受性和疗效。

其他考虑因素

*降低脂滴策略的益处在ACS急性期和之后都存在。

*应尽快开始降低脂滴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对于存在合并症(如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个体,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

*降低脂滴策略应与生活方式修改(如戒烟、健康均衡的膳食和规律的体育活动)相结合,以优化心血管健康。

参考书目

*2023AHA/ACC/ASE/CHEST/SAEM/SCCM/SCN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管理:诊断和处理:一则综合报告

*2022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预防、检测和管理管理:一则综合报告第七部分糖尿病管理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糖尿病管理策略

1.严格控制血糖:

-血糖指数是衡量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应保持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70-180mg/dL)。

-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2.优化血脂管理: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糖尿病相关的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治疗包括饮食改变、运动和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

3.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降压治疗包括饮食改变、运动和药物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主题名称】二甲双胍的应用

糖尿病管理策略

在急性冠周炎治疗中,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因为它与不良预后相关。以下是一些在冠周炎治疗中推荐的糖尿病管理策略:

血糖控制

*目标血糖水平:住院期间建议将血糖维持在140-180mg/dL(7.8-10.0mmol/L)的范围。

*监测频率:规律监测血糖(每4-6小时),特别是在治疗开始时和剂量调整后。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首选降糖药物,因为可以迅速降低血糖。

*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磺酰脲类药物可以考虑用于口服降糖,但通常不作为胰岛素的替代品。

心血管风险控制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已显示出在糖尿病患者中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血压控制:高血压会增加冠周炎的风险,因此应积极控制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建议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饮食,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锻炼:规律的锻炼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戒烟:吸烟会增加冠周炎的风险,因此戒烟至关重要。

其他考虑因素

*血糖监测设备: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可以提供实时血糖数据,从而允许对治疗进行更个性化的调整。

*教育:患者和家庭成员应接受糖尿病管理方面的教育,包括血糖监测、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

*团队合作:一个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和药剂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至关重要,以协调糖尿病管理。

证据支持

下列研究支持上述糖尿病管理策略在急性冠周炎中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与标准治疗相比,在急性冠周炎中采用目标血糖控制方案可减少不良预后。

*另一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冠周炎患者的预后,无论其糖尿病状态如何。

*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急性冠周炎中,戒烟与更好的预后相关。

结论

在急性冠周炎治疗中,有效的糖尿病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通过血糖控制、心血管风险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的综合策略,可以优化患者的预后。多学科团队合作和患者教育对于成功管理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至关重要。第八部分辅助改善循环措施关键词关键要点【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措施】:

1.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缺血。

2.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阻滞β受体,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

3.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通过阻断心脏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肌张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消除冠状动脉痉挛措施】:

I.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作用机制: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代表性NSAIDS:

*布洛芬

*双氯芬酸

*萘普生

*美洛昔康

II.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释放和作用,从而发挥强效的抗炎作用。

代表性的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

*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

III.抗生素

作用机制:

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控制感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大环类抗生素

IV.抗菌药

作用机制:

抗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或杀死真菌,控制真菌感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抗菌药: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V.抗病毒药

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控制病毒感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更昔洛韦

VI.抗凝药

作用机制:

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级联,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抗凝药:

*阿司匹林

*氯吡多格雷

*华法林

VII.他汀类

作用机制:

他汀类通过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分泌,降低血脂水平,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他汀类: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普拉伐他汀

VIII.ACE抑制剂

作用机制:

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压,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ACE抑制剂:

*卡托普利

*雷尼替丁

*福辛普利

IX.血管扩张剂

作用机制:

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性的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

*尼曲地尔

*肼苯哒嗪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

关键要点:

1.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酶来发挥抗炎和镇痛作用,COX酶参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2.常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和塞来昔布。

3.NSAIDs可有效缓解急性冠周炎的疼痛和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溃疡和胃出血。

主题名称:选择性COX-2抑制剂

关键要点:

1.COX-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NSAIDs,它们主要抑制COX-2酶,而对COX-1酶的抑制作用较小。

2.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副作用较NSAIDs轻微,但它们可能有较高的心血管风险。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