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课件_第1页
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课件_第2页
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课件_第3页
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课件_第4页
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实例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明确城镇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把“循序渐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落实在空间上。■

明确国家调控重点,引导不同地区和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

规范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城镇建设用地、节水率、能耗指标等强制性要求,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城镇化质量。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实例: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1、《规划》文本的篇章: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实例: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城镇发展策略和目标第三节发展规模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战略第一节城镇化空间战略第二节城镇化政策分区指引第三节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第二节中心城市第三节其它需要重点引导的城市(镇)第五章 村镇发展建设第一节优化村镇布局第二节村镇发展建设指引第六章 城镇发展支撑体系第一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第二节市政基础设施第三节社会基础设施 第四节公共安全体系第五节城镇绿地系统第七章 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第二节水资源第三节重要能源 第四节港口岸线资源第八章 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第一节生态保护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第九章 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第十章 规划实施(一)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优化城镇布局,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二)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三)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四)协调、落实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重点地区和战略性资源的调控(六)实行空间开发管制,促进城镇增长方式转变(七)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对乡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的规划引导(八)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和引导2、重点内容■城镇化战略总体战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分区指引:东部地区:城镇化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城镇群和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加强和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向综合性经济中心方向发展。东北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培育辽中南城镇群,融入东北亚经济圈。7

■城镇人口规模城镇化发展速度以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为宜,防止速度过快,超越社会

经济发展阶段和城镇吸纳能力,加剧资源环境压力。《规划》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58%,城镇人口分别达6.4亿和8.1-8.4亿人,平均每年转化和吸纳农村人口150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006年至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24万平方公里左右。2011年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用地控制在11.08万平方公里左右2、重点内容8《规划》以因地制宜组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发展体系为目标,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政策区,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分区指引。2、重点内容2、重点内容■城镇化水平预测总体趋势:年均增长0.8~1个百分点左右,2025年左右将步入低速、稳定的发展时期,2020年以前城镇化仍将稳步快速增;2020年达55~58%。分省指引:策略一,缓慢增长,提升质量的省份。包括:城镇化数量空间饱和的省份(北京等)、城镇化偏高的老工业基地的省份、快速城镇化后期速度放缓的省份(江苏、浙江等)、城镇化推进宜慎重放缓的省份(海南省)策略二,快速推进、保障质量的省份。10(1)东部地区发展指引

按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重点城镇群的发展和资源整合,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和适度集聚,与中心城市形成网络状的城镇空间体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集聚。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原则,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抑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应合理安排城镇布局,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引导,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沿海海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灾情预报管理。11(2)中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镇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镇群的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以省会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粮食主产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的关系,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能源基地建设要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

加强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部地区出海通道建设。12(3)西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和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工贸和旅游型小城镇。结合能源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做好新兴城市的布局与协调,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转型。加快陆路门户城市和边境交通枢纽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能源通道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西南省区要妥善处理人地关系紧张问题,通过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聚集中小企业和地方服务业。西北地区通过牧区小城镇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增强灾害救助能力。13(4)东北地区发展指引

按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

加强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内部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沿海开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完善区域城镇网络,提升城市对农林牧地区和能源矿产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好森工地区、国有农场地区城镇建设,促进农业、林业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森林、湿地和黑土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工作。完善区域协同的防洪排涝体系。14《规划》以因地制宜组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发展体系为目标,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政策区,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分区指引。对城镇化的分类指导分省指引:策略一,缓慢增长,提升质量的省份。包括:城镇化数量空间饱和的省份(北京等)、城镇化偏高的老工业基地的省份、快速城镇化后期速度放缓的省份(江苏、浙江等)、城镇化推进宜慎重放缓的省份(海南省)策略二,快速推进、保障质量的省份。2、重点内容■城镇空间结构“一带、七轴、多中心”2、重点内容■城镇空间结构“一带、七轴”“一带”:沿海城镇带“七轴”京广城镇发展轴哈-大城镇发展长江城镇发展轴陇海-兰新城镇发展轴京-呼-包-银-兰城镇发展轴昆明-南宁-防城港城镇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城镇发展轴2、重点内容■城镇空间结构“多中心”三个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八个城镇群:武汉城镇群、成渝城镇群、西安城镇群、辽中南城镇群、山东半岛城镇群、郑州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各省的省会及副省级城市。2、重点内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模等级2010年2020年大于10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500~1000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汕头武汉、南京、沈阳、哈尔滨、西安、成都、汕头、长春、济南、杭州200~500万长春、哈尔滨、成都、西安、济南、大连、杭州、石家庄、青岛、太原、郑州、长沙、昆明、兰州、福州、宁波、合肥、贵阳、唐山、乌鲁木齐、无锡、厦门、佛山石家庄、大连、宁波、长沙、青岛、太原、昆明、福州、兰州、合肥、贵阳、唐山、乌鲁木齐、南宁、无锡、常州、南昌、海口、苏州、包头、西宁、珠海、淄博、徐州、吉林、呼和浩特、厦门、襄樊、佛山、郑州100~200万略略2、重点内容■城镇职能结构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21《规划》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镇、乡和村庄规划建设的要求。一是优化镇、乡和村庄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向镇集中,加强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二是根据乡和村庄生态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结合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演化的特点,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和保护型分类引导乡和村庄布局;三是镇、乡建设要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发挥对农村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村庄建设要以加强乡村地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防止大拆大建。2、重点内容■对乡村地区的引导

22明确提出城镇发展以确保18亿亩基本农田不被侵占为前提,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法规,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幅和具体用地指标。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和策略,提出沿海地区加强海水淡化,防止长距离调水。明确风景区、海岸线等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的具体要求。《规划》还提出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划策略。■资源的保护策略2、重点内容23

以能源战略、资源保护、运输安全为原则,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注重发展水路运输,增加水运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机场体系,逐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

在综合分析交通、铁道、民航等部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交通分区、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促进城市与区域交通的有机联系,构筑服务全国、辐射区域的高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明确积极发展城镇之间轨道交通的策略,实现节地节能;提出要完善城市的非机动车与步行系统,体现以人为本。2、重点内容■建立综合运输体系24交通分区根据城镇发展的趋势,以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分区为基础,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区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区域交通战略发展的不同侧重点,将东部地区划分为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将西部划分为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即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七大交通区域,分别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25■明确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郑州、广州—深圳(香港)、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二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石家庄、太原、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南昌、厦门、济南、青岛、长沙、南宁、贵阳、昆明、拉萨、乌鲁木齐。其中哈尔滨、昆明、南宁、拉萨、乌鲁木齐为国家边境地区交通枢纽城市,它们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春)2、重点内容2627《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家规划,要体现中央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意图。国家中心城市和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重要城镇群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最突出,在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最迫切的地区。《规划》认真梳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直辖市总体规划成果,针对省级规划之间空间布局不衔接的问题,提出了全国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空间结构。为落实国家的调控目标和调控要求,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规划》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分别提出了城镇发展规划指引。2、重点内容■增强《规划》可操作性28实例浙江省城镇化水平2010年规划2020年规划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60300070-733330-3950重点发展与管理的地区和城市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内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台州、舟山、温州等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绍兴、嘉兴、淳安重要陆路边境口岸城市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千岛湖、富春江周边地区、雁荡山地区的水源涵养区、近海岛屿、滩涂跨省域协调地区及需要协调的内容加强环太湖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城镇协调发展;保护富春江上游地区(浙皖交界地区)的水源涵养区;加强宁波—舟山港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的分工协作。重大区域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建设沿海铁路浙江段、上海-杭州-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打通赣湘黔桂等省区至宁波—舟山港的交通通道,建设宁波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建设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沪杭城际磁浮交通;按《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相关路段或预留必要线位;国家公路主枢纽城市应按照规划要求建设运输站场或预留规划用地;加强港口码头、航道等设施建设。其它设施:建设宁波—舟山港能源储备基地。实例: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的条件第三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四章城镇等级规模与功能定位第五章城镇空间组织第六章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第八章区域发展协调与管治第九章城镇体系规划组织建设 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成果目录2、重点内容■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方针: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城市化道路:政府导向、市场推进、加快发展城市化目标: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达到60%左右。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江苏省情,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纽带、小城市(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同步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撤并,所有乡镇在经过合理撤并后,全部成为建制镇以上城镇。2020年城镇总数调整为750个左右,形成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11个,中等城市约40个,小城市(镇)约690个。2、重点内容■城镇等级结构三级五类中心城市一级中心城市具有国际性、全国性或省际性影响的城市,在全省城镇体系的功能系统中具有核心主导地位。Ⅰ类南京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之一,江苏省省会。Ⅱ类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2、重点内容■城镇等级结构三级五类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具有省内地区性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影响范围超过地区、省域的城市。南通、镇江、扬州淮阴、盐城、泰州、宿迁2、重点内容■城镇等级结构三级五类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市Ⅰ类江阴、常熟、宜兴、新沂发展潜力大,具有跨越市域的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影响范围超过地区或省域的城市。Ⅱ类其他县级市、县城2、重点内容■城镇空间组织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构建三个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都市圈核心城市为重点,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三圈五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强化科教和创新功能,建设成为我国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区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加快建设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开发区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高水平的沿江工业带。大力发展旅游、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城镇之间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南京都市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增强徐州的综合实力,强化交通、流通中心功能,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快速集聚的发展环境。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郊区型农业,提高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形成都市圈内的绿色开敞空间,保护好农业发展空间。徐州都市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依托上海,服务上海,相对独立,互惠互利。继续壮大外向型经济,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苏北共同发展。建设沪宁交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基础工业带和环太湖旅游风光带。加强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与保护,加大村镇居民点整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苏锡常都市圈进一步提高徐州、连云港的综合实力,培育新兴中心城市。以桥兴港、以港促带,发展优势产业群,壮大徐连经济带。建设星火产业开发区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低耗水产业,加快南水北调进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以历史文化和度假休闲为主题的特色旅游。

徐连城镇聚合轴大力推动集聚发展,加强城镇实力。积极建设过江通道,加强跨江联系和交流。积极主动接受上海和苏锡常都市圈的辐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长江岸线资源,加快沿江旅游带建设,保护水环境宁通城镇聚合轴优化城镇布局,提高集聚程度,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建设先进技术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过量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统筹规划快速交通系统,推进区域供水、区域污水处理,限制开采地下水,保护水环境。沪宁城镇聚合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发达的农业带和新兴的工业带结合新长铁路和南水北调工程,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带动小城镇集聚。充分发挥边界城镇效应,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培育新兴中心城市。新宜城镇聚合轴结合海洋开发,加强临海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推动三产发展,增强沿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依托沿海大通道,加大接受上海辐射,提高沿轴城镇综合实力。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海上交通运输业。保护环境,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连通城镇聚合轴实例: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部分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第二节发展背景与趋势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第四节城镇发展引导第五节产业发展布局第六节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第七节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成果目录2、重点内容■城市化战略坚持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的方针,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主城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副城和新城集聚,加快新市镇集聚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化目标

2007年实际常住人口741万人,城镇人口569万人,城市化水平76.8%;

2020年预测常住人口1060万人,城镇人口910万人,城市化水平86%;

2030年预测常住人口1260万人,城镇人口1130万人,城市化水平90%;

远景按照常住人口1400万,城镇人口1300万人预留城镇发展空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两带一轴”江南城镇发展带江北城镇发展带沿宁连、宁高城镇发展轴

与长三角规划相衔接“两带一轴”城镇空间结构46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减少了镇等级;新市区调整为副城;扩大了主城/副城规模。中心城: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副城。新城:8个:分别是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永阳、淳溪。新市镇:34个:包括:竹镇、马集、冶山、程桥、八百桥、横梁、马鞍、龙袍、葛塘;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谷里、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柘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墙、固城、东坝、桠溪。

其中,湖熟和龙袍远景将发展成为新城,柘塘远景纳入永阳新城发展,和凤和漆桥远景合并为双牌石新市镇。■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主城:南部边界调整至新秦淮河,面积扩大到278KM2。将南站地区纳入主城范围,便于枢纽地区的统筹建设与管理。副城:将“新市区”调整为“副城”,由“区”到“城”的调整,目的是促进优势资源副城集中,加强功能的整合,提升副城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东部、南部、江北地区服务水平和向周边的辐射能力。真正实现承担协助主城辐射周边的目标。

江北副城:在浦口新市区基础上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大厂、雄州。仙林副城:在仙林新市区基础上扩大至新尧新城、麒麟组团、栖霞镇、栖霞开发区。东山副城:在东山新市区基础上将规划范围扩大到上坊组团。东山新市区主城仙林新市区浦口新市区中心城:中心城是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现代都市区功能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020年人口规模约690万,建设用地约683平方公里。新

城:新城是一定地区内产业、城市服务功能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区。(8)新城包括县城和产业主导型新城两种类型。2020年新城规划总人口规模将达到130万人左右。新市镇:新市镇是建制镇和涉农地区的集中建设地区,是郊区县非农产业和人(34)口的重要集聚地,是服务和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基地。

2020年新市镇总人口规模约90万。■城镇职能规模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人)城镇名称城镇人口(万人)城镇个数(个)中心城主城>300万主城3801副城100万左右东山923仙林88江北132新城10—30万龙潭128汤山12禄口16板桥23滨江10桥林8永阳27淳溪22新市镇>1万竹镇、马集、冶山、程桥、葛塘、八百桥、横梁、马鞍、龙袍;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谷里、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柘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墙、固城、东坝、桠溪9034■城镇职能规模结构总体布局结构

结合“多心开敞”布局结构,全市产业呈“圈层、组团”布局。□现代服务主要布局在主城,约10KM半径范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主城与二环间的副城、新城和新市镇,约20KM半径范围;□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都市休闲旅游等主要布局在二环与三环间的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约40KM半径范围;□三环外的远郊区县的新城和镇的产业园是先进制造业主要载体。□第一产业主要在城镇之间的开敞空间、利用市域农林资源发展。■产业发展布局引导

产业集聚区功能区

老城新街口、新模范马路、鼓楼、广州路-珠江路、4个功能区

河西新城河西CBD、江东软件园、新城科技园、江东商贸区、河西南部5个功能区

南部宁南软件园、红花智慧新城、南站地区、土山地区4个功能区

北部下关滨江、铁北幕燕2个功能区

江心洲生态科技岛

重点形成5个集聚区:老城、河西新城、南部、北部。

16个各具特色服务业功能区。主城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主城+江心洲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空间上:加强工业用地的优化调整和集中布局,引导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重点建设好四大国家级开发园区。

制度上:采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整合各类开发区资源,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省级以上效率高的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工业重点引导向省级以上园区集中现状工业用地及市级以上园区分布情况规划工业用地布局及园区整合引导软件产业: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目标,集中重点发展模范马路科技创兴街区和雨花、吉山、徐庄、江东、高新区、徐庄五大软件基地;文化产业: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打造河西文化中心、老城南文化中心、长江路文化中心三个市级文化中心;新型工业:推动工业产业转型,重点发展液晶谷、312智慧谷、无线谷、江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等新型工业。□引导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布局引导图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其他产业规划引导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定位,大力发展溧水白马、高淳桠溪、浦口石桥、六合竹镇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57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绿地自然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绿地自然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

城镇外的开敞空间,在对生态功能区进行重点保护基础上,鼓励进行适度复合利用,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以旅游开发完善生态功能体系;提升开敞空间品质和经济价值;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文化娱乐休闲养生度假休闲自然农业休闲自然农业休闲养生度假休闲圩区农业休闲□鼓励利用开敞空间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实例: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部分第一节城镇现状概况第二节城乡体系结构第三节县域空间组织第四节县域空间利用 第五节城镇建设引导 第六节资源利用规划 第七节空间管制规划 第八节新农村建设四、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成果目录2、重点内容■城市化战略中心城区与片区发展的有机联动规模提升与品质提升的协同并重城乡统筹的双向要素融合互动紧凑发展导向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城市化目标2015年全县总人口60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城镇化水平68.3%2020年全县总人口80万人,城镇人口63万人,城镇化水平78.8%。2030年全县总人口115万人,城镇人口100万人,城镇化水平87.0%。和凤-晶桥片白马片石湫片城郊片城郊片“一核三元四点、三轴四片”县域空间组织一核:中心城区三元:重点新市镇,分别为石湫、白马和东屏四点:洪蓝、和凤、晶桥一般新市镇和明觉特色新市镇三轴:宁高城镇发展轴、宁杭城镇发展轴、常马城镇发展轴;四片:城郊片、石湫片、白马片、和凤-晶桥片“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城乡等级结构中心城区:即《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永阳新城。新市镇:3个重点新市镇,3个一般新市镇,1个特色新市镇。新社区:199个。石湫洪蓝中心城区和凤白马东屏晶桥中心城区重点新市镇新市镇特色新市镇明觉重点新市镇白马: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县域东部中心。石湫:全国重要的影视文化和文化创意基地,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县域西部中心。东屏: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中心城区制造业功能配套区。石湫洪蓝中心城区和凤白马东屏晶桥中心城区重点新市镇新市镇特色新市镇明觉城乡职能与规模结构中心城区:宁杭轴线上重要增长极,南京都市区南部综合性新城,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新城。一般新市镇洪蓝: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溧水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区。和凤:工贸发达的的综合性新市镇。晶桥: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特色新市镇明觉:以滨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型新市镇。石湫洪蓝中心城区和凤白马东屏晶桥中心城区重点新市镇新市镇特色新市镇明觉城乡职能与规模结构城镇职能与规模规划一览表城镇等级城镇名称2020年城镇人口(万人)2030年城镇人口(万人)城镇职能中心城区永阳4172宁杭轴线上重要增长极,南京都市区南部综合性新城,生态宜居的旅游休闲城市新市镇石湫67全国重要的影视文化和文化创意基地,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白马67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县域东部中心东屏33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洪蓝2.53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溧水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区和凤23工贸发达的的综合性新市镇晶桥23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市镇明觉0.52以滨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型新市镇“全域统筹、一体化发展”大型新社区区:5个,明觉、朱家边、蒲塘、杭村、孔镇(原乡政府驻地),人口规模2000人以上,部分设施参照城镇标准建设,对周边地区农村承担一定的服务功能。一般新社区:169个,选取规模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捷的村庄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人口规模800人左右,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良的农民新社区。特色社区(自然、文化):25个,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如仓口、诸家等,不强制规模,保留村庄特色,作为以旅游发展的特色村。新社区发展引导■

空间管制规划禁建区包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其他不宜建设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生态优先——生态功能区控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区控制的要求。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约353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33%。类型面积(公顷)比例重要生态功能区核心区586017%重要生态功能区一般区2137861%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13754%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669819%合计35312100%重要生态功能区:东庐山、横山、秋湖山。(严格保护40米等高线以上地区,基本为自然林覆盖)重要生态功能一般区:小茅山、观山、芳山-芝山、石臼湖以及环石臼湖陆地、老鸦坝水库保护陆域范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中山水库、老鸦坝水库、姚家水库、赭山头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方便水库和中山水库、姚家水库、无想寺水库汇水区域。■空间利用与整理用地综合评定:用地潜力较大用地综合评定分区结果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所占比重(%)一类用地93.698.7二类用地482.8745.2三类用地254.4624.1四类用地104.689.59水域132.612.41总用地1068.3土地条件——用地综合评定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定量标准严重影响级较重影响级一般影响级(10分)(5分)(2分)1地质断裂——不活动断裂地震烈度—7度6度2地形地貌丘陵>30米>20米—3水文区域防洪—城市防洪工程(行洪区、泄洪区、蓄滞洪区)—4自然生态特殊生态系统湿地——5规划控制保护区控制区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市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市级森林公园机场净空区矿产资源极具开采价值矿产资源较具开采价值矿产资源具有潜在开采价值公路交通:高速公路立交、干线公路(现状、规划)港口条件:秦淮河、新桥河内河航道港口(规划)轨道交通:S1、S7轨道站点设置,铁路站场设置(规划)产业载体:省级开发区、文化基地、农业园区旅游资源:旅游风景区(点)历史文化:县级以上文保,古村生态功能:市生态功能区核心发展要素分析:发展要素高度集聚,支撑作用强劲。发展条件——核心资源要素县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