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均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①验证石蜡可分解 B.用装置②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C.用装置③制取乙酸乙酯 D.用装置④分馏石油2、下列图示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所得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混合烃总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混合烃的判断正确的是:①一定有乙烯②一定有甲烷③一定有丙烷④一定没有乙烷⑤可能有甲烷⑥可能有乙炔(C2H2)A.②④B.②③⑥C.②⑥D.①③⑤4、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B.间氯甲苯的结构简式:C.甲基的电子式: D.丙烯的结构式:CH3CH=CH25、下列元素不属于第三周期的是()A.Na B.Mg C.Al D.N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性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状态有关B.C(石墨)=C(金刚石),反应中既没有电子的得失也没有能量的变化C.加热条件对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作用和意义是相同的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7、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HCl B.NH4NO3 C.KCl D.CaCl28、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当地环保部门在现场检测到爆炸产生的气体有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SO2气体的排放B.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C.SO2随雨水降下可能形成酸雨D.空气质量报告中有可吸入颗粒、SO2、NO2、CO29、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葡萄糖和蔗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乙醇和乙酸 D.淀粉、纤维素10、恒温、恒压下,将1molO2和2molSO2气体充入一体积可变的容器中(状态Ⅰ),发生反应2SO2+O22SO3,状态Ⅱ时达平衡,则O2的转化率为()A.40%B.60%C.80%D.90%11、元素R的原子序数是15,下列关于R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R的最高正化合价是+5B.R是第2周期第ⅤA族的元素C.R的氢化物分子式是RH3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12、水银温度计打碎在地面上,可在汞滴上覆盖一层物质避免发生汞中毒,该物质是A.硫磺粉B.氯化钠C.生石灰D.纯碱13、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T2p1<p2m+n>p放热反应B.T1>T2p1<p2m+n<p吸热反应C.T1<T2p1>p2m+n>p放热反应D.T1>T2p1<p2m+n>p吸热反应14、准确称取6.0g铝土矿样品(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加入100mL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向滤液中加入10mol·L-1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和加入NaOH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所用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A.3.50mol·L-1B.1.75mol·L-1C.0.85mol·L-1D.无法确定15、下列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H2→H+HB.Na+Cl→NaClC.CaO+H2O=Ca(OH)2D.Cl+Cl→Cl216、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蒸馏水,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B.实验台上的钠着火了,应使用泡沫灭火器扑灭C.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D.乙酸与乙醇的密度不同,所以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17、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置于2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mol/(L·s)B.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s)C.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3mol/LD.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B.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C.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D.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知,在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19、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28gCO和C2H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NAB.标准状况下,11.2L己烷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C.常温常压下,0.10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小于0.1NAD.1mol羟基(﹣OH)所含的电子总数为10NA2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从石油中分馏出汽油 B.煤的气化制水煤气C.煤的干馏制焦炭 D.油脂的水解制肥皂21、镍—镉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的“干电池”,使用寿命长达10~15年。镍—镉电池的总反应为Cd+2NiOOH+2H2O2Ni(OH)2+Cd(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反应为Cd+2OH--2e-===Cd(OH)2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e-+OH-(aq)===NiOOH(s)+H2O(l)C.电池工作时,负极区pH增大,正极区pH减小D.该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22、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的单质常用做半导体材料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A>BC.B的最低负化合价:-2价D.原子半径大小:r(C)>r(B)>r(A)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X、Y、Z、W、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且X、Y、Z、W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其中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Z左右相邻,Z、W位于同一主族。T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W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2)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一种强酸,该强酸的浓溶液只有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Y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以相互反应,写出其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4)Y和T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为Y_________T(填“>”“<”或者“=”)。可以验证该结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B.比较这两种元素所形成含氧酸的酸性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D.比较这两种元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E.比较这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5)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通过实验探究元素N、C、Si非金属性强弱。实验装置如图:①溶液a为_____________溶液、溶液b为___________溶液(均写化学式)。②溶液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验证,N、C、Si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___。24、(12分)某些有机物的转化如图l所示。已知:A是营养物质之一,米饭、馒头中富含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B。C是白酒的主要成分,能直接氧化成酸性物质D。请回答下列问题:(1)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2)下列有关B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a.燃烧时有烧焦的羽毛味b.在人体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c.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d.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3)工业上用乙烯与水反应制备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5)若实验室利用图2制备E,试管N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导气管不伸入液面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25、(12分)实验室欲配制0.2mol/L的Na2CO3溶液250mL:(1)配制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___________。(2)若用Na2CO3·10H2O晶体来配制该溶液,应称量晶体的的质量为__________g。(3)容量瓶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4)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②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③定容时俯视刻度线④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26、(10分)I.为了研究化学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当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试剂B时,看到U形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试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2)A和B的总能量比C和D的总能量_______(填“高”或“低”)。(3)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_______(填“高”或“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Ⅱ.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铝热反应实验,回答下列问题:(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________是氧化剂,氯酸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出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把序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①镁带剧烈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白光;③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④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27、(12分)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在甲试管(如图)中加入2mL浓硫酸、3mL乙醇和2mL乙酸的混合溶液。②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小火均匀地加热3—5min。③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3)甲试管中,混合溶液的正确加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步骤②中需要用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反应掉乙酸和乙醇B.反应掉乙酸并吸收乙醇C.析出乙酸乙酯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6)欲将乙试管中的物质分离开以得到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分离时,乙酸乙酯应该从仪器____________(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28、(14分)Ⅰ、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________;(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电极流向_____电极。(用电极材料名称作答)若原来两电极棒质量相等,则当电路中通过0.2mol电子时,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__g。Ⅱ、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填选项)。A.t0~t1B.t1~t2C.t2~t3D.t3~t4E.t4~t5F.t5~t6(2)t1、t3、t4时刻分别改变的一个条件是t1时刻__________;t3时刻_______;t4时刻_______。A.增大压强B.减小压强C.升高温度D.降低温度E.加催化剂F.充入氮气(3)依据(2)中的结论,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填选项)。A.t0~t1B.t2~t3C.t3~t4D.t5~t6(4)如果在t6时刻,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部分氨,t7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请在图中画出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_____(5)合成氨反应起始只投氮气和氢气,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则反应后与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体积之比为_________。29、(10分)用下列装置制备二氧化氮气体,并探究相关产物性质。(1)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盛装的液体是____,烧瓶中预先加入的是铜屑,铁的价格比铜的价格低,此处用铜不用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2)干燥管B、D中盛装的干燥剂可以是____(填“浓硫酸”、“无水氯化钙”、“五氧化二磷”或“碱石灰”),干燥管D中干燥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3)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尾气,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请将其补充完整。NaOH+NO2+NaNO2+H2O______(4)某化学兴趣小组认为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选用下列必要的装置(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完成验证实验。已知:i.NO+NO2+2OH-2NO2-+H2Oii气体液化温度如下:气体NO2NO液化温度21℃-152℃①仪器的连接顺序(按从左→右连接,填各仪器字母)为________。②实验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再加入试剂,在反应前的操作是_______。③确认气体中含NO的现象是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④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气体中氮氧化物脱除技术。现在有NO、NO2的混合气6L,可用同温同压下7LNH3恰好使其完全转化为N2,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A【解析】

A.装置①中石蜡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能证明石蜡受热分解,能达到实验目的,A正确;B.装置②的酸性高锰酸钾可与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新的杂质气体,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C.用装置③制取乙酸乙酯时,为防倒吸,玻璃导管应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C错误;D.用装置④分馏石油时,温度计的水银泡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冷凝水应为下进上出,D错误;答案为A【点睛】分馏石油时,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为排出气体的温度,冷凝管中冷凝水为下进上出。2、A【解析】A、太阳光照射,贮存氢气,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选项A正确;B、点燃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推动火箭升空,化学能转化为动能,选项B错误;C、氢氧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C错误;D、图中表达了风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选项D错误。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能量的转化形式,判断能量的转化,我们主要看它要消耗什么能量,得到什么能量,因为总是消耗的能量转化为得到的能量,题目较简单。3、A【解析】

由图象曲线可知两种气态烃的平均组成为C1.6H4,根据碳原子平均数可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CH4,由氢原子平均数可知,另一气态烃中氢原子数目为4,碳原子数目大于1.6,且为气体,据此进行判断。【详解】根据图象可知,两种气态烃的平均组成为C1.6H4,烃类物质中碳原子数小于1.6的只有甲烷,则混合气体一定含有CH4,故②正确、⑤错误;由氢原子平均数为4可知,另一气态烃中氢原子数目为4,碳原子数目大于1.6,且为气体,可能含有乙烯、丙炔,一定没有乙烷、丙烷、乙炔,故①③⑥错误、④正确;根据分析可知,正确的为②④,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根据图象正确判断平均分子式为解答关键。本题的难点为另一种烃中氢原子数目的判断。4、C【解析】

A、H原子的半径小于C原子,所以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故A错误;B.间氯甲苯的结构简式:,故B错误;C.甲基的电子式:,故C正确;D.丙烯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是CH3CH=CH2,故D错误。5、D【解析】

A.Na属于第三周期第IA族,不符合题意;B.Mg属于第三周期第IIA族,不符合题意;C.Al属于第三周期第IIIA族,不符合题意;D.N属于第二周期第VA族,符合题意;答案选D。6、A【解析】

A.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性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状态有关,故A正确;B.C(石墨)=C(金刚石),反应中没有电子的得失,但金刚石和石墨的能量不同,所以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有能量的变化,故B错误;C.对于放热反应来说,刚开始加热是引发反应,之后自己放出的热就可以使反应持续进行。对于吸热反应来说,反应过程本身不放热,需要不断提供热量,所以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加热条件对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故C错误;D.燃料燃烧时是将化学能大部分全部转化为热能,还有部分化学能会转化为光能等,故D错误;故选A。7、B【解析】A项,HCl中H原子和Cl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A错误;B项,NH4NO3中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铵根离子中的N原子和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硝酸根离子中N原子和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B正确;C项,KCl中K+和Cl-之间存在离子键,C错误;D项,CaCl2中钙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确定化学键,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注意:不能根据是否含有金属元素确定离子键,如B中只含非金属元素但含有离子键。8、D【解析】

A项、加入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故A正确;B项、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造成的,故B正确;C项、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所致,故C正确;D项、空气质量报告主要报告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有毒气体,可吸入颗粒,都是空气质量报告内容,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报告,故D错误。故选D。9、B【解析】分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包含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等,以此来解答。详解:A、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的分子式都为C12H22O11,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误;B、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为C12H22O11,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二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C、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C错误。D、淀粉和纤维丝的分子式为(C6H10O5)n,聚合度n不同,分子式不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物的结构,难度不大,注意对同分异构体定义的理解,注意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位素的区别。10、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PV=nRT,恒温、恒压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则有n(前):n(后)=V前(前):V(后),即:=,可得:=,则n(后)=2.4mol,根据差量法可知,反应前后减少的物质实际就是O2的物质的量,所以O2消耗了0.6mol。O2的转化率为0.6/1="60%"。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11、B【解析】R的原子序数是15,则R为P,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A.第ⅤA族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故A正确;B.R为P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故B错误;C.P元素的最低价为-3价,则R的氢化物分子式是RH3,故C正确;D.P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为非金属元素,则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故D正确;故选B。12、A【解析】分析:常温下Hg能与S反应,Hg与NaCl、生石灰、纯碱不反应。详解:水银为重金属、易挥发、有毒,常温下Hg能与S反应生成危害小的HgS,Hg与NaCl、生石灰、纯碱不反应,水银温度计打碎在地面上,可在汞滴上覆盖一层硫磺粉避免发生汞中毒,答案选A。13、B【解析】

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温度T1先到达平衡,故温度T1>T2,升高温度B的含量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一定时,压强P2先到达平衡,故压强P1<P2,增大压强B的含量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m+n<p,故选B。14、B【解析】

图像中前期加入的NaOH没有在溶液中生成沉淀说明溶解铝土矿时H2SO4过量,所以6.0g铝土矿溶解后得到Al2(SO4)3\、Fe2(SO4)3、H2SO4混合溶液,加入NaOH溶液后反应依次为:H2SO4+2NaOH=Na2SO4+2H2O、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Al(OH)3+NaOH=NaAlO2+2H2O,当加入35mLNaOH时,沉淀Al(OH)3没有溶解,所以反应后所有的Na元素、SO42-生成Na2SO4,n(H2SO4)=n(Na2SO4)=n(NaOH)/2=10mol·L-1×0.035L/2=0.175mol,c(H2SO4)=0.175mol/0.1L=1.75mol/L。正确答案B。15、A【解析】分析:根据断键吸热,成键放热,结合常见的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判断。详解:A.H2→H+H是断键过程,需要吸收能量,A正确;B.Na+Cl→NaCl是形成新化学键的过程,放出能量,B错误;C.CaO+H2O=Ca(OH)2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D.Cl+Cl→Cl2是形成新化学键的过程,放出能量,D错误;答案选A。16、C【解析】分析:A.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B.钠能与水发生反应;C.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物质变蓝;D.分液漏斗分离互不相溶的物质。详解:A.浓硫酸稀释时,应向蒸馏水中慢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A错误;B.钠燃烧生成的过氧化钠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钠也与水反应,泡沫灭火器中喷出泡沫的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能用来扑灭钠燃烧的火焰,B错误;C.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气体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C正确;D.乙醇和乙酸是互溶的,不分层,所以无法用分液法分离,应该是蒸馏,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安全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泡沫灭火器中喷出泡沫的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能用来扑灭钠燃烧的火焰。17、D【解析】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则根据反应式可知,消耗AB的浓度分别是0.6mol/L、0.3mol/L。所以物质AB的反应速率分别是0.6mol/L÷2s=0.3mol/(L·s)、0.3mol/L÷2s=0.15mol/(L·s),选项AB都不正确。消耗物质A的物质的量是0.6mol/L×2L=1.2mol,所以A的转化率是1.2÷4×100%=30%,D正确。2s时物质B的物质的量是0.3mol/L×2L=0.6mol,所以剩余B是2mol-0.6mol=1.4mol,因此其浓度是1.4mol÷2L=0.7mol,C不正确。答案选D。18、C【解析】

A.加热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而吸、放热是比较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差值,所以加热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必然联系。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比如铁与硫的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才能“启动”,A项正确;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差值决定,如反应物的总能量多,则表现为放热,B项正确;C.物质不同,能量不同;物质改变,能量必然改变,C项错误;D.醋酸的凝固点为16.6℃,醋酸的凝固说明反应后烧杯中的温度降低,说明烧杯中发生了吸热反应,即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项。19、A【解析】分析:A.CO和C2H4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是28;B.标准状况下己烷是液体;C.醋酸溶液的体积未知;D.1个羟基含有9个电子。详解:A.常温常压下,28gCO和C2H4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的分子数为NA,A正确;B.标准状况下己烷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1.2L己烷所含的分子数,B错误;C.常温常压下,0.10mol·L-1CH3COOH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其中含有的H+数目不一定小于0.1NA,C错误;D.1mol羟基(﹣OH)所含的电子总数为9NA,D错误;答案选A。20、A【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详解】A项、从石油中分馏出汽油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项、煤的气化制水煤气是碳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CO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项、煤的干馏制焦炭是煤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干馏生成粗氨水、煤焦油、焦炉气以及焦炭等物质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项、油脂的水解制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1、C【解析】

镍—镉电池的总反应为Cd+2NiOOH+2H2O2Ni(OH)2+Cd(OH)2,镍镉电池放电时Cd失电子,作负极,反应式为:Cd+2OH--2e-═Cd(OH)2;放电时NiOOH得电子,作正极,反应式为:NiOOH(s)+H2O+e-=Ni(OH)2(s)+OH-,充电时阴极、阳极反应分别与负极、正极反应相反。【详解】A.由分析可知,放电时,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反应为Cd+2OH--2e-===Cd(OH)2,故A正确;B.充电时阳极反应分别与正极反应相反。放电时NiOOH得电子,作正极,反应式为:NiOOH(s)+H2O+e-=Ni(OH)2(s)+OH-,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e-+OH-(aq)===NiOOH(s)+H2O(l),故B正确;

C.放电时Cd失电子,作负极,反应式为:Cd+2OH--2e-═Cd(OH)2,NiO(OH)得电子作正极,反应式为:NiOOH(s)+H2O+e-=Ni(OH)2(s)+OH-,所以负极区pH减小,正极区pH增大,故C错误;

D.充电时,作为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正确;答案选C。【点睛】注意充电时阴极、阳极反应分别与负极、正极反应相反。22、A【解析】

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次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4,为碳元素;由元素的位置可知,B为氮元素,C为铝元素,D为硅元素,据此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A为碳元素,B为氮元素,C为铝元素,D为硅元素。A.硅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故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最简单氢化物越稳定,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A<B,故B错误;C.氮元素最外层为5个电子,最低负化合价为-3价,故C错误;D.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大小:r(C)>r(A)>r(B),故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第三周期第VIA族Cu+2H2SO4(浓)CuSO4+SO2↑+2H2ONH3+H+==NH4+<CDEHNO3NaHCO3CO2+H2O+SiO32﹣==CO32﹣+H2SiO3↓N>C>Si【解析】分析:X、Y、Z、W、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X为H元素;Z、W位于同主族,设Z的原子序数为x,则W的原子序数为x+8,Y、Z左右相邻,Y的原子序数为x-1,由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则1+(x-1)+x+(x+8)=32,解得x=8,即Y为N元素,Z为O元素,W为S元素,T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则T为Cl元素。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为H元素,Y为N元素,Z为O元素,W为S元素,T为Cl元素。(1)W为S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VI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VIA族;(2)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一种强酸,该强酸的浓溶液只有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铜反应,则该酸为硫酸,浓硫酸与Cu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CuSO4+2H2O+SO2↑,故答案为:2H2SO4(浓)+CuCuSO4+2H2O+SO2↑;(3)Y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为氨气,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硝酸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硝酸铵和水,其离子方程式为NH3+H+=NH4+;故答案为:NH3+H+=NH4+;(4)Y为N元素,T为Cl元素,N的非金属性小于Cl;A.氢化物的沸点是物理性质,不能通过沸点的高低来比较这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A不选;B.元素所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B不选;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所以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C选;D.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D选;E.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所以比较这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能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E选;故答案为:<;CDE;(5)探究元素N、C、Si非金属性强弱,通过比较硝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即可;①溶液a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气,溶液a、b分别为HNO3溶液、NaHCO3溶液,故答案为:HNO3;NaHCO3;②溶液C中,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2O+SiO32-=CO32-+H2SiO3↓;故答案为:CO2+H2O+SiO32-=CO32-+H2SiO3↓;③经验证,酸性:硝酸>碳酸>硅酸,所以N、C、Si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N>C>Si,故答案为:N>C>Si。点睛:本题考查了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明确元素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4)中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注意掌握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的理解和归纳。24、羟基bcdCH2=CH2+H2OC2H5OH加成反应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饱和碳酸钠溶液防止倒吸【解析】A是营养物质之一,米饭、馒头中富含A,A为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B,B为葡萄糖,C是白酒的主要成分,则C为C2H5OH,C直接氧化生成D,D为CH3COOH,D与C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为CH3COOC2H5。(1)C为C2H5OH,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羟基,故答案为羟基;

(2)B为葡萄糖,含C、H、O元素,含-OH、-CHO。a.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的羽毛味,故不选;b.葡萄糖在人体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故选;c.含-CHO,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故选;d.含-CHO,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故选;故答案为bcd;(3)工业上用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制备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2H5OH,故答案为CH2=CH2+H2OC2H5OH;加成反应;(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故答案为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

(5)制备乙酸乙酯,常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乙酸乙酯,以便于除去混有的杂质,导管口不能深入N试管中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防止倒吸。25、250mL容量瓶14.3检漏③【解析】(1)配制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2)若用Na2CO3·10H2O晶体来配制该溶液,应称量晶体的质量为0.2mol/L×0.25L×286g/mol=14.3g。(3)容量瓶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为检漏。(4)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溶质减少,浓度偏低;②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③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增加,浓度偏高;④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增加,浓度偏低,答案选③。26、放热高低2Al+Fe2O32Fe+Al2O3Fe2O3助燃剂,引发铝热反应①②③④【解析】

I.(1)当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试剂B时,看到U形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这说明空气受热膨胀,因此反应中放出能量,即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A和B的总能量比C和D的总能量高。(3)由于断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而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Ⅱ.(4)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2Fe+Al2O3,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在该反应中Fe2O3是氧化剂。氯酸钾的作用是助燃剂,引发铝热反应。(5)铝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①镁带剧烈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白光;③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④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答案选①②③④。【点睛】铝热反应的本质是利用铝的还原性,将难熔金属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做铝热反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保证纸漏斗重叠时四周均为四层,且内层纸漏斗一定要用水润湿,以防止高温物质从四周溅出,同时损坏纸漏斗。②蒸发皿中的细沙要适量,既要防止蒸发皿炸裂,又要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③实验装置不要距人群太近,应远离易燃物。27、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防倒吸乙醇,浓硫酸,乙酸防止乙醇与乙酸剧烈沸;防止乙酸乙酸挥发过快;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BC分液漏斗上口倒【解析】

实验室用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时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呈气态,经过冷凝变成液体,会引起装置中气体压强的变化,因此需要防止倒吸,结合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详解】(1)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2)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可以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故答案为:防倒吸;(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加入药品时,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和乙酸,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乙酸;(4)步骤②中需要用小火均匀加热,可以防止乙醇与乙酸剧烈沸;防止乙酸乙酸挥发过快;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故答案为:防止乙醇与乙酸剧烈沸;防止乙酸乙酸挥发过快;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5)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目的是中和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有利于分层析出,所以BC正确,故答案为:BC;(6)分离粗产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实现酯与乙酸和乙醇的分离,分离油层和水层采用分液的方法,所以用到的仪器为分液漏斗;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在碳酸钠溶液层上方有无色油状液体出现,分离时,乙酸乙酯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故答案为:分液漏斗;上口倒。28、铜AgNO3溶液正2Ag++2e-→2AgCu→Cu2++2e-铜银28.0gA、C、D、FCEBA6:5【解析】Ⅰ、(1)由反应“2Ag+(aq)+Cu(s)═Cu2+(aq)+2Ag(s)”可知,在反应中,Cu被氧化,失电子,应为原电池的负极,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解质溶液为AgNO3(2)正极为活泼性较Cu弱的Ag,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e-=Ag;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Cu2++2e-;(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铜电极流向银电极。若刚开始Cu电极和银电极的质量相等,当电路中通过0.2mol电子时,正极上生成Ag为0.2mol,即21.6g,负极上Cu溶解的物质的量为0.1mol,即6.4g,所以两个电极的质量差为28.0gⅡ、:(1)根据图示可知,t0~t1、t2~t3、t3~t4、t5~t6时间段内,v正、v逆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答案为ACDF;(2)由N2(g)+3H2(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