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自身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1)结构方式:立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论文——-摆反驳的靶子摆实质-论危害-得结论(正面论点)(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⑤类比论证文体知识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字音字形瞭望缅怀探察

探讨

检讨彷徨激变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pánɡhuánɡliàomiǎnjītànchátǎojiǎngéwùxiùcuò字词解释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瞭望】【缅怀】【彷徨】【修身】【清谈】即心要端正。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内容把握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围绕题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什么是格物致知?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内容把握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内容把握什么是格物致知?《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内容把握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追求儒家最高思想——平天下。传统教育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现代观念内容把握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轻视实验能力的弱点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对研究学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容把握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理清思路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理清思路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旁批八:“点明意义,提出希望。”——演讲的目的:劝说观众与演讲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1)提出中国学生应当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3)-(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6)-(10)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1)-(12)中国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13)归纳格物致知的意义,对中国学生提出希望。

演讲思路清晰,结构层层推进。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第1段)(第2—12段)(第13段)精读细研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道理论证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精读细研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对比论证

将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精读细研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做实验了解竹子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中国学生事例论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现状。作者亲身经验论述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精读细研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精读细研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