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做法 论文_第1页
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做法 论文_第2页
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做法 论文_第3页
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做法 论文_第4页
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做法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践地理新课标的几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从领悟地理新理念,指导实施新课程;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善于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式新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真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期共同进步。一、领悟地理新理念,指导实国家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构建必须着眼于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对地理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必要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中,我就结合了淮北市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煤城”淮北已经被国家列为能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在继续强化能源产业基地服务功能的同时,将矿山遗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产,建设成生态文明型湿地类城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从环境耗竭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淮北立足塌陷区,努力打造了“中国十大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南湖公园。我利用学校组织学生“远足”的机会,推荐学校把“南湖公园”作为目的地,使学生在得到磨练的同时,欣赏到青山、绿水、笑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山水掩映着淮北人的自信和沉着,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伴随着城市转型的每一个脚步。恰逢其时,淮北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付出自己的行动,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奉献出一臂之力!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样,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创设适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照《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内容标准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这就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问题研究”中教学案例,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是难以体现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而只有强化“问题研究”环节,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积极应用知识,才会进一步体现地理学习的生存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到处有用”。例如:有的学生对“家乡的生态园建设”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肤浅理解上,而缺乏感性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实地调查、了解,他们有了亲身体验与实际感受,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上,更进一步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再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理教具,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利用学校旗杆自己测量特殊日期的太阳高度,与学生一起辨认校园内不同类型植被的叶子,通过学生去亲身体验,便于学生养成敢于做学问和大胆质疑的积极态度。当前国家提出了“中国梦”,首先要求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我国发展的成就,同时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在通过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中,了解到家乡发展情况和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例如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濉溪县百善镇柳孜运河遗址。借助研学机会,我带领部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了该遗址,运河遗址作为隋唐大运河的历史见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当时运河的繁忙景象,不由的发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而现在他们看到的则是在深埋地下的运河古道上,新建成的宽阔而又笔直的现代高速公路,公路旁是现代化的美好乡村。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变化对村落的影响联系起来,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脉搏,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三、善于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地理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在新的理念下的评价机制的立足就是学生的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活动以及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很少成为评价对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消磨掉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新课改倡导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当前发生的每一次热点事件,例如:新疆棉花、秦岭“一己之力”、可可托海牧羊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日本排放核污水、“天和”空间站的发射建造等事件情景,让学生进行网上调查、社会采访、实地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并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海水的运动”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类似”8”字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结合大陆轮廓形状对洋流进行具体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同学们绘出洋流分布图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以学论教”,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