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全套课件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 全套课件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 全套课件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 全套课件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 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逻辑结构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章节内容第一节信息的概念第二节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开展第三节信息系统和管理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第五节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第六节企业资源方案〔ERP〕本章小结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一、信息的概念二、信息的性质一、信息的概念〔一〕信息的定义1、信息是对事物运行状态和特征的描述。2、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3、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4、信息是实体、属性、值所构成的三元组。5、信息是数据加工后的结果。〔二〕信息的分类二、信息的性质〔一〕普遍性〔二〕事实性〔三〕传递性〔四〕存储性〔五〕共享性〔六〕可加工性〔七〕时效性〔八〕层次性〔九〕相对性〔十〕价值性第二节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开展一、系统和信息系统二、信息系统的开展一、系统和信息系统〔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的定义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部件组成的,为到达某种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数学的观点来看,系统是假设干元素的集合。对于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系统是由一些部件组成的。这些部件可能是个体、元素等,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或称子系统〕。如CPU,输入、输出设备、存贮器等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而硬件系统又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系统的构成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内的部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是有结构的,各部件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装配而成。〔3〕系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无论什么样的系统,都表现出本身的性质,能力和成效,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要完成输入、处理〔包括计算、分类、排序等存贮、输出等功能。2、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复杂程度分类,可以把系统分成三类九等。〔2〕按系统的起源分类:可以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3〕按系统的抽象程度分类:可以将系统分为概念系统、物理系统和逻辑系统。〔4〕按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分类:可以将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系统内部结构分类:可以将系统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3、系统的特性〔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相关性〔3〕系统的层次性〔4〕系统的目的性〔5〕系统的动态性〔6〕系统的稳定性〔二〕信息系统的概念1、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是一个人工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在信息系统中,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努力保持人和机器的和谐,注意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充分吸收人的经验和智慧,把计算机与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2、信息系统的根本功能〔1〕信息的收集〔2〕信息的存储〔3〕信息的传输〔4〕信息的加工〔5〕信息的输出二、信息系统的开展〔一〕电子数据处理〔EDP:ElectronicDataProcessing〕计算机的最早应用是科学计算。到1953年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朝数据处理方向开展。EDP主要在于日常业务与事务的处理,定期提供有关的业务信息等。这一阶段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水平:单项数据处理和数据综合处理。〔二〕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由数据综合处理开展到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硬、软资源,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办公设备,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储存、加工、输出,给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人机系统。〔三〕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为使计算机应用对管理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必须更直接地为管理决策效劳,特别是为高、中层管理决策效劳。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EDP、MIS、DSS的比较3、经理信息系统〔EIS: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是专用于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有关信息,以支持决策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系统。EIS的主要功能有:〔1〕浏览。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在计算机终端上浏览一个专门的简单文件,从而了解整修组织机构的情况,并可进一步了解有关的细节。〔2〕多种表示格式。可以用文件、数据、表格、图形,甚至声音等表示有关信息内容。〔3〕分析和建立模型。可以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分析问题,并建立相关模型,以处理有联系的问题。〔4〕访问多种数据资源。高层人员不仅可以获取单位内部的数据,还可以了解同行或竞争对手及影响本单位开展的有关信息,并对存在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报警。〔5〕电子邮件。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或者高层与基层管理人员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互,从而辅助决策。第三节

信息系统和管理一、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二、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一、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管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导致信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企业的重要财富和战略性资源。〔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三〕信息时代二、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一)信息系统对方案职能的支持1、支持方案编制中的反复试算。2、支持对方案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3、支持预测。4、支持方案的优化。(二)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三〕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四)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硬、软资源,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办公设备,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储存、加工、输出,给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人机系统。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一〕面向管理决策〔二〕综合性〔三〕人机系统〔四〕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五〕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一〕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1、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主机〔CPU和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如磁盘系统、光盘系统、磁带系统等〕、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2、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局部。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可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通用应用软件如表格处理、图形处理、图象处理、统计分析等;专用软件是针对某些具体应用的软件,如财务软件、人事管理系统等。3、通信网络系统。指用于通信网络的有关设备和软件。如交换机、路由器、通信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微波、卫星等〕、网络管理软件和数据通信软件等。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按空间的分布情况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集中式系统是资源在空间上集中配置的系统。单机系统是典型的集中式系统,将软件、数据和主要外部设备集中在一套计算机系统之中。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共享资源的多用户系统,也是集中系统。集中式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信息资源集中,便于管理,资源利用率高,专业人员相对集中,有利于发挥其作用。但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系统越来越复杂,集中式系统的维护管理越来越困难,且系统比较脆弱,主机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导致系统瘫痪。分布式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效劳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一个主要特性是实现不同地点的资源共享,既可以各地计算机系统在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又可以脱离网络环境利用本地资源独立工作。分布式系统可分为一般分布式和客户/效劳器〔Client/Server〕模式。一般分布式系统中的效劳器只提供数据和软件资源的文件效劳,各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规定的权限存取效劳器上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是按照各部门的业务功能来建立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不同的单位,其部门的业务功能划分是不一样的,因此无统一的模式。1、销售与市场子系统。2、生产子系统。3、物资供给子系统。4、财务和会计子系统。5、人事子系统。6、高层管理子系统。7、信息处理子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子系统财会子系统人事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供运子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结构是指将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1〕横向综合指把同一管理级别上的几个职能综合在一起。横向综合使相关业务处理一体化,减少了数据输入的重复性和不一致性。〔2〕纵向综合指把不同管理级别的数据进行综合。这种结构对于多级组织及范围较广的公司特别有意义,它可使各级之间的信息畅通。〔3〕纵横综合指把组织的数据安横向和纵向加以综合。由于一个组织中各个局部的决策活动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这种结构可以做到数据的完全集中统一。销市售场生产后勤人事财务

会计信息

处理高层

管理公用程序模型库公用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战略方案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业务处理专用文件公用数据文件应用软件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结构第五节

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一、JIT〔准时制生产〕准时生产(JIT)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创立并实施的一种东方式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JIT不仅是一种生产控制方法,还是一种管理的哲学。与MRPⅡ的“推〞式生产管理模式相对照,JIT是一种“拉〞式生产管理模式。此外,JIT还强调消除生产中的一切浪费,其中包括过量生产、部件与操作者的移动和等待时间、劣质的制造过程、物料储存和次品等。精益生产的特征表达在工厂组织、产品设计、供货环节、顾客和企业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机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一)准时制生产的含义

准时制的核心是及时,在一个物流系统中,原材料准确〔适量〕无误〔及时〕地提供给加工单元〔或加工线〕,零部件准确无误地提供给装配线。这就是说所提供的零件必须是不多不少,不是次品而是合格品,不是别的而正是所需要的,而且提供的时间不早也不晚。对于制造系统来说,这肯定是一种苛刻的要求,但这正是准时制生产追求的目标。〔二〕看板系统

看板系统是准时制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可以在一条生产线内实现,也可在一个公司〔或企业〕内实现,因此不仅仅应用在制造过程,也可应用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使用最多的看板有两种:传送看板〔即拿取看板〕和生产看板〔订货看板〕。它们一般都做成10cm×20cm的尺寸,传送看板标明后一道工序向前一道工序拿取工件的种类和数量,而生产看板那么标明前一道工序应生产的工件的种类和数量〔三〕使用看板的规那么:1、下道工序应当准时到前道工序领取适量的零件。2、前道工序必须及时适量地生产后道工序所需的产品。3、绝对不能将次品和废品送给下一道工序。4、看板的数量必须减少和控制到最少。5、看板应起到对生产幅度的微调作用,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小幅波动。二、敏捷制造〔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MIS等不同类型的子系统逐一连接起来一道工作,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73年美国的约瑟夫·哈林顿(JosephHarrington)博士,首次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二〕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随着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柔性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用系统满足新产品要求的程度来衡量;另一方面是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扰(如机器出现故障)情况下,系统的生产率与无干扰情况下的生产率期望值之比来衡量。FMS是一套可编程的制造系统,含有自动物料输送设备,能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实现信息集成和物流集成,其柔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可同时加工具有相似形体特征和加工工艺的多种零件;

2、能自动更换刀具和工件;

3、能方便地联网,易与其他系统集成;

4、能进行动态调度,局部故障时,可动态重组物流路径。第六节企业资源方案〔ERP〕一、MPR〔物料需求方案〕二、MRP从开环到闭环三、MRPII〔制造资源方案〕四、ERP〔企业资源方案〕一、MPR〔物料需求方案〕MRP系统包含以下模块:〔一〕主生产方案(MasterProductionSchedule);〔二〕物料需求方案(MRP);〔三〕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s,简称BOM);〔四〕库存控制(1nventoryContr01);〔五〕采购订单(PurchasingOrder);〔六〕加工订单(ManufacturingOrder)。二、闭环MPR闭环MRP在MRP系统的根底上,增加了能力需求方案,使系统具有生产方案与生产能力的平衡过程。粗能力平衡是主生产方案与整个企业的总体能力平衡,在制定主生产方案时,对能力需求与实际能力进行平衡,以找出瓶颈资源,进行调整。能力需求方案是在物料需求方案作出之后进行的,是对产品的零部件加工的能力需求与各工作地可用能力之间的平衡过程。当工作地出现较大超负荷缺乏时,应调整主生产方案,促持主生产方案与生产能力的根本平衡。三、制造资源方案四、企业资源方案本章小结思考题1、什么是信息?信息具有哪些特性?2、什么是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哪两个方面?其根本功能有哪些?3、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哪些特点?4、解释以下名词:数据挖掘管理信息系统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5、给出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层次结构描述。6、结合实际,给出某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描述。章节内容计算机硬件是指所有计算机的物理设备,主要包括:CPU、存储器、I/O接口、网络设备、外部设备和各种总线。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各个局部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作用。㈠.中央处理器〔CPU〕CPU(中央处理器)在这些设备里当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各个时期计算机开展水平的标志,CPU按照其用途不同而分成多个级别,从IC卡里的CPU,直到并行处理大型机里的CPU。衡量CPU水平的指标有:⒈机器字长⒉主频⒊内核优化⒋高速缓存㈡内存计算机内存分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ReadOnlyMemoty,只读存储器〕。RAM是计算机工作时临时存放程序和数据的地方,机器断电数据就会丧失。ROM是线路最简单半导体电路,通过掩模工艺,一次性制造,其中的代码与数据将永久保存。只能读,不能改写。㈢外存外存是计算机系统长期存储数据程序的地方,其特点是存储量大〔也叫海量存储器〕,速度慢,〔相对于内存〕,断电后数据能保存,单位存储量的价格低。目前常用的外存设备有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盘。磁盘分软盘和硬盘,其记录数据的介质是磁粉颗粒。软盘的使用愈来愈少,有被U盘代替的趋势,硬盘是计算机系统必备的设备之一,〔但现在有些网络上使用无盘工作站〕,硬盘有较多的性能衡量指标:⒈单片容量⒉转速⒊缓存大小⒋接口形式㈣总线总线是可以连接多种多样设备的数据高速公路,通过它可以灵活地组成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在计算机系统里按传输方式不同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常见的并行总线有STD总线、ISA总线、PCI总线,PCI-X总线等。STD总线数据线宽度为8位,主要用于工业控制,ISA总线为16位总线,PCI总线为32位和64位两种宽度,这二种总线主要用于PC机和效劳器。PCI-X是在PCI的根底上开展的性能更好的总线,并兼容PCI总线。㈤外设接口及外部设备外设接口和外部设备是计算机数据输入和处理结果输出的通道和装备,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效率的发挥和正常应用。总线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USB〔UniversalSerialBus〕、RS232、IEEE1394都是串行总线,ISA、PCI、PCI-E,PCI-X都是并行总线。目前,外设产品主要向几个方向开展:智能化指不完全依靠主机指令,自身具有一定自主控制功能的外设产品。微型化外设产品越来越小型化、微型化,适用于野外作业、外出旅行和军事应用。遥控化对键盘、鼠标、打印机目前市面上都有红外遥控产品。输入设备除了传统的键盘、鼠标、电子触摸屏外,还有一些自动识别设备已经成为很多管理信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局部。输出设备除了传统的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可从简单的数码管显示到户外的大电子显示屏〕外还有相关的网络设备如:各类MODON、网卡〔网络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各种语音、图形图像的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它负责协调指挥计算机所有硬件的运行,从数据的采集、处理、一直到结果的保存和发布。没有软件的计算机是裸机,相当于植物人。计算机软件分成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计算机语言的解释或编译系统。应用软件包括,为用户直接使用的,面向用户的,为用户效劳的软件,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辅助设计类软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类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一〕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里最根底最底层的软件,是其他所有软件运行的根底平台,它通过提供用户界面,资源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实用效劳程序管理等功能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㈡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中负责提供数据组织,管理,储存、查询、控制、平安等功能的系统软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随着互联网的开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有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现在已经建立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多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㈢计算机语言作为计算机软件里的各类计算机语言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工具。有高级语言,低级语言。高级语言开展较快,它与计算机硬件的开展相一致,成为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使用的主要工具,也是数据库前端平台设计的主要工具和对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接口开发的工具,目前使用较多的有C、C++、VC、C#、JAVA、VB、FORTRAN、ADA、HTML、XML等。㈣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括各种实际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工资管理系统,ERP,CRM等,另外象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播放,辅助设计类,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类软件都属于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直接为用户使用的。界面友好,使用方便。通信的定义: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数据由发信者发出,经过编码和调制,变成信号,经信道传输,在信道中受到一些干扰,信号传到接受端后,经过解调和译码,复原成原有的数据提供给接受者。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数据通信系统模型第二节

数据处理一、数据处理的概念和开展阶段二、数据组织数据处理的概念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已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珍贵的信息资源。一.数据处理的概念和开展阶段〔一〕数据处理的内容从数据采集开始,数据进入计算机,一直到按照要求将加工好的数据输出计算机为止,当中的数据组织存储,转换运算,分类、索引、排序、检索等过程都属于数据处理范畴。〔二〕数据处理的开展过程1.人工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数据存在于程序之中,没有独立。更谈不管理,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还只是科学家手中的宠物。2.文件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数据能按不同的数据结构以不同的数据文件形式存在于磁盘上,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程序和数据初步别离。出现了磁盘操作系统〔DOS〕,但数据冗余度大,不能共享,维护困难,完整性,一致性难保证。二、数据组织数据组织是数据处理的核心,而数据的有效组织是与数据结构分不开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数据结构严格地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是指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里的映像方式。数据元素是按二进制位串的形式在计算机里的映象,而关系的映象方式有顺序映象和非顺序映象。由此就有二种不同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一、数据库系统的产生和构成㈡.数据库系统的构成1、计算机系统2、数据库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4、人员5、用户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实世界、观念世界到数据世界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抽象和映射的过程,与此相对应,设计数据库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即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用户要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其中:概念结构设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的数据库模型,所以称它为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用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表示,也可以用3NF关系模式表示。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适宜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三个世界转换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数据是表示信息的一种符号。

从客观事物到信息,再到数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描述过程。这个过程经过了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观念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现实世界观念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关系实体联系模型(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用户要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四阶段二、数据库设计的内容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㈠实体(Entity)〞实体〞是观念世界中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抽象的概念;可以指事物本身,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的联系。㈡属性〞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展性用来描述一个实体。㈢联系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必然耍在信息世界中得到反映。E-R模型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实体: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物、抽象概念和联系。属性:实体的特性。联系: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实体属性联系线段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实体分为总体和个体;总体泛指个体组成的集合;通常E-R模型中的实体是指总体。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公司总经理联系11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班级学生联系1m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病人护士护理mn班级学生联系1m学院姓名年级专业班号性别学号班号E-R图绘制三、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四、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在数据库系统中,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抽象、描述以及处理等都是通过数据模型来实现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是数据库系统实现的根底。目前,在实际数据库系统中支持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㈠层次模型㈡网络模型㈢关系模型四、数据模型关系模型下,每个关系对应一张二维表:关系名〔属性1,属性2,…〕学号姓名年龄班号2004013陈2004014李2004015王元组属性与域主码〔PK〕分量关系关系模式四、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表示方式:

关系名1〔属性1,属性2,…〕关系名2〔属性1,属性2,…〕关系名3〔属性1,属性2,…〕E-R图向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E-R图关系模型

数据库E-R图绘制步骤画出反映数据库概念结构的ER图〔也称概念模型〕从ER图出发构造关系数据库的逻辑模式,方法是:对于1:n的关系,两个实体分别设置关系模式,然后将“1〞端的主键参加到“n〞端。对于1:1的关系,一般可以独立设置关系模式,主键的处理方法与1:n的联系的方法相同,把其中一个实体当“n〞端处理。对于m:n的联系,将两个实体分别设置为关系模式,然后设计另一个关系模式,将原来两个实体的主键组合起来作为它的主键,再把组合联系的属性放在这个关系中。转换举例一厂长号姓名年龄厂长厂号厂名地点工厂管理11厂长〔厂长号,厂号,姓名,年龄〕工厂〔厂号,厂名,地点〕转换举例二仓库号地点面积仓库货号品名价格产品存放1n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产品〔货号,品名,价格,仓库号,数量〕数量学号姓名年龄学生课程号课程名学时数课程选课mn学生〔学号,姓名,年龄〕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时数〕成绩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转换举例三五、关系数据标准化标准化理论是在l971年提出的。他及后来的研究者为数据结构定义了五种标准化模式(NormalForm,简称范式)。范式表示的是关系模式的标准化程度,也即满足某种约束条件的关系模式,根据满足的约束条件的不同来确定范式。如满足最低要求,那么为第一范式(FristNormalForm,简称lNF)。符合lNF而又进一步满足一些约束条件的成为第二范式(2NF),等等。在五种范式中,通常只使用前三种,下面仅介绍这三种范式。1、第一范式(lNF)属于第一范式的关系应满足的根本条件是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2、第二范式(2NF)所谓第二范式,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3、第三范式(3NF)所谓第三范式,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其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五、关系的标准化职工编号姓名工资基本工资附加工资101张兴50050102李铭45040第一范式:每个分量不可分隔!职工编号姓名基本工资附加工资101张兴50050102李铭45040五、关系的标准化教师代码姓名职称课题号课题名第二范式: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主码!教师代码姓名职称课题号课题名教师代码课题号五、关系的标准化产品代码产品名生产厂名生产厂地址第三范式:所有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主码!产品代码产品名生产厂名生产厂名生产厂地址客户端效劳器端网络效劳示意图请求响应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㈠计算机网络概念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讯介质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㈡计算机网络分类1.按分布距离按照分布距离的长短,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互联网(Internet)。2.按网络拓扑结构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的方法有多种,将组成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称为拓扑结构。(1)总线结构(2)环形结构(3)星型结构(4)树形结构(5)分布式结构二、网络介质三、网络设备㈠网内设备:1.选择网络结构2.网络模式的选择(1).网卡(2).集线器(3).交换机㈡网间设备1.网桥2.路由器3.网关四、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底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功能,为高层网络用户提供网络共享资源管理效劳和其他网络效劳功能的网络系统软件。目前网络协议软件大都被包含在网络操作系统中。网络操作系统能提供一个使用网络内所有资源的一致性的存取方法,能调节资源之间的不兼容性,支持对信息和文件的存取控制,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计,及时提供现有网络资源的状态信息,是向网络用户提供的一个便利操作的管理平台。网络橾作系统与普通操作系统的不同在于,它可以提供网络效劳,是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请求网络效劳。㈠ 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网络系统是通过通信介质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系统,连接到网络上的计算机都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网络橾作系统是建立正这些独立的操作系统之上的,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共享的系统资源,在多个网络用户争用系统资源时进行资源的调配管理,提供网络的通信效劳。㈡ 网络操作系统的分类1.对等网络对等网络的特点是网上每台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特定的计算机提供文件和打印效劳,对等局域网上的计算机既是使用资源的客户机,又是提供资源的效劳器。2.基于效劳器的网络基于效劳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WINDOWSSEVER2000,XP,2003,UNIX及LINUX操作系统。大多数的计算机局域网使用客户机/效劳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效劳器运行的是基于效劳器的网络操作系统。3.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橾作系统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网络功能那是通过其网络操作系统来实现的。它代表着整个网络的水平,目前在局域网中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Linux,WindowsSever2000,Xp,2003,NetWare等。至于选择何种网络操作系统一定要根据网络的规模来选择,10台以下甚至可以选简单的对等网,大型系统可以选UNIX,LINUX,中小型系统可以选NETWARE或WINDOWSSEVER2003等。六.几种典型的局域网案例简介七、OSI参考模型㈠物理层(PhysicalLayer)提供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㈡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实现数据的无过失传送。它接收物理层的原始数据位流以组成帧(位组〕,并在网络设备之间传输。帧含有源站点和目的站点的物理地址。㈢网络层(NetworkLayer)处理网络间路由,确保数据及时传送。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㈣传输层(TransportLayer)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㈤会话层(SessionLayer)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效劳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㈥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效劳。如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㈦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效劳。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管理章节内容第一节数据库关系模型的建立第二节Access数据库表的创立第三节Access数据库的查询第四节Access数据库中窗体的创立第五节Access数据库中报表的创立本章小结第一节数据库关系模型的建立一、数据库、表与记录的根本概念二、表与表之间的联系三、Northwind例如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一、数据库、表与记录的根本概念二、表与表之间的联系在数据库中的任何两个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等三种联系。如果同一数据库中两个表的各个记录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亦即,每个表中的一个记录均〔通过关键字〕与对方表中的一个记录相对应,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表存在着一对一〔onetoone〕的联系。如果数据库中一个表中的一个记录〔通过其关键字的值〕与同一数据库中另一个表中的多个记录相对应,反过来,后一个表中的一个记录〔通过其中作为联合关键字的一局部的一个字段的值〕只与前一个表中的一个记录相对应,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表存在着一对多〔onetomany〕的联系。如果同一数据库中的两个表中每个表的一个记录都与对方表的多个记录相对应,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表存在着多对多〔manytomany〕的联系。三、Northwind例如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第二节Access数据库表的创立一、认识MicrosoftAccess2007二、数据库的创立与维护三、表的创立与使用四、创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一、认识MicrosoftAccess2007MicrosoftAccess是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作为Office的一局部,具有与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相同的操作界面和使用环境,深受广阔用户的喜爱。是目前十分流行的一个适合在中小型企业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窗体是用户与Access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数据传递的桥梁,其功能在于建立一个可以查询、输入、修改、删除数据的操作界面,以便让用户能够在最舒适的环境中输入或查阅数据。二、数据库的创立与维护在Access中创立数据库,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模板创立,模板数据库可以原样使用,也可以对它们进行自定义,以便更好地满足需要;二是先建立一个空数据库,然后再添加表、窗体、报表等其他对象,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分别定义每个数据库元素。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随时修改或扩展数据库。三、表的创立与使用表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根本结构,是关于特定主题数据的集合。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样,Access中的表也是由结构和数据两局部组成。表的创立方法有3种:输入数据创立表使用模板创立表使用表设计器创立表四、创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Access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用户创立了所需要的表后,还要建立表之间的关系,Access就是凭借这些关系来连接表或查询表中的数据的。创立关系设置参照完整性第三节Access数据库的查询一、单表查询二、连接查询一、单表查询单表查询就是在一个数据表中完成查询操作,不需要引用其他表中的数据。翻开“创立〞选项卡,“其他〞组提供了“查询向导〞和“查询设计〞两种创立查询的方法。设置查询条件查询条件是一种限制查询范围的方法,主要用来筛选出符合某种特殊条件的记录。设置查询字段用户可以在查询中引用某些对象的值、使用Access提供的函数计算字段的值,或者使用运算符处理字段的显示格式。

对象参照

;使用函数查询

;使用运算符查询

在单表中应用总计查询

总计查询可以对表中的记录进行求和、求平均值等操作。总计查询是选择查询中的一种,在单表查询和连接查询中都可以使用。二、连接查询询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时,称之为连接查询。创立简单连接查询设置联接属性创立查询嵌套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设置参数式查询SQL查询SELECT查询第四节Access数据库中窗体的创立一、窗体类型和窗体视图二、窗体的创立一、窗体类型和窗体视图窗体是主要用于输入和显示数据的数据库对象,也可以将窗体用作切换面板来翻开数据库中的其他窗体和报表,或者用作自定义对话框来接收输入及根据输入执行操作。窗体类型:窗体主要有命令选择型窗体和数据交互式窗体两种。窗体视图为了能够以各种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查看窗体的数据源,Access为窗体提供了多种视图,不同的视图的窗体以不同的布局形式来显示数据源。在Access2007环境下,窗体具有以下6种视图类型。〔1〕窗体视图如果要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窗体列表,可以在导航窗格的窗体列表中双击某个对象,即可翻开该窗体的窗体视图。〔2〕数据表视图窗体的数据表视图和普通数据表的数据视图几乎完全相同。窗体的数据表视图采用行、列的二维表格方式显示数据表中的数据记录。〔3〕设计视图在设计视图中,可以编辑窗体中需要显示的任何元素,包括需要显示的文本及其样式、控件的添加和删除及图片的插入等;还可以编辑窗体的页眉和页脚,以及页面的页眉和页脚等。另外,还可以绑定数据源和控件。〔4〕数据透视表视图通过指定视图的行字段、列字段和汇总字段来形成新的显示数据记录。例如,在右图中,最左端一列显示资产编号,顶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显示资产名称,与资产编号和资产名称对应的资产折旧率显示在中间的单元格中。〔5〕数据透视图视图窗体的数据透视图视图如以下图所示,在该视图以更直观的图形方式来显示数据,以下图以柱形图的方式显示各资产购置价格和当前价值的比。〔6〕布局视图布局视图是用于修改窗体的最直观的视图,可用于在Access2007中对窗体进行几乎所有需要的更改。在布局视图中,窗体实际正在运行,因此,用户看到的数据与它们在窗体视图中的显示外观非常相似。二、窗体的创立窗体的创立方法与前面章节中介绍的其他数据库对象的创立方法相同,可以使用向导创立,也可以直接在设计视图中创立。使用工具创立窗体使用窗体向导创立窗体使用空白窗体工具创立窗体创立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在设计视图中创立窗体创立和使用主/子窗体第五节Access数据库中报表的创立一、创立报表二、调整报表的设计三、创立分组报表或汇总报表一、创立报表报表是数据库的又一种对象,是展示数据的一种有效方式。同窗体一样,在报表中也可以添加子报表或者控件。(1)使用报表工具创立报表(2)使用报表向导创立报表(3)使用标签向导创立标签(4)使用空白报表工具创立报表二、调整报表的设计〔1〕了解报表的节在Access中,报表是按节来设计的。可以在设计视图中查看报表,以查看报表的各个节。报表页眉页面页眉组页眉主体

组页脚页面页脚

报表页脚〔2〕了解控件控件是用于显示数据和执行操作的对象,可以通过它来查看和处理能改善用户界面的信息,如标签和图像。Access支持三种控件:绑定控件、未绑定控件和计算控件。〔3〕在布局视图中微调报表创立报表之后,也可以在布局视图中轻松地调整其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报表数据调整列宽,将列重新排列并添加分组级别和汇总。还可以在报表设计上放置新的字段,并设置报表及其控件的属性。〔4〕在设计视图中微调报表可以通过将控件和字段添加到设计网格来将其添加到报表中。通过属性表可以访问大量属性,可以对这些属性进行设置以自定义报表。三、创立分组报表或汇总报表〔1〕关于分组和排序打印报表时,通常需要按特定顺序组织记录。对于很多报表来说,仅对记录排序还不够,可能还需要将它们划分为组。group是记录的集合,并且包含与记录一起显示的介绍性内容和汇总信息〔如页眉〕。组由组页眉、嵌套组〔如果有〕、明细记录和组页脚构成。〔2〕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或修改分组和排序如果已经有了现成的报表,并且要在其中添加排序或分组,或者要修改该报表现有的排序或分组,那么可以在布局视图中添加分组、排序和汇总。本章小结习

题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章节内容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第二节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第三节

企业流程重组第四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本章小结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一、信息系统开展的阶段论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四、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组织一、信息系统开展的阶段论美国学者诺兰〔Nolan〕早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数据处理时代信系统在企业组织中开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信息系统的开发有两种策略:〔一〕"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防止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第二节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一、关键成功因素法二、企业系统规划法一、关键成功因素法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Zani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过了10年,MIT教授JohnRockart把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成为MIS规划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了解企业目标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标准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例如,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二、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企业系统规划法是IBM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用于内部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在总的思路上它和前述的方法有许多类似,它也是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企业过程企业过程数据分析信息结构数据BSP法的工作步骤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其主要工作是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左列是企业过程,最上一行列出数据类。如果某过程产生某数据,就在某行某列矩阵元中写C,如果某过程使用某数据,那么在其对应元中写U。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我们调换过程和数据类的顺序的方法,尽量使UC集中到对角线上排列,然后把UC比较集中的区域用粗线框起来,这样形成的框就是一个个子系统。在粗框外的U表示一个系统用另一个子系统的数据,这样就完成了子系统的划分,即确定了信息结构的主流。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即对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方案。8.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方案。第三节

企业流程重组一、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二、企业流程重组的思想和原那么三、企业流程重组适用情况一、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二、企业流程重组的思想和原那么1、企业流程重组的思想企业流程重组的思想是:简化与优化过程。总的来说,企业流程重组过程简化的主要思想是,战略上精简分散的过程;职能上纠正错位过程;执行上删除冗余的过程。2.企业流程的原那么纵向集成:权力下放,压缩管理层次横向集成:跨部门按业务流程压缩减少检查、校对和控制: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管理单点对待顾客:用入口信息代替中间信息。单库提供信息:建立统一的共享数据库。一条路径到达输出:明确处理路径。并行工程:将串行变为并行灵活选择过程联接:对不同输入,用尽可能少的过程实现输出。三、企业过程再工程的适用情况企业濒临破产,不改只能倒闭;企业竞争力下滑,企业调整战略和进行重构;企业领导认识到BPR能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企业又有此需要扩张;BPR的策略在自己相关的企业获得成功,影响本企业。第四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二、原型化开发方法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四、CASE开发方法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那么,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假设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调查和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步深入至最基层;在系统分析,提出目标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在系统实施阶段,那么坚持自底向上地逐步实施,即组织人员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步地构成整个系统。2.开发过程〔1〕系统分析〔2〕系统设计〔3〕系统实施〔4〕系统运行与维护3.优缺点强调了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总是及时反响和纠正,防止造成浪费和混乱。开发周期长,开发过程复杂,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4、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型系统、复杂系统。二、原型化开发方法1.根本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修改,直到用户对系统满意为止。在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进,为了迅速建立和修改原型,需要利用多种软件开发工具,现在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开发工具出现。2.开发流程用户首先提出要求,开发者归纳识别用户需求,开发系统原型,开发者和用户一起分析评价系统原型,如果原型不可行,重新构造新原型,如果用户不满意,修改原型,至到用户满意为止,之后系统试行,运行管理。3.优缺点从原理到流程十分简单,最终总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MIS系统;用户与开发者思想易于沟通;使用软件工具效率高,摆脱了传统方法;要求管理根底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4.应用范围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根底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标准;大量批处理系统。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bject_Oriented〕1、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的根本思想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根底上抽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象的某种组合构成。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反映了对象的信息特征,如特点、值、状态等等。而方法那么是用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消息传递实现的,而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对象可按其属性进行归类。类有一定的结构,类上可以有超类,类下可以有子类。这种对象或类之间的层次结构是靠继承关系维系着的。对象是一个被严格模块化了的实体,称这为封装。这种封装了的对象满足软件工程的一切要求,而且可以直接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所接受。2、OO方法的开发过程〔1〕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OOA: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这一阶段一般将它称之为面向对象分析,简称为OOA。〔2〕面向对象的设计OOD: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他们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3〕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3.特点(1).封装性。面向对象方法中,程序和数据是封装在一起的,对象作为一个实体,其操作隐藏在方法中,其状态由对象的"属性"来描述,并且只能通过对象中的"方法"来改变,从外界无从得知。封装性构成了面向对象方法的根底。因而,面向对象就是“对象十属性十方法〞。(2).抽象性。面向对象方法中,把从具有共同性质的实体中抽象出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称为"类"〔Class〕,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类中封装了对象共有的属性和方法,通过实例化一个类创立的对象,自动具有类中规定的属性和方法。(3).继承性。继承性是类特有的性质,类可以派生出子类,子类自动继承父类的属性与方法。这样,在定义子类时,只须说明它不同于父类的特性,从而可大大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4).动态链接性。对象间的联系是通过对象间的消息传递动态建立的。4、应用范围: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假设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是一开始就至下向上地采用OO方法开发系统,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局部关系失调等等问题。OO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相互依存、不可替代。四、CASE开发方法CASE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CASE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2.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3.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4.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5.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诺兰阶段理论、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企业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诺兰阶段理论局部介绍了诺兰把信息系统的开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优缺点以及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讨论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在信息系统规划局部讨论了制定MIS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如关键成功因素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思想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利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过程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优先次序。本章将MIS开发方法大致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化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几类。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MLS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用原型法开发MIS,开发人员首先尽快建立一个简洁的功能模型作为原始系统,此时强调的是系统的建立速度,然后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修改,直到用户满意为止。讨论了面向对象的开法方法的思想,提出了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封装性、继承性、抽象性、动态链接特点以及面向对象开发过程。思考题:诺兰的阶段理论对于指导信息化的建设有何意义?信息系统开发的策略有几种?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3.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有哪些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4.试述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过程。5.什么是企业流程重组?企业流程重组的原那么是什么?6.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有几种,每种开发方法的思想和优缺点是什么?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章节内容第一节

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第三节

数据流程分析第四节

数据字典第五节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和需求评审本章小结

第一节

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二、可行性分析报告三、详细调查的目的、原那么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二、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的结果要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内容包括:〔1〕系统简述;〔2〕工程的目标;〔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4〕对工程可行性的结论。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1〕可以立即开发;〔2〕改进原系统;〔3〕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尽量取得有关管理人员的一致认识,并经过主管领导批准,才可付之实施,进入对系统进行详细调查的阶段。三、详细调查的目的、原那么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那么,即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和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进行,两者结合,就能互补缺乏,更深入地发现对象系统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案。一般常见的详细调查方式有:1.重点询问调查。2.全面业务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3.深入实际的调查方式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一、组织结构分析二、业务功能分析三、管理业务流程调查一、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结构图是一张反映组织内部之间隶属关系的树状结构图二、业务功能分析三、管理业务流程调查业务流程分析是在业务功能的根底上将其细化,利用系统调查的资料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完整的图形将其串起来。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用业务流程图表示,业务流程图,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根本上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绘制。就是用画形表反映的实际业务处理过程的“流水账〞。1.根本符号2.绘制举例第三节

数据流程分析一、数据流程图的根本符号二、数据流程图的画法数据流程分析是把数据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了具体的组织机构、信息载体、物质、材料等,但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是要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流通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属于原系统管理混乱,数据处理流程本身有问题,有的也可能是我们调查了解数据流程有误,总之这些问题都应该尽量地暴露并加以解决。一个通畅的数据流程是今后新系统用以实现这个业务处理过程的根底。数据流程图〔DFD,DataFlowDiagram〕是数据流程分析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数据流程图用少量的几个符号综合地放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一、数据流程图的根本符号数据流程图由四种根本符号组成:〔1〕外部实体

外部实体: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等实体,所描述的是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向,这些实体向本系统发出或接收数据,系统开发不能改变这些外部项的结构和固有属性。为了使图形清晰,防止流线交叉,同一外部实体可在不同处出现。外部实体要有标记。同一实体在不同处出现,要在右下角打上斜线。〔2〕数据处理描述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逻辑功能,它是怎样把输入数据转换成输出数据的。处理块中可以有标识、功能描述、实行的部门或程序名。二、数据流程图的画法1.数据流程绘制原那么:明确系统的界面,首先找出那些不受所描述系统控制但又影响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这就是系统的数据输入的来源和去向,这些实体确定下来,也就是系统的输入数据的来源,输出数据的去向。2.数据流程图举例:库房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四个最根本的功能,即入库管理,出库管理,限额管理和统计第四节

数据字典一、数据项的定义二、数据结构的定义三、数据流的定义四、处理逻辑的定义五、数据存储的定义六、外部实体的定义数据字典是系统分析阶段的重要文档,分析模型中包含了对数据对象、功能和控制的表示,为表示每个数据对象和控制项的特性,建立了数据词典,它详细地定义和解释了数据流程图上未能表达的内容。数据词典精确地、严格地定义了每一个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并以字典式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使得用户和分析员对所有的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有共同的理解。数据流程图加上完整的数据字典,就形成一份完整的系统分析的“系统规格说明书〞〔SystemSpecification〕。数据字典包括的工程有: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和外部实体。一、数据项的定义例:数据项定义数据项名称:考试成绩编号:103-05简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共分四等。别名:成绩长度:l个汉字取值含义: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60~69二、数据结构的定义例:数据结构定义

数据结构名称:学生成绩登记卡:DS03-12

简述:新生入学要填写的卡片。

组成:学号

姓名

入学日期

出生日期

性别

家庭地址三、数据流的定义例:数据流定义数据流名称:期末成绩单编号:D03-15简述:学期结束时,任课老师填写的成绩单。数据流来源:“教师〞外部实体数据流去向:“统计成绩〞处理逻辑。数据流组成:科目名称+学生成绩+学号+姓名+成绩+任课教师流通量:200份/学期四、处理逻辑的定义例:处理逻辑定义

处理逻辑名称:成绩管理编号:P05-简述: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输入:学生修课名单,课程名称,学生成绩。处理:1、从学生名册中获取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名单;2、统计每门课程的修课人数并报系机关;3、从系机关获取课程安排数据,包括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4、形成教学安排数据,其中包括各门课程的修课学生名单、上课地点,通知有关任课教师;5、接收任课教师的学生成绩数据,并登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6、进行成绩统计,计算每门课程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补考缺考的人数及比率,计算各科平均成绩并向系机关报告;7、向学生发出学生成绩通知,并附补考安排。输出:教学安排,学生成绩通知单,学生修课情况与成绩统计五、数据存储的定义例:数据存储定义数据存储名称:学生成绩一览表编号:D05-01简述:学期结束,按班聚集学生各科成绩。流入的数据流:“登记成绩一览表〞处理逻辑。流出的数据流:“登记学籍表〞,“填写成绩单〞,“评奖学金〞,“填写成绩单〞处理逻辑。数据存储的组成:班级+学号+姓名+科目名称+学生成绩六、外部实体的定义例:外部实体定义外部实体名称:教师编号:S01-05简述:任课教师。从外部实体输入的数据流:教学安排。输出给外部实体的数据流:学生成绩。数据字典的编写是系统开发中很重要的一项根底工作,从系统分析一直到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都要使用它。在数据字典的建立、修改和补充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数据字典有两种存储形式:一种是人工方式,它是把有关内容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装订成册;另一种是存储在计算机中,通过一个数据字典软件来管理。第五节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一、结构化语言二、判断表三、判断树一、结构化语言结构化语言也叫做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DesignLanguage〕,简称PDL,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化语言之间的半形式化语言。它是在自然语言根底上加了一些限制而得到的语言。它使用有限的词汇和有限的语句来描述加工逻辑。结构化语言的结构分为外层和内层:二、判定表〔DecisionTable〕在某些问题中,数据流图中的某个加工的一组动作依赖于多个逻辑条件的取值,就是说完成这一加工的一组动作是由于某一组条件取值的组合而引发的。这时使用判定表来描述比较适宜,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应做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三、判定树〔DecisionTree〕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和需求评审一、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二、新系统可能涉及到的管理模型三、系统分析报告四、系统分析报告评审一、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方案主要包括:对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整理的结果;对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整理的结果;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各个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应建立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一〕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二〕确定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三〕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分布二、新系统可能涉及到的管理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型就是要确定今后系统在每一个具体的管理环节上的处理方法。而管理模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不同单位由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对管理模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系统分析阶段必须与用户协商,共同决定采用哪些模型。三、系统分析报告四、系统分析报告评审作为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复查手段,在系统分析的最后一步,应该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给予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是:1.系统定义的目标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2.系统分析阶段提供的文档资料是否齐全;3.文档中的所有描述是否完整、清晰、准确反映用户要求;4.与所有其它系统成分的重要接口是否都已经描述;5.被开发工程的数据流与数据结构是否足够,确定;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1.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2.系统分析的原那么有那些?3.可行性研究主要做哪几方面的工作?它与需求分析的关系如何?4.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写的原那么有哪几条?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章节内容第一节系统设计的过程第二节代码设计第三节数据存储设计第四节输入/输出及界面设计第五节

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第六节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第七节系统模块结构设计第八节设计规格说明和设计评审本章小结第一节系统设计的过程一、系统设计在开发阶段中的重要性二、系统设计的过程一、系统设计在开发阶段中的重要性系统设计中做出的决策,使得系统设计成为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它将是系统开发中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步骤。在这个阶段做出的决策将最终影响系统实现的成败,同时也将影响到系统维护的难易程度。设计提供了软件的表示,使得软件的质量评价成为可能。同时,系统设计又是将用户要求准确地转化成为最终的软件产品的唯一途径。系统设计是后续开发步骤及系统维护工作的根底。如果没有设计,只能建立一个不稳定的系统。二、系统设计的过程统设计分两步完成。首先做概要设计,将系统需求转化为数据结构和软件的系统结构。然后是详细设计,即过程设计。通过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软件的详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1.系统设计的原那么①系统性原那么。②实用性原那么。③经济性原那么。④平安性原那么。⑤标准性原那么。⑥适应性原那么。2.面向过程的系统概要设计过程(1)制定标准(2)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3)处理方式设计(4)数据结构设计(5)可靠性设计(6)编写概要设计阶段的文档(7)概要设计评审3.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平台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对话设计数据库或数据文件设计模块内部的算法设计4.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取得最正确方案。所谓"最正确",是指在所有候选方案中,就节省开发费用,降低资源消耗,缩短开发时间的条件,选择能够赢得较高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方案。第二节代码设计一、代码设计的目的二、代码设计的原那么三、代码的分类四、成绩管理系统代码设计举例一、代码设计的目的1.唯一化2.标准化3.系统化二、代码设计的原那么①唯一确定性:每一个代码都仅代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②标准化与通用性:国家有关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此外,系统内部使用的同一种代码应做到统一。③可扩充性和稳定性:要考虑系统的开展和变化,一般考虑三、五年的使用期限。当增加新的实体或属性时,直接利用原代码加以扩充,而不需要重新变动代码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