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

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

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

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

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

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

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

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

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

景色之彩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

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

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

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

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

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

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

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

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

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

千姿百态,无非困境抒发,情景合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

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

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

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

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

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渭渭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材料二: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

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

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

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

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

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

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

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

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

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

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

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

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

而已。

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诗里

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山水

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可以从这一个

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

义。

(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一一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

文学的发展。

B.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

还是仅作样貌模仿。

C.中国人重视心与物交互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

D.盛唐山水诗人以静照忘求的方式营造清朗空静的意境,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彰显了中

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方式不同,

但是核心观点一致。

B.西方古典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缺乏对艺术

内在生命的深度挖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长远发展。

C.盛唐山水诗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最大限度体现出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了澄怀

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

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

为当代文学创作所借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的艺术境界”这

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C.“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王夫之《姜斋诗话》

D.“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一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

5.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请结合材料谈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成为名篇的原因。(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

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

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

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浦桥驿,

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

全白了,活像一棒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南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

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

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

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麻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

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

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

裂缝,字迹漫滤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萎萎,

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境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

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

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

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

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浦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

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

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

道。

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

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踹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

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

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⑲一骑,只有一骑。

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

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21)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22)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23)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

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

内塞满了荔枝。

(24)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25)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

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26)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域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

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

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27)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

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

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28)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

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文本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昧未变,

已至京师。”

文本三: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

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

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

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

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B.文本一中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

底层百姓生活艰辛画面,讽刺意味浓厚。

C.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

事,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

D.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一个“必”表

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

7.对文本一的标题与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通过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点明本文线索,让读者联想到杜牧的诗《过华

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

B.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寿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的重

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

C.第⑲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

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

D.第(23)段画线句,引发读者想象荔枝成功运达长安过程前,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以

及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

8.文本一中第③至⑥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4分)

9.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

文本分析两文的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游虞山记

[清]沈槐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来

及登。丙午春,复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来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展,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

治州履,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

而上,山脉怒诉,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

瑰福,疑古时冢,然无序知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

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侧足延,不

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

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

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

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

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有剥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僧指A南B为C太公D石E室F南G而H西I为J招真宫K为L读书台M西N北0为P

拂水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到达,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

B.“余已治笳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

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

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前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种种原因,

如船夫的欺骗,最终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为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且装备已置办

齐全,于是不顾天气,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曾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并想游尽它,但是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

阴雨连绵,最终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虞山,貌似得偿所愿,但是也只是稍微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未能全面地深

入探访那些幽深之处,因此心有不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说近荒感,然有迹象,似可信。(4分)

(2)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分)

14.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哪些感悟?你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呢?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夏日李公见访®

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含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凤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注:①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以暑气稀薄点出气候特征,后面又以清风意象,再次指出秋季的凉爽,前后形成照

应。

B.向邻人借酒这一细节,与《客至》中的唤邻翁共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看出诗人的

邻里关系。

C.树叶繁茂,蝉声聒噪,诗人于此处写蝉声的用意,与“蝉噪林逾静”的以声衬静并不相

同。

D.标题为“夏日李公见访",却没有重点写李公,而是侧重写环境,诗歌结构布局巧妙曲

折。

16.杜甫曾经困居长安十年,后人多据此诗来考证杜甫在长安城南的居住环境,请结合全诗

内容分析其居住环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天下、

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中的“,”两句用白描手法

静态描写了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的景象。

(3)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

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这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日子。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

协定》签署,Ao这“胜利”二字重逾千钧,两年零9个月的殊死较量,拼来了山河

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对手说,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打败了他们。

今晚,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重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长津湖、上甘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她名,早已成为B。①这是祖国和人民利

益高于一切、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③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是一切为完成

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的革命忠诚精神,⑤是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

斗的国际主义精神。⑥这些精神,⑦体现在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

身上,⑧体现在197653名志愿军烈士身上,⑨体现在全体志愿军官兵身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

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

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

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

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

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20.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B.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C.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21.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

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22.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

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期认识自我是很微妙的。或许汉字“我”的构成能

给我们一些启示,汉字“我”似由两个“戈”组成,两个戈

背对背,相击相连。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

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我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1236711121520

选项ACCDBACAA

1-A【解析】本题考杳学牛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

山水文学的发展”错。材料一第二段“‘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

则,直接地影响「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据此看出,直接地影响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是“情景

交融”的美学原则,并非“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张冠李戴。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错误,因果颠倒。材料二第二段“其根本原

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

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c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

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据此看出,东晋时期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在东晋时

期形成的是原因,盛唐山水诗晴朗空净的意境之美是结果。

3.C【解析】本题考杳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意思

是说马景是抒发情感的基础,不能支撑观点。

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重点突出。

②结构上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提出观点到分析原因再到总结意义,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③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中国艺术所秉持的情景交融的

美学原则更有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④修饰词语(“其中一个”“更主要”“更经常”等)的大量使用,体现了学术类文章的严密性。

(知点1分,共4分)

5.①“人”字展现了诗人主动亲近自然的姿态,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

②该诗歌秉持着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既重景,乂重情.作者将自己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结合构建了完整

统一的艺术境界。

③作者将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结合,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寺里的空潭、钟

声券,使人进入一种虚静空寂的境界.由此而领悟大道,使作品具有理趣,有了禅的意境。

④诗歌营造清朗的意境,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隐逸情趣,可谓工丁造意,妙在言外。

(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能力。D项,“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错,材料二史传叙事

整体上更简炼,更客观,更接近历史真实。

7.B【蒯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

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

8.①命运的无力感。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

②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感。右腿废了,索性瘫坐,是历经艰辛后的疲惫C

③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

④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

(评分标准:答满一•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七泞福工23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9.①选择的人物形象不同c文本三选择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中心人物来塑造,文本一虚构r历史深处一个

不知名的小人物。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不同。文本二精于剪裁,人物简略凝炼,仅一个“笑”字,点出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以

及人物的受宠。文本一运用心理、肖像、动作、对比等多样的手法虚构丰富鲜活的低层官员形象C

③表达的主旨不同。文本三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c文本一通过小人

物的命运,不仅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C

(评分标准:答满一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不同文体文本艺术表现的能力。

10.FKM【解析】意为“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还有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

11.A【斛析】A项“复如江阴”的意思是“乂到江阴去”,“如”是“往.到”的意思.“沛公起如厕”的意思是

“沛公起来到厕所去”,“如”是“去、到”的意思,所以二者含义相同。选项错误,故选A项。

12.C【解析】原文“连续二卜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已经下山后,不是在游山途中的境遇。

13.(1)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

(2)虞山后面有•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14.(I)作者感悟:世间的种种境界,有时得到并不能给人带来趣味,反而艰难以求、不得圆满的,令人念念不忘。

(2)启发(仅供参考,写出一条即可):①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没有玩味的价值;用尽心力的,哪怕不能圆

满也让人怀念。②得与失是相对而言的,得到可能是一种失去,而失去可能是另一种得到。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

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

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段,天将要下雨,两位

朋友都不想去登山,但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屁,天气不能阻止我前往。

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

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隆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

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痣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

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通弯弯曲曲的,

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到达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

是谁的表。一登上望海殿,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

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

景色“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

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兵宫,还有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豚如彩虹一

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庭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

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

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而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

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

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给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

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

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

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15.A【解析「客意已惊秋”一句中,虽提到“秋”,但是客人李公的主观感受。因为诗人家住偏远之林,加

之“清风”到来,故而让客人有了避暑之感,并不是真的到了秋季C

16.①偏远贫穷之所:“远林暑气薄”通过写周边景物见出偏远,也通过“僻近城南楼”“贫居类村坞”直接点

出居所位于长安城南偏僻之处.百姓较为贫穷,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村庄。

②民风淳朴之所: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简单和直接,诗人待客无酒,便“隔屋唤西家”,邻人并大方地将酒

从墙头递过来了,通过这样的细节内容可见当地百姓民风淳朴。

③安然幽静之所:蝉声嘈杂,颇为聒噪,但是远离都市的居所仍不失为一处幽静的住所,尤其是夜晚的莲

花格外静谧美好,这一掩型意象也成为了诗人以及客人的精神慰藉。

17.(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8.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B: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坐标

【解析】A处:①根据第一段首句,明确是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同时看第二句,考虑这一天协定签

署的目的,所以可以明确A处填协定签署后的意义。②后句关联。“这胜利「三字,有代指前句之意。综

合考虑,填“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B处:①前句关联c由前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考虑语意连贯和句式一致,“成为”的后面,句式相

同也应该是“一个个……的”,②关键词。再看后面都是谈的“精神,考虑总分关系,中心语填类似“精神

坐标”这样的概括性词语「(关健词“精神坐标”1分,句式句意।分。)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19.①这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十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解析】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③搭配不当,应为“保持高昂士气”;④语

序不当,应为“奉献自己一切”

评分标准: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20.A【解析】A项,是节令农谚,符合语境;B项,属于天气谚语,不含节令;C项,属于生活谚语;D项,属于

农业谚语,但不含节令。

21.①顿号作为点号的一种,起停顿作用。使用顿号,本句则变成只强调农人盘算耕种的时间段。②使用顿号,

这几个词被隔开,整句话读来绵长,体现不出勤劳农人的忙碌感、紧迫感。③不用顿号能加快整句话的阅读

速度,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体现了农人的忙碌。(评分细则:每点1分。其他

答案二之成理,酌情给分。)

22.①以口语为主,使语段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②使用四字成语,语言简洁凝练,增加了语段的文化内涵

③一并结合,语段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文字呈现出变化和多层次的美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心生惬意

和温情.(只答到前两点,没有合起来说阅读效果,只得2分。)

23.写作指导:

(1)注意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和导向。“青春期认识自我是很微妙的”是整个命题的情境前提.青春期认

识自我的微妙有两种可能,正确认识可能美妙,片面认识可能微渺。

(2)第二句话通过汉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