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1页
大学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2页
大学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3页
大学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4页
大学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学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XXXX学院加快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校教学〔2020〕7号)《XXXX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校政〔202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系列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为引领,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可的一流专业,引领带动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建设原则(一)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注重内涵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有机衔接、逐级落实,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突出示范引领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同步推进,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领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在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等各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三、建设目标通过2-3年的建设,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通过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评审验收,达到“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的一流本科专业要求。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同时,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带动校内其他专业参考相关标准开展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四、建设内容(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清晰。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发展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校内外调研论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和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及专业成就。2.毕业要求明确。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确定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描述准确,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指标点分解科学合理、可衡量,清晰反映毕业要求内涵。3.课程体系科学。坚持学生中心,对接毕业要求,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教育等课程比例结构和课程内容,强化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明确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支撑关系,构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提高课程体系规划性、系统性。(二)提升课程建设质量1.加强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严格教学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强化专业统筹和顶层设计,结合专业发展实际有规划、有重点开展课程建设,每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规划建设3门以上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立足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设突出专业学科优势、融合课程思政案例和创新创业思维的特色课程。专业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并进行相关认定工作。根据专业特色优势和育人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创新创业思维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落实劳动依托课程,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2.选编一流教材。基础类课程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或修订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和省部级获奖教材,专业核心课程优先选用行业院校统编教材,专业选修课程选用符合专业特色(方向)的适用教材。加强专业教材整体规划、分模块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教材编写工作;重点支持立足本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编纂突出专业学科优势的特色教材,开发融合课程思政要素和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课程教材;支持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教材,共建企业行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3.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学习、培训与研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有效收集、整合数字教学资源。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平台,建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动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三)培育一流师资队伍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定期组织校内外培训学习、师德师风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做到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树先进典型,构建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打造一支德教双馨的教师队伍。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据师资队伍现状,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对标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缘等结构。积极引进青年博士教师,强化青年教师培养。落实专业青年教师实践锻炼等环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选聘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行业影响力大的专家兼职任教。3.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完善教师聘任、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依托学科专业,以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为核心成员,组建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团队,全面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观摩等活动,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参与课程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交流实践、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1.加强实践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数量充足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拓展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探索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加强学科平台支撑。加强学科专业融合,加大科研实验室、科技开发平台、科研推广基地等校内外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支持学生通过科研兴趣小组、预约设计性实验等形式开展学习和研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五)完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1.提高生源质量。凝练专业特色,拓宽宣传渠道,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度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加强专业教师招生宣传培训,树立生源质量意识,稳定学院招生宣传队伍。加强与生源基地联系,开展创新项目合作、名师讲座、校园参观体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强化专业与基地中学交流互动。2.加强学业指导。依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背景,详细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举办专业前沿讲座、完善专业导师制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志趣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就业指导与帮助,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3.评估学习成效。改革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改革单一教师评价主体,构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形成基于多目标、多方式、多主体的评价体系。促进强化学业过程管理与监测,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业预警制度,及时预警,精准帮扶。4.强化质量管理。切实做好教学质量管理,落实落细教学各环节要求和质量标准,保障教学组织有秩序,教学环节不缺失,质量要求不降低。强化任课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主体责任和基层教学组织监管责任,提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5.开展专业认证。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在建设期内率先接受专业认证,其他专业要以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用人单位、行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通过建立持续改进的相关机制,推进专业持续发展。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学院是专业建设的主体,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负责推进专业的整体建设;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人,负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二)强化经费保障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在建设周期内将根据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