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结合注释,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从军行和“塞下曲”一样,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题目中加“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第1课时选自“课前预学单”第4题先查找资料,了解王昌龄,再填空,并将你搜集到的其他资料补充到空白的方框中。___代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王昌龄(?—756?),字少伯。唐代诗人。其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的爱国情怀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其诗现存180余首,有集,已佚,《全唐诗》录为四卷。唐边塞七绝圣手王昌龄以读通达,初读全诗选自“课前预学单”第3题朗读古诗,并在课本上给古诗划分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huán明晰词句,通晓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理解古诗大意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注释、书中的插图来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画面、结合写作背景、作者信息等来理解古诗大意。

《从军行》的前两句诗通过哪些景物勾勒出了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暗”下来了?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而且当时青海湖上乌云密布,显得雪山就更加“暗”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句意:感伤国破家亡,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人的心情会映照在景物上,再读前两句诗,你对“暗”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暗”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环境孤独请结合资料,补充你们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诗中提到的青海和玉门关,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时西边、北边的强敌分别是吐蕃和突厥。“青海”一带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戍边将士在“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情形。玉门关荒凉诗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请大家用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自主理解第3、4句的诗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最后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环境艰苦战斗频繁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战争——艰苦残酷诗意: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将士们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但他们依然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名,在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破楼兰”运用了什么典故?资料链接:根据《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斩杀了楼兰王。古诗中常用“楼兰”代指边境敌人,用“破(斩)楼兰”代指建功立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明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将士们身上的盔甲怎么会被磨破?说明了什么?从“终不还”这一豪言壮语之中,你体会到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终不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决心,一颗报效祖国、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朗读《从军行》后两句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仿佛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2.这两句诗最合适的朗读语气是(

)。A.自在轻快B.温柔平和C.激昂有力D.悲伤不已驰骋沙场奋勇兵器相接、战马嘶鸣C杀敌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情感,请再来诵读一下这首古诗。诵读古诗,领悟诗情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试着代替戍边将士给家乡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亲人为什么“终不还”,小组交流评选最动人书信。选自“课末固学单”活动背诵《从军行》,并试着默写。从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一读。选自“课后拓学单”活动板书设计从军行环境——孤独荒凉战争——艰苦残酷终不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2课时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晓,天亮。走出篱笆门有所感慨秋天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选自“课前预学单”第4题先查找资料,了解陆游,再填空,并将你搜集到的其他资料补充到空白的方框中。字务观,号_____,_____(朝代)诗人。陆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放翁南宋陆游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气势雄伟,富有生气沉痛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悟诗情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仅次于长江的我国第二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省北部注入渤海。指西岳华山,华山在今陕西省东部。虚指,突出黄河的长。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夸张,突出华山的高。山河壮美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深沉,对仗工整。诗人在这里选取_____和_____两个典型景物,代表着北方中原地区雄伟壮丽的风光。“东入海”“上摩天”两个短句使本来不动的山河变得更有_____和_____,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黄河华山生气动感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感悟诗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与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感情相近的一项是(

)A.但悲不见九州同B.位卑未敢忘忧国C.铁马冰河入梦来2.从“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你能体会到“遗民”内心的_____。A失望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眼泪都流尽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悲痛失望忧国忧民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一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选自“课末固学单”板书设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山河壮美失地未收悲痛失望忧国忧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3课时了解诗人,解读诗题“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地区。选自“课前预学单”第4题先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再填空,并将你搜集到的其他资料补充到空白的方框中。

___代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被后人尊为“_____”。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许多诗歌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爱国忧民,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爱国情怀。杜甫唐现实李诗圣杜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喜极而泣唐宝应元年(762)冬季,唐朝的军队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写作背景“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多选)A.对战乱将要平息的欣慰B.对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c.对多年离乱的痛切D.对死去亲人的思念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若狂还乡心切强烈的爱国之情寻找异同,复习生字比较阅读。读完这三首古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题目人物代表性的事物情感《从军行》将士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诗书、酒都是描写家国情怀的古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表现了戍边将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泪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妻子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青海长(chánɡzhǎnɡ)云暗雪山五千仞(rěn

rèn)岳上摩天剑外忽传收蓟(jìl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ɡshɑnɡ)漫卷(juǎnjuàn)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hái

huán)乡√√√√√√选自“课前预学单”第1题注意“裳”是多音字。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2.看拼音,写汉字。选自“课前预学单”第2题遗产万泪三山五峡仞涕岳巫yírèntìyuèwū要注意两个“人”字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极而泣欣喜若狂还乡心切强烈的爱国之情9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训练目标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边塞新课导入第1课时从军行[唐]王昌龄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初读诗文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玉门关楼兰品读诗文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语文百宝箱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联系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玉门关返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品读诗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品读诗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品读诗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品读诗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将士们的誓言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品读诗文这两句诗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品读诗文品读诗文从《从军行》的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看到:听到:漫天的黄沙、将士们身上磨破的铠甲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将士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誓言。从中能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从军行青海长云雪山孤城遥望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环境恶劣将士辛苦黄沙百战穿时间漫长战争频繁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言壮语爱国热情结构梳理《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课堂小结第2课时复习导入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作者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rènyuè初读诗文///岳摩遗仞我会写初读诗文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半包围结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摩天品读诗文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碰到天,形容极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胡尘王师品读诗文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指南宋朝廷的军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译文】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品读诗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品读诗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品读诗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遗民”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品读诗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后两句诗中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却尚未绝望的心情。品读诗文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品读诗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山河壮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忧国忧民结构梳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课堂小结第3课时新课导入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后世称其杜工部,也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主要作品:《蜀相》《望岳》《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读通顺。jìtìchánɡxiānɡ初读诗文裳chánɡ()shɑnɡ()霓裳衣裳//////////////初读诗文涕巫我会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捺变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剑外初读诗文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译文】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品读诗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忽”字看出了什么?主要内容: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

“忽”字写出了这一喜讯来得突然。品读诗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什么?你从“泪”字看出了什么?“涕泪满衣裳”写出了惊喜的程度。从“泪”这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朝廷收复失地啊!品读诗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译文】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品读诗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及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的变化。

衬托手法。诗人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欢快的心情。品读诗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译文】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品读诗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既“放歌”又“纵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品读诗文诗人已经“还乡”了吗?“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还没有还乡,这句诗是说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表达了诗人愉快、轻松的心情。品读诗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品读诗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品读诗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连用四个地名是诗人想好的回家路线,并不累赘,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诗人的“喜欲狂”和归心似箭,更体现出虽然离家乡千里之遥,却仿佛一转眼就可以到达。连用四个地名是否显得重复累赘?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品读诗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用“即从”“便下”联结,两句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读一读,想象画面。品读诗文再读古诗,从诗中写到的哪些行为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还乡品读诗文诗人到底是为谁而“喜”呢?诗人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他不单是为自己能够返回家乡、安享晚年而喜,也是为国家终于结束战乱、恢复统一而喜,更是为老百姓终于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而喜。品读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寓居他乡喜讯传来热爱祖国情感世人喜极而泣沉浸其中放歌纵酒引发遐想归心似箭展望回程结构梳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课堂小结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