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45-2022 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_第1页
DB61-T 5045-2022 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_第2页
DB61-T 5045-2022 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_第3页
DB61-T 5045-2022 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_第4页
DB61-T 5045-2022 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precastpilescompositefoundationDB61/T50452022主编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23年3月31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陕建标发〔2023〕1001号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等2项标准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23年3月7日发布,2023年3月31日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准发布的2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3月7日附件批准发布的2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标准编号条文解释单位备注预制桩复合地基技术标准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陕西)有限公司DB61/T5045-2022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限公司2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50-2022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标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BJ/T61-61-2021同时废止前言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陕建标发〔2021〕3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陕西省地方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5.设计;6.施工;7.质量检查与验收。本标准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由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日常管理,由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58号,邮政编码:710018,电话邮箱:249146166@qq.com)。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陕西)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晓晖贺志坚毛由田刘长吉仲崇民赵晓峰李存良南玲光李志高陈凯刘卫辉袁江杨文超徐建军郑奕鸣王超张锋张美渊孟海香张亚江刘焰张龙杨海峰梁迪薛凯郭洁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吴琨朱武卫肖冠湘刘浩强刘科王巧莉党智荣AppendixAAppendixBAppendixCAppendixDAppendixEAppendixFAppendixGprecastpilesforcompositeFoundation…………40precastpilesconnectionJointforcompositeFoundationprecastpilescapforcompositeFoundation……constructionalDetailsofprecastpilesToe………checkTablesforAppearanceofprecastpiles…RecordingTableforstaticpressureDrivingMethodconstruction………RecordingTableforHammerDrivingMethodconstruction………444547495152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53ListofNormativestandard………5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551.0.2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中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时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验收。1.0.3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预制桩precastpiles采用工厂化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实心桩或空心桩。其中,空心桩包括管桩、空心方桩或其他形状的空心桩,采用离心和先张法预应力工艺生产。2.1.2预制方桩precastsquarepiles外周截面为正方形的预制桩,包含空心方桩和实心方桩。2.1.3预制桩复合地基precastpilescompositefoundation使用预制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2.1.4复合地基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nominalmaximumbear-ingcapacityofcompositefoundation用于控制基础底面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复合地基所能承载的最大压力值。2.1.5静力压桩法staticpressuredrivingmethod利用静压设备将预制桩压至土层设计深度的沉桩施工方法。2.1.6锤击贯入法hammerdrivingmethod利用锤击设备将预制桩打至土层设计深度的沉桩施工方法。2.2符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Pk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2力值;pkma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Gk基础及其以上土自重标准值;Po作用于桩端平面的附加压力值;S复合地基沉降量;SSSP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相互影响变形量;SSS复合地基加固区桩端下土层的变形量。2.2.2几何参数Sy预制桩纵向行距;A基础底面积;Up单桩的截面周长;do预制空心桩的内径;SS桩侧应力扩散距离;d预制管桩桩身外径或预制实心桩直径;b方桩桩身截面边长。2.2.3抗力和材料性能pd挤密后桩间范围内各层土的平均干密度;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处理后褥垫层下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pkm复合地基的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k地基土地基承载力代表值;3qs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qp桩端端阻力特征值;Ⅳik预制桩计算截面处桩身轴力标准值的代表值;Es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的压缩模量;Es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的压缩模量当量值。2.2.4计算系数m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面积置换率;β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α桩端土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43基本规定3.0.1预制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对于淤泥质土、地震液化的砂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含有较多钙质结核层的粉质黏土及含有较多碎石类土的素填土等应根据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3.0.2预制桩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具备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场地环境和施工工艺等相关资料。3.0.3预制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形式与荷载分布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保护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预制桩桩型及施工工艺。3.0.4预制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复合地基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2应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土质及地下水条件选择适宜的沉桩工艺;3承载力及变形控制应符合要求;4桩身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工作年限内强度及耐久性的要求。3.0.5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时,在设计工作年限内设计荷载作用下,不应出现零应力区。经过处理后相应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700kpa;对于独立基础,当基础底面下持力层为黏性土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不宜大于450kpa3.0.6采用两种不同长度的预制桩进行组合地基处理时,最外5排的桩长应相同,且排数及列数均应为奇数。3.0.7预制桩复合地基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工程试桩,验证并确定相关的设计及施工参数。3.0.8地基处理完成后,应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施工及使用期间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沉降变形观测。3.0.9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时,场地的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桩间土的水稳性,施工期间应采取合理的防水、排水措施;2正常使用期间,应采取合理的防水、排水措施,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4勘察4.0.1对拟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的场地,勘察前应收集拟建场地所在区域的地质资料、预制桩复合地基工程经验,确定设计与施工中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明确预制桩复合地基试验的必要性和技术要求,并应编制勘察纲要。4.0.2勘察纲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通用技术类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等的要求。4.0.3对于黏性土地基,应提供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对饱和软土地基应提供地基土灵敏度等指标;对淤泥质土尚应提供有机质含量指标。4·0.4对于黄土地基,应重点查明土层的以下指标:1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及湿陷起始压力值;2干密度、最大干密度、挤密处理时的最优含水量及土层的实际含水量;3土层中钙质结核富集程度、钙化成层情况、厚度及分布。4.0.5对于砂土、粉土地基,应提供土层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密实度及土的颗粒粒径组成;有地震液化可能的粉土尚应提供黏粒含量。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应提供比贯入阻力或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当桩端持力层为砂土且其厚度或顶面高程变化较大时,应缩小勘探点的间距。4.0.6对于盐渍土地基,应查明场地的融陷等级及盐胀等级,测定天然状态和浸水条件下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评价处理前后盐渍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4.0.7对于膨胀土地基,应查明土层的胀缩等级,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地质条件做出评价。4.0.8勘探点的深度应同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关于天然地基、地基处理及桩基础设计计算的深度要求。勘察取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的要求。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及盐渍土地区,取样数量及质量均应符合相应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关于特殊土的取样要求。85设计5.1-般规定5.1.1预制桩复合地基的选型,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特征及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可单独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也可与碎石桩、水泥土桩、灰土挤密桩等组合使用,形成多桩型复合地基。5.1.2地基设计等级应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定的高者。5.1.3预制管桩外径宜为300mm~600mm,预制空心方桩边长宜为250mm~500mm。工程中常用的预制空心桩的规格见本标准附录A。5·1.4预制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并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和地基土性状,合理确定布桩参数。桩位宜按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布置,基础下的群桩形心宜与相应基础平面形心重合。三角形布桩时桩身宜采用圆形截面;矩形布桩且兼顾挤密作用时,桩身宜采用正方形截面。5.1.5预制桩应穿透软弱土层,将桩端置于良好持力层内。相邻桩底高差不宜大于0.5倍的桩净距,同一基础下最大桩长与最小桩长极差不应超过平均桩长的0.1倍。设计时宜优先选用桩距较大、桩长较长的方案。5.1.6地基浅部存在软土、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时,宜先采用预压、压实、夯实、挤密等方法或低强度桩处理浅层地9基,再采用预制桩进行复合地基处理,也可直接采用预制桩进行挤密处理。浅部地基处理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5.1.7对于筏形基础,当预制桩的挤土效应能够降低或消除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黄土的湿陷性、消除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时,可单独使用预制桩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可采用上大下小不同直径的预制桩进行组合处理,不同直径桩的转换接头应进行专项设计,满足施工及受力强度的要求,且不宜采用锤击法沉桩。预制桩的转换接头宜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5.1.8复合地基单个基础下的基础底面宜为同一标高。当基础底面标高有变化时,底面标高变化应采用垂直变高的方式,保证复合地基与基础底面水平接触。5.1.9预制桩总桩长与其最大外径或边长的比值不应小于15不宜大于60且不宜小于6倍的桩距。5.1.10预制桩的桩长应包括桩身和接头,不包括桩尖等附加配件。当预制桩为多节桩时,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桩,每根桩的接头数量不宜多于2个。5.1.11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且不应低于C30。预应力管桩及预应力空心方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60~C80,且不应低于C40;预制桩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5.1.12桩身材料、接头钢板的尺寸及厚度应根据地基土及地下水的腐蚀性综合确定,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的要求。5.1.13预制空心桩桩顶应采用填芯混凝土或预制桩帽等方式进行封闭。当采用填芯混凝土进行封闭时,填芯高度不宜小于3倍桩径或边长,且不宜小于1000mm,填芯混凝土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采用预制桩帽进行封闭时,预制桩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由计算确定,且不应低于C30,预制桩帽的规格及构造宜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5.1.14预制空心桩桩尖规格及构造宜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5.1.15预制桩复合地基位于边坡附近时,基础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基础上增加1.0倍的桩间距。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a如图5.1.15所示。图5.1.15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示意5.1.16预制桩复合地基应进行变形计算,计算结果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限值或设计限值。5.2预制桩的布置5.2.1基础下预制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预制桩宜对称布置;2独立基础下预制桩的数量不应少于4根;条形基础下预制桩的排数不少于两排,可采用三角形布桩或矩形布桩,当基础局部可能出现扭矩时应采用矩形布桩;3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及矩形布桩;4基础边缘至预制桩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5倍的褥垫层厚度且基础边缘至外排桩中心的距离不应大于最小桩间距的0.5倍。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外排桩宜靠近基础边缘。5.2.2预制桩的间距应根据基础形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初步设计时预制桩的间距可取3~6倍桩径。预制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预制桩的最小中心距土类与成桩工艺最小中心距挤土桩饱和黏性土、预处理地基4.od非饱和土、饱和非黏性土3.5d部分挤土桩饱和黏性土、预处理地基3.5d非饱和土、饱和非黏性土3.od注:1d预制管桩桩身外径或预制实心桩直径,当为方桩时,应按本标准第5.6.3条规定将桩身边长换算为直径;2"部分挤土桩"指沉桩时采取引孔或应力释放孔等措施的预制桩;3当需利用挤土效应处理湿陷性黄土或液化土时,预制桩最小中心距应不小于2.5d。5.2.3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兼作挤密处理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挤密后桩间各土层的平均干密度可按下式进行估算:pdd(5231)式中:p-d挤密后桩间范围内各层土的平均干密度(kg/m3);pdo挤密前桩间范围内各层土的平均干密度(kg/m3),宜采用相应土层干密度的最小值;Ap按单桩外周截面范围计算的面积(m2):管桩:A=Pπd24d为管桩外径(管桩:A=12pdmaxpdmax方桩:Ap=b2,b为方桩桩身截面边长(m);Apo单桩预钻孔面积(m2),无预钻孔时取0;Ss预制桩横向排距(m);Sy预制桩纵向行距(m)。2桩间各土层的平均挤密系数按式(5.2.3-2)进行计算: pdpdmaxp1+0.010(5.2.3-2)(5.2.3-3)式中:C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pdmax采用标准击实试验测得的各土层最大干密度按厚度计算的加权平均值(kg/m3),各层土无试验资料时按式(5.2.3-3)估算,宜采用土层最大干密度的平均值;经验系数,对于粉质黏土取0.96,对于粉土取0.97;pw水的密度(kg/m3);Gs土粒相对密度(比重);p土的最优含水量(%),可取土的塑限含水量。3预制桩复合地基兼作消除湿陷性时,对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中规定的丙类建筑,挤密后各土层桩间土的平均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不应小于0.90,最小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不应小于0.84;对甲、乙类建筑,挤密后各土层桩间土的平均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不应小于0.93,最小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不应小于0.88。4基础边缘挤密处理外放范围及防水措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要求。外放部分挤密也可采用非预制桩的挤密方式处理,桩长可按消除湿陷性的要13求确定。5相关的土层设计指标可取自然土层的设计指标。5.2.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兼作挤密处理时,不满足本标准5.2.3条的要求,且不进行整体消除湿陷性处理时,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1基底下黄土的最小湿陷起始压力应大于100kpa,且不小于其上覆盖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2湿陷性黄土层的最大湿陷系数不应大于0.03,基底下土层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50mm;3湿陷性黄土层的承载力取值应不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一半,桩侧阻力特征值应取饱和状态下的侧阻力特征值;4基底外侧宜采用不少于2排预制桩或挤密桩进行挤密处理;5褥垫层厚度应取下限值;6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要求采取严格防水措施。5.2.5采用预制桩复合地基时,桩端以下不应有湿陷性土层。5.3荷载计算5.3.1预制桩复合地基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复合地基承受荷载作用面积及埋深,传至复合地基顶面的荷载效应应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值应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复合地基变形时,传至复合地基顶面的荷载效应应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14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复合地基变形允许值;3复合地基稳定分析中,传至复合地基顶面的荷载效应组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的有关规定取值。5.3.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对于标准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应按下式确定:i2i2式中:S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oik第i个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ci第i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有关规定取值。2对于准永久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k应按下式确定:Sk=SGK+qisQik(5.3.2式中i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有关规定取值。5.4承载力计算5.4.1预制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单桩静载荷试验,或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桩长估算应符合本节的要求。5.4.2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及基础底面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5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pk+β(mk(542)式中:预制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系数,宜结合工程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时,可取0.80~0.90;m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面积置换率,可根据式(5.4.2-2)或式(5.4.2-3)进行计算;R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β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宜结合工程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时,可取0.90~1.00;k处理后褥垫层下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如无经验时,对于一般黏性土地基,可取基底下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松散的砂土、粉土可取基底下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面积置换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当基础下预制桩的最小排数或列数大于9时:m=m=(5.4.2-2)xy当基础下预制桩的最小排数及列数不大于9时:(542-3)式中:n基础下的预制桩数量;A基础底面积(m2)。3基础底面压力应满足式(5.4.2-4)和式(5.4.2-5)的要求:轴心荷载作用时pk≤pk(5.4.2-4)偏心荷载作用时pkma≤pkma(5.4.2-5)式中Pk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pkma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pkma复合地基的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5.4.3复合地基的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1当pk2·0k时,复合地基的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Pkma=1.2Pk(5.4.3-1)2当pk>2·0k时,复合地基的名义最大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式(5.4.3-2)和式(5.4.3-3)计算结果中的较大值:pkma12m+β(1m)k(5432)Pkma=2.4k(5.4.3-3)5.4.4复合地基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由桩周土和桩端土提供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计算i-)i当hb/do<5时,p=0.16hb/do(5.4.4-2)当hb/do≥5时,P=0.8(5.4.4-3)P4A=d02(5.4·4-4)P4式中:upi第i层土对应处桩的截面周长(m);n桩长范围内划分的土层数;qsi第i层土的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kpa);li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17qp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α桩端土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1.00;do预制空心桩的内径(m);Apj预制桩桩端净截面面积(m2);Ap1预制空心桩桩端空心面积(m2);hb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m);p桩端土塞效应修正系数,对于闭口预制桩取p=1.0,对于敞口预制桩按式(5.4.4-2)、式(5.4.4-3)取值。5.4.5预制桩复合地基基底下桩正截面受压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Nik0.62Apn(5.4.5)式中:Nik预制桩计算截面处桩身轴力标准值的代表值(KN);预制桩计算截面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kpa);Ap预制桩计算截面的净截面面积(m2)。5.4.6预制桩计算截面处桩身轴力标准值的代表值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计算桩顶截面处桩身轴力标准值时,应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当pk<20k时Nik=SSypkma-(1-mk(5.4.6-1)当Pk≥20k时Nik=SSypkma(5.4.6-2)2计算桩身中段截面处桩身轴力标准值时,应按式(5.4.6-3)kNik=SSyLpkma-(1-mk-qsiliupi(5.4.6-3)18式中:k预制桩顶至计算截面划分的土层数。5.4.7当预制桩长度范围内地基经深度修正的下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i小于褥垫层下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时,应对本标准第5.4.2条、5.4.3条及5.4.6条中k的取值进行调整,相应的k按地基土地基承载力代表值k取值。1当桩顶至计算截面的深度大于最大桩距的1.5倍时,k应取式(5.4.7-1)、式(5.4.7-2)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k=k,i(5.4.7-1)QtkkS5sy(1-m)=fQtkkS5sy(1-m)kQt=qsiliupi(5.4.72当桩顶至计算截面的深度不大于最大桩距的1.5倍时:k=k(5.4.7-4)式中k地基土地基承载力代表值(kpa);ki计算深度处土层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kpa);Qt桩顶至计算深度范围内桩侧摩阻力特征值之和(KN)。5.4.8当复合地基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国家现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复合地基桩端平面的附加压力值Po按下列公式计算:1桩侧应力扩散距离按下式计算:SS=∑litan(0.25i)(5.4.8-1)式中:SS桩侧应力扩散距离(m);9i第i层计算土层的内摩擦角标准值(。)。192当最大桩间净距大于0.75SS时,附加压力值PO取按式(5.4.8-2)、(5.4.8-3)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P-PC(548-2)=-C(548-3)式中:F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Gk基础及其以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地下水面以下部分应扣除水浮力的作用(KN);Po作用于桩端平面的附加压力值(kpa);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Ao、Bo群桩外缘矩形底边的长、短边边长(m);A、B与Ao、Bo对应的基础长、短边边长(m)。3当最大桩间净距小于0.75SS时,附加压力值PO取按式(5.4.8-2)、式(5.4.8-3)及式(5.4.8-4)计算的较小值。-C(548-4)5.4.9预制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宽度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0;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5.5褥垫层及基础设计5·5.1预制桩复合地基与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厚度宜取桩外径或边长的1/3~1/2,且不小于100mm,不大于300mm。5.5.2垫层材料宜用级配良好的砂石、碎石等,最大砂石粒径不宜大于25mm。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0,压缩模量不宜小20于30Mpa。55.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基础应按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及桩承担全部的荷载两种情况,对基础截面及配筋进行包络设计:1基础底面的最大压力值大于基底下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的2.4倍;2褥垫层厚度不大于0.30倍的桩径或等于100mm。5·5.4基础截面尺寸及配筋应根据本标准5.4.2、5.4.3的要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5.6沉降控制5.6.1预制桩复合地基应进行沉降计算,计算总沉降量不宜大于60mm与0.008LB的较大值且不应大于200mm。其中LB为沉降差控制点间的距离。带裙房高层建筑下的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其主楼下筏形基础的整体挠曲值不应大于0.5‰,主楼与相邻的裙房柱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跨度的1‰。5.6.2复合地基沉降可按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计算,也可按下式计算:式中:sSsp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相互影响变形量(mm);SSS复合地基桩端下土层的变形量(mm)。5.63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共同工作变形量SSSP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SSP72·(563-)21 qs=Po×β(1-m)kxdpk4m××lpk(5.6.3-2)式中:qs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平均桩周侧阻力特征值;p预制桩桩端刺入变形影响系数;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土质情况确定,黏性土为1.30,粉土为1.15,砂土为 Eas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平均压缩模量;sa预制桩中心距;d预制管桩桩身外径或预制实心桩直径,当为预制方桩时,式(5.6.3-1)中d取1.27b式(5.6.3-2)中d取1.06b;S/d等效距径比:管桩:sa/d=A/(n·d);Sd88A方桩:/=0.6/(nSd88A此处n表示基础下总桩数。5.6.4复合地基桩端底面以下土层的变形量按下式计算,0按本标准5.4.8条取值。i=1E-iαi)(5.6.4)i=1Esi式中:n加固区以下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计算深度应符合本标准5.6.6条、5.6.7条的要求;S复合地基加固区桩端底面以下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实测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5·6.4取值;Esi加固区以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i、i桩端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22 αi、αi桩端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K采用。表564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 Es(Mpa) ≤15.025.035.0≥45.00.500.400.350.25注:Es按公式(5.6.5)计算。5.65复合地基加固区以下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的压缩模量当量值应按下式计算: E=∑AiAisii=1Esi(5.6.5)式中:Es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的压缩模量当量值;Ai加固区以下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5.6.6加固区以下变形计算深度M应符合式(5.6.6)的规定,当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的土层时,应继续计算。sn≤0.025si(5.6.6)i=l式中si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mm);sn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的土层计算变形值(mm),按表5.6.6确定。表5.6.6基础宽度B(m)B≤22<B≤44<B≤8B>8(m)0.30.85.6.7当计算深度土的附加应力小于其上部按原始地表计算自23重应力的0.10倍时,可终止计算。5.7稳定分析5.7.1位于边坡附近的预制桩复合地基应进行稳定分析。稳定分析计算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计算参数、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统一。5.7.2预制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及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相关要求。246施工6.1-般规定6.1.1桩长范围内设置接头时,宜满足以下要求:1桩顶部土质较差时,桩上部单节长度不宜小于8.om,土质较好时不宜小于5.om;2单节桩的最小长度不应小于4.om,相邻桩的接头位置宜相互错开。6.1.2预制桩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工艺性试桩,检验桩的承载力及沉桩工艺的适宜性;检测沉桩工艺的试桩宜布置在建筑的角部,数量宜根据土层条件、设计的桩型等因素确定,不应少于3根,当场地条件复杂时,应加大试桩数量;当工艺性试桩结果达不到预期要求时,应会同勘察、设计单位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施工措施或调整设计方案。6.1.3预制桩施工顺序应遵循下列原则:1对场地周边比较开阔的群桩,宜由中间向四周沉桩;2当场地狭长且两端距离建(构)筑物较远时,应从中间向两端沉桩;3当桩身范围内存在饱和黏土层时,宜采取隔点跳打或对角线沉桩,并应控制沉桩速度和数量;4对一侧靠近已有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的场地,应从靠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的一侧开始向另一侧沉桩;5当同一场地采用长短桩组合或桩径不同组合时,应按先长后短、先大直径后小直径的顺序进行施工;256对桩端持力层埋深变化幅度较大、桩长差异明显的场地,应先深后浅。6.1.4当桩基施工影响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时,应调整施工工艺或沉桩施工顺序,并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辅助措施:1在施工场地与被保护对象间开挖缓冲沟,根据挤土情况可反复在缓冲沟内取土;2全部或部分桩采用引孔沉桩;3控制沉桩速率、优化沉桩流程;4加强对被保护对象的检测。6.1.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规定的龄期后方可使用。6.1.6预制桩接桩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桩时,下节桩头露出地面的高度宜为0.5m~1.om;2上下节桩身应保持垂直,端板间的缝隙采用钢板调平,端板错位偏差不大于2mm;3预制桩连接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法兰连接或机械接头连接,接头应确保预制桩内纵向钢筋与端板能有效传力,接头连接强度不应小于预制桩的桩身强度;4预制桩接头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6.1.7预制桩端板焊接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焊接前上下节桩接头端头板应洁净、干燥,且焊接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2焊接方法宜优先选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3焊接应对称进行;4焊接应先在端板坡口周围对称点焊4~6点,待两端固定26平实、经检查无误后再分层施焊,焊接层数不应少于3层,每道焊接厚度应均匀,内道焊完并清理干净后方可施焊外层;5焊缝应连续饱满,不得有漏焊或裂纹等;6焊缝宜自然冷却到环境温度且对于锤击桩时间不少于8min对于静压桩时间不少于6min,方可继续沉桩;7雨天焊接时,应采取防雨措施;8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但不低于-10℃时,应采取加热或防护措施,应确保接头焊接处各方向不小于2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范围内的母材温度,不低于20℃和规定的最低预热温度二者的较高值,且在焊接过程中不应低于该温度;9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10℃时,必须进行相应焊接环境下的工艺评定试验,并应在评定合格后再进行焊接,如果不符合上述规定,严禁焊接。6.1.8采用啮合式、膨胀咬合、插销式等机械接头接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前,连接处的桩端端头板应先清理干净,将满涂沥青涂料的连接销用扳手逐根旋入预制桩带孔端板的螺栓孔内,并用钢模型板检测调整连接销的方位。2剔除已就位预制桩带槽端板连接槽内填塞的泡塑保护块,在连接槽内注入不小于0.5倍槽深的沥青涂料,并沿带槽端板外周边抹上宽度20mm、厚度3mm的沥青涂料。当预制桩基础涂料,厚度不应小于2mm。3将上节预制桩吊起,使连接销与带槽端板上的各个连接口对准,随即将连接销插入连接槽内。5当预制桩基础的地基土、地下水具有中、强腐蚀性时,应27按设计要求进行封闭围焊。6.1.9沉桩终止时的控制标准,应根据场地的试(沉)桩的试验结果并结合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1当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时,应以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压桩力控制为辅;当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性土时,应以贯入度、压2沉桩施工中发生异常无法继续进行时,应与设计、监理等有关人员研究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6.1.10预制桩不宜截桩。对无法沉至预定深度而露出地面的桩段,应在桩机移动前予以截除。截桩时应采用锯桩器,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或强行扳拉截桩。6.1.11施工中确因地层异常导致沉桩困难,或桩的入土深度与实际桩长相差较大时,经设计人员同意后,可采用"先引孔、后沉桩"的施工方法。6.1.12采用引孔辅助沉桩法时,引孔的直径、孔深及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孔直径不宜超过桩直径的2/3,深度不宜超过桩长的2/3,并应采取防塌孔的措施;2引孔宜采用长螺旋钻机引孔,垂直偏差不宜大于0.5%;3引孔作业和沉桩作业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h。6.1.13当桩间土挤密前的饱和度达到60%左右或含水量大于22%时,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桩的上浮、地面隆起引起的桩承载力的降低。桩顶上浮时,应进行复压或复打。6.1.14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止沉桩作业,并与勘察、设计、监理等相关人员会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1压桩力或贯入度急剧变化,与试桩条件不符;282沉桩的入土深度与设计桩长差异较大;3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4沉桩不到位,但压桩力或总锤击数已超过规定的限值;5桩身突然发生倾斜或偏位;6桩头混凝土碎裂或剥落、桩身裂缝或爆桩;7压桩机夹持机构打滑、打桩机的桩帽衬垫损坏;8地面明显隆起、附近的地下构筑物或地下设施开裂受损;9邻桩上浮或桩头偏位过大;10施工设备基座下陷、倾斜。6.1.15沉桩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观测并记录桩顶标高,并按规定的时间检测桩顶的上浮量。对于桩身段存在饱和黏土层时,桩顶监测的时间应大于48h;对于其他地层,桩顶监测的时间应大于24h。6.1.16工程桩沉桩工艺应与试桩时的工艺相同。施工中应进行记录,施工记录详见本标准附录F、附录G。6.1.17全部工程桩完成后,应统一测量桩位及桩顶标高,绘制竣工图。6.1.18压桩机械或锤击沉桩机械应按照随设备提供的《操作手6.2施工准备6.2.1预制桩施工前应收集和准备下列资料:1建筑工程平面布置图;2桩位设计施工图;3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4建筑场地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分布图;295施工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地下障碍物的分布资料;6施工设备的出厂合格证、技术性能参数及压力表读数与压桩力的对应关系,计量设备的合格证书应在有效期内;7预制桩生产厂商的资质证书和产品质量合格证书;8有关施工工艺和承载力的试验资料;9基坑开挖时所需要的最小外放尺寸,基坑支护施工图。6.2.2预制桩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施工用水、用电和临时设施等满足施工要求;2场地地表承载能力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3施工图的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和答疑;4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编制;5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的制定;6施工人员的质量、技术、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交底和作业培训;7施工测量控制点和轴线定位点的设置;8地下障碍物的清除和各种架空明线的改造;9施工设备的进场组装、运行调试和压桩力的率定。6.2.3预制桩出厂前应达到合格标准,进场后应按本标准7.1.1条的有关质量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工程桩施工前应有试桩施工时的施工记录。6.2.4预制桩运输宜采用平板车或驳船,装卸及运输时应采取防止桩滑移与损伤的措施。6.2.5预制桩的吊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桩在吊装过程中应轻吊轻放,严禁碰撞损伤;2预制桩不宜在施工现场多次倒运;3预制桩宜采用两点起吊,如图6.2.5所示;也可采用专用吊钩钩住预制桩两端内壁进行水平起吊,吊绳与桩夹角应大于45°。30图6.2.5预制桩吊点位置示意6.2.6沉桩方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综合确定。但施工有可能对邻近的建(构)筑物产生不良影响时,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振动和挤土的影响。6.2.7基坑开挖应满足预制桩施工工艺要求,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地基验槽;基坑内若有墓坑和空洞等,应在沉桩前进行处理,处理应符合现行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场地墓坑探查与处理技术规程》DBJ61-57的要求。6.2.8预制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桩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2预制桩在场地条件许可时宜单层堆放或双层堆放,需叠层堆放及运输过程中堆叠时,外径或边长500mm以上的预制桩不宜超过5层,外径或边长为400mm以下的预制桩不宜超过8层,堆叠的层数还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最下层宜按三点简支在垫木上,垫木支点宜分别位于距桩端0.14倍桩长处及中点处,支点不应错位;若堆放场地经过特殊处理,也可采用着地平放。3应按不同规格、长度及施工流水顺序分类堆放。6.2.9施工测量的控制基准点,应根据建筑规划红线和建筑平面总图,在建筑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适宜地段设置,并采取保护措施。平面定位控制的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高程控制的水准点应不少于2个,且应远离施工引起的地面隆起区域。316.3静力压桩法施工6.3.1静力压桩法的施工机具,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和桩的承载力进行选用,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静压桩机和配重的总质量应满足设计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要求,并不小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2倍;2最大压桩能力不宜小于设计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1倍。6.3.2采用顶压式压机时,桩帽应适合预制桩截面形状要求,桩帽与桩之间应加弹性垫层。6.3.3最大压桩力的控制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时的最大压桩力值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工艺性试桩确定的工艺参数确定;2最大压桩力不宜大于桩身结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的1.5倍。6.3.4压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桩机宜在施工场地内进行安装、调试和试车;2开机后应让系统空载运转3min~5min,冬季施工空载运转10min~15min,空载运行无异常情况方可开始正常压桩施工;3桩位复核无误后,压桩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沉桩顺4喂桩前应采用吊车将预制桩送至距离压桩机适宜的位5仔细检查桩身质量、桩的规格、型号,确保使用的预制桩无误;6喂桩时应缓慢抬撬预制桩,套入索具,平稳起吊、防止桩7将预制桩喂入夹持机构并抱紧桩身后对中调直,调整压桩机使桩尖对准桩位插入;328桩身的垂直度应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控制并进行记录;9压桩应连续加压,中途无故不得停歇;10稳压压桩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5S~10S。6.35静力压桩机宜配装"压桩自动记录仪"。记录并打印每根桩的入土深度和压桩力的对应关系曲线。6.4锤击贯入法施工6.4.1锤击贯入法施工机具可选用液压锤或柴油锤等打桩机,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桩锤宜遵循"重锤低击"的原则选用;2桩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并与所挂的柴油锤相匹配。6.4.2施工时桩锤与桩顶之间应设置桩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桩帽应采用钢质材料制作,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打性;2桩帽宜做成圆筒形(用于预制管桩)或方形(用于预制方桩);3锤垫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0mm,打桩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更换。6.4.3贯入度和锤击数的控制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打桩前应进行试打,确定贯入度和锤击数参数;2按贯入度控制时,连续三阵击(每阵10击)贯入度应按锤重、桩径、地层结构等条件控制在30mm~60mm;3按锤击数控制时,单桩总锤击数不宜超过2000击,最后1m沉桩锤击数不宜超过200击。336.4.4沉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打桩机宜在施工场地内进行安装、调试和试车;2开机后应检查主副卷扬机制动性,确保正常操控性良好;3桩位复核无误后,打桩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沉桩顺4喂桩前应采用吊车将预制桩吊至距离打桩机副卷扬起吊工作范围内,主卷扬喂桩时,清理桩头土屑,以便桩顶端板与桩帽平整接触;5仔细检查桩身质量、桩的规格、型号,确保使用的预制桩无误;6喂桩时应缓慢抬撬预制桩,套入索具,平稳起吊,防止桩体磕碰撞击、损坏设备或造成人员伤害确保施工安全;7将预制桩喂入桩帽内后,对准桩位,缓慢落放,调整机身位置,垂直两个方向检查桩身垂直度;8开始锤击3m内宜重锤低击,确保桩位偏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进行二次桩位对点工作;9打桩过程中应记录每米锤击数,中途无故不得停歇;10打桩设备进场之前应与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以书面的形式沟通,工程所在地是否允许柴油打桩机产生的噪声及空气污染进行施工,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11打桩施工前应确保周边无重物堆放、邻近基坑漏水、危房等,避免因打桩产生振动而诱发坍塌事故;12根据边桩、角桩外放尺寸合理选择打桩机形式。347质量检查与验收7.1质量检查7.1.1预制桩质量检查和监测宜按单位工程进行抽检,当工程规模大、施工方法不同或使用不同生产厂家的预制桩时,可将单位工程划分为若干检验批,并按检验批进行抽检。7.1.2预制桩进入施工现场后,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应按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中有关规定对预制桩成品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其规格和观感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要求,生产厂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力学性能检测合格报告,不符合要求的预制桩不得使用。7.1.3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为:群桩±20mm,单排桩±10mm。7.1.4预制桩施工中应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检查第一节桩定位时的垂直度,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时,方可进行施工;2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抽检桩身垂直度;3送桩前,应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检查。7.1.5预制桩施工中应对接桩质量进行检查,对锤击或静压的技术指标进行记录。7.1.6预制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顶标高、桩顶完整状况、桩身垂直度和桩顶平面位置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10mm;2桩头完好无损伤;3桩身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1%;354桩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6的要求。表7.1.6桩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项项目允许偏差(mm)独立基础d/62条形基础沿轴线方向d/4垂直于轴线方向d/63筏形基础100与0.4d的较大值注:d预制管桩桩身外径或预制实心桩直径,当为方桩时,应按本标准第5.6.3条规定将桩身边长换算为直径。7.1.7电焊接桩焊缝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1.7的要求。表7.1.7电焊接桩焊缝检验标准项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上下节端部错口mm≤2钢尺2焊缝咬边深度mm≤0.5焊缝检测仪3焊缝加强层高度2焊缝检测仪4焊缝加强层宽度2焊缝检测仪5焊缝电焊质量外观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观察7.1.8褥垫层施工完成后,应对褥垫层厚度及夯填度进行检查。7.2质量检测7.2.1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承载力检测、褥垫层碎石的压碎值指标检测以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当预制桩复合地基兼做挤密处理时,尚应进行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检测。7.2.2桩身完整性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361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质条件复杂或桩节大于2节的预制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工程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预制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工程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2对于在低应变法检测中发现的桩身完整性有问题或接头存在裂隙的桩,可采用孔内摄像法等验证桩身完整性。7.2.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静载试验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数量为单位工程中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小于50根的,不少于2根。2工程桩施工前已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乙级工程、有工程经验的丙级工程,可采用高应变法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3工程桩不应用作静载试验时的锚拉桩。4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休止期应符合表7.2.3的规定。表7.2.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休止期最小值土类休止期最小值砂土7d粉土10d黏性土15d饱和黄土28d7.2.4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和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2复合地基检测应在预制桩及其周围土体物理指标基本稳37定后进行,可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间保持一致;3复合地基检测抽检位置宜随机、均匀并具代表性,在设计人员认为重要的部位、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或施工出现异常的部位应重点检测。7.2.5当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原检测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扩大抽检并分析原因。对于重要部位,应增加检测数量。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检测部位应提出处理措施。7.2.6当对桩身混凝土强度存在异议时,可对预制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检。7.3工程验收7.3.1桩位验收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近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可在沉桩施工结束后进行;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现场标高时,应待开挖到设计标高后进行验收。7.3.2竣工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1施工图设计文件;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图纸会审记录;4技术交底资料;5设计变更书;6开、竣工报告;7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8工程测量、定位放线记录;9预制桩的出厂合格证和技术性能检测报告;3810预制桩的进场验收记录;11压桩机的合格证书及相关性能参数;12压力表和施工测量仪器的检定证书;13试压记录、试打记录和沉桩施工记录;14焊接材料合格证和焊缝质量检验报告;15接桩隐蔽验收记录;16褥垫层质量验收报告;17质量事故处理记录;18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报告;19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20施工技术措施资料;21监测资料。7.3.3工程验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有关规定。39附录A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桩A.0.1复合地基用预制管桩配筋构造和基本尺寸应符合图A.0.1和表A.0.1的规定。图A.0.1复合地基用预制管桩剖面图1预应力主筋;2箍筋表A.01复合地基用预制管桩几何参数外径d(mm)壁厚t(mm)预应力筋中心圆直径dp(mm)螺旋箍筋直径(mm)理论重量(kg/m)300240≥3118400340≥316750065440≥423165530≥4284注:根据工程需要,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壁厚及长度的管桩,但其力学指标应另行计算。A.0.2复合地基用预制管桩的配筋和基本参数应符合表A.0.2-1和表A.0.2-2的规定。40表A.0.2-1C60预制管桩力学性能外径d(mm)壁厚t(mm)型号配筋数量(根)及规格(mm)最大单节长度(m)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Mpa)开裂弯矩(KN·m)极限弯矩(KN·m)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300型5×7.13.872229870Ⅱ型5×9.05.962744400型6×7.13.3243501233Ⅱ型6×9.0≤1258×7.1≤123.2077861709Ⅱ型8×9.0≤134.959313365型10×7.1≤133.251201322103Ⅱ型10×9.0≤155.02145204注:根据工程需要,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壁厚及长度的管桩,但其力学指标应另行计算。表A.0.2-2C80预制管桩力学性能外径d(mm)壁厚t(mm)型号配筋数量(根)×规格(mm)最大单节长度(m)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Mpa)开裂弯矩(KN·m)极限弯矩(KN·m)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300型5×7.13.8723301136Ⅱ型5×9.05.962846400型6×7.13.324551Ⅱ型6×9.0≤1258×7.1≤123.2080882232Ⅱ型8×9.0≤134.959613665型10×7.1≤133.251231342745Ⅱ型10×9.0≤155.02149208注:根据工程需要,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壁厚及长度的管桩,但其力学指标应另行计算。41A.0.3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方桩配筋位置和基本尺寸应符合图A.0.3和表A.03的规定。图A.0.3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方桩剖面图1预应力主筋;2箍筋表A.03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方桩几何参数边长b(mm)内径do(mm)主筋边长bp(mm)型号最大单节长度(m)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数量(根)×规格(mm)螺旋箍筋直径(mm)250130190A9C804×7.1≥3250130190ABC804×9.0≥3300180240AC808×7.1≥4300180240AB12C808×9.0≥4350220290AC808×7.1≥4350220290AB12C808×9.0≥4400260330A13C808×9.0≥4400260330AB14C808×10.7≥4450310380A14C8012×9.0≥5450310380AB15C8012×10.7≥5500350430A14C8012×9.0≥5500350430AB15C8012×10.7≥5注:根据工程设计需要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型号、强度及长度的预制方桩,但其力学指标应另行计算。42A.04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方桩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A.0.4的规定。表A.0.4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方桩力学性能边长b(mm)内径do(mm)型号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Mpa)开裂弯矩(KN·m)极限弯矩(KN·m)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2501302.9118301149250130AB4.5222491149300180A4.3336391506300180AB6.6347621506350220A3.3650471971350220AB5.20637519714002604.1982852495400260AB5.73981192495450310A1271472964450310AB7.041542062964500350A4.361573589500350AB5.941882333589注:根据工程设计需要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型号、强度及长度的预制方桩,但其力学指标应另行计算。43附录B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桩连接接头B.0.1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桩连接方式主要有机械式连接、法兰式连接以及焊接连接,也可采用其他经工程实践证实可靠的连接方式。B.0.2当上下段预制管桩的桩身直径相同时,可采用机械式连接或焊接连接。B.0.3当上下段预制管桩的桩身直径不同时,可采用法兰连接,如图B.0.1所示。衔接板与上下板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上下桩的类型应相同,严禁管桩与空心方桩相连接。上下桩的桩身直径的差值不应大于100mm。连接前连接后图B.0.1预制管桩变直径连接示意图1小直径桩;2衔接板;3大直径桩44附录C复合地基用预制空心桩桩帽C.0.1复合地基用预制管桩与桩帽连接做法可按图C.0.1所示方式进行连接。桩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图中吊环可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