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0-2021学年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含答案)_第1页
南京市2020-2021学年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含答案)_第2页
南京市2020-2021学年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含答案)_第3页
南京市2020-2021学年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含答案)_第4页
南京市2020-2021学年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818页,共=sectionpages1919页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树人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10月)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读出液体的体积下列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坩埚钳夹取木炭B.加热木炭到发红

C.木炭在氧气里燃烧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何首乌中的淀粉含量达70%,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成分。这里的“钙、磷、铁、钾、镁、钠”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②食物腐烂③动植物呼吸④钢铁生锈⑤火药爆炸⑥酒和醋的酿造.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 D.①⑤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丝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M的原子易失电子 B.x只能为7

C.

x为8时,M为阴离子 D.M为金属元素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水的净化--吸附性

B.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D.稀有气体--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②化学式中各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⑤N(NO2⑥自然界的物质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⑦物质都由分子构成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如图所示的“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不属于“人工树叶A.为人类提供食物 B.为人类提供能源

C.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烧杯、玻璃棒 B.大试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B.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C.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D.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2月7日《自然》杂志消息: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钴和氧化钴混合物的特定的原子排列方法,制得一种可以将CO2转化为液体燃料的电化学催化剂。如图为钴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钴原子的核电核数为27

B.CO2转化为液体燃料过程中催化剂质量不变

C.钴是金属元素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列符号:①氖气________;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③2个氢原子________;④构成氯化钠的微粒________;(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的图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如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属于______种元素。

(2)A、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序号)。

(3)D中x=______。

(4)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填序号)。

(5)由A和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6)钙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为,则钙原子与图中______(填序号)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7)B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四、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分)请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______(填字母);

(3)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1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出一些结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I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向两支U型管A、C处的棉纱上注入浓氨水,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I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_;②______。

(2)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在图所示的实验中还应控制相同的变量有:①______;②______。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设计实验】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的A、B两套装置。

(1)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______。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改进实验】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C实验,优点是:______。

(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______。

(4)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本实验还体现了氮气的哪些性质是______。

(5)若将红磷换成碳粉则实验不能成功,你分析原因是什么?______。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黑色的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1)写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说明黑色粉末的

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4)再将该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黑色粉末的

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预期结论】氧化铜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的读数方法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答案】A【解析】解:A、夹取木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炭发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D

【解析】解:何首乌中的“钙、磷、铁、钾、镁、钠”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磷、铁、钾、镁、钠”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发生反应时的先后顺序方面的问题。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答】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解:①蜡烛燃烧、⑤火药爆炸,均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②食物腐烂,是有机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③动植物呼吸,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④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⑥酒和醋的酿造,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

故②③④⑥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B.

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缓慢的氧化反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燃烧需要条件点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不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燃烧需要条件点燃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若为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x可能为7,也可能为8,故选项说法错误;

C.x为8时,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M为氯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与异味,可用于水的净化,故A正确;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于食品防腐,故B正确;

C、氧气被用作火箭发射,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霓虹灯。故D正确。

故选:C。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9.【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解: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故正确;

②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故错误;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④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错误;

⑤由化学式可知,N(NO2)3中氮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3,故正确;

⑥自然界的物质是以化合物或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错误;

⑦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故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掌握构成物质的粒子、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方法、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分析】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

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解:A、“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说明“人工树叶”能为人类提供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则“人工树叶”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人工树叶”能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题意,“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题意,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工树叶”能消耗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人工树叶”的原理、灵活运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所需仪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无需使用烧杯、玻璃棒,故选项正确。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大试管、集气瓶,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酒精灯、铁架台,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导气管、单孔塞,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含量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较简单,以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来考查学生,,明确小格中的信息合催化剂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A.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所以钴的原子序数是27,所以钴的核电荷数也是27,故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根据催化剂的额概念可知:质量不变,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钴的汉字中带钅字旁,是金属元素,故C说法错误,但不符合题意;D.正下方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但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1)①Ne;

②N2;

③2H;

④N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写法和纯净物判断,掌握相关知识即可解答。

【解答】

(1)①氖气由原子构成,其符号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故答案为:Ne;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故答案为:N2;

③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就表示几个原子,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故答案为:2H;

④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其符号分别是Na+、Cl-,故答案为:Na+和Cl-;

(2)宏观上来说,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就是纯净物,从微观上来说,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纯净物,上图中B、E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可判断B、E都是纯净物,故答案为:BE。

17.【答案】三

B

8

【解析】解:(1)图中A、B、C、D共有三种质子数,属于三种元素。

(2)A、B、C、D四种粒子中,ACD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B的最外层电子数时,不具备稳定结构。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D中x=18-2-8=8。

(4)在A中质子数=12>电子数10,表示阳离子;在C中质子数=17<电子数-18,表示阴离子。

(5)A属于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C属于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由A和C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6)钙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为,则钙原子与图中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7)B属于镁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故答为:(1)三;(2)B;(3)8;(4)A,C;(5)MgCl2.(6)B;(7)三。

(1)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个)的结构为稳定结构分析判断;

(3)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分析x的值;

(4)根据在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分析;

(5)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6)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

(7)根据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分析判断回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粒子中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析】解:(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集气瓶;

(2)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答案为:A;

(3)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答案】甲中的酚酞变红,乙中酚酞没有变红

对比实验

氨水具有挥发性

滤纸上的酚酞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将酚酞滴到了棉花上,氨水滴到了滤纸上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减少污染

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AC两处注入的浓氨水的体积要相同

应同时向AC处的棉花上注入浓氨水

【解析】解:[进行实验]

图1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中的酚酞变红,乙中酚酞没有变红;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进行对比;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的结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氨水具有挥发性。

[分析讨论]

(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将酚酞滴到了棉花上,氨水滴到了滤纸上。

[拓展延伸]

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向两支U型管A、C处的棉纱上注入浓氨水,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

(1)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I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的优点:①减少污染;②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在图所示的实验中还应控制相同的变量有:①AC两处注入的浓氨水的体积要相同;②应同时向AC处的棉花上注入浓氨水。

故填:甲中的酚酞变红,乙中酚酞没有变红;对比实验;氨水具有挥发性;滤纸上的酚酞由右向左依次变红;将酚酞滴到了棉花上,氨水滴到了滤纸上;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减少污染;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AC两处注入的浓氨水的体积要相同;应同时向AC处的棉花上注入浓氨水。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对比实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A

红磷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碳粉燃烧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