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_第1页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_第2页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_第3页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_第4页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奖与不收

直到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发表,中国的宏观控制得到了充分关注。2004年10月11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著名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萨默斯(LawrenceH.Summers)惊呼:“如果这些理论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从凯恩斯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最好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里去。”换言之,其创始人曾被视作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并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长达五年之久的的凯恩斯学派就这样被颠覆了?10月22日,中国政府公布: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已经从第二季度的9.6%放慢至9.1%,《华尔街日报》对此发表评论说,数字再次表明中国政府的经济降温举措取得了成效。类似这样的评论又似乎使人们不得不相信,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中国宏观调控已然又一次胜出?那么,到底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证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即便不是全盘皆错,至少也是大有瑕疵?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为海外针对中国宏观调控的不同声音提供了新的更有威力的炮弹?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反思本届诺奖得主研究成果之一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干预性政策的正当性提出进一步质疑,认为既然经济周期并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无需用国家的政策去干预市场机制,只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就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的结果,是破坏了经济稳定和经济本身自发调节的功能。中国本轮进行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特征则是,较为中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依法严格土地管理;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使过热的投资降温。这是中央政府的口径,而舆论界的评价是:与以前所有的宏观调控一样,本轮宏调依然强调信贷控制等行政手段的作用。归结质疑宏观调控的观点,套用前几年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批评行政手段有“看得见的脚踩住看不见的手”之嫌。这种行政特征不仅和当今世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意见相左,更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暂时抛弃了我们自己正在大力推进的市场化理念。正当此际,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0月2日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2004年秋季部长级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国政府今后将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失衡因素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除了中国央行行长的职责以外,周小川还是一个紧跟世界主流经济学思潮的经济学家,这一形象在业内也是有共识的。周的亲市场理念早在他执掌证监会的时代就表现出来。但与此同时,他又是本次宏观调控的主要决策参与者和执行者。周小川身上表现出的这些矛盾性不由得使我们产生一系列疑问:一向推崇市场机制的周小川为何会在利率这一市场化手段面前止步,而大力推进信贷控制这一行政色彩浓厚的传统方式?在大力推动了行政手段之后,为什么又大声提倡“市场”?这是对当前宏观调控的一种反思,还是一种基于某种现实“约束”的暗示?所有答案只能从这次宏观调控本身去寻找。大概是1992年那次经济过热给人们带来的伤痕依旧——1992年货币投放也是一个创记录的年份,那一年投资增长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济过热是那一年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房地产的担忧与今天如出一辙,重复建设与现在似乎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也说的是汽车、钢铁和开发区。1992年的教训之一就是宏观调控的“时机有些晚了”,因此这一次当“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刚刚响起、还未得出定论的时候,宏观调控就已经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政府、垄断、金融均面临巨大的市场环境这次的宏观调控更像是一场保卫战,而战争的初步胜利和三种战术密不可分。战术之以可称为“各个击破”,所谓“故用兵之法,敌则能分之”。这一次,中国政府及时地严把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并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文表示:“一律停止审批任何形式的扩大电解铝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更不得化整为零变相上新项目”。从7月6日到8月12日,国资委三次以不同形式表示将会对中央企业收购过热行业的项目加强控制。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出通知,清理检查整顿土地审批和占用情况;并对在建和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审核,重点清理过热行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提高过热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等。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9月中旬,全国有4150个、总投资规模8441亿元的违规项目,受到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的处理。中央银行方面,则一直严格按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要求,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和信贷投向。财政政策则从扩张转向稳健,保持财政赤字3198亿元基本水平不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政府行政成本等。在近一年的宏观调控中,这些措施起初仿佛只是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体现,但是当这些分散的点构成了一幅图画,其中的逻辑性就开始变得鲜明:这些举措从各个方面指向了割断地方政府、垄断企业和金融的供血和联动机制。这种联动机制保障下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恰恰是本次宏观调控的本因。实际上,不仅是中央政府,包括很多专家学者早就意识到:当前地方投资力量相当巨大,各级政府基于“政绩周期”和“GDP业绩”,在投资决策上的越位权力仍不时占据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这正是造成了经济运行中的市场经济因素缺失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央政府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失灵的主要原因。许多城市的“十五计划”当中,前三位“支柱产业”都是电子、信息工程、汽车、生物医药等。一些地方政府靠土地经营筹集到部分资金,再从银行贷到部分资金,大搞市政建设,政府办公大楼、广场、超宽的马路、豪华的国际会议中心和体育运动场所。有城市甚至制定“政府招商人人有责”的死命令,把招商目标分解到每一位公务员头上,完不成就扣发一个月工资。地方上的这类投资不论是对当地政府、垄断企业还是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利益共享的,因此,整个地方利益集团的力量足以使得中央政府需要同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而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行政力量。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轮宏观调控战术之二可称为“离间计”。实际上,上述手段除了在逻辑性上更加强烈,以及增加了土地供给这个关键环节的控制以外,在1992年宏观调控中也都能看到。从1992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人民银行已经从严控制专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当年12月,中办和国办下达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必须新开工的重要项目,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外,一般项目不得开工。设置开发区的审批权限不得层层下放。对那些不具备基本条件和超越权限批准的开发区及房地产项目,要立即进行调整,各地银行要停止供应资金。进入1993年后更注重金融手段和金融市场秩序的整顿。但以上举措,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博弈仅仅停留在“破”上,效果的长期性是令人怀疑的。而这次的宏观调控走得更远,就在于中央政府“亲而离之”的进一步举措。此可谓之“兵者,诡道也”。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凯恩斯及其政策。有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凯恩斯主义以“积极财政政策”的形式来到中国已经五年,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凯恩斯依赖症”。所谓“橘生淮南为橘,逾淮则为枳”,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水土是民本经济,而中国的水土是国本经济,于是凯恩斯政策来到中国后助长的是政府行为的扩张,政府行为的扩张引发了宏观问题之后,又只能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不已。凯恩斯依赖症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民间经济的成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因此有专家建议,医治凯恩斯依赖症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以国扶民”,即政府大力扶持民间经济的发展,使民间经济能迅速填补国债撤走后的空间,成为真正的内在增长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权制度、企业制度、银行制度、投融资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彻底的市场化改造。7月2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次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将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表态,该项改革将减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从制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同时,《决定》还要求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等等。今后,一些地方草率、盲目投资的行为就难辞其咎了。就在业界高呼信贷控制实际上挤出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时候,8月31日,周小川出现在天津,专门强调人行各分支行在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关注、分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状况和信贷情况。意图从行政势力包围圈内培育市场力量,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目前最为迫切的希望是:其一,能够尽快完成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制,如中行和建行相继在一个月内挂牌改制;其二,能够尽可能地发挥民间智慧完成农信社改革,目前又有21家农信社获准试点改制。这两件事情,无论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如加息的大讨论等——多么扑朔迷离,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在“破”掉地方行政垄断和投资垄断的同时,建立起一种新的抗衡力量,这种抗衡力量的性质界定是:市场化。自1979年以来已经历四次宏观调控的中国政府应该能够感受到:没有市场的基础性力量,单靠行政的手段即使能奏效于一时,也无补于长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如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于凯恩斯学派的颠覆一样,中国中央政府也正在试图减轻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凯恩斯式干预。周小川的政策目标更倾向对物价管理的管理本轮宏调战术之三,或可称为“空城计”,所谓“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而唱这出空城计的主角,莫过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当全国上下都在等着周小川和他背后的支持者发出加息指令的时候,他或者缄默不语,或者依然自如的穿行于国内各大小论坛会议,甚至在10月初,也就是传闻最迟加息的时间段,他远离本土参加世界性金融高峰会议。10月28日,争执——如果存在的话——总算有了结果。这一天,央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人们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周小川在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的心理战中的退却。仔细品味周小川式的央行风格,不难发现他身上所带有的亲市场的气质使他在货币政策上更加接近格林斯潘,而后者一向是奉行稳定的货币规则,而厌恶相机抉择的。相机抉择指调控政策是依据不同情况和不同时间制定的,它并不试图提前去商讨未来的政策决策。但这一因素的地位也不可评估过高。实际上,自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中央银行尽管在法律上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依然肩负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尤其是未能摆脱对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并继续承担部分财政职能,因此和格林斯潘相比,中国央行行长的独立性要低很多,单纯维护货币(物价)稳定的目标很难达到。自1979年以来,中国每一次经济波动的调整都有来自政府对于经济增长方面的压力,央行始终很难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制定货币政策,因此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按照相机抉择的原则决策货币政策。本轮宏观调控中,全社会都在猜测周小川最终同意加息的可能性有多大,要受到多少外部牵制。但这些猜测都无从考证,除了周小川本人明了其中玄机。当然,仍然有线索表明这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不论是从周小川面对媒体时关于加息问题的回答,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都能看出周小川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反映“通货膨胀可能”或者“物价稳定”的统计数据,而非GDP增长率,可见至少在目前阶段,周小川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重心倾向于“物价稳定”。且由于近年来,整个决策层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胜过关心数量,因此,周小川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小于物价稳定,这是一个有利于货币当局按照相对独立的判断制定货币政策的良好环境。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大背景是,周小川入主中国央行以后,央行多了一个新的职能:金融稳定,这被看作是央行定位的一个转折点。无疑,金融稳定的目标也将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得到提升。周小川曾经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级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已开始逐步注重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拉开了市场关于央行将要调整利率的揣测大幕;周小川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写进了对“理性预期”的引导和分析……这些都使得周小川的央行正在和格林斯潘的央行越来越接近——尽管他们一个在国家经济调整中迟迟不予加息,而另一个已经在连续加息,但是他们仍然都同时的更加倾向市场本身的规则。和他们一样的还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以及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真实经济周期——他们构成了战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三个重要阶段,一脉相承,信奉自由的市场。在他们的眼中,市场机制是完善的,因此,政府的作用不是用宏观政策去调节经济,而是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就包括物价稳定。近年来,许多国家采用中性货币政策,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中性货币政策就是不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用利率来调节经济,而是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从现实来看,实行这种货币政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大多物价稳定,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